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龔妮麗】中國思想文化的再思考和再認識 ——《陽明學刊》第四輯簡介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15-05-24 22:01:07
        標簽:
        龔妮麗

        作者簡介:龔妮麗,女,西歷一九五一年生,貴州貴陽人?,F(xiàn)任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兼職研究員。兼職貴州省儒學研究會理事,貴州省文藝理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貴州省美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中國思想文化的再思考和再認識

        ——《陽明學刊》第四輯簡介

        作者:龔妮麗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四月初七日庚子

                   耶穌2015年5月24日

         

         

         

        去年是王陽明龍場悟道五百周年,貴州學術界以舉行一系列學術研討活動的方式來紀念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哲學事件。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主辦的《陽明學刊》第四輯集中推出了一批重要的陽明學研究學術論文,可謂是這一學術紀念活動的再繼續(xù)。

         

        陽明學專欄登載了八篇重要的學術論文。朱小鵬的《論王陽明龍場“吏隱”》分析了王陽明在龍場的“吏隱”生活。認為謫居龍場使王陽明獲得了一段真正的遁世生活,盡管這種遁世生活帶有一點強制性和無奈,但因為王陽明的“龍場吏隱”滲透了一種真樸自然的“孔顏之樂”,它不僅使身處危機逆境中的陽明身心得以安頓,找到了精神的家園,而且使他進一步發(fā)現(xiàn)和確立了自己作為一個士人的獨立人格和個體價值,實現(xiàn)了自我生命的躍升。因此,“龍場吏隱”既體現(xiàn)了王陽明對圣學的執(zhí)著追求,又充滿了道家式的灑脫意趣,從而達到了一種儒道圓融的人生境界。從中我們不難了解王陽明中晚期的有關隱逸避世思想及其特點。楊建祥的《王陽明論“熟”: 一個新向度的意志考量》指出“熟仁”概念在中國文化語境中的重要,代表了朝向本體的心學工夫的不可或缺的實踐化自覺形態(tài)。自孔、孟開啟的“熟仁”觀念,到了宋明理學那里,有了突破式進展,王陽明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他專注于意志考量,陳述了“志與熟”中的“工夫純熟”之創(chuàng)意和對“學與熟”中“只是一件事”之理解,集中體現(xiàn)了他“承繼的是孔、孟,開拔的是自家”之心路歷程。此中,他提出了一系列“熟仁”之考辨:尋根和種樹的工夫、精熟法、志到熟處、熟在致良知,全是他的“心學”之創(chuàng)意。高源貴的《陽明易之體用觀探微》討論了王陽明晚年“良知即是易”命題的思想來源。認為王陽明研《易》多年,其“體立用行”的易學體用觀來自對《周易》三才之道的解讀和對先儒相關思想的繼承發(fā)展。王陽明將易學體用觀納入心學視野下,影響了他關于心體、良知體用關系的思想,并邏輯地引出了他晚年的“良知即是易”的命題。陳復《陽明子的冥契主義》從冥契主義入手討論王陽明的心路歷程。文章通過探索陽明先生的神秘經(jīng)驗,并澄清某些神秘經(jīng)驗里夸大不實的內(nèi)容,以證實陽明先生面對神秘經(jīng)驗的理性態(tài)度。同時還論述了龍場悟道的細節(jié),厘清陽明先生冥契本體的經(jīng)歷,與不同階段的主張,尤其指出學者因為忽視冥契主義,因此對陽明先生主張的“知行合一”有誤解。文章引各種證據(jù)指出:陽明先生直至五十歲后才悟得“致良知”,這是冥契經(jīng)驗的突破,因此使得他與南宋心學家陸九淵先生講的“心即理”產(chǎn)生歧異。而“存天理,去人欲”并不是陽明先生的重要主張,而是他在尚未悟得“致良知”前,順應宋明儒學常見的權宜說法。詮釋心學不能忽略冥契主義的角度,否則認識悟道的內(nèi)容就成為很困難的事情,作者希冀通過這種角度的探索,展示詮釋心學可能做出的還原與引申。德國學者大衛(wèi)·巴拓識的《哲學革新創(chuàng)造性的來源——王陽明與庫薩的尼古拉跨文化經(jīng)歷比較》,從研究王陽明和德國哲學家?guī)焖_的尼古拉在各自不同文化形式中的哲學生成入手,闡述了跨文化經(jīng)歷作為一種特殊而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哲學潛能的意義所在。作者將之演化為哲學意義上的非二重性。這種非二重性用在實踐中,能夠使跨文化的潛能對哲學傳統(tǒng)產(chǎn)生深刻的劃時代影響。龔曉康的《王陽明論“中和”》分析了王陽明以“中和”為道之體用觀,即喜怒哀樂未發(fā),為心之本體,為“中”;其已發(fā),為心之功用,為“和”。作為本體之“中”,廓然大公、寂然不動;作為功用之“和”,物來順應、感而遂通。認為王陽明的“中和”說涵括三個層面,一是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未發(fā)之中”即是“已發(fā)之和”;二是即體達用、即用明體,從“已發(fā)之和”而明“未發(fā)之中”;三是“中不可執(zhí)”、因時制宜,“未發(fā)之中”須應隨時機而變易,方能贊天地之化育。天理本體的證實須于活潑之生命實踐中來,而生命實踐亦須以天理本體為最終之依歸。李丕洋的《<王陽明年譜>史料及刻印勘誤》對現(xiàn)存《王陽明全集》中的《王陽明年譜》三卷,作了刊刻方面的研究,認為《王陽明年譜》史料存在著一些史實或刻印上的錯誤。有的是古本中即存在的史實或刻印錯誤,有的則是今本《全集》中出現(xiàn)的新的刻印錯誤。文章通過對這些錯誤的一一辨析和糾正,試圖疏理、澄清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王陽明年譜》乃至《全集》中的史料和文字錯訛,為深入研究陽明心學起到學術“清道夫”的作用。張宏敏的《王陽明“本體工夫之辨”在明清之際的學術走向:以劉宗周、黃宗羲為中心的思考》一文,通過對王陽明、劉宗周、黃宗羲三人本體工夫學說的學理解讀,指出:王陽明“合本體工夫而一”之說涵有兩大思維向度,即“一悟本體即是工夫”和“由工夫見本體”,劉宗周、黃宗羲師徒二人承續(xù)了“由工夫見本體”的工夫路向,強調(diào)了實踐的重要性。涂耀威的《王陽明與十六七世紀的<大學>研究》,認為王陽明對《大學》所進行的新的解讀與闡釋,創(chuàng)構了其心學的基本思想。文章指出:陽明不同意朱熹的《大學》說,而是主張用《大學》古本,并以心學解讀《大學》,開創(chuàng)了《大學》的一個新的重要詮釋方向。陽明的《大學》說影響廣泛,一度開啟十六七世紀知識界重新討論《大學》之門。此一時期,出現(xiàn)了大量《大學》著述,《大學》“改本”眾多,甚至還出現(xiàn)了林希元上疏朝廷要求用自己的《大學》“改本”取代朱子《大學章句》和豐坊偽造石經(jīng)《大學》的事件。這種《大學》研究多樣化局面的出現(xiàn),與王陽明有很大關系。至晚明,《大學》闡釋的心學化和多元化,愈來愈與王學異端思想相關聯(lián),使得晚明的學者在《大學》義理闡發(fā)上試圖對前人予以修正。到清代,《大學》研究開始有清代學術的品格,研究的多元局面也不復存在。

         

        學刊所開辟的“儒學與中國文化研究”欄目,屬于廣義的陽明學范疇,只是出于編排設計的需要才作了區(qū)分性的處理。這一組文章,可結合陽明學專欄的相關論文閱讀。簡孝平的《重估<詩經(jīng)>的價值:<周南>樂章三例》是一篇頗有新意的論文。作者認為《詩經(jīng)》是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中國古代士子的必修課。其中的《周南》、《召南》是西周建立前一個世紀左右的“風教”樂章。近世以來,由于缺乏原有的文化生態(tài)條件和不正確的時間定位,導致了對作品的解讀錯誤,把先王用于教化境內(nèi)萬民的經(jīng)典樂章降格為普通的民歌俗謠,降低了儒家“經(jīng)”的文化品位?!蛾P雎》、《卷耳》、《芣苢》等詩篇很能代表周先王教化萬民、移風易俗、強盛邦國的良苦用心。融王者之風,行王者之化,奠定了周邦成就王業(yè)的基礎,借此亦可了解《詩經(jīng)》的崇高價值。儒家經(jīng)典的權威近百年來受到多方面的挑戰(zhàn)壓力和震蕩動搖,簡孝平對《詩經(jīng)》價值的重新評價代表了重建儒家經(jīng)典地位的一種詮釋學努力方向。萬光軍的《反思孟子對舜的美化: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為例》,認為孟子思想的最理想人物是舜,而不是孔子。孟子對舜完美性的辯護是對自己理論體系完美性的辯護。孟子的意圖可以理解,但局限性是很明顯的。孟子對舜進行了很多論證、美化和辯護,但不盡合理、也不盡成功。朱慧蕓的《“太和所謂道”:對張載哲學研究中“氣本論”的質(zhì)疑》一文,認為張載哲學思想中的形上本體乃是“太和”,而不是學術界已形成共識的“氣”或“太虛”;“氣”與“太虛”的爭論本屬無謂,因為“太虛”本質(zhì)上就是“氣”。王煜的《狀元首輔費宏提倡移孝作忠且恪尊王守仁及朱熹》內(nèi)容豐富,探討了明代狀元首輔費宏師從王守仁之父狀元王華,以健齋或鵝湖為號,表示仿效健行不息的天道,發(fā)揚朱、陸的思辨和教育。文章論述江西鉛山萬氏家族立德立功,影響費宏對鵝湖書院及泰州學正寄予厚望。他尊崇張載的關學,提倡移孝作忠,避免狹隘家族主義;務實側重事功,以陽明為首席模范,強調(diào)圣賢能感動盜匪改邪歸正;主張人才須以政務磨煉和考驗,激賞嚴東美兼擅政治與文章,提倡器識比文藝優(yōu)先,融貫桓譚、曹丕與韓愈的文學觀。費宏盡力維持儒官“教諭”的尊嚴,贊美黃庭堅及其后裔黃文敷,深信縣令微職亦可發(fā)揮高才潛能。楊生照的《儒學平民化的一次嘗試:論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學”》,探討了明代著名哲學家,泰州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王艮的儒學思想,認為他出身平民,不是完全的學究型學者,所以他對于儒學的思考也是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入手,因而提出了他的“百姓日用之學”思想,強調(diào)圣人之學就是百姓日用之學,人們只需在其日常生活中體貼良知之天理,離卻日常生活,無道可明。他的這一思想是儒學平民化的一次嘗試,為儒學從少數(shù)精英學者之事向天下百姓皆可為之之事的過渡,為儒學在社會生活尤其是普通民眾那里的實現(xiàn)和普及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陳寒鳴的《泰州王學后勁焦竑的儒學思想》一文,認為焦竑不僅提出以“知性”、“復性”為內(nèi)涵的“盡心至命之學”,而且還欲“盡掃古人之芻狗,從自己胸中辟取一片乾坤”。文章指出他既主張思想解放,不依傍古人前人,又認為應遵守一定法度,不搞索隱作怪。正因為他平和地追求著個性獨立、思想解放,才使他既能夠提出許多具有啟蒙意義的思想主張,成為后期泰州王學的勁旅,又能夠從容治學,運思于書齋,并以其多方面的學術成就而成為晚明卓越的博學者。

         

        儒學的現(xiàn)代性發(fā)展始終是《陽明學刊》關注的一大研究方向,“儒學與現(xiàn)代性研究”欄目刊載了三篇較有新意的論文。吳國凱的《周易哲學文化與現(xiàn)代科學哲學的比較研究》,從象、數(shù)、理、占四個方面,對周易哲學文化與現(xiàn)代科學哲學作了比較。作者認為周易哲學文化中的象與現(xiàn)代科學中的現(xiàn)象、表象、圖像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只是表述的手段不同;周易哲學文化中的數(shù)是循環(huán)遞變數(shù),現(xiàn)代科學中的數(shù)是任意數(shù),但前者可以涵蓋后者;周易哲學文化中的理與現(xiàn)代科學中的理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它們都可以統(tǒng)一于現(xiàn)代數(shù)理邏輯;周易哲學文化中的占與現(xiàn)代科學中的預測是一碼事,都遵從因果律,只是兩者的手法不同而已。于民雄的《義利之辨:儒家正當性優(yōu)先原理》,分析了儒家的義利關系,認為儒家義利之辨是從三個層面展開的:第一,理解人追求“利”的自發(fā)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第二,闡述正當性優(yōu)先的根據(jù);第三,說明“義”與“利”的統(tǒng)一性——“義”在人類本體高度體現(xiàn)為最大的“利”。鄭維偉的《政治儒學:緣起、困境和出路》,指出蔣慶是在批判當代新儒家內(nèi)在缺陷的基礎上,發(fā)掘儒學傳統(tǒng)資源構建政治儒學的。但其蔽于給定的現(xiàn)代世界,試圖超越西方近代自由主義,而其區(qū)分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的標準又來源于自由主義,這是其最大困境。政治儒學的出路在于以開放的形態(tài)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部各流派,對待現(xiàn)代世界的自由主義,并與之展開積極的對話,開拓當代中國政治哲學思考的精神空間。

         

        學刊還開辟了對話與討論專欄,推出了張新民的對話體長文《視野交融下的哲學、宗教與科學:答香港城市大學鄺振權教授問》,該文是接受香港城市大學鄺振權教授訪問的談話稿,雖為即興隨機之言,仍涉及頗為廣泛的題域,出入于哲學、宗教、倫理、科學等諸多領域,縱論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等各種問題。具體內(nèi)容主要有:(一)朱陸異同與明清學風;(二)儒學的現(xiàn)代性轉型與分化;(三)儒學的修身工夫與歷史智慧;(四)儒家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五)中西文化同體共用殊相論;(六)佛教對中國文化的貢獻;(七)身與心的完整統(tǒng)一;(八)情與理的和諧交融;(九)契入天人合一境界;(十)坐忘境界與心智奧秘;(十一)儒家的世界主義;(十二)生與死的吊詭辯證法;(十三)心性本體與神圣啟示;(十四)自然的人化與人化的自然;(十五)生命教育與人性治療;(十六)自我修身與人生境界。討論時之語境雖不可能完全再現(xiàn)于紙上文本,但透過字里行間的語氣仍可略窺說話者當時的心跡。

         

        大乘佛教與禪宗的研究從來都是學刊極為重視的一個欄目?!胺饘W研究欄目”刊載了兩篇重要文章。劉益的《海德格爾的“它”與禪者的“他”》,從海德格爾“本有”概念出發(fā),討論了海德格爾之“思”的幾個重要特征:非邏輯性,獨一性與自我反抗性,并將其與禪者之“思”的特征作了對比分析,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二者的相似性,并就如何思及海德格爾文獻中出現(xiàn)的“它”與禪宗文獻中出現(xiàn)的“他”作了更進一步的分析與論證,以圖在海德格爾之“思”與禪者之“思”之間建立一種具體的聯(lián)系。歐陽鎮(zhèn)的《印順佛學思想研究中存在的歧義》分析了印順佛學思想研究中存在的歧義,認為其歧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從總體上來看,印順佛學思想博大精深,深受學術界的關注,其中既有對印順法師佛學思想給予肯定和贊嘆的評價,也有給予質(zhì)疑和批評的意見。但受到指責和批評的內(nèi)容,在印順佛學思想中所占比重很小,不可能否定印順佛學思想的價值;(2)印順人間佛教思想,在理論上得到一致的認同,但在實踐上的不足卻受到了指責;(3)印順禪凈思想涉及兩方面,其對禪宗思想貢獻,得到了學術界的一致贊同和肯定。相反,他的凈土思想在臺灣佛教界卻引起了強烈反響,形成了鮮明對比和反差;(4)印順中觀思想,雖然有一些不認同的意見,但并不能掩蓋印順對中觀理論研究的成就,相反,卻表現(xiàn)了印順法師的獨特思維和理論特色。

         

        對陽明學深入探討,深挖傳統(tǒng)形上智慧,繼續(xù)擴大思想言說的現(xiàn)代空間,是《陽明學刊》一貫的宗旨,歡迎社會各界展開爭鳴與討論,《陽明學刊》將為大家提供思想言說的陣地。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