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邢哲夫作者簡介:邢哲夫 ,山東平度人,中共惠州市委黨校教師。 |
?
女兒應該舉報父親嗎?
——從高考作文全國卷說開去
作者:邢哲夫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五月十六日戊寅
? ? ? ? ? ?耶穌2015年7月1日
??
?
2015年全國新課標高考作文題目是:
?
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迫于無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便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核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并將這起舉報發(fā)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贏得眾多網(wǎng)友點贊,也引發(fā)一些質疑,經(jīng)媒體報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述你的看法。
?
這個作文題若從語文的角度可能并不算成功,但它引起的社會討論還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它涉及了一個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倫理困境。
?
題目中給出的類似案例,據(jù)說現(xiàn)實中實有其事。其實,這類案例在古籍中并不罕見,只不過作文題中的案例較為溫和也較為生活化,而古籍中的類似典故,則因承載了先人的某種寓意而更極端,但其蘊含的原理卻是一樣的。
?
這類案例中,最著名的便是《論語》中“親親相為隱”的故事:“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而《孟子》也有“舜竊負而逃”的故事:“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子曰:‘執(zhí)法而已。
?
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粍t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孟子以及孔子都不自覺地意識到,人們在倫理道德之前的選擇常常會處于矛盾之中,選擇任何一個都有其合理也有其悖逆。如果說孔子在強調親緣的同時不自覺地也為訟父者留出空間(孔子并沒有直截了當?shù)卣f那個楚國人是錯的,只是說魯國人的選擇更好),那么孟子則干脆在事實上對皋陶代表的“法治”予以肯定和讓步,雖然最終的勝利還是血緣。
?
但不管怎么說,在孔子和孟子眼中,對血緣的維護顯然高于對律法的尊重,也就是說,如果作文題中的小女孩的故事讓圣賢來評判,恐怕可能并不討好。
?
《史記·循吏列傳》中記錄了一個更為極端的例子:“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堅直廉正,無所阿避。行縣,道有殺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縱其父而還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殺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廢法縱罪,非忠也;臣罪當死?!唬骸范患?,不當伏罪,子其治事矣?!菰唬骸凰狡涓?,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誅而死,臣職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痹诟赣H與君王之間,石奢進退失據(jù),以至于不得不自刎。漢代劉向《說苑》中記錄了一個類似的故事:楚國白公之亂,白公想要脅迫楚國的申鳴支持自己,又知道申鳴是個孝子,于是挾持了他的家人。申鳴說:“食君之祿,必當忠君之事。國君現(xiàn)在落難,我只能為國君死。”于是殺死白公,而父親也被白公手下殺害。而申鳴又說:“作為兒子,不能保全父親,不是孝子。我于父親有愧?!庇谑亲詺?。孔孟那里揭出的倫理困境,到了漢儒這里,居然要以死來解決。
?
可以說,倫理困境是難以克服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以孔孟為代表的早期儒家在倫理困境面前無能為力??酌辖鉀Q倫理困境的基礎是基于血緣的人倫。
?
潘光旦先生在《說“倫”字》一文中引用《說文解字》“侖,思也,從亼從冊”,?認為“侖”有編次、條理之義,引申為秩序?!皞悺敝皝觥迸c“淪”之“侖”在條理秩序上含義相通。而在《釋名》“淪”意為“水文相次有倫理也?!皽S”就是水中的漣漪,漣漪的一個特點就是由中心向四周輻散,而每個個體就如同水中一個個漣漪的中心,“淪”運行之“理”亦即由近而遠,先親后疏。所以,人倫是一個以血緣為紐帶的生活場域,血親關系相對于其他關系具有優(yōu)先性。而臺灣學者林安梧先生在《儒學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之哲學省察》中認為,傳統(tǒng)社會公共關系的主要構成方式也是“血緣性的縱貫軸”?。它是一種垂直的長幼關系而不是平行的夫妻、朋友。所以,儒家傳統(tǒng)在面對倫理困境的時候,采取的應然決斷就是“親親相隱”、“疏不間親”。然而基于自然的人倫與其處身社會形態(tài)之間也充滿張力。正如歷史學家閻步克先生所說,在家國高度同構的封建社會,君臣關系常常也以血親關系的形式結構?!霸诜饨〞r代,政統(tǒng)、親統(tǒng)、道統(tǒng)之間的分化依然有限,并存在著高度的一致性”、“中國古代的所謂‘親親’,是相當泛化的,它并不僅僅限于真實的親緣關系?!保ㄩ惒娇恕妒看蠓蛘窝萆犯濉罚┮虼?,正如黃建躍先生《先秦儒家的公私之辨》所說,“儒家的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是兩大連續(xù)體”。所以“父子”與“君臣”之間便很難說誰更具優(yōu)先性。而在“尊尊”勝于“親親”的帝國時代,由于“天下為公”的政治圖景對血緣和家庭的超越,“天地君親師”的序列已然君在親前。倘若君臣關系與父子關系產(chǎn)生矛盾,儒家原典的指示便很難貫徹。以至于宋儒如蘇轍竟然公開批判《孟子》中“舜竊負而逃”的故事乃“野人之言”,和公天下的?“政治正確”大異其趣。
?
但即便如此,儒家倫理依然為這類倫理悖論和困境的解決提供了最低限度的規(guī)定性和方向性,那就是由遠及近、疏不間親、推己及人、擴而充之。雖然這一原則并不能解決前面《史記》《說苑》等故事中的困境,但與其說那些烈士的流血是因為這一原則的無力,不如說是因為這一原則被背離之后的負疚和撕扯。但畢竟這一原則是最低限度的共識,而違背這一原則的負疚和撕扯僅僅是極其罕見的極端狀態(tài)。這一原則的基礎不是某些形而上的自然法,而是人們生活的親緣處境。我們只要對照西方古典倫理和現(xiàn)代倫理,就可發(fā)現(xiàn)儒家倫理在這一問題的極高明而道中庸。正如柯小剛先生在《道路與廣場》一文中指出,中國古典哲學的思維是道路式的,西方古典哲學的思維是廣場式的。道路式的思維使得世界呈現(xiàn)為一個由遠及近、質地分明的生活圖景,形成了一種時間上有先后、空間上有親疏的的基本規(guī)定性和層次感。生活中/道路上的各種問題在由遠及近的序列中按其親緣程度有序地解決。而古希臘那種一目了然的廣場式世界圖景在理論上保障了理性在解決具體問題上的一勞永逸。然而這種對于實際生活世界的過分超越使得西方古典哲學將生活世界中的種種悖論和不諧置于理性的邊緣?,F(xiàn)代西方哲學顛倒了古希臘的世界理解,人的內在性成為了道德的立法者,自然的外在性從道德法權中隱退。這一內在性使得倫理悖論重新成為切己的事物。而這些悖論一旦被這唯一真實的內在自我所接觸,哲學的大廈便搖搖欲墜。
?
從這個意義上看,儒家倫理比起古希臘哲學更具有處身性和親在性。因為它面對的是實際生活本身而不是外在超越的自然正當,所以更接地氣也更富人情。首先,它沒有回避實際生活中的倫理悖論問題。儒家倫理非常敏感地意識到倫理困境的無處不在,而不是一廂情愿地根據(jù)某種大全式的理式來超越實際生活本身。聯(lián)系最近被熱炒的復旦教授辱罵孔孟事件,我們可以看到那位教授的根本錯誤在于以無悖論無困境的完美哲學要求儒家,卻不知道一切倫理都應該面對困境,承擔悖論,哪怕給出一個并不完美的方案或方向;其次,儒家倫理雖然沒有提出萬能的解決方案,但卻至少給出了一個最低限度地形成共識的方案,一個最大限度地符合人性的方案,這是面對倫理困境時最低限度的方向和規(guī)定。雖然有學者認為儒家倫理這種“單向性”無法解決了悖論(黃建躍《先秦儒家的公私之辨》),但筆者認為,這種最低限度的規(guī)定性方向性恰恰避免了困境中的任意決斷。有方向總比沒有方向好,在路上總比無路可走好。它不是根據(jù)渺渺冥冥的外在律令,而是根據(jù)實實在在的生活之親緣關系。它不是死板教條的規(guī)范倫理學,也不是玄晦高蹈“意義倫理學”(趙汀陽先生提出的概念),而是一種篤實敦厚的“關系倫理學”。這一關系不是庸俗世故的人情,而是血濃于水的親在,是時時刻刻都要被它羈絆和牽掛的一縷溫情?;氐礁呖甲魑念},我們仿佛同樣也陷入了某種困境。我們可以寫信批評那個女大學生小陳,畢竟她讓公眾凌駕在親情之上,讓他的父親難堪;我們也可以寫信表揚小陳,因為她的所作所為并不是為了某些過分超越的價值,而僅僅是擔心父親的安全,希望父親平安。應該說,單純的批評和表揚已然無法承擔這類困境,或許這對于小陳并不成為困境,而只是最自然而然的本能關懷,這是局外人再怎么深思也達不到的。所以我們不妨為小陳點個贊。點贊的同時也不妨為這道有趣的高考作文題點個贊。畢竟,在這個去政治化的時代,倫理問題可能是這個社會中唯一嚴肅的問題。
?
責任編輯:葛燦燦
?
【上一篇】【徐小躍】忠德的多重意義與價值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