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和防范中國耶教化是中國文化的最后底線
——答香港商業(yè)電臺主持人潘小濤先生問
【王達三按:日前,香港商業(yè)電臺主持人潘小濤先生舊話重提,就西元2006年由某撰寫、由十博士生簽名的《走出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耶誕節(jié)問題的看法》有關問題與某進行了交流。初,潘先生曾電郵發(fā)來交流提綱,交流之后,某感覺有必要將此話題略加整理,是以成此文稿,并已請潘先生過目。王達三西元2008年12月18日于東北海濱謹識。】
問:兩年前您和十博士生為甚麼要發(fā)出抵制聖誕的公開信?
答: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由我撰寫、由十博士生簽名的是一個呼吁國人慎重對待耶誕節(jié)的倡議書,而不是呼吁國人抵制耶誕節(jié)的倡議書。人們之所以把"抵制耶誕節(jié)"甚至是"博士義和團"的帽子強行扣在我們頭上,是因為有些媒體為了聳動視聽而做出了一些不負責任的報道。沒有辦法,現在是媒體霸權的時代嘛!
我之所以發(fā)出這樣一個倡議,原因很簡單,就是作為一名中國人,出于對外來的、異質的宗教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泛濫成災的一種本能的擔憂——這個似乎不需要什么論證,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擔心儒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對以耶教為核心的西洋文明構成挑戰(zhàn),不會給出什么理由。如果非要給出一個理由的話,那就是文化是一個族群的精神生命和生活方式,當我們自身的文化受到外來宗教文化的沖擊時,有文化責任感的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理應站出來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和立場。
當然,我是學中國哲學、尊奉孔夫子并主張重建儒教的,所以對這個問題特別敏感,因此就首先發(fā)出了這么一個倡議。幸運的是,有十博士生簽名襄助。如今他們應該都已畢業(yè)了,我很想念他們,在這里也借此機會問候遠方的這群有文化責任感的朋友。
問:您今天對聖誕的態(tài)度有甚麼新變化嗎?
答:我在這里不能代表十博士生,只能說我個人的想法,那就是我的立場沒有任何變化,而是一如既往、堅持不懈、九死無悔地呼吁國人慎重地對待耶誕節(jié)。尤其是不信耶教的人,沒有必要隨波逐流,比如發(fā)耶誕短信,寄耶誕賀卡,送耶誕禮物,在耶誕節(jié)聚會狂歡等。我覺得,做這些事情,首先需要問一個為什么?比如一個人本來不信奉耶教,但偏偏要呼耶誕節(jié)為"圣誕節(jié)",呼耶穌為"基督",這就等于東鄰居家的兒子呼西鄰居家的父親為爸爸一樣滑稽可笑。為什么呀?因為"圣誕"呀、"基督"呀這些字眼,只有對耶教徒而言具有神圣的意味,只有在耶教文化和耶教傳統(tǒng)自身里面才能彰顯其神圣的意味。不信耶教,就盲目地使用這些字眼,這不和耶教徒呼耶和華為"天父"、"圣父"一樣嘛?
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儒家主張必須先正名。前幾天我看鳳凰衛(wèi)視,發(fā)現它們的主持人多數情況下使用"耶誕節(jié)"的字眼,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傳統(tǒng),至少說明鳳凰衛(wèi)視主持人能理性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特別是這樣做不會唐突其他宗教的信徒!歐美對這個問題也已有反思,在公共場合,比如廣場和辦公室,布置耶誕樹,張貼耶誕老人像,就侵犯了不信耶教的人的權利,所以英國、美國的一些企業(yè)和政府的辦公室,已經開始注意并糾正這個問題了。
問:自從你們發(fā)出公開信後,國內的聖誕節(jié)氣氛又如何?
答:坦率地說,中國的"準耶教化",或者干脆說"耶教化",一天甚似一天。所以2007年8月,美國《天主教國家紀事報》資深記者艾倫撰文指出:每天約有1萬名中國人成為耶教徒,到本世紀中葉中國耶教徒將達2億之眾,從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耶教國度,耶教完全有可能變成一個以中國人為中心的宗教。前兩天,我用百度的高級搜索引擎搜了一下"基督教"這個字眼,搜索期限為一天,竟然蹦出1萬多條來,其中大部分是中國各省市甚至區(qū)縣鄉(xiāng)鎮(zhèn)辦的耶教網站。我生活在東北海濱的一個小城市里,剛進入12月份,這個城市的幾家大商場就擺滿了琳瑯滿目的耶誕節(jié)商品,比如耶誕樹呀、耶誕帽呀,很多很多。
也就是說,盡管有一些人在呼吁慎重對待耶誕節(jié),但中國的耶誕化進程仍然在加速!為什么,因為只要是人,就都有一種終極關懷和過宗教生活、文化生活、團體生活的內在需求,但是中國目前沒有一種能維系中國人精神生命和生活方式的宗教文化,出現了信仰真空,而強勢的耶教恰好成為填補這一真空的選項,所以人們就對它趨之若鶩了。當然,美國的耶誕節(jié)商業(yè)化化娛樂化的氛圍很濃,也吸引了不少民眾。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么一種宗教文化,即以儒教為主體、以釋道為兩翼的宗教文化,但是百余年來,我們差不多已經把它們都消滅殆盡了。現在釋道兩教尤其是釋教,看似很活躍,但根本無法抗衡強勢的耶教。釋道兩教是往山上跑的呀,它們的寺院和道觀,都建在山上,怎么能解決城市和鄉(xiāng)村蕓蕓眾生的精神需要呢?王陽明先生早就說過,釋道兩教都是宅院中的偏房,正房或主體建筑是什么呢?就是儒教!所以當務之急是重建儒教!
幸運的是,目前已經有不少人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所以提出了重建儒教的命題,比如我自己就創(chuàng)辦了中國儒教網和儒教復興論壇,希望能在思想上和行動中摸索一些套路??梢钥隙ǖ氖?,盡管目前中國"耶教化"速度正在加快,但儒教正在萌動和復興,而且必底于成。耶教永遠不會成為中國宗教文化的主人的。對于這一點,我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問:其實文化滲透不僅聖誕,還有很多商品、消費模式、生活方式等,為甚麼僅針對聖誕?
答:您看到并承認西洋文化和宗教正則對中國進行滲透,真是很難得。許多人,包括政府,似乎對這個問題還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明確的態(tài)度。是的,滲透的方式很多,比如美國中情局的局長就曾說過:凡是有美國大片的地方,就是美國文化的邊界。有很多學者也曾談到,可口可樂是西洋文化,或者干脆說是美國文化的代言人!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肯德基呀麥當勞呀,等等,都是!
我們呼吁國人慎重對待耶誕節(jié),并不表明我們不關注和不憂慮西洋文化在其他方面的滲透,而是因為耶誕節(jié)的背后是耶教,而一種宗教正是一種文化的核心和靈魂。耶教就是西洋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所以,擒賊先擒王,打蛇要打七寸,需要鄭重表明對待耶教的立場和態(tài)度。
在這里必須指出的是,縱觀中國近現代歷史,中國已經經歷了四個西洋化的階段:首先是"洋務運動",這是要在器物上西化;其次"戊戌變法"和"辛亥運動",這是要在制度上實行西化;再次是"五四運動",這是要在思想上實行西化,打出的旗子就是"民主"和"科學"。但是"科學"和"民主"實際上只是西洋文化的外殼,其實質則是耶教。從洋務運動算起有140多年的歷史了,從新中國算起有60多年的歷史了,人們發(fā)現中國仍有太多太多的不如意,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存在很多的問題。所以就有人認為中國之所以存在著這么多的問題,是因為中國還不夠西化,或者干脆說中國還沒有耶教化,因此就出現了要求中國耶教化的呼聲和現象,這一點在一些文化精英和商業(yè)精英身上體現特別明顯。
不難看出,既然耶教是西洋文化的核心和靈魂,要避免中國的西洋化,就必須警惕和防范中國的耶教化,這是一個底線,必須堅守到底、毫不動搖。否則,中國人就成了皮膚黃色內心白色的香蕉人,中華民族就成了一個生理意義上的民族,中華文明就會蕩然無存!
問: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非要用來抵抗聖誕嗎?
答:我再次重申一下,不是抵制,而是慎重地對待,是走出集體文化無意識,重建中國文化主體性,找回中華民族失落和沉淪已久的精神家園。要找回這個精神家園,慎對耶誕節(jié)或者防范中國的耶教化,是一個必要的和重要的工作。道理很簡單,不破不立,不破除對耶教和西洋文化的神話,就無法重建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和自尊——如果中國人都信耶教了,都向西洋文化投降了,還談什么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呢?
看看歷史上,楊墨之言盈天下的時候,孟子就站出來辟楊墨,所以中國文化就回到儒家文化的正軌上來了;當釋教橫行天下的時候,韓愈呀柳宗元呀就站出來排佛,到了宋代中國文化就回到儒家文化的正軌上來了。如今慎對耶教和防范中國的耶教化,同樣是基于這樣一個道理。
但是很顯然,必要的和重要的工作不等于充分的和根本的工作,誠如孟子所說:"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那么,這個"大"是什么呢?就是重建儒教。有了儒教,就有了維系中國人精神生命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耶教想進來,想獨尊,那是不可能的!當然,這個工作很復雜很艱難,需要很長的時間,我預計至少一百年吧!關鍵是現在就要做起來,當務之急是政府要給予儒教以合法的身份,要給予儒教與其他五大宗教平等的國民待遇。香港孔教學院的湯恩佳先生恢弘孔教,做的就是這樣一個工作,他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比如孔誕就成了香港的一個公共節(jié)日。所以香港的文化生態(tài)就比較好,至少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平衡西洋文化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