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論語點睛》之三十:知人之明和觀人之法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八月十一日壬寅
耶穌2015年9月23日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篇》第十章)
孔子說:“觀看他的行為,考察他的原由,觀察他的安樂。他還能隱藏到哪里去呀?他還能躲藏到哪里去呀?”
儒家很重視對人的觀察和了解,既要有自知之明,又要有知人之明。知人是一種智慧,“(樊遲)問智,子曰知人。”上篇孔子又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
何以知人?不外乎從言行和動機(jī)兩大方面進(jìn)行觀察?!安恢?,無以知人也”(《 堯曰篇》),指出知言是知人的必要條件。
不過,知言只是知人的條件之一,并非唯一條件。因為“有言者不必有德”(《 憲問篇》)。所以孔子又提醒,應(yīng)對他人的言詞保持謹(jǐn)慎態(tài)度:“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wèi)靈公篇》);僅僅聽其言還不夠,還需要進(jìn)一步觀其行。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保ā?nbsp;公冶長篇》)
言行是否一致,是孔子所說的君子的標(biāo)準(zhǔn)之一。所以孔子強(qiáng)調(diào)聽其言而觀其行,以宰予的事情為例,教育大家言行一致。朱熹在《論語集注》卷三引胡氏的話說:
“宰予不能以志帥氣,居然而倦。是宴安之氣勝,儆戒之志惰也。古之聖賢未嘗不以懈惰荒寧為懼,勤勵不息自強(qiáng),此孔子所以深責(zé)宰予也。聽言觀行,聖人不待是而後能,亦非緣此而盡疑學(xué)者。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jǐn)於言而敏於行耳。”
本章強(qiáng)調(diào)知人不易,要對一個人的行為、動機(jī)和興趣喜好加以全面考察。馬培路說:“先見其所為如何;更深觀其為所從來,即動機(jī);更細(xì)察其心安于何處。人則無所逃匿哉。猶十手所指,十目所視。視觀察由顯及微,由外及內(nèi),遞次而精?!?/p>
知人,說難很難,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說不難也不難,如果某些人言論過于混亂錯誤,那么,連行為的觀察都可以免了。所謂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
有時候,一個人的“內(nèi)存”如何,其眼睛都會暴露出來。聽其言,觀其眸子,同樣足以了解其人,所以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責(zé)任編輯:葛燦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