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儒家微言每日精選】 儒佛道之辨·東海微言(2015-11-29)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5-11-30 09:42:56
        標(biāo)簽:
        微言

        作者簡介:“微言”是儒家網(wǎng)特設(shè)的一個欄目,主要搜集整理發(fā)布儒家學(xué)者和儒門同仁發(fā)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



        【儒家微言每日精選】 儒佛道之辨·東海微言(2015-11-29)

        整理者:張利進(jìn)

        來源:儒家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月十八日己酉

                    耶穌2015年11月29日

         

         

         #儒佛道之辨#

         

        @崇儒_梁知一

        【儒釋道】天地只是一理。散萬物而萬理。如是千萬億兆物,其義無盡。億兆之義理,運(yùn)之一心。得一切智智,觀法清凈得事理之當(dāng)然。儒釋道三教圣人,以無心而圣心故,各隨順世情而建立教體與教相。即三圣所演,一天下而三領(lǐng)域事。三領(lǐng)域亦實(shí)有交互之域。吾儒觀常,老氏觀變,佛氏觀心。實(shí)三觀不離一心也。

         

        教體與教相】知一發(fā)明兩概念用于囊括儒與宗教間比較。一、儒釋道耶以“道體”為共法,教體是異。二、如儒以仁義禮智為教體,道以道德為教體,佛以緣起因果識蘊(yùn)等為教體。三、圣人原是無心。因無心故才能見性之全。受歷史環(huán)境影響,以無心故而隨順世間演教。四、有教體即有教相之義學(xué)。為各教不共法。

         

        見性1】關(guān)于一種宗教是否“見性全”,知一亦曾審慎思維。以為見性全有兩大突出標(biāo)志:1.自明其明德,謂見性之小乘心。2.明明德于天下謂見性全之大乘心。大乘是小乘的拓展,小乘是大乘的依據(jù)。3.盡量道家在先秦時代,突出表現(xiàn)出小乘色彩,就象佛家早期《四阿含》一樣。但佛道不久皆發(fā)展出了濟(jì)世思想。

         

        見性2】知一謂大凡宗教,如佛道耶教,和人一樣。只怕不見性,不怕見性不全。見性即有體,有體此有“用”。儒道也只是觀理不同。向上一路,不能有二。若執(zhí)著于儒道間的文字相,是是非非,其心紛擾,難以作出概括性的結(jié)論。

         

        同心異情】諸教圣人,不管提倡或不提倡仁,甚至老氏批評仁義,然諸圣人皆有覺悟愛人之心,此無可疑。佛曰大慈大悲。老氏亦曰以百姓心為心。有此覺悟愛人之心即是仁心。有此心,必有此情。圣人境界雖超凡脫俗,然見父母妻子之死而不哀,無有是處。故知一竊謂道家也是哀,但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異于儒家。另是厭繁喜簡。

         

        三教1】三教圣人豈有三心耶。又孰知何心合于天心耶。蓋三教圣人心不一不異。不一是三教異。不異是此心同。真如心藏則三心一心。顯則一心三用。平心以論三教,才說薄厚,已屬“妄心計度”。惟學(xué)貴一門深入,多則惑故,以方便執(zhí)持生信心故,不得已而自尊抑他。執(zhí)實(shí)則非。(各路實(shí)異,惟羅馬不許有三)

         

        三教2】子路問聞斯行諸,圣人退之。冉有同問,圣人進(jìn)之。原夫圣人無心而圣心,應(yīng)器而教。未達(dá)之士,妄心計度,以謂進(jìn)退之間合有高下。若儒釋道耶之教,亦復(fù)如是。觀眾生根器,有喜喧厭靜,有喜靜厭喧,有菩薩聲聞緣覺無量種性。而開演四教。而未達(dá)之士,率以其所見習(xí)親愛而辟焉,由是不見圣人心同。

         

        三教3】夫儒之明達(dá)之士,雖閱盡千萬文章,當(dāng)深識“六經(jīng)注我”之妙義,是皆一心之浮塵,然后識大道而履常道。然后謂之真儒,謂之真真儒。真儒切切識圣人“予欲無言”,真儒觀老氏,切切看他“多言數(shù)窮,不若守中”之旨。真儒判佛氏切切知他“吾說法49年,實(shí)未說一字”之諦。如是以切切心,見真實(shí)義。

         

        三教4】“道不同不相為謀”,何謂也?是知吾儒圣人與老氏之志不同。志者意之趨向。蓋吾夫子深知老氏已體道臻圓,特老氏道不足以接引九域生民氣質(zhì)種性之全者(蓋老氏道易接引先秦貴族喜高妙者。吾儒則異。此大略言之)。由是可見吾夫子與老氏,實(shí)以一心而演二教。如是觀儒釋道耶同而不同,是知同也。

         

        三教5】百余年來天地閉而賢人隱,圣道墮而民風(fēng)漓。有熊十力先生出,性天高邁意氣雄渾,力尊儒家,誠大可敬仰也。又惜乎其一念自雄貢高,欲破佛義曰“曾于流行未洞識無為實(shí)體,是猶析體用為二,一念趣寂毫厘千里,斷可識矣”(《讀經(jīng)示要》)。知一頗疑先生新唯識論旨,雖復(fù)破破而未足于破唯識真義。

         

        三教6】世之學(xué)者皆知佛家善言“空”。善佛之言空雖及百種之多,唯以“第一義空”而建立。蓋第一義空中有無量義善慧德、無量力、無量色。此空非空,言寂非寂。生與無生,皆法界性(即吾儒天命之性)。以第一義空幻生萬物,離空假有,有法處所攝色(蓋吾儒言氣質(zhì)之“氣”)。隨善惡念而變,猶無自性。

         

        @崇儒_梁知一:

        所見】知一對儒道問題有自己一個認(rèn)識。竊謂1.儒道皆見性,且皆見性全。皆有各自體用。2.老莊下手處在“體”與“出世”一側(cè)。儒家下手處在“用”與“入世”一側(cè)。儒家與世同修。道家離世獨(dú)修。3.儒與道家的性命觀因愿力而大同小異。要之儒家下手處愿力大。道家則小。然初有大小,后殊途同歸。先生以為然否?

         

        五常與道德】仁義禮智信,五常也。然其何以貴者,則必以其中道以庸,誠心而行也。若彼桓文假之而行,雖或真有,然已無稱乎夫子之門也。若彼亂臣賊子,以竊國為仁義,則又以欺罔禍亂之也。故必有以厘之者也,此老莊所以援之以道德也。此則夫子之所以盛贊老子也。若夫子則以正名之法援之,故歷世無不貴乎循名責(zé)實(shí)焉。

         

        @劉青衢:

        【儒釋道1】三教紛爭久矣,三教融合亦久矣,陽明云,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吾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老莊知天而不知人,佛氏知死而不知生,孔孟內(nèi)圣外王具透,形上形下兼通,赫然大者,烏得有疑乎哉!古來論三教異同者多矣,何喋喋于千百載之后耶!若學(xué)得孔孟,二氏可不辨而明也。

         

        儒釋道2】佛徒雖以內(nèi)外典分儒釋,而儒勝于佛處,智圓大師尤曰:「非仲尼之教則國無以治,家無以寧,身無以安,釋氏之道何由而行哉?」則佛借儒行,歷有證焉。俟程朱出,吾儒更奪佛教心性之專,自格致誠正至修齊治平皆大發(fā)揚(yáng),儒學(xué)內(nèi)圣外王一貫,二氏以是而屈也。

         

        治學(xué)精神】兄素論儒學(xué),愚皆愛之。惟調(diào)和儒佛之法,或本于儒,或本于佛,宜當(dāng)有辨,學(xué)不可有門戶亦不可無宗主,竊宗儒而容佛,而容非不分皂白。其獲罪于兄者,愿宥之。

         

        @Lily-雯潔:

        人生觀1】有時候,生命的逝去,就一定是件傷心,痛苦的事嗎?我們原本就從自然來,我們最終也會回到自然去。這就是生命的原本規(guī)律,有什么可傷心的呢,有什么好痛苦的呢?道家的這種恣意,灑脫,瑰麗的人生觀。不正好也可以幫助我們從其他角度去看待生命,理解生命嗎?

         

        人生觀2】莊子的老婆死了,親友前去哀悼??墒乔f子居然敲著瓦盆,開心唱歌。有人責(zé)備莊子。莊子說:唉,我怎么會不傷心呢?可是想到她從自然來,又回到自然去。終于不再受人世間這種紛擾和痛苦。我就忍不住開心唱歌。道家的思想就是這么恣意,灑脫。

         

        @儒生知一:

        莊蔽天荀蔽人】蔽于天不知情,蔽于人不知義。

         

        #東海微言#


        @余東海三世:

        儒佛】儒佛在根蒂處有同有異,大同大異。因為大同,求同者容易強(qiáng)行混同,將兩家相提并論,一視同高;因為大異,見異者容易批判過度,視對方如仇如敵,水火不容。佛教主空寂,吾儒實(shí)證無聲無臭、寂然不動之后,更進(jìn)一步,見空寂之盡頭是至誠無息於穆不已,故能于人道顯明天性,實(shí)現(xiàn)天德。

         

        態(tài)度1】或謂我謗佛,不知我大半輩子好老好佛,焉忍謗之又焉敢謗之?便是毀謗一般人都會造妄語業(yè),何況謗及釋尊。有詩自勉曰:論道于言無所茍,慎哉字字發(fā)心田。誤傳一字罪非細(xì),作野狐貍五百年。站在中道主義立場上,不能不對佛道有所批評,天理昭昭我不得已也;仁心勃勃我不容已也。

         

        態(tài)度2】論及道理道及高處,當(dāng)一空依傍,考之以自心證之以良知。這才是最高的實(shí)證,這才是真正為自己為天下萬世負(fù)責(zé)。這樣生起的信心才有堅定性和永恒性。我對孔子、對儒經(jīng)的信心就是這樣生起的。我出入佛道及西學(xué)大半輩子,癡迷耽戀,終究都未能完全安心。最后重新深入儒家方才乾坤定矣。

         

        共勉】近撰《中庸精義--中道主義總綱領(lǐng)》一書,對誠字的重要性根本性體會更深。梁知一“省之于內(nèi),中心不安”的自省之言值得敬佩,這是良知發(fā)用,也是“誠之”功夫。謹(jǐn)以舊聯(lián)與之共勉:能動人,能格物,能感天,能造命,誠于極至奇跡顯;多讀書,多為善,多求真,多明理,德到高崇大道通。

         

        不二】梁知一說:“對形而上的體認(rèn)愈深,于形而下的觀察愈透。”不錯。上下不二,道器不二,下學(xué)愈透,上達(dá)愈圓,這是自明誠,愈明愈誠;上達(dá)愈圓,下學(xué)愈透,這是自誠明,愈誠愈明,豈僅透察形而下而已?《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p>

         

        儒佛道1】或謂“三教圣人同心”。非也,孔子釋尊老子各有其道,道不同,因為立教宗旨不同,因為心不同。老子道心虛靜,致虛極守靜篤;釋尊佛心空寂,涅槃寂靜;孔子仁心,至誠不息,自強(qiáng)不息。其實(shí)亦非心不同,而是所證有異。論本心,豈但孔釋老相同,古今中外所有人類無不相同。

         

        儒佛道2】儒家不僅是民族精神之源泉,也是人格人道之根本。儒學(xué)即仁學(xué),最高人學(xué),最高人格主義、人道主義學(xué)說?,F(xiàn)代文明要更進(jìn)一步,從人本主義文明邁向仁本主義文明;人類要實(shí)現(xiàn)大同理想,天下歸仁,就必須以儒家為指導(dǎo)思想,這是自由主義和佛道都無能為力的。

         

        儒佛道3】三家禮當(dāng)互敬互讓,儒家應(yīng)該尊重佛道,然論道論及高處,則神來殺神佛來殺佛,則泰山巖巖寸土不讓。恨不能起釋尊于涅槃、出老莊于虛靜而一問之,以顯我仁本主義之大中至正也。以仁義屈佛道,是為了更好地申張人道之尊嚴(yán),豈區(qū)區(qū)門戶之爭哉。

         

        儒佛道4】人道政為大,政治以王道為最優(yōu),王道依于內(nèi)圣。唯儒家內(nèi)圣外王,得人道之正,亦得天道之中,天人合一故,道不遠(yuǎn)人故。對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諸道,儒家置而不論,論人道天道,則唯儒家為大,非佛道所能望塵、所得妄論也。這不是為了與佛道爭高下,而是為了對家國天下對人類負(fù)責(zé)任。

         

        態(tài)度】說真話說真理的時候,有一個天下后世的眼界心胸,自然就不會爭一日之長短和一時之勝負(fù)了,自然就能無懼無畏無所顧忌了。只要確信自己所說的是經(jīng)得起實(shí)踐檢驗和歷史考驗真話真理,對方不理解何妨,旁聽者不理解何妨,天下大著呢,后世長著呢,德不孤,必有鄰;真理出,必有明。

         

        責(zé)任】或謂儒者“不能得罪人”,笑話。鄉(xiāng)愿小人才不愿不敢得罪人,儒家最勇于批判錯誤的言論行為,最不怕得罪人?!胺虼呵?,上明三王之道,下辯人事之紀(jì),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這是春秋精神,儒者所必備。孟子辟楊墨,程朱辟佛老,東海辟馬列,都是這種精神的體現(xiàn)。

         

         【破佛】道體唯一,然儒釋道所見不同,圣果佛果,大異其趣。程明道有“佛氏形而上者不與圣人同”的命題,闡說甚透。明道先生“出入於佛老者十?dāng)?shù)年,返諸六經(jīng)而後得之”,所以“知得禪透,識得禪弊也真。”故能從本體論、宇宙論、人性論、認(rèn)識論和價值觀各方面,辨正辟佛之偏誤。

         

        儒佛道5】道無高低論,文化無高低論,都是謬論。不同的文化體系,不僅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還有善惡正邪之別。同樣,不同的道,也有大小和正邪之別。君子于邪道,是嚴(yán)辟力批,破而不收;于各種小道是不為、不認(rèn)同,然也有所欣賞,如孔子對長沮、桀溺、荷簣者、荷蓧丈人楚狂接輿隱士們。

         

        答客】或問:孔顏之樂與莊周之樂,不同處在哪?答:都是自由之樂,然所悟有異,故所樂不同??最佒畼?,盡心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鼻f周之樂,樂在擺脫一切內(nèi)外之束縛,超越一切現(xiàn)象之相對,追求無是無非、無人無我、忘生忘死的逍遙。非禮非人道也,與鳥獸同群可。


        臨終】臨終痛哭,未必是畏死,君親念重或有憾于心,也會如此。然痛哭流涕,終究拖泥帶水,有失儒范。圣賢君子,生時盡心盡力,死時無憂無悔,如去父母之邦,雖有依戀之情,當(dāng)無錐心之痛。至于某些高人,接淅而行,似乎迫不及待,又未免瀟灑過度了。


        破莊1】程明道說:“楊墨之害甚於申韓,佛老之害甚於楊墨。楊氏為我疑於仁,墨氏兼愛疑於義,申韓則淺陋易見,故孟子則辟楊墨,為其惑世之深也。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楊墨之比,此所以害尤甚?!背讨毂俜鹄?,甚之于申韓楊墨,固然屬苛責(zé),然有儒生將佛老與孔孟等量齊觀,則亦過度抬舉,非所宜也。

         

        破莊2】孟莊同時,孟子無一語及之,具體原因不明,或許孟子不知其人其學(xué)之詳,或許知道但認(rèn)為沒有批判的必要。莊生于僻處自語,影響有限,無關(guān)天下國家。有關(guān)孔子及其弟子的寓言,人皆知其假,莊生也自承,寓言即假托故事人物以寄義寓理也。另外,道家對道的推崇和不合作主義態(tài)度值得有所肯定。

         

        破莊3】對于形式主義、物質(zhì)主義、利益主義和各種世俗主義,老莊思想頗有作用,但又很容易矯枉過正,走向反形式、反物質(zhì)、反利益、反世俗的另一面。唯有儒家,才能將本質(zhì)與形式、精神與物質(zhì)、道義與利益、超脫和世俗圓滿統(tǒng)一起來。因此,老莊思想可以偶爾藥用,孔孟之道才是日常食糧。

         

        破莊4】堯帝教導(dǎo)意而子要“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道家大腕許由嗤之:“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游夫遙蕩姿睢轉(zhuǎn)徙之塗乎?”認(rèn)為躬服仁義如被黥,明言是非如被劓,已喪失了逍遙的資格,如“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云。(《大宗師》)

         

        破莊5】對莊子之病,荀子一針見血:“蔽于天而不知人”。莊子知天道而為天道所蔽,不知人道,可見知而不全。天道不外乎人道,“道不遠(yuǎn)人,人之為道而遠(yuǎn)人,不可以為道?!保ㄖ杏梗┛鬃哟搜陨钪欣锨f之疾。為道遠(yuǎn)人,遠(yuǎn)于人倫日用,偏離人道之常,有索隱行怪之嫌,故孔子對道家人物既有贊同又有批評。

         

        荀子】荀子之蔽恰好與莊子相反:蔽于人而不知天。蔽于人道而不知天道,蔽于習(xí)性而不知天性。

         

        破莊6】可說道家為出世法,不可說儒家為入世法。儒家于世間即超出又深入,超越性現(xiàn)實(shí)性合一,形而上形而下圓融。荀子批評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可謂的評。道家知天而不知人,儒家對之有破有收。知天值得肯定,可收;知天而為天所蔽,也是一種所知障,宜破。為天所蔽,可見所知不全也。

         

        破莊7】由于見性不全,證道有漏,老莊思想雖頗有可取,又很不中正,我稱之為“偏激的深刻”。見性證道,故深刻;不全有漏,故偏激。尤其是莊子,喜怒哀樂常常發(fā)不中節(jié),發(fā)而失常。只要亮出《莊子》中的道家人物之觀點(diǎn)言行來,有儒眼者不難發(fā)現(xiàn)其偏頗錯誤,何用東海多言哉。

         

        【破莊8】莊子追求的是絕對的逍遙,擺脫一切相對,擺脫一切現(xiàn)象包括生死現(xiàn)象的束縛,離形去智,無人無我,忘生忘死,順應(yīng)自然。其生死齊一的生死觀,貫穿《莊子》內(nèi)外雜篇。在他看來,臨喪而哀,是不自然不知命。內(nèi)篇《大宗師》中,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受到“孔子”高度稱贊。

         

        破莊9】莊子看來,人生如夢,生死無異,所以“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保ù笞趲煟?;“萬物一府,死生同狀?!保ㄌ斓兀吧菜乐?,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jì)?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

         

        破莊10】何以妻死不吊且鼓盆而歌,莊子自有解釋:“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保ㄖ翗罚?/p>

         

        答客】或問:“臨喪而哀,是不容已。任何宗教不能例外。莊子亦是爹娘養(yǎng)。竊疑先秦道家之徒臨盆而歌、登木而歌,所表達(dá)的不是一種普通喜悅之情?;蛞蚱渖烙^,而別有一種寂廖悲欣感發(fā)之意?!贝穑悍且?。莊子齊一生死,甚至以生為附贅,以死為決疣,故道家臨喪不哀或放聲歌唱,是真的不哀甚至可樂可賀。

         

        破莊11】臨喪不哀,儒家大忌。臨喪而歌更是反常--除非唱挽歌。對妻死鼓盆而歌、吊者臨尸而歌、母死登木而歌之類悖禮之舉,真孔子絕不會認(rèn)同。《檀弓下》載,孔子故人原壤母死而歌,孔子裝沒聽見而不予阻止,是顧及故人之情。《論語》中孔子以“老而不死是為賊”斥責(zé)原壤,顯然很不以為然。

         

        破莊12】道家無禮,臨喪而歌,自有其道理。《莊子大宗師》中借孔子之口說是游方之外者:“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彼以生為附贅縣疣,以死為決疣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彼麄円暽鼮槎嘤嗟馁樍?,視死亡如割掉潰瘍濃瘡,喪事當(dāng)然值得慶賀了??蘅尢涮?,何其陋也。

         

        破莊13】儒道兩家對禮制態(tài)度的歧異,鮮明的表現(xiàn)在喪禮上。道家或“妻死鼓盆而歌”,或“吊者臨尸而歌”,或“母死登木而歌”—這個歌者就是曾被孔子斥為“老而不死是為賊”的原壤。對于喪禮,道家是絕不遵守,徹底拋棄,并且反其禮而行;儒家則守之唯謹(jǐn)并予以完善。此處矛盾,不可調(diào)和也。

         

        破莊14】儒道兩家都反對形式主義,然取向不同。道家反對一切形式,完全不顧禮儀,不要禮制,甚至故意違反之,認(rèn)為這樣才能把握道德之本質(zhì)和精神;儒家文質(zhì)并重,追求本質(zhì)和形式的統(tǒng)一。在政治上,以道德統(tǒng)帥制度,以制度體現(xiàn)道德,兩者相輔相成。何為歧途,何為中道,一目了然。

         

        儒佛道】三家應(yīng)該和而不同。不同,不能強(qiáng)同,茍同,混同。所以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小到修身齊家,大到治國平天下,很難謀到一塊去。然三家皆于道有得,不無相通,故可以道并行而不悖,可以和平相處。儒家于佛道有破有收,頗其違仁背義之言行,收其尊道重德之宗旨,并尊其為輔統(tǒng)。

         

        擊蒙】或謂罵理學(xué)不等于罵孔孟,不知理學(xué)與心學(xué),同為儒學(xué)之大宗和正宗,罵理學(xué)與罵孔孟無異也。理學(xué)與心學(xué),一側(cè)重于道問學(xué),一側(cè)重于尊德性,側(cè)重點(diǎn)不同,同歸于仁;一著眼點(diǎn)天,見天道之理;一著眼點(diǎn)人身,見人心之本,著眼點(diǎn)不同,同歸于道。

         

        破莊15】或謂“老莊之學(xué),凡舉仁義,多言假仁假義?!辈蝗灰?。推崇真誠反對虛假,為儒道兩家所同。道家的矛頭恰指向儒家仁義禮樂本身,毫不客氣。如太史公所說:“世之學(xué)老子者則絀儒學(xué)”,莊子“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shù)?!苯I的就是儒學(xué),詆訿的就是孔子之徒。

         

        破莊16】《易經(jīng)》作為眾經(jīng)之王,為儒道所同尊,可謂兩家共法。然《周易》為孔子說贊翼,易理為孔子所闡發(fā),易學(xué)與儒學(xué)完全一致,可劃等號;道家所得有限(或謂所宗易經(jīng)不同),如康有為所說“只偷得易經(jīng)半部”?!独献印贰肚f子》偏離違反易理之處,俯拾皆是。關(guān)此,我在《儒眼看老子》一書中有詳細(xì)闡說。

         

        破莊17】莊子反對仁義,理由之一是仁義會被盜竊名義和惡性利用。這是不了解儒家仁義的真義。儒家仁義,原則性規(guī)范性強(qiáng),仁者在文化道德上、仁政在政治制度上,都有一定的硬性指標(biāo)和規(guī)定,不是那么好假借利用的。齊桓晉文假仁假義,畢竟有一點(diǎn)禮義廉恥的道德基礎(chǔ)和尊王攘夷的事功表現(xiàn)。

         

        坎陷】或謂佛教倒駕慈航,重新入世,相當(dāng)于真如佛性的坎陷。沒錯,但僅此還不夠,因為佛教“先天性”地缺乏政治精神,缺乏制度法律建設(shè)的熱心。這種精神和熱心,必須從儒家吸取。所以佛教在坎陷真如佛性之后,還需要進(jìn)一步補(bǔ)充儒家精神,才能指導(dǎo)政治,致力于王道文明的追求和建設(shè)。

         

        破莊18】在政治上,良知良制相依為命,內(nèi)圣外王一體同仁。故儒家只要外緣成熟, 自可開出外王,不需要“良知坎陷”。佛道兩家則不然,佛道若試圖指導(dǎo)政治文明,建設(shè)優(yōu)良制度,則有必要認(rèn)真地“坎陷”一下他們的佛性道心,加強(qiáng)入世的深度和廣度,并補(bǔ)以儒家的王道精神。

         


         責(zé)任編輯: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