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瑞昌作者簡介:王瑞昌,字乃徵,號米灣,西元一九六四年生,河南魯陽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教授。長期主講儒學經(jīng)典及中國哲學于高校及民間公益文化機構(gòu)。曾訪學北美、臺灣,研習人文,傳播儒學及中國文化。著有《陳確評傳》《追望儒風》等。 |
如何理解牟宗三先生提出的“實有層”和“作用層”
——與吳志威等在“綠洲學園”微信群的交流
作者:米灣
記錄者:吳志威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月廿九日庚申
耶穌2015年12月10日
編者按:此文為首都經(jīng)貿(mào)大學王瑞昌教授12月10日在“綠洲學園”微信群指導學生吳志威等人就如何理解牟宗三先生的《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實有層”、“作用層”兩個概念的發(fā)言交流整理記錄,非常精彩,對于把握中國哲學的核心觀念問題極有幫助,現(xiàn)發(fā)于此,以供大家學習和討論。
成章(吳志威):
老師,昨日看牟先生的《中國哲學十九講》,其中有作用層、實有層之劃分,不甚明白。還有,兩者是從何思路來作的劃分呢? 請老師方便時解答。
小土庸2(孟思彤):
一起學習如何?我也想聽。
米灣:
這是個很關(guān)鍵的問題!明白了之后,中國哲學中的許多疑惑就豁然開朗了。
成章:
好,期待老師的解答。
米灣:
吃米飯吃飽了肚子,很實在,此即“實有層”;禪家話頭“終日吃飯,不曾咬著一粒米”,此即“作用層”。實有層,相當于本體論;作用層,相當于方法論,境界論。王陽明的“無善無惡”,就是指作用層而言者。
小土庸2:
嗯,“為善去惡”,是指“實有層”?
米灣:
作用層就是如何表現(xiàn)實有而言的?!盀樯迫骸?,是功夫,是對“道”的表現(xiàn),還是“作用層”上的事。不過,“為善去惡”中的“善惡”,便屬于“實有層”了。世界上有“善”有“惡”,“善”是實實在在,在那里存在著的,是real,所以是實有層。
小土庸2:
成章,可否節(jié)選一段關(guān)于實用層和作用層的原文?多謝。
米灣:
但是,你為善去惡的時候,尤其達到很高境界之后,為善去惡,都是出于自然而然的,是處于“無心插柳”的狀態(tài),毫無造作,就是作用層上的“無善無惡”了。
小土庸2:
是。
米灣:
無心插柳,就是無善無惡了。雖然無心插柳,但是,客觀上講,別人能看見你插在那里的實實在的柳樹。柳樹是真柳樹,所以是實有。插柳無心,是作用; 岸柳成蔭,是實有?!白饔谩本褪潜憩F(xiàn),是從主觀上講的;實有,是從客觀上講的。這是簡單的比喻。用在哲學上,當然復雜,需要反復思考,才能得其究竟。佛教講“無善無惡”,可以是從“作用層”說的,也可以是從“實有層”說的,而儒家講“無善無惡”,則只是從作用層說的。佛教不僅說“無心插柳”,而且也說“柳樹是空”;儒家說“無心插柳”,但是卻說“柳樹是實”。這就是儒佛區(qū)別所在。
所以儒家和佛教,根本上講,是很不同的。雖然都有“無善無惡”的說法,但儒家只從作用層說。關(guān)于此點,可參本人《論劉蕺山的“無善無惡’思想》一文,網(wǎng)上有。所以牟先生說佛教、道家是“境界形態(tài)的形而上學”,以此。境界形態(tài),就是從作用層說。
小土庸2:
老師那篇文章的提要:在王學中,“無善無惡”之說有兩義:一是對本體“至善”之遮詮,一是指化境上的無執(zhí)。以此兩義來衡量蕺山的思想,可發(fā)現(xiàn)蕺山具有豐富的“無善無惡”思想。雖然他有不少言論是批評此說的,但若對其進行仔細審視,可知它們均未切中“無善無惡”說的本義。這些批評是在王學末流之弊的當下刺激下有為而發(fā)的,而非稱理而談。若稱理而談,蕺山是極力主張“無善無惡”之說的。此點可以印證蕺山與其師許敬菴及東林諸儒不同,其學在性質(zhì)上屬王學。
米灣:
一時不明白,也沒關(guān)系。先慢慢看。
小土庸2:
好。
米灣:
泰州學派,最喜歡講作用層,所以常被誤解為禪學,王陽明也常被誤解為禪學。就是因為不明白作用層、實有層之分,把王學誤解為禪學了。
小土庸2:
老師 那您看如何將禪學和王學區(qū)別來看呢?
米灣:
有區(qū)別啊,上面說的就是。很多搞哲學的,搞中國哲學的,實際上也是糊里糊涂。
小土庸2:
哦,好簡略。哈哈。
米灣:
這問題本來太復雜,無法網(wǎng)上說得太徹底。
小土庸2:
但應(yīng)該了解面貌了。
米灣:
仔細讀點佛典、儒典,深入思考,慢慢就明白了。不到火候,說說也不易明白。
小土庸2:
明白。
米灣:
不過思彤似乎已見大意了。
小土庸2:
還好,一點點摸索、尋找。
米灣:
是,只能逐步摸索。
小土庸2:
嗯, 不著急懂得,也不著急找到。但相信總會走向懂得。
米灣:
我也是到了三十歲才明白。
小土庸2:
嗯。
米灣:
思前想后,寢食難安。有這個過程。國學方面,看梁啟超先生的書入門比較方便;哲學方面的,看牟宗三先生的。
小土庸2:
啊,這樣。明白了,明白了!謝謝老師。
米灣:
西方哲學,看笛卡爾作入門。
小土庸2:
明白,這些點很重要,真的需要有老師指點 。
米灣:
然后看洛克的、貝克萊、休謨的。下面才能看康德的。我是先看貝克萊的《視覺新論》,深受啟發(fā)。為學如開山,實甚艱苦。
小土庸2:
嗯。
成章:
?剛才在忙,謝謝老師的耐心解答和指點,我好好琢磨琢磨。思彤,這是《中國哲學十九講》中“道之‘作用的表象’”一講的末尾,實在很難理解,現(xiàn)粘貼至此:
有一次王陽明和兩個大弟子王龍溪和錢緒山夜談。王陽明說:“有心俱是幻,無心俱是實?!币挥行慕y(tǒng)統(tǒng)都是幻相,無心的時候統(tǒng)統(tǒng)都是實的。但他接著又說:“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边@兩句不是與前兩句沖突嗎?一般人一看到這個話,又說這是佛老,非圣人之道,圣人沒講過這種話。
這兩種相反的話語,明明屬于兩層?!坝行木闶腔茫瑹o心俱是實”,這是屬于哪一層?“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這又屬于哪一層?
“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這是從實有層上講。有心即肯定良知,良知是心,有良知的地方都是實的,沒有良知的地方,則都是虛幻的,從有(being)變成非有(nonbeing),這是根據(jù)中庸的話講的。中庸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闭\體所在才有物;誠體一被拿掉,萬物就沒有了?!坝行摹边@是對良知本心的肯定,是實有層上的話,有良知在那兒貫穿,良知所到之處,一切都是實在的。把良知這個本體拿掉,一切都變成虛幻,就是無根、無本。這豈不與中庸言“不誠無物”一樣嗎?這是實有層上的話。
但他又說:“有心俱是幻,無心俱是實”,這是作用層次上的話。有造作之心,有意之心,都不是從良知發(fā)的,所以你講的都是假的,這叫做“有心俱是幻”。對于“有心俱是幻”,那么你最好是無心,這個無心并不是實有層次上對心的否定。這個無心就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那個“無”,就是“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那個“無”。這就是老子說的“無”。這里明明是兩層,這是我們現(xiàn)在的講法。當時錢緒山根本聽不懂,想了好久還是不懂。王龍溪聰明,他一下就領(lǐng)悟了。“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王龍溪說這句話是“從本體說工夫”?!坝行木闶腔?,無心俱是實”,這是“從工夫說本體”,工夫不是作用嗎?“從工夫說本體”就是老子的“正言若反”。
講道家,主要是講這三次。先講道家主要的基本觀念,然后講道家是縱者橫講,就是上一次講的。今天主要是說明作用層和實有層的不同。道家只有作用層,沒有實有層。儒家兩層都有,佛教也兩層都有。道家只有一層,以作用層上所顯示的“無”作為本體,兩層不分,合而為一。因此道家可以和佛教相通,顯出一個共法,最有普遍性,大家都可以說。后來在這個地方成為一個禁忌,我們要把這個忌諱解掉,我們認為這并不妨礙圣人之道。
我們對道家大概就講這三次。你們自己看看老莊的書,消化一下,就可了解道家系統(tǒng)性格如何必須這樣規(guī)定,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智慧,講“特質(zhì)”,就要注意這些地方,如果當一個學問看,它就是一個境界形態(tài)的形而上學。這也需要對西方那些形而上學有一個了解,了解了就可看出它們之不同,這是一種簡別,一種批判性的考查,這種功夫是需要的,要不然就是混濫。這種混濫會把中國哲學講壞。
小土庸2:
謝謝成章。
米灣:
我前面講的無心插柳之喻,和牟先生的意思正好吻合。牟先生上面這些話,要理解透徹,需要反復琢磨?!坝行木闶腔?,無心俱是實,這是屬于哪一層?”作用層也;“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這又屬于哪一層?”實有層也。
“縱者橫講”是什么意思? 縱者:本體論,實有層上的“實有”。 橫者:境界上、功夫論上、作用層上的狀態(tài)??v者是天道化生萬物,有形上、形下之垂直向度,所以是“縱者”。
本體論,講道與萬物關(guān)系,天道化生萬物,有形上形下之垂直向度,是縱者。境界論,是從主觀角度看萬物,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萬物森然,一片平坦,所以是“橫者”。
“縱者橫講”,就是本來是縱的東西、本體論,用橫的方法來講。也就是從作用層來講實有層,把兩者合二為一了。把縱的本體論納入橫的境界論,結(jié)果只有“境界形態(tài)的形上學”。
縱者橫講,是一個混淆兩層的錯誤講法。道家就犯了這個錯誤。道家沒有了實有層,就成了空空蕩蕩的作用層,所以道家尚“清”,如白開水一樣,沒有營養(yǎng)。沒有營養(yǎng),就致使社會道德、人倫關(guān)系之肌體枯萎掉了。所以道家如洗滌劑,把社會生活中的虛偽造作沖洗掉了,這是其好處。但是把營養(yǎng)成分,也沖刷沒了,這是其弊端。
“因此道家可以和佛教相通,顯出一個共法,最有普遍性,大家都可以說。后來在這個地方成為一個禁忌,我們要把這個忌諱解掉,我們認為這并不妨礙圣人之道。”
——牟先生說的這個“共法”就是“無善無惡”的境界。有些儒家學者把這個當成禁忌,認為儒者不能講“無善無惡”,牟先生則認為,這個禁忌沒有必要。言下之意,儒釋道都有個境界上的“無善無惡”。所以,不僅道家講“無為而治”,前天讀書會上我們發(fā)現(xiàn)孔子也講“無為而治”。
楊純:
但是,這個對于道、儒,這“無為”等說法同樣是“虛位”吧?
米灣:
是的,“無為”、“無善無惡”等,對儒釋道來說,可以說也是韓愈在《原道》中所說的“虛位”。
讀書會上,我們討論到最后,認為儒家的無為而治,是一個高級的、藝術(shù)性的“大治”。因此“無為而治”是技術(shù)高超的治理方式,也就是高的治理境界了!
打個比方。演奏音樂,什么時候演奏得最好?就是不假思索、毫不費力地忘情演奏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無為”,是高級的“作用”,即表現(xiàn)。也就是音樂“作用”、表現(xiàn)之極致。因此,也可以這么套用王陽明的說法:“有音樂俱是幻,無音樂俱是實”。心中塞著樂譜,緊張僵硬地注意著姿勢,這是“有音樂”。但是這種狀態(tài)下音樂表現(xiàn)得好不好?當然是差得很,所以是“幻”。幻者,不真實也。這是從“作用層”說的音樂表演。
從實有層上說:“有音樂俱是實,無音樂俱是幻”。演奏音樂的時候,精神沒有灌注其中,沒有真情實感,則其演奏的結(jié)果一點不能打動人,沒有感染力,不是“幻”么?
佛教禪學翻來覆去,就弄這些玩意兒。弄明白了,就好理解,不被其迷惑了。佛教的復雜地方,是講萬物之“空”。緣起性空,還有唯識學的分析。
成章:
?剛拜讀了老師的講解,老師把理解牟先生的幾個關(guān)鍵點分析得很透徹,雖然學生理解得不是很透徹,還要仔細揣摩。不過,老師可能忽視了學生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劃分,“作用層”、“實有層”的劃分,對于我們理解很多面相有很大的幫助,但這兩方面到底是根據(jù)什么來進行劃分的?從何而來,為何是這兩個,而不是其他的三四五六?
米灣:
劃分這個的根據(jù),根本上講是“天人”關(guān)系,還有主觀、客觀的關(guān)系、本體與功夫的關(guān)系。因為只有這兩個層面,所以只能是二分。
成章:
我們不是常說三才之道嗎?天地人,為何只有“天人”?
米灣:
《周易》上講“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此即天人關(guān)系。三才之道,不論是地,還是天,都是廣義的天、客觀。所以有個“天地”這個詞,表示廣義的天,或客觀,或?qū)嵱袑印?/p>
成章:
是成內(nèi)外了?
米灣:
與內(nèi)外有關(guān)系。或者這么說:兩分是基于“道”和“德”。道是實有層,德是作用層。
成章:
陰陽處在實有層?
米灣:
道者,天下之公;德者,得之于己者。陰陽概念可以到處用,如果從太極兩儀意義上講,陰陽二氣是客觀存在,當然是實有層。但是,主觀上有動靜之分,也可以說是陰陽。所以兩層劃分,不是從陰陽著眼的,是從“道”和“德”著眼的。
成章:
可人乃稟陰陽二氣而成,此身乃實有層,此心乃作用層,二者豈不支離了?
米灣:
人有肉體氣質(zhì),但是因為是“人身難得”之“人身”,經(jīng)過修道,到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時,則肉體被精神滲透,也不是外在的物體了。人的身體是實有層,當它被心自由支配時,就是作用層了。如果沒有身體氣質(zhì),則也談不上作用層。人就是因為有身體,需要修煉,需要修德,才談到作用層。
成章:
這是肯定人道。
米灣:
如果是純粹的無限心,則本身就是天道,不存在作用的恰當與否的問題了。作用層,就是因為有肉體,有障礙,所以有作用的問題。你之所以問這問題,還是由于對“作用層”、“實有層”的區(qū)分了解不透徹。作用得好,是境界高,功夫已到家。作用得不好,是境界底,功夫差。
成章:
很是難理解,理清,學生慚愧。
米灣:
天人關(guān)系?!疤烀^性”,“盡心知性知天”,此亦天人關(guān)系。人,包括人心和人身,所以盡天道者?!氨M”的程度,就是“德”。德有高低,也就是作用得有好有不好。
成章:
實有層指天,作用層指人?
米灣:
這樣說不準確。作用層指人對天道的表現(xiàn)、落實、實踐、體驗程度。如果單純是指人的肉體,則肉體也是實有層。
成章:
對,剛才我就有這點疑惑。
米灣:
如果是指人身對天道的表現(xiàn),即孟子所謂“踐形”,則是作用層。比如說,言行舉止本身是實有層,從言行舉止表現(xiàn)天道的角度上說,則是作用層。
成章:
這樣看來,還是充分注重個人精神的行道,非常純正。
米灣:
對。這么說:人身如果把它當成生理上的東西,則是實有層。如果把它當成天道的表現(xiàn),則是作用層。
成章:
了不起!
米灣:
所謂“發(fā)而皆中節(jié)之謂和”,這個和,就是作用層。中節(jié)不中節(jié),就是合道不合道。
劉子瓊:
想到之前提到的“和順積中,英華發(fā)外”。
米灣:
這就是“作用”!
成章:
算是了解一點點了,謝謝老師。
米灣:
“自誠明,謂之性”; “自明誠 謂之教”。前者是就實有層說,后者是就作用層說。從天到人,是實有層; 從人回到天,是作用層。周子“復歸于無極”,就是作用上的“無極而太極”、“無善無惡”了?!盁o善無惡”,是只有修養(yǎng)境界極高的人,才能接近的境界。所以,一般人,不宜多玩弄“無善無惡”的說法,所以王陽明不輕易以此教人。
比如慧能的“本來無一物”,也是作用層。它只是說了個境界,并不是切實的教法。神秀的“時時勤拂拭”才是教法。老是玩弄“本來無一物”,“無善無惡”這些說法,就油滑了。玩禪學的人,喜歡擺弄這些字眼,現(xiàn)在深感其可厭。
成章:
老師,但是從現(xiàn)代科學角度來看,人的心智來自實有層的身體,來自各腦細胞的活動,或者說此心依托于此身。我的問題是,老師您能從實有層、作用層的角度,細細分析一下個人身心的關(guān)系嗎?身體稟陰陽二氣而成,此心呢?
米灣:
儒家哲學上的身心關(guān)系,不同于現(xiàn)在科學上的身心關(guān)系。
成章:
我就是于此有困惑。
米灣:
儒家哲學上的“心”,只能是本心,良知。不是陰陽二氣摶成,是太極所成。
成章:
從何而來?
米灣:
孟子說得清楚:“此天之所與我者也?!钡?,不是二氣摶成的。
成章:
“天降衷于民”,這個“衷”也是心嗎?
米灣:
對。是太極本體在心中直接呈現(xiàn)。所以良知就是天,我心即是宇宙。
成章:
哦,是這樣理解??!
米灣:
王陽明說良知即天,這不是比喻,是實實在在的。朱子說“性即理”,也是這意思。讀讀陸象山,王陽明,就可見他們反復這么強調(diào)。關(guān)于此,可參《追望儒風》中的“儒家的人極之學”一篇。
成章:
那這太極呈現(xiàn)之心、或天降之心就在身體扎根。由于氣質(zhì)所偏,便需要修,復歸其初。不知可不可以這么理解?問題是怎么扎根的,其中很是模糊。
米灣:
理解得對。怎么扎根?這就是神秘,人不可知其具體程序。這就是信仰,就是儒教的根本核心,就相當于靈魂一樣,無法確切知道其細節(jié)過程。印象中牟宗三先生《中國哲學的特質(zhì)》里面,有比較詳細的講解。
就先講到這里。慢慢理會。
成章:
好的,謝謝老師耐心講解,學生回頭好好體會。
責任編輯:成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