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馬英九先生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給馬先生和國民黨提點建議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三月初四日壬戌
耶穌2016年4月10日
一、馬先生的優(yōu)點
馬英九先生的優(yōu)點和不足都很明顯。
先講馬先生的優(yōu)點。馬先生出身于一個書香門第,深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影響,頗有儒家修養(yǎng)。他原來臺北市長辦公室懸掛的對聯(lián)“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就是馬英九的祖父馬立安題寫。
一位東海的忘年交與其父馬鶴凌老先生交好。據(jù)他介紹,馬老多才多藝,對詩詞書畫都有一定研究和造詣,對儒家思想更是情有獨鐘。自稱常向子女從小灌輸忠孝節(jié)義及春秋大義等儒家思想,常以湖南名人曾國藩家書中的兩句話訓勉兒子:“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p>
在父親引導下,馬先生從小熟讀四書五經(jīng)以及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左傳等,其言行中,頗能體現(xiàn)家學的淵源和儒家風范。馬先生說:“行有行規(guī),每一行都要尊守行規(guī),絕對不碰財與色,是政治行規(guī)?!彼沁@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馬鶴凌老生前頗有政治思想和理想:“主張我兩岸政要正視漢滿融合、中蒙并存史實,在國內(nèi)化獨漸統(tǒng),團結合作,全面振興;在國際化敵為友,協(xié)和歐美,共進大同。十二年來,鍥而不舍,反覆論證弘揚,已見成效。此乃天下國家必由是而治之大道,繼續(xù)努力,必能救國救世?!保R鶴凌遺囑)
這些思想和理想對馬英九先生應有深刻影響。馬先生在紀念中華民國建國100周年的元旦講話中,表示要讓中華民國“要做中華文化的領航者?!睎|海嵌名聯(lián)曰:有志休愁英士少,但悲不見九州同。特借英九二字為聯(lián),以澆自家塊壘。
要真正領航中華文化,要在臺灣化獨漸統(tǒng),全面振興;在國際協(xié)和歐美,共進大同,僅僅有志是不夠的,還需要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和指導。臺灣如何在這個時代全面復興中華文化,有待于馬先生及其同黨作出深入思考和英勇決策。
二、馬先生的不足
馬先生雖然很多優(yōu)點,能夠尊孔尊儒,但政治上尊重度還不夠高,自己也未能建立中道修養(yǎng)。
有傳言稱他為基督徒。對此,他公開表明自己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馬英九辦公室還曾發(fā)新聞稿澄清,強調(diào)馬英九不是基督徒也不是天主教徒。沒有宗教信仰是好事,沒有中道信仰則不好,為人為政不能“允執(zhí)厥中”,政治格局就大不起來,道德境界就高不上去。
馬先生說過:“仁政與王道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比欢?,仁政王道僅是儒家外王追求,而心性學即內(nèi)圣學,更是儒家精髓的精髓,也是實踐外王的內(nèi)在驅(qū)動。仁性中道,可以信解行證。未必都能理解、篤行和證悟,但作為中華政治家,信仰中道是理所當然的。
臺灣政治社會,有一定的儒味,但也很有限,國民黨和臺灣政府領導層,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水準、道德覺悟、政治品位、思想境界都很有限,有必要進一步儒化。2010年1月,東海作文《給馬英九先生及中國國民黨幾個小指標》,希望他利用自己的權位優(yōu)勢和有利條件努力儒化臺灣,并提出了幾個硬指標:
吸收儒者進入領導集團;
推動文化界形成一個優(yōu)秀的儒家團隊;
開辦儒家大學,立四書五經(jīng)博士;
提升儒學為第一學科,將儒經(jīng)被列為大中小學校必讀書;
建設儒家電視臺、出版社、宣講團及各種傳播機構;
鼓勵民間建設各地孔廟,作為學習弘揚儒學和各地儒生聚會交流的道場……
我認為,只有達到上述指標,臺灣才具備“中華文化的領航者”的基本資格,才有望逐步把政治推上王道。除了領導人自己要有相當?shù)牡赖聝?nèi)存,還有賴于儒家群體共襄和力助。古人云,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發(fā)現(xiàn)君子儒并尊之為師,是儒化政治、儒化社會、實踐王道的重要文化保證。
但是,東海之聲估計入不了馬先生之耳,即使聽到了,未必聽得進去;即使聽進去了,也會視為不合實際的書生迂談。當年馬先生競選總統(tǒng)成功,東海賦詩志喜,詩曰:休言孤島僻,日耀九州紅。選票揚奇彩,儒門出大雄。民心期一統(tǒng),王道要三通。先祖有遺愿:相攜進大同。后來漸漸發(fā)現(xiàn)自己寄望過厚了。
三、三民主義的不足
馬先生的不足,其來有自,與國民黨的不足和三民主義的不足密切相關。
我說過,指導思想是政治的天花板,決定著政治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說,主體文化品質(zhì)從根本上決定了政治、制度和法律品質(zhì),決定了領導集團所能具備的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例如,馬主義是共產(chǎn)黨的天花板,自由主義是西方文明的天花板,三民主義則是國民黨的天花板,決定了國民黨所能達到的最高高度。
三民主義缺乏形上信仰性、道統(tǒng)合法性和道義感召力,不足以立己立人立黨立國,不足以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不足以制禮作樂建設王道,不足以真正凝聚人心統(tǒng)一中國,這是民國史早已證明了的。
國民黨缺乏精氣神,缺乏道德精神和理想光芒,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始終高不上去,黨魂黨格始終高不上去,就是被這塊天花板給限制了。
三民主義不是民粹主義,卻是一種世俗主義,沒有批判和抑制民粹主義的文化能力,并且很容易被民粹利用。民主主義、平等主義(本質(zhì)上屬于民粹主義)就是鉆了三民主義空子才泛濫成災的。
國黨領導抗戰(zhàn),收獲了很高的民望,卻在短短幾個月的“劫收”中民心喪盡。經(jīng)得起槍林彈雨,經(jīng)不起金錢財富的考驗,可謂敗得起,勝不起。敗得起,說明它不壞;勝不起,說明它不好,好的程度很有限,充分證明三民主義文化之高度、政治之正義、道德之資源和信仰之力量都非常有限,頗為貧困。
國民黨在大陸時,民眾破壞政治社會秩序的惡性事件司空見慣,政府權輕威少,原因在此;臺灣社會臺灣主義(臺獨)、功利主義、犬儒主義風氣頗盛,與三民主義脫不了干系。臺灣民進黨熱衷本省外省、民權民生等話題,這是民進黨的制勝法寶,也是三民主義有以啟之。
民權、民生、經(jīng)濟這些問題本身,政府應該關心,必須關心,但不能唯此為大,在維護民權、解決民生的同時,不能放棄文化啟蒙、道德教化的責任。政府更重要的職能是樹立政治道德,建設政治文明,建立良制良法,即正德正制正法?!洞笥碇儭氛f:“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边@就是政府的職責。
《周禮》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其中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都屬于正德,包括正制正法,唯最后事典才涉及利用厚生,富民政策?!傲皇碌?,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币庵^使各邦富裕,百官勝任,民眾生活、生產(chǎn)無憂。在正德正制方面,國民黨政府從陸到臺都做得還不夠。
民眾的素質(zhì)、民意的品質(zhì),取決于政治的品格,政治的品格又取決于主體文化的品性。三民主義政治,在大陸,連“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都做不到,地痞流氓“自由”到了可以打土豪、分田地的地步;在臺灣,也未能“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任憑民粹主義泛濫而一籌莫展。
一條海峽把中國隔成兩個政治實體。有人說兩岸的區(qū)別是,“一邊牛逼的公民追著官員罵,另一邊牛逼的貪官追著人民打?!北税陡哂诖税叮倘?,但彼岸的高度也很有限,民眾頗為無禮。須知民有民的尊嚴,不容侵犯,故《曲禮》說:“雖負販者必有尊”;官有官的威嚴,漢官威儀,不能隨意冒犯?!肮褡分賳T罵”,官德或不足,民德也不高。彼岸的高度就受制于三民主義這塊天花板。
東海曾將民國定位為中華偏統(tǒng),其實非常勉強。信仰非道統(tǒng),思想非儒家,政治非德治,制度非禮制,外不能攘夷,內(nèi)不能剿匪;上不能敬天,下不能保民。民國之中華味,孫蔣之儒家范,實在頗為淡薄也。君不見,革命成功之后,依然官不官民不民,師不師生不生,家不家國不國,內(nèi)憂頻繁,外患深重,直到日寇大舉來犯。
日寇固然兇惡,政府也應反思?!兑捉?jīng)》說誨盜誨淫,說“負且乘,致寇至。”孟子說“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倒孔反儒,這是最嚴重的文化自伐、道德自伐呀。孫中山、蔣介石先生雖然對儒家不乏尊重,但面對倒孔反儒的蒙昧主義惡潮,可曾盡到中華領袖的責任?
日本高度尊崇中華正統(tǒng)漢唐宋,對以儒立國的中華偏統(tǒng)元明清,也不無尊重---盡管發(fā)出過“崖山之后無中國”之嘆。日本對元朝一味防守,對明朝有所騷擾,對清朝也虛與委蛇,直到清末才放肆起來,但也不敢孤國深入。到了民國,終于產(chǎn)生取代中國而建“大東亞王道樂土”的野心。若非民國太不堪,日本焉敢猖獗如此?若非中國自棄儒家,另辟三民主義蹊徑,日本又怎能竊取王道之名而行侵略之實?當然,王道“耀德不觀兵”,絕不允許、絕不可能通過武力去推行。
或認為,臺灣解嚴以后就沒人提三民主義了。在大陸的失敗也是三民主義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實行。這是不理解“名”的重要性。對三民主義,臺灣早已有所超越,但僅僅超越是不夠的。一種主義只要占據(jù)憲位,其影響就不可小覷。
孫中山先生說過,他傳承的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的儒家道統(tǒng)。但說歸說,其三民主義思想理論和政治實踐都有違道統(tǒng)。儒家關心民族民生民權,但任何時候都不會賦予它們主義的資格。儒家除了“性與天道”即仁性與中道,不許任何東西主義化,民族民生民權也不例外。
道統(tǒng)不許虛談。作為領袖,尊崇道統(tǒng),就必須將道統(tǒng)落實于憲法、政治和制度之中,讓憲法成為儒憲,讓政治成為德治,讓制度成為禮制。一些學者將三民主義視為“道統(tǒng)正傳”,把孫蔣當做道統(tǒng)傳人,這是孫蔣不可承受之重。對三民主義和孫蔣兩位先生過度抬舉,實質(zhì)上是對道統(tǒng)與王道的無知和貶低。
道統(tǒng)在上,革命必是儒式的,“以至仁伐至不仁”,順天應人,革故鼎新,革命品質(zhì)是非常高。革命成功之后,就要開始禮樂的重建,上尊道統(tǒng),下開科舉。故道統(tǒng)在上,必有王道。王道的政治品質(zhì)和軍事能力都是非常高的,不僅如齊桓晉文尊王攘夷而已。尊王攘夷是霸道,不能重建禮制,但能外攘夷狄,內(nèi)安民眾,故亦值得肯定。
四、給馬先生和國民黨的建議
馬先生說:“工程可以把一個國家變大,但只有文化才可以把一個國家變偉大?!闭f得好,然復須知,文化有優(yōu)劣之別,只有優(yōu)秀的文化才能把一個國家變偉大。儒家文化又是優(yōu)中之優(yōu),最有資格作為政治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儒家文化“在朝”,國家想不偉大都不行。
馬先生又說:“即使你有華人的血緣,你不懂中華文化,那你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華人啊!”沒錯,以儒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對道德的認知最為高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為中正,為世界文化最高峰。然而,作為中華民國政治家,僅僅一般懂得還不夠,還應深刻領會,并努力付諸于政治制度實踐中去,讓政治和社會早日儒家化、中華化。
蔣介石先生晚年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為國黨的民主化提供了一定的道德內(nèi)力。但復興的深廣度有限,不足以儒化國黨,更不足以儒化臺灣。臺灣需要一次更加深入廣泛的儒家復興運動,全面徹底地儒化并自我轉型為儒家黨。如果說民主化是第一次新生,國黨還需要第二次更高境界的浴火重生??梢苑炙牟阶撸?/p>
一轉黨,從黨章中撤除三民主義,更以仁本主義;
二定經(jīng),以經(jīng)學為第一學科,實行新科舉制;
三修憲,確立仁本主義的憲法地位;
四制禮,在現(xiàn)行制度基礎上汲取傳統(tǒng)禮制精華,建設新禮制,即儒家憲政。
儒憲有四要項:志于道,以道統(tǒng)為導向;據(jù)于德,以道德為基礎;依于仁,以仁人(君子群體)為依靠;立于禮,以禮制為支柱,三統(tǒng)合一:政統(tǒng)學統(tǒng)皆唯道統(tǒng)是瞻;三權分立:主權在民,治權在君,教權在儒。
主權在民,以民為本,權為民所授;治權在君,以君為綱,權為民所用;教權在儒,以儒為師,民受儒之教。注意,這里的君,不是家天下君主制時代的君,而是指民選領導人,代表政府,民眾授權是領導人和政府的合法性的基礎來源。
進三民主義為仁本主義,進三民憲政為儒家憲政,即中華憲政,對于國民黨,此路很艱難,會遭遇很多現(xiàn)實的困擾,但遲早要邁開步子,走起來就有希望,大人就應該知難而上。孔子說過:“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廬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保ā吨杏埂罚┟献诱f: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基,不如待時。今時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鬃釉唬旱轮餍?,速于置郵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倍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p>
孟子這段話值得國民黨諸公三復。孟子說的是戰(zhàn)國之時,但將這段話放在當今,將齊國改為臺灣,也頗為合適。
或擔心,國民黨當政時這么做,將大失民心。這個擔心缺乏文化含量,頗有鴕鳥精神,似乎當政時一味附順民意的國民黨很得民心似的。
順天應人兩項,政治大義存焉,缺一不可。順天則尊道統(tǒng),道統(tǒng)高于政統(tǒng);應人則重民意,治權基于民權。順天而不能應人,高而無民,亢龍有悔也;應人而不能順天,有民無道,民粹主義也。三民政治,應人有余,順天不足,雖非民粹,也不王道。唯有儒家,方能順天應人,兩相輔成。
另外,國民黨還有必要認真反思歷史和反省某些錯誤的思想觀點。茲舉一例:孫中山、蔣介石兩位領袖高度肯定和贊美洪秀全和太平天國,就非常錯誤。孫中山稱太平天國為“民族革命的代表”,以“洪秀全第二”自許;蔣介石贊:“太平天國之歷史為十九世紀在東方第一光榮之歷史?!保ā对鲅a曾胡兵語錄注釋》序)
一般正人正派人都不會贊美邪教,孫蔣身為領袖,居然把邪教造反作亂抬舉為民族革命和光榮事業(yè),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太平天國戰(zhàn)史》序中,孫中山將朱元璋與洪秀全相提并論說:“無識者特唱種種謬說,是朱非洪,是蓋以成功論豪杰也?!敝炫c洪,一尊孔一滅儒,一革命一造反,正邪之別彰明昭著,是朱非洪理所當然。這不是“以成功論豪杰”,而是以正邪論英雄。孫中山自己才是正邪不分地謬說。
1929年南京國民黨中央政府居然《禁止誣蔑太平天國》,規(guī)定:“嗣后如有記述太平史實者,禁止沿用粵賊諸稱,而代以太平軍或相應之名稱?!苯乖谝磺袝s志報刊教材讀物上攻擊太平天國,將太平天國“正名”為“民族解放運動”。
如此壓正倡邪,焉能長治久安?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在類似問題和觀念上,國民黨都有必要本著對歷史和未來負責的態(tài)度,作出真誠深刻的自我檢討和批判。
五、仁本主義提升臺灣
沒有民主自由是不行的,僅有民主自由是不夠的,臺灣還需要更高的理想之光、信念之光、道義之光的照耀、提升和導向。
洪秀柱重彈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的老調(diào),其敗也宜。要和平統(tǒng)一兩岸,馬克思主義不可能,三民主義也不可能。未來兩岸只能統(tǒng)一于中華文化。前不久的習馬會,雙方超越歷史爭議和各自的意識形態(tài)而矚目中華文化,非常正確,只可惜浮光掠影,泛泛而談,沒能深入。
習馬會令我振奮又不無遺憾,我的評判是:很不錯,很不夠,務實有余,務虛不足。雙方都已高水平發(fā)揮,但都沒超越總理角色。國際空間、導彈威脅、經(jīng)濟合作、兩岸熱線和合作等技術和事務層面的具體問題,應由總理和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其實,連總理都沒必要管得太細。如諸葛丞相,生平誤國誤己三大誤,事必躬親就是其中之一。
至于總統(tǒng),更應該只抓大事,并將重心放在思想文化上。對于政治來說,指導思想校正和主體文化建設,才是最大的實事,最實的大事。思想失道,制度非禮,導致總統(tǒng)變成總理,總理淪為事務官,這是現(xiàn)代政治一大弊端,缺乏向上一幾。
總統(tǒng)相當于天子,與三公坐而論道才是正業(yè),在政治上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從具體政務中超脫出來。周武王革命成功后,“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賢,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喪祭,敦信明義,崇德報功”,然后就“垂拱而天下治”。(《尚書武成》)這就是儒家的無為而治。蔣介石先生當年躬親各種具體政務軍務,就有不務正業(yè)之嫌,亦致敗之一因也。
中華文化主要有三家三本:儒家仁本,佛教佛本,道家道本。三家之中,又以仁本主義為核心、主統(tǒng)和代表。這才是兩岸所應共同尊奉的意識形態(tài)和指導思想,最值得兩岸領導人深入細致地研究、探討和交換意見。
漢唐宋元明清都曾以文明強大而冠冕天下,近悅遠來,成為東方各國的政治文化宗主國。中華文明的輝煌,非虛語也。這種歷史性的輝煌,根源于儒家文化超一流的優(yōu)秀,儒家的優(yōu)秀又建基于仁本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絕對性正確。仁旗高展,天下歸往;義氣沖霄,誰與爭鋒。
兩岸同仁,同舉仁本主義大旗,就是中國一統(tǒng)之日,必掀開中華文明新一輪;天下歸仁,同歸仁本主義大門,就是全球大同之時,將開啟人類文明新紀元。
仁本主義提升臺灣!
仁本主義救度中國!
仁本主義統(tǒng)一兩岸!
仁本主義道援天下!
以上意見和建議,借此機會說給馬英九先生及國民黨高層,希望先生們有機會聽到而不至于逆耳。論個人品格,有儒學墊底的馬先生與一些西方優(yōu)秀政治家相比也不遜色。本文有所批評,是本著春秋責備賢者的精神,以更高的文化、政治標準衡量之,供馬先生和臺灣政治、文化群體參考,希望他們道德上以仁為本,文化上以民為本,希望臺灣政文各界涌現(xiàn)越來越多具有“天下一家,中國一人”之覺悟的大人君子,更好地造福臺灣,關懷大陸,建設新華,示范天下。
2015-11-16余東海于南寧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