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立文】日用儒學與國民精神

        欄目:演講訪談
        發(fā)布時間:2016-07-29 20:14:42
        標簽:
        張立文

        作者簡介:張立文,男,西歷一九三五年生,浙江溫州人。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著有《中國哲學邏輯結(jié)構(gòu)論》《傳統(tǒng)學引論》《和合學概論》《新人學導論》《中國哲學范疇發(fā)展史(天道篇)》《中國哲學范疇發(fā)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船山思想研究》等。?

          

         

         

        日用儒學與國民精神

        作者:張立文

        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07月21日11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六月十八日甲辰

                   耶穌2016年7月21日

         

         

         

          


        【作者簡介】張立文 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1935年生,浙江溫州人。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長、孔子研究院院長、學術(shù)委員會主席,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

         

           

         

        圖為黃淮學院大學生及中學生在誦讀《論語》。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演講人:張立文  

        演講地點:北戴河國學論壇 

        演講時間:2015年8月

         

        儒學不僅是形而上之學,而且是形而下之學,兩者融突和合,相得益彰,但儒學最重要的,影響最大的是其形而下日用之學,儒學的生命是在于日用,儒學的發(fā)展在于日用,它的生命也在于日用。儒學為什么能存在那么久?從古以來就有人反孔,到了近代反孔就更激烈,但是孔子為什么一直打不倒?儒學為什么一直批不臭?原因就在于它是走向人們的生活,走向社會,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甚至可以說儒學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已經(jīng)融入我們的血液。什么叫日用儒學?是指儒學這只無形的手無時無刻指導、支配人的為人處事、日常生活、行為活動、所思所想等,它對每個人來講都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參與的。儒學在多年日用實踐中塑造了中華民族精神,養(yǎng)育了國民道德情操,造就了高尚的善良人性,形成以和為貴的國格,而挺立于世界學術(shù)舞臺。正因為這樣,所以它具有持續(xù)性、生命性、不衰性和傳承性。從古到今,如果我們離開了日用儒學,我們的手足都不知道放哪里,因此可以說它同每個人與事都須臾不離。

         

        日用儒學的“四融合”

         

        形上和形下的融合

         

        儒家哲學的道和天理具有形上性,但也具有形下性。比如說講天人關(guān)系,“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在孔子那里,一方面認為天道是可畏的,“畏天命”,也是可知的,“五十而知天命”。這是形上的層面,另一方面也講形下的層面,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刑”“政”“禮”“德”這四個方面是從形而下的層面講的,也可以說從日用層面來說的。中國把形上和形下結(jié)合起來,一方面把儒學構(gòu)筑在百姓日用的各個層面,同時它里面包含了對最高精神的追求。比如說朱熹,“理”是他哲學的最高形上范疇,他講一物有一物之理,又說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事物里都包含著一個太極,每個事物都有它的理。中國儒學不離日用,其指導思想是形上的哲學理論指導,這是體如天道。這就是說在百姓日用背后有一種精神的支撐,這便是形而上的天道、天理等精神。孟子講:“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庇终f:“存其心,兼其性,所以事天也?!碧鞛樾味稀\髯诱f:“大天而思之,孰與物蓄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痹噲D把天從形而上的寶座上拉下來,轉(zhuǎn)化為百姓日用的東西。

         

        百姓日用和宗教信仰的融合

         

        哲學的終極信仰和宗教的終極信仰,都是對某一種價值理想的信仰和敬畏。宗教信仰說到底是對一種價值理想的敬畏、崇拜。信仰是人的特殊價值的需要,是一種終極的關(guān)切,換言之就是生從哪里來,死到哪里去的問題。過去老一輩的同志死了到哪里去,會說:“去見馬克思”?,F(xiàn)在人死了到哪里去?人的精神需要寄托,靈魂需要安頓。怎樣把儒學中的精神提煉出來,同我們?nèi)沼孟嘟Y(jié)合,這非常重要。

         

        儒家本身具有宗教性,從隋唐以來,儒釋道三教,名正言順地都叫“教”,這個教,是教化之教還是宗教之教,有過爭論。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儒家和西方制度化的基督教比較,儒教是比較松散的,它沒有形成固定制度化,但它有教主,孔子,它也有經(jīng)典《論語》,基督教星期天做禮拜啊,其實,我在念私塾的時候,上課也要向孔子三鞠躬,這也是一種禮拜的形式,中華民族的崇拜,一個是敬天,另一個是祭祖,敬天祭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當中不可缺少的。祭天北京有天壇,祭祖是慎終追遠,即對祖宗、對天的崇拜和敬畏。中華民族歷來有祭祀的制度,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比如說,給去世的人開追悼會,鄉(xiāng)下還有祭祖的活動,各個地方在修家譜,講家風,講家訓。祭祖的活動是通過每個宗祠來進行的,并一直延續(xù)下來,這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親和力的源泉所在。這就是說,我們可以從儒家的道德精髓當中,找到靈魂、精神的歸宿,我們追隨的是一個天樂、地樂、人樂,天和、地和、人和,這樣一個和樂的世界,我們到哪兒去,到天和地和人和、天樂地樂人樂的和樂世界去,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種最高的理想境界。

         

        仁愛和禮法的結(jié)合

         

        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博施于民”,又說“泛愛眾而親人”。孟子講“仁者愛人”,《論語》中樊遲問仁,孔子講,愛人。愛人這句話,我們不要簡單地看,愛人包括了很多深刻的內(nèi)涵,第一表示對人的尊敬,第二表示對一個人的人格魅力的一種贊揚,第三是我對這個人應(yīng)該負有什么樣的責任和義務(wù),我們對孩子、老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示對老人孩子的責任和義務(wù),愛人是同禮法相結(jié)合的。

         

        講仁愛,這對現(xiàn)在還是很有價值的。人當然是要講愛的,“仁”就是兩個人,它就是人與人的關(guān)系,人與人之間應(yīng)該怎樣、人應(yīng)該存有一份愛心。違禮就是對仁愛的違背,所以孔子對違反“禮”,非常氣憤,比如季氏“八佾舞于庭”。八佾是天子的禮,諸侯的禮是六佾,大夫是四佾。季氏作為大夫應(yīng)該是四佾,卻潛用八佾之禮是可忍孰不可忍。古代禮具有法的功能,禮是一種秩序,它講“別”,樂講“和”。社會有等級、有分別,穿衣服坐轎子都有分別??炊氖?,衣服的等級都有規(guī)定,在不同的場合也要穿不同的衣服,比如清朝,官員上朝見皇帝穿朝服,在家里可隨便穿。中國人在正式的場合應(yīng)該穿國服,在中國古代如果違反禮的話,是可以治罪的,比如說,如果一個普通的官員,家里做了黃馬褂,如果查出來問題就大了,會有殺頭之罪,中華民族的仁愛和禮法是相結(jié)合的。儒家是講愛民、講人本,國家以人民作為它的根本,以人為本,“本固邦寧”。主張對人民要愛護,同時禮法中也包含著仁愛、人本的思想。中國古代判死刑,不會在夏天殺頭,一般是秋天,因為夏天殺頭尸體就臭了,不好收尸,秋天就好一點;在判刑的時候,也講一種情理,如坦白從寬、戴罪立功等。孔子作《春秋》,使亂臣賊子懼,同時他主張寬猛相濟,他既講愛人,尊重人的價值,人為貴,又必須遵守禮法,規(guī)范人的行為,維護社會秩序。

         

        荀子講:“禮者,法之大分也,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宋代李覯在《禮論》里講:“禮者,虛稱也,法制之總名也者?!彼种v”飲食、衣服、宮室、器皿、夫婦、父子、長幼、君臣、上下、師友、賓客、死喪、祭祀、禮之本也。曰樂、曰政、曰刑,禮之支也。而刑者又政之屬矣。曰仁、曰義、曰智、曰信,禮之別名也。是士者,蓋皆禮矣?!边@是說作為法的禮中,體現(xiàn)了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理解“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禮記·曲禮》)的意思,這就是說道德仁義體現(xiàn)了禮的內(nèi)在價值,中國的思想不是一種二元對立的,不是非此即彼,比如形上和形下、仁愛和禮法、日用和宗教信仰,看上去好像是對立的,但它實際上是互相融合和滲透的。為什么同時講德治和法制,德治就是仁治,法制就是法,德治和法制是不可以完全脫離的是鳥之兩翼,車之兩輪,這個問題孔子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如果說用“政”和“刑”的話,老百姓可以不犯罪,但是沒有羞恥之心,如果用“德”和“禮”的話就會有羞恥之心,也不會犯罪。一個是自律,一個是他律。我們也可以思考中國為什么重視德?西方為什么重視法?其中的基本點就是人性。中國儒家基本上認為人性是善的,它可以通過教化而自覺地遵守法律,所以孟子講“求放心”。西方認為人性是惡的,所以需要外在的法律來制約他。中國之所以重德,西方重法,它的出發(fā)點和基礎(chǔ)就在這里。

         

        傳統(tǒng)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的融合

         

        現(xiàn)在和古代的文明確實有很多差別,20世紀80年代討論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化問題,當時提出了好多文化整合的方法,關(guān)于中西體用問題就有四種主張,中體西用、西體中用、中西互為體用、中西為體,中西為用,說來說去,基本上還是沒有逃出體用的范疇,以及綜合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化,儒學第三期,還有抽象繼承,具體繼承等等。我在《和合學概論》里都將其作了分析。不管你是批判繼承也好,綜合創(chuàng)新也好,你繼承什么?你批判什么?你綜合什么東西?創(chuàng)什么新?其背后有只無形的手,這就是價值觀。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價值觀。過去批判孔子,現(xiàn)在又要繼承,你怎么批?批什么?繼承什么?拿什么東西來綜合?首先得有一個選擇,你在選擇的時候是受何種價值觀的支配?隋唐時期,儒釋道三教如何綜合,提出文化整合的方法,即兼容并蓄。兼容并蓄就是綜合,但是從隋唐到宋初300多年之間,并沒有把儒釋道三教兼容并蓄起來,三教還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程顥講“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把兼容并蓄文化整合的方法落實到天理上。現(xiàn)在中西馬也是三家,怎么融合?我一直思考這樣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討論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化問題,我寫了《傳統(tǒng)學引論》,寫了《新人學導論》和《中國哲學邏輯結(jié)構(gòu)論》,寫完這三論以后我進而思考,怎么樣把三者融合起來,陳顥把儒釋道的兼容并蓄方法落實到了“天理”上。天理這個詞早就有了,《禮記·樂記》里有“天理”和“人欲”之辨?!疤炖怼痹凇肚f子》中也有,但“理”成為一種“學”就不一樣了,就開啟了“理學”這樣一個新時代、新思維、新觀點。我當時思考應(yīng)把它落實到“和合學”上,和合這個詞先秦《國語》里就有,“和合”成為一種“學”還沒有。就像把“天理”成為學理、學說,我反思從傳統(tǒng)文明到現(xiàn)代文明,這里很大的問題就是價值觀的去向、取舍、評價問題,比如說三綱五常,原來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單向度的結(jié)構(gòu)我們能不能把它變成雙向度的?比如說君臣關(guān)系現(xiàn)在沒有,但是領(lǐng)導和被領(lǐng)導的關(guān)系、父子關(guān)系、夫妻關(guān)系都還有,可以轉(zhuǎn)化成互助、互鑒、互信、互尊、互愛的關(guān)系?至于五常的仁義禮智信,現(xiàn)代仍有價值,這是中華民族道德精髓所在,但傳統(tǒng)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應(yīng)該有個轉(zhuǎn)化。以往說道德是有階級性的,不能繼承,凡認為道德有繼承性的都挨批?,F(xiàn)在很清楚傳統(tǒng)文化道德是可以繼承的,比如孝道,過去對父母要養(yǎng),要敬,父母在,不遠游,這才是孝。現(xiàn)在走入老齡化社會,銀發(fā)社會,怎么盡孝?怎么養(yǎng)老?社會發(fā)展到這一步,有些單位退休的人比在職的還多,是一個大問題,我在日本的時候,去福岡的正行寺講學,寺廟里有很多養(yǎng)老的組織,有些教授、公務(wù)員退休以后到了正行寺,把財產(chǎn)捐給寺廟,也住在寺廟里。我在那里還碰到一個專門研究朱熹的大學教授,他就在那里安靜地寫作,他們在一起養(yǎng)老,住房是單獨的,夫婦一起,三餐是集體,可以自己選擇,猶如自助餐。這也是養(yǎng)老的一種方法,我們國家好多寺廟也可以這樣。再比如我們學校原來倫理學碩士畢業(yè)的魏磊,在中國財貿(mào)大學當教授,后來出家當東林寺的主持,法號大安,屬于凈土宗,他那里就有很多可以供大家學習修養(yǎng)的場所?,F(xiàn)在的很多老太太也經(jīng)常到寺廟里去,住在寺廟。還有一種就是在家養(yǎng)老,說是把房子抵押給銀行,每個月給多少錢,可以負擔養(yǎng)老費用,這也是一種辦法。現(xiàn)在養(yǎng)老可以把道德教育、輿論倡導和利益的驅(qū)動結(jié)合起來,這或許是養(yǎng)老一個新的方法,現(xiàn)在老人的家庭有的是空巢家庭,就拿我國來說,農(nóng)村有留守家庭,留守兒童、老年人,韓國日本也一樣,鄉(xiāng)下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年輕人都在城市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要樹立現(xiàn)代孝道文明,把孝道理論提升為社會理論,整個社會形成孝道文明的環(huán)境,不僅老有所養(yǎng),而且生活幸福、快樂、和美。

         

        日用儒學與國民精神建設(shè)

         

        人心和善

         

        心和萬事樂。中國古人認為心之官則思,我們?nèi)沼没顒邮切膩碇涞模瑥男纳黻P(guān)系來看,心起主導作用,所以心善不善很重要,一念善為善,一念惡為惡,一切善惡、美丑、有時就在一念之間。現(xiàn)在一些人錢迷心竅,權(quán)迷心竅,色迷心竅。馬丁·路德·金講,我有一個夢;德里達講,我要學會生活;康德講,人的本性就在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我要講如果人心不善,夢想也會破滅。即使很有錢,如果心不善,生活也會一團糟。要實現(xiàn)美好的夢想,生活幸福,首先心要善,得先學會做人。一些官員,權(quán)迷、錢迷、色迷,現(xiàn)在被雙規(guī)的,哪一個沒有情人?而且還不止一個兩個。從這個意義上看,心善才是最重要的?;忮X、權(quán)、色迷,人要自覺,要自足,不自足就永遠沒辦法真正生活得美滿?,F(xiàn)在的貪官都是不自足,越貪越大,最后到了犯罪,人要知足,知足就是福,不知足就是禍。為什么搞政治斗爭?心不善,爭權(quán)奪利,歸根到底就是人心不知足。所以說要人心善,比如佛教講不要有貪心、嗔心、癡心、慢心、疑心。一念不善就會墮落,人心和善,萬事幸福、快樂。

         

        行為和順

         

        行和萬事通。行為和順要遵循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行為應(yīng)該按照《尚書》講的,滿招損,謙受益。做人要謙虛一點,比如學問,就是學會做學問,學會問別人,不恥下問,向別人請教,三人行,必有吾師,要謙虛請教。在國際社會,談判打交道,大國就應(yīng)有君子風度,儒者氣質(zhì),謙遜謹慎;你若盛氣凌人,唯我獨尊,那談判肯定失敗,契約一定訂不成,自己也會受損害。行為要和順,應(yīng)天順人。順就不會堵塞,順通、會通、變通;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通才能持續(xù)發(fā)展繁榮。如果不通,就人來說就是心肌梗死、腦溢血;就國家來說,不通就不能發(fā)展,不發(fā)展,就落后,落后就挨打,處處受制于人,國家民族就不能獨立自主。行為和順,就可以鳶飛魚躍,天馬行空。

         

        家庭和睦

         

        家和萬事興,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信條。中國人重家、顧家,家是溫馨的港灣,安身的樂園。然現(xiàn)在家庭疏離,單親家庭、留守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混合家庭等等。出現(xiàn)一個孩子有兩個父親三個母親的,還有同性戀結(jié)婚,未來家庭究竟是怎樣一個形式,可進一步思考。

         

        現(xiàn)在四世同堂沒有了,子女與父母分居了,離婚率高了。如何使家庭和睦,夫妻是家庭的核心,三口或四口之家,夫妻是家庭的主心骨,夫妻和睦,推而廣之,千千萬萬個家庭和睦,家國結(jié)構(gòu)的國家也會和睦安定,社會和諧有序,這是基礎(chǔ)。家和萬事成,家和并非無一點矛盾沖突,有矛盾沖突,這是正?,F(xiàn)象。如何使家庭生活美滿,雙方都要付出,兩顆心想在一處,生在一起,活在一起,這就需要做到互相謙讓,就是退一步想想自己有沒有不對,多從自己處想,不要光想對方的不對,氣就消了,矛盾就化解。反之,就會造成矛盾激化,甚至離婚,原因是互不相讓,雞毛蒜皮的事,也會成為大沖擊;要互相忍耐,就是互相包容,心寬天地大,家庭生活,天天柴米油鹽醬醋茶,免不了意見相左,你向左,我向右,要忍住爭吵之心,耐住相爭的氣。忍耐是修養(yǎng)的大學問,是品質(zhì)的大提升,是人的崇高的精神氣質(zhì)的表現(xiàn)。這樣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美滿幸福的生活就會向你頻頻招手了。

         

        社會和諧

         

        國和萬事成,這是被幾千年歷史證明的事實。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社會。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但都是中華民族友好大家庭中的一員,盡管中國人信仰多元,既有信仰儒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但能和而不同,和諧相處,即使是外來宗教,在與中國傳統(tǒng)儒教、道教融突而和合中,而中國化,如佛教與儒教心性論結(jié)合中,產(chǎn)生中國化的佛教禪宗,伊斯蘭教也不斷與中國傳統(tǒng)宗教相結(jié)合,而與中國社會相適應(yīng)。雖中國多宗教、多信仰,但從來也沒有發(fā)生過宗教戰(zhàn)爭,而“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興旺。之所以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而能共同生活在統(tǒng)一的命運共同體之中,是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厚德載物、包容大度、海納百川、謙遜謹慎、道德崇高的民族,也是一個顧全大局、登高望遠、聰明睿智、以和為貴、天人合一的民族,因此能克服一切艱難險阻,能夠做到“仇必和而解”,能夠?qū)崿F(xiàn)“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精神和思想道德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轉(zhuǎn)化成中國人的堅定信念、行為圭臬和日用之學,構(gòu)成中華民族講仁愛、重民本、崇正義、尚和合的高尚品格和國民精神,這是社會和諧內(nèi)在根本動力和基因,也是國和萬事成的源頭活水。

         

        世界和合

         

        世和萬事和。在當今世界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信息普及化、危機多發(fā)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世界還不太平。人類面臨多事之秋,如何化解沖突和危機,造就為萬世開太平的世界。人類可以遵守“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和生原理。天地自然、社會人際、國家民族、宗教黨派,都是融突和合的生命體,都有生存在世的權(quán)利,都應(yīng)和合共生,共同發(fā)育成長,而不能相害;可以遵守“以他平他謂之和”的和處原理。既然他與他之間都是生命體,盡管有諸多差異,但都是平等的,沒有大小、貧富、強弱、高下的分別,要消除一切以大欺小、重富輕貧、以強凌弱、以高壓下的不正義、不公平、不平等現(xiàn)象。以他平他就要互相尊重,不能以自己利益損害他者的核心利益,要和而不同地和平共處;“己欲立而立人”的和立原則。他于他者共同站起來,站得住,他與他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選擇獨立的道路、制度,他者不能干擾、阻撓、干涉他者的選擇,共同獨立,共同繁榮;“己欲達而達人”的和達原理。中華民族是一個“民胞物與”的民族,視天下百姓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天下萬物都是我的伙伴朋友。在“博施于民”的推致下,自己發(fā)達了也幫助別國、別民族發(fā)達,達到共同發(fā)展、共同發(fā)達;泛愛眾、兼相愛的和愛原理。和愛是人類生命之所以延續(xù),而不滅亡的根據(jù),是人類之所以自強不息的力量源泉,是奮斗不息的動力,是人類之所以智能創(chuàng)造而“日新之謂盛德”的原動力,是人類之所以獲得終極關(guān)切而有溫馨之家的慰藉,撫平創(chuàng)傷的港灣。因此,世界各宗教都以愛為其最高準則之一。大愛無疆,潤澤萬物。

         

        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像甘露,像陽光,照射到人類日用之中,激蕩世界,光耀人間,熱愛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禮義廉恥,繼承創(chuàng)新、弘揚光大,滋潤心田,造就國民精神。一個人和、地和、天和,人樂、地樂、天樂的天地人和樂;的和合體世界將呈現(xiàn)于人類社會。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