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樓宇烈樓宇烈,男,西歷一九三四年生,浙江嵊州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F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主要著作有:《宗教研究方法講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中國的品格》(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華書局,2016年)等。校釋有:《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80年)、《老子道德經》(中華書局,2008年)、《周易注校釋》(中華書局,2012年)。 |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什么?
作者:樓宇烈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廿八日甲申
耶穌2016年8月30日
8月28日上午,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做客中華書局伯鴻講堂第9期,作了題為“怎樣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講演。
講座現場
文化的多元性是人類發(fā)展的動力
樓先生首先坦言,《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并不是一本系統(tǒng)的學術著作,而是中華書局的一些編輯朋友與他的學生,根據課堂授課、講座的內容,以及從過去的一些文章中選出相關篇目,綜合編輯在一起形成的?!吨袊幕母揪瘛穼嶋H上是一本通俗的、具有普及性質的讀物。
樓宇烈:《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樓先生說,最近幾年,我們都在強調文化自信。但是近百年來,我們對于自己文化的自信實際上是有所丟失的。他認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對文化有所了解。如果我們不能清楚地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的意義,要想建立起文化的自信就很困難。
樓先生說,我們對于文化的認識,不要總是以簡單的、絕對的好與不好、先進或是落后來判斷。不同的文化,都是一種歷史的、區(qū)域的產物。文化的區(qū)域性是很強的。不同的區(qū)域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的文化需要互相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才是人類發(fā)展的動力。只有多元,才能夠推動文化之間的互動,彼此取長補短。同時,文化也需要變化,需要一種內部的認同。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吸收,都要保持它自己的主體,否則就會淪為其他文化的附庸。
中國文化歷來都是一個多元的、包容的文化,在形成自己主體的根基上,吸取其他文化有益的部分來發(fā)展自己。簡單來講,中國文化跟世界其他文化的最大區(qū)別,就是中國文化是以向內為主的,而其他文化是以向外為主的。中國文化注重于人自身。人既是萬物的一員,又與其他萬物很不相同,是最特殊的一員。其他萬物在自然中生存,它的一切行為舉止都是被規(guī)定了的,沒有多少主體性、主動性可言。唯有人在萬物之間具有相當強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中國文化常講“人為貴”,“貴”就是貴重、重要。中國人常把天、地、人三者并稱。天地是萬物的根源,天生地養(yǎng),把人放在天地之中來認識。
中國文化認為,天、地、人都不是外部世界的某一個力量創(chuàng)造的。天地自身的變化就有了萬物,就有了人。人因其主體性、主動性,可以與天地并列,“贊天地之化育”,參與到天地萬物的變化中去?!盾髯印氛f:“天有其時,地有其材,人有其治?!薄疤煊衅鋾r”,“時”就是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疤旌窝栽??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的德性,就是因四時而生萬物?!暗赜衅洳摹保氐牡滦跃褪丘B(yǎng)萬物,自然形成一個相互循環(huán)、自我養(yǎng)育的環(huán)境。“人有其治”,“治”就是治理。人在天地萬物之間,就要參與到天地萬物的變化之中去。
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色是管好自己、管住自己
樓先生問道:我們個人的言行舉止,都是由什么來支配的?用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來講,就是“心”。我們的心怎么想,我們就怎么去講、怎么去說。當你成為一個人以后,支配你肉體的活動都是你的思想、你的心。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心念很重要。一念之差,就會萬劫不復。我們需要端正自己的心術。
《禮記·禮運》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比嗽谔斓刂械奈恢?,就像心在人體上的地位。人是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精華而成的。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讓天地萬物發(fā)生各種各樣的變化。所謂“天人感應”,天地本有自己運行的規(guī)則,但人去干預以后,天地就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變化。人是很渺小的,但他又能對整個萬物的變化發(fā)生作用。道家講順應自然,“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就是告誡人們要認識萬物自身發(fā)展的趨勢,不能按照人類的想法去隨意改變。
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又有內在的和外在的關系。在中國文化中,宇宙萬物都是自然生成的,不是造物主造出來的,物與物之間有著內在的關系。人與人之間內在的關系,體現為生命之間的血脈聯系。在人與人的關系之間,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向內”而不是“向外”,強調任何事情都要反求諸己、反躬自問。古代的射禮,就包含了一種人文的意義。在射禮中,射中與否,都取決于自己的身心是否端正。射禮本身是一個正心的過程,告訴人們要保持自己的心正,不能怨天尤人。
中國的教育傳統(tǒng)是“為己之學”。《論語》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薄盾髯印氛f,“為己之學”就是君子之學,就是“美其身也”,讓自己的人格更加完美。為己之學,就是“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的過程。而“為人之學”,就是“以為禽犢”,把學習當做一種積攢財富的手段,然后拿著這些財富去做交易。荀子講,為人之學沒有對人生發(fā)生任何的作用,只不過是販賣家而已。
中國文化認為,一切的學習都是為了提高自身?!洞髮W》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國文化又是一種“修身文化”。《大學》有“三綱領”、“八條目”。“八條目”其實是一個修身過程。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把它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部分。小學的年齡段是8-15歲,主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日常的生活規(guī)范)和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六藝);15歲之后入大學,學習的是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這是對“八條目”的簡化與總結,強調把自己“修”好,才能“治人”。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色,是管好自己、管住自己。
宋本大學章句集注(1217年)
儒教是“宗教”么?
中國文化以人為本,體現出一種人文精神。但真正的人文精神的含義是什么?《周易·賁卦·彖傳》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薄叭宋摹弊畛跏桥c“天文”相對的?!疤煳摹本褪翘煲詣側峤诲e而呈現的狀態(tài),“人文”就是人以文明以止而呈現的狀態(tài)。中國文化中的“人文”其實與西方文化中的“神文”相對。西方的文化,尤其是中世紀的文化,是以神為主的,一切以神的意志為轉移。西方近代歷史上的3次改革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都力圖沖破神的文化,而建立人的文化。
如果我們用西方宗教“造物主”的觀念來觀察中國的文化,那么我們會認為,中國文化中是沒有“造物主”的觀念的?!熬刺旆ㄗ妗辈攀侵袊说膫鹘y(tǒng)觀念。中國人把祭祀天地的權威都推給了天子,由天子履行祭祀天地的權利,而普通百姓則是以祭祖為主。在上個世紀初,很多人都認為,中國文化中沒有宗教,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康有為則不以為然。在歐洲游歷后,康有為認為中國變法的失敗,在于中國人缺少能夠統(tǒng)一的精神力量(宗教信仰),提出需要一種宗教來團結國人,即“以孔教為國教”的觀點。但在當時遭到一片反對。有趣的是,章太炎雖然反對康有為“以孔教為國教”的說法,但他也認為中國需要一種宗教信仰,提出了“以佛教為國教”的看法。
樓先生認為,康有為的認識很有意義和價值。中國的孔教和西方的耶教很不一樣。前者圍繞著人展開,是一種人道宗教;后者圍繞著神展開,是一種神道宗教。樓先生認為,我們對于“宗教”概念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宗教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形式,不一定要有一個造物主的信仰才算是宗教,更不一定是一神的信仰才算宗教。簡單說儒教是宗教當然不對,因為它的文化樣式就不一樣。古代的文化樣式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而我們今天的文化是一種分科型的文化,把文化分成科學、宗教、哲學、藝術等等門類。但在古代,宗教、科學、藝術、哲學往往是混融在一起的。所以,簡單認為儒家就像今天的宗教那樣,很單一的話,當然是不可取的。但如果認為,儒家里沒有宗教的內容,也是不對的。儒家教導人們不要忘掉祖宗,不要忘掉天生地養(yǎng),就像西方文化中教人不要忘記上帝造人一樣。中國文化認為,做人不能忘本,做人要有感恩心,要有敬畏心;而做了壞事,就要受到天譴和祖宗的懲罰。從這個角度講,二者是一樣的。但中國文化不是建立在離開我們世界的、在我們世界之上的一個造物主的信念上,而是建立在我們的世界之中。中國文化強調人的自覺,由人的自覺落實到人的自律。而這一點,在儒家的身上體現最為明顯。
發(fā)揚中國文化的自覺自律精神
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強調“仁”的概念。孔子之所以強調“仁”,是為了挽回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狀態(tài)。怎么挽回呢?就是把你一切的行為都回到周禮上去,回到原原本本的“仁”?!盾髯印氛f:“智者自知,仁者自愛?!薄独献印氛f:“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敝袊幕罡镜木?,就是自愛。只有自愛的人,才會去愛人,也才會被人愛。一切都要從自身做起,才是中國文化自覺自律的理念。
自覺自律,也是一種道德的觀念。在先秦時期,“道德”是與“仁義”相對的。道德是一種天性,而仁義是一種規(guī)范。在某種意義上講,仁義也就是一種修飾。“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能夠把內心的質樸與外在的修飾結合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君子。外在的表現都是內心本質的一種表露。文明以止,也就是要通過外在的教育,讓人明白“止”的道理。
所謂的“禮”,它的作用在什么地方?“禮別異”,就是通過禮,讓我們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狀態(tài)及區(qū)別。人與人是平等的,但不等于人與人的身份是一樣的。我們要通過禮來認識不同的身份,還要認識到不同身份背后擔當的責任和義務。作為父母,“生而養(yǎng),養(yǎng)而教”就是他們的責任;作為子女,“父慈子孝”,對應的責任就是孝(還包括順、敬等)。父母養(yǎng)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樓先生認為,魏晉玄學家王弼對“孝”的定義最為妥帖:“自然親愛為孝。”孝是一種自然親愛的倫理。相比于西方文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更強調職責,強調盡倫盡職。教導人們通過禮樂教化明白自己的身份,然后按照自己的身份去盡自己的職責。
人類不僅需要自我管理、自我節(jié)制,還需要把這種管理與節(jié)制擴之于萬物中。談到北京的變化,樓先生戲稱自己是“北京水資源匱乏的見證人”。1955年,他到北大求學,那時的海淀區(qū),還隨處可見水塘。而現在,很多水塘都消失了?,F在我們強調“生態(tài)倫理”很重要,但樓先生還一直呼吁要建立“科技倫理”。什么是“科技倫理”?就是在我們人有能力去做的時候,還要考慮該不該做。要更多地考慮到我們跟萬物的關系,考慮子孫萬代的事情,考慮到能不能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是一個人的自我認識問題,也是一個科技倫理的問題。我們人要有一種自覺性,也需要發(fā)揚中國文化的自覺自律精神。
人文文化,還可以相對另一面來講,就是物文文化。物文文化,就是一切以物為中心。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引起了西方很多人的思考。人從神的光環(huán)下站出來了,本來應該更理性。可是,人怎么能做這樣沒理性的事情,去發(fā)動戰(zhàn)爭呢?一切戰(zhàn)爭最后的目標,不就是爭奪資源和財富嗎?為了爭奪資源財富,人類可以互相殘殺,做出非常不理性的事。人的自我主體丟失了,變成了物的奴隸。有的學者提出:我們現在還應舉起人文主義的大旗,被稱為“新人文主義”。也就是要重新樹立人的主體性,回歸自我。但真正要做起來,卻是很困難的事情。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