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朱漢民】談儒家之道:仁愛有幾重境界?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6-12-14 13:13:29
        標簽:
        朱漢民

        作者簡介:朱漢民,男,西歷一九五四年生,湖南邵陽人,現(xiàn)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曾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二十多年,推動了岳麓書院的現(xiàn)代復興。著有《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湖湘學派與湖湘文化》《經(jīng)典詮釋與義理體認》、《儒學的多維視域》等。

        談儒家之道:仁愛有幾重境界?

        作者:朱漢民

        來源:《中國文化》2016年秋季號,本文節(jié)選自岳麓書院朱漢民教授新作《理想與現(xiàn)實:儒家之道的價值序列》,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十五日己巳

                  耶穌2016年12月13日

         

         

           


        儒家之道不僅體現(xiàn)為社會政治形態(tài)的“大同”與“小康”的區(qū)別,也可以體現(xiàn)為個體人格形態(tài)的“圣賢”與“君子”以及相關的“博愛”與“親親”的區(qū)別。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儒家的仁愛精神,來進一步探討儒家諸子的人格理想及其相關的價值體系。

         

        毫無疑問,“仁”是儒家的核心價值,仁學也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儒家學者在詮釋“仁”的道德內(nèi)涵和價值意義時,鮮明地表達出儒家推崇的價值體系的序列,同時亦體現(xiàn)出儒家理想人格、精神境界追求的多重性。

         

        首先,儒家仁學是指人的血緣關系的親愛情感。自從孔子提出“仁”的道德并系統(tǒng)地論述仁學以來,儒家一直將有血緣的親人之間的愛作為其基本的涵義??鬃诱f:“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弟表達的正是父母與子女、兄與弟之間的親愛,這一種愛是天然的情感,這恰恰是為“仁”之本。盡管孔子談論仁很多,但是這里是從“務本”而言仁的。以后,孔門弟子均是從“務本”的角度,談到仁的價值本源意義。如子思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孟子說:“親親,仁也。” 他們均是將“親親”作為仁愛本身或者是最重要的仁愛??梢?,“仁”雖然在后來理解為廣泛的愛人,但是,血緣的親親之愛其本義,因為親親之愛是最強烈、最真實、最自然的愛,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愛。加之古代中國的社會結(jié)構又是以血緣家族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這就進一步強化了仁愛的親親價值,使親親成為仁學的第一義的價值。

         

        但是,儒家仁學還主張從人的親親之愛中提升出人人之愛。儒家并沒有將仁愛局限在親親之間,而是主張推廣這一種親親之愛,即由親親之愛拓展到鄰里、國人、天下。所以,早期儒家在論述仁愛時,往往都超越了親親之愛,成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愛。所以,《論語》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笨鬃釉谶@里說的“愛人”,是指人人之間的廣泛之愛,即是孔子曾經(jīng)說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一個“泛愛眾”,就是從親親之愛拓展而來。孟子也講到人的親親之愛提升到人人之愛:“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君子應該由“親親”而拓展到“仁民”,即對民眾有廣泛的仁愛之心。

         

        由此可見,儒家仁學又是一種不依賴于親親之愛、同時也沒有差別等級的博愛精神。親親之愛以及親親之愛中提升出來人人之愛,均是一種有等差的愛,儒家承認這一種等差之愛是合理的,是士君子之所當為。但是,儒家還提出一種仁愛是可能超越親親之愛的“博愛”(與儒家有學源關系的墨家將其發(fā)展為“兼愛”),達到這一種博愛境界和人格的是所謂“圣人”?!墩撜Z》載:

         

        子貢問:“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猶病諸!”

         

        能夠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愛,顯然是一種“博愛”,孔子認為達到這一種愛,是超越了親親之仁的愛,故而是“圣”者才能夠做到的。正由于孔子從仁的價值中拓展出一種普遍之愛,孔門后學也就一直在繼續(xù)拓展這一種普遍性仁愛。孟子認為這一種泛愛眾的仁愛之心,源于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倍兑讉鳌穭t將仁愛拓展為一種更為普遍的宇宙精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宋儒張載在《西銘》一文中,所闡發(fā)的就是這一種博愛的精神: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圣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煢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睆堓d的《西銘》深受宋儒的廣泛贊譽,就在于它揭示了儒家價值體系中包含的一種超越親親之愛的“博愛”精神。當然,也有一些目光狹隘的儒者并不理解《西銘》的價值意義,故而批評《西銘》不合儒家親親之愛的原則。

         

        儒家的社會理想和人格理想是相互關聯(lián)的。在“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的“小康”社會,人與人的愛是親親有等的,因此,這也是士君子人格所追求的仁道。然而,在“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時代,那是一個圣人的時代,整個社會處在一個和諧美滿的時代:“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睂τ谌寮沂看蠓騺碚f,盡管這一個時代沒有到來,但是每一個希望做圣賢的士君子,仍然可以將其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同時在那一個社會沒有到來的時候先去追求那個圣人的精神境界。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