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漢民作者簡介:朱漢民,男,西歷一九五四年生,湖南邵陽人,現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曾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二十多年,推動了岳麓書院的現代復興。著有《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湖湘學派與湖湘文化》《經典詮釋與義理體認》、《儒學的多維視域》等。 |
湖湘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
作者:朱漢民(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
來源:《新湘評論》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六月初二日戊寅
耶穌2023年7月19日
湖湘文化形成、發(fā)展于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是豐富多彩的中華地域文化之一。湖湘文化興起的歷史條件、發(fā)展機遇、獨特貢獻,均是與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建構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湖湘文化之所以在中華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因為它以自己的人文追求、文化精神對中華文化的綿延發(fā)展作出了重要歷史貢獻。
湖湘文化發(fā)展史經歷了三個重要時期:楚漢、兩宋、近代,這三個歷史時期也是中國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湖湘大地在這些重要歷史階段均創(chuàng)造出了獨特的歷史成就和文化貢獻,順應了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趨勢,充分表達了中華文化主體性建構的要求。
在楚漢時期,湖湘地區(qū)成為衍生楚文化的重要區(qū)域之一,產生了將中原道德文化與沅湘民俗文化相結合的浪漫主義文學藝術,其典型代表是屈原的《楚辭》詩歌藝術。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杰出的詩人、思想家、政治家,他晚年流放在湖湘大地,創(chuàng)作了滲透湖湘地域特色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作品。他以自己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造與深刻思想,推動了文化中國的多元融合與歷史建構?!冻o》不僅是楚文化的優(yōu)秀典范,也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經典。屈原在《楚辭》中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統(tǒng)合為一個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藝術世界,推動了一種具有統(tǒng)一性與包容性的文化傳統(tǒng)的歷史建構,對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一方面,屈原因“重華情結”而實現了南楚文化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沅湘地區(qū)的巫歌民俗因《楚辭》而成為中華藝術的經典。在以后的兩千多年歷史長河中,屈原的《楚辭》一直陶冶著中華兒女的審美心靈和精神世界。兩漢以后中華文化的主體主要有三大地域文化:齊魯文化、秦晉文化、荊楚文化。其中荊楚文化為兩漢以后完全成熟的中華文明作出了杰出貢獻,使這個遠離中原華夏文化的楚蠻地區(qū)的文化,最終成為中華文化的區(qū)域文化之一,納入到中華文化體系之中。可見,產生于湖湘地域的南楚文化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對中華文化主體性建構的歷史貢獻。
兩宋時期湖湘地區(qū)的理學崛起,書院教育大盛,從而推動了湖湘文化興盛和發(fā)展,進而推動了中華文化的歷史建構。由于外來佛教文化的傳入,原來的中華本土文化受到嚴重挑戰(zhàn),如何吸收外來佛教文化的智慧與價值,實現中華文化主體性建構,已經成為兩宋以后士大夫必須承擔的中華文化使命。兩宋時期湖湘學者崛起,他們積極參與了兩宋理學思潮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涌現出許多重要的理學家、理學學派。理學的歷史發(fā)展可以分為北宋理學奠基、南宋理學集大成、明清理學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這些不同階段在湖湘地區(qū)具有重要代表,包括周敦頤、胡宏、張栻、王夫之等。與此同時,湖湘地區(qū)蓬勃發(fā)展的書院,為理學的發(fā)展和傳播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宋以前文化教育并不發(fā)達的湖湘地區(qū),兩宋時期出現的“天下四大書院”中,湖南竟然擁有岳麓書院、石鼓書院兩所。歷史上曾經有“天下書院楚為盛”的說法,反映了湖湘地區(qū)文化教育的歷史貢獻。所以,兩宋時期湖湘文化能夠崛起,就在于它勇敢承擔、積極參與了新的歷史條件下中華文化的歷史發(fā)展,特別是在吸收佛教文化基礎上實現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建構。
清末民初時期,近代湖湘文化發(fā)展到全盛的歷史階段,對中華文化的近代化作出更加突出的貢獻。晚清以來,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華文化受到強勢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湖湘文化在這個時期能夠崛起,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文化區(qū)域之一。近代湖湘知識群體一方面主動承擔起學習、引進外來體現現代化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全方位推動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另一方面又堅守中華文化傳統(tǒng),堅守中華文化那些具有恒常性意義的價值體系,以實現中華文化的主體性重建。清末民初的湖湘知識群體參與了這一文化建設的歷史進程,那些提倡學習西方近代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志士仁人,往往均是胸懷民族主義的家國情懷、立志大同文化理想的優(yōu)秀湖湘兒女。他們致力于中華文明現代化建設,以實現中華文化主體性重建。那些在近代史上推動中華文化現代化、開創(chuàng)文化融通以實現中華文化主體性重建的先驅人物,均有著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高度自信,這一種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深刻體認的基礎之上。所以,盡管他們也批判中華文化的糟粕,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喪失過中華文化的自信。如魏源是呼喚“師夷長技以制夷”而倡導改革開放的清醒者,但是他又是堅守中華文化的理想者,標榜要以中華文化理想的“三代之心”,作為自己經世致用的最終目標。譚嗣同是一位對中華文化傳統(tǒng)有著足夠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人,他堅持以“仁”為其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而建構新的文化體系,故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仁學》。他標榜中華文化傳統(tǒng)價值核心的“仁”,體現出文化主體性建構的精神。楊昌濟也堅定地相信,中華文化的價值理念是具有普遍性與世界主義的,他說:“吾國圣賢之教,本取世界主義,故恒謂吾國為天下?!笨傊?,湖湘學人堅信中華優(yōu)秀文化既有貫通古今的恒常價值,又有超越民族國家的普遍價值。
湖湘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歷史,就是一個參與中華文化建構的歷史。在中華文化發(fā)展一些重要歷史階段,總有一些湖湘知識群體希望推動中華文化的歷史發(fā)展,而他們致力于中國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其精神動力恰恰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包括大同理想、王道政治、仁學之道。他們的文化自信,則是根源于對中華文化是一種普遍性文化的信念。他們那種堅決推動中華文化建設發(fā)展、張揚中華文化主體性建構的文化態(tài)度,恰恰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脈。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特別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同樣,我們只有深入了解湖湘文化的歷史,特別是了解湖湘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貢獻,才能夠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組成部分的湖湘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肖永明】讓千年古書院綻放新華彩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