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的《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1]梳理了大量與孔子相關的文獻,藉由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及其后學的詮釋,勾勒出孔子思想的輪廓,并提出前人所未及論述之處。《孔門后學與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一書的內容豐富,跨越了文史哲三個領域的研究方法,所運用的材料亦不限于《論語》《孟子》與《荀子》,還有《易傳》《中庸》與出···
以道義論、美德論等西方倫理定位儒家倫理往往產生困難,因為儒家倫理在進行道德判斷時,需要綜合評估動機、結果等因素,不能由單一條件決定儒家倫理系統(tǒng)。然而,關懷倫理學的專注和動機移位卻足以說明儒家在進行道德判斷時所考慮的復雜因素,由此可以形成有別于以往的儒家倫理系統(tǒng)。
本文系《鵝湖月刊》“切琢新知”專欄文章。本期共三篇論文,集中討論南洋理工大學李晨陽教授《比較的時代:中西視野中的儒家哲學前沿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一書。
《道德感動與儒家示范倫理學》以示范做為儒家核心價值的定位非常明確,但是初步看來較似在草創(chuàng)的階段,在回應其它儒家倫理理論和倫理問題的方面還有不足之感,令人讀來意猶未盡。是故筆者以為可以進一步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方面是似乎未能免俗地須回應其它儒家倫理理論的缺失,第二方面則是凸出儒家示范倫理有別于其它非原則類儒···
有鑒于性別議題在近來備受各界關注,本文將整理當前儒家思想的性別論述,看出相關的焦點。目前的研究主要著重于儒家思想有無性別歧視,若儒家確有性別歧視的思想,則如何使性別歧視達到某種程度的和諧或平衡,才能使儒家思想在當代仍具有對所有人的開放性,而不因性別導致其影響的范圍縮小。本文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各種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