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新書】余東海著《論語點(diǎn)睛》出版暨簡介、目錄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shí)間:2017-02-03 18:56:49
        標(biāo)簽: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hào)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shí)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diǎn)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余東海著《論語點(diǎn)睛》出版暨簡介、目錄及序言

         

           

         

        書名:《論語點(diǎn)睛》

        作者:余東海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出版時(shí)間:2016年12月

         

        集朱熹《論語集注》、錢穆《論語新解》之長

        彌補(bǔ)明朝蕅益大師《論語點(diǎn)睛》的不足

        重新為《論語》畫龍點(diǎn)睛

        以儒解儒,新見迭出

        生命成長的實(shí)用指南

         

        ★當(dāng)代新儒者,以儒家仁義原則,全面而正確地作現(xiàn)代解讀,深入體會(huì)儒家的精妙義理

         

        ★集朱熹《論語集注》、錢穆《論語新解》之優(yōu)點(diǎn),參考《論語集釋》等十余種書籍、論文,一冊在手,精華畢覽

         

        ★點(diǎn)睛部分是最有價(jià)值的亮點(diǎn),或闡本義,或發(fā)議論,或臧否人物,新見迭出,精彩紛呈

         

        ★以儒解儒,闡明儒家自立立人的知命之學(xué),是人格成長的實(shí)用指南

         

        ★不做繁瑣注疏,通俗易懂,簡潔明了地糾正對(duì)儒家的偏知偏見,是快速入門的大眾讀物

         

        作者簡介

         

        余東海,原名余樟法,當(dāng)代儒者。作者站在儒家中道立場,旗幟鮮明地弘揚(yáng)儒家精神,其思想多有有經(jīng)典依據(jù),別具特色。同時(shí)汲取了佛家、道家的營養(yǎng),古今薈萃,中西合璧,歸結(jié)于仁本思想之下。已出版《儒家法眼》《春秋精神》《四書要義》等儒學(xué)系列。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依據(jù)仁本主義的世界觀、價(jià)值觀、政治觀和歷史觀,立足儒家中道立場,為《論語》注釋、試譯和疏解,以此闡明儒家真精神。注釋和試譯是為方便讀者,疏解即點(diǎn)睛部分,或闡本義,或發(fā)議論,或臧否人物,或就文論事論理,或借題發(fā)揮、引而申之,或引證他人著述加以己意評(píng)析,不一而足。本書注釋集朱熹《論語集注》、錢穆《論語新解》之長的同時(shí),參考了《論語集釋》中的各家注釋,還參考了其他十余種相關(guān)書籍及論文。一冊在手,精華畢覽,傳道解惑,盡在其中。

         

        編輯推薦

         

        明朝蕅益大師曾作《論語點(diǎn)睛》,欲借儒家的《論語》來闡發(fā)出世思想,想以入世儒書作佛家出世之階。蕅益大師的解讀,雖然精妙,但《論語》關(guān)鍵思想上,不夠準(zhǔn)確,有失中正。東海老師正是有感此,以儒者身份、儒者視角,重新為《論語》點(diǎn)睛,系統(tǒng)闡釋儒家義理。東海老師“以儒解儒”詮釋《論語》,為學(xué)界所罕見。本書,也是東海老師詮釋儒家經(jīng)典系列中最為重要的一部作品。

         

        本書,東海老師始終以儒家的視角和觀點(diǎn),緊緊扣住“仁”字闡述《論語》的核心思想。在疏解過程中,摒棄繁瑣、枯澀的注疏,而用通俗易懂的現(xiàn)代語言來表達(dá),普適于儒學(xué)入門者。在白話翻譯部分,集錢穆《論語新解》之長,是翻譯相當(dāng)正確和中肯的本子。而點(diǎn)睛部分,則是他耗費(fèi)精力最多,也是本書最為精彩的部分。他的詮釋《論語》在關(guān)鍵之處,總能畫龍點(diǎn)睛,新見跌出,精妙之處可謂拍案叫絕。


        自序


         

        學(xué)儒必須讀經(jīng)。儒經(jīng)是儒家學(xué)說主體,也是中華文化主體,儒家的原則、宗旨、要義都在其中。儒者未必諸經(jīng)皆通,四書五經(jīng),至少要初通一經(jīng),具備一定的經(jīng)學(xué)修養(yǎng)。(經(jīng)學(xué)即指研究儒家經(jīng)典、注解其字句、解釋其意義、闡明其義理的學(xué)問。)這樣,學(xué)問才有根基,思想才有頭腦。

         

        儒家強(qiáng)調(diào)通經(jīng)致用。通經(jīng)是通曉儒學(xué)經(jīng)典,通達(dá)大經(jīng)大法;致用是經(jīng)世應(yīng)務(wù),立功立言,道援天下。兩者相輔相成,即儒家的體用不二和全體大用。自古儒者問題都出在這里:或不通經(jīng)明體,或不致用達(dá)用。注意,通權(quán)達(dá)變、隨機(jī)應(yīng)變、因地制宜、與時(shí)俱進(jìn)等也是儒家經(jīng)典精神,蘊(yùn)于權(quán)道、義德、時(shí)中原則之中。

         

        歷代大儒都通經(jīng),一通百通,故致起用來特別厲害。辯才無礙、辦事能力強(qiáng)等等,無非“經(jīng)”的作用、“用”的體現(xiàn),如王陽明曾國藩們,書生領(lǐng)軍舉世無雙。至于圣人,發(fā)言就是經(jīng)典,更是全體大用。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無不功業(yè)赫赫。由于條件所限,孔孟事功不彰,但“文功”蓋世,千秋萬代皆蒙德澤…

         

        四書五經(jīng)以《論語》最為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為儒家入門必讀,深造必研。孟子說過,自古圣人未有高過孔子的。記載孔子言論最多最集中的《論語》自然是儒家正經(jīng),并可視為四書之第一書。程頤說:“學(xué)者當(dāng)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jīng)可不治而明矣!”又說:“學(xué)者先須讀論孟,窮得論孟,自有個(gè)要約處,以此觀他經(jīng),甚省力。論孟如丈尺權(quán)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保ā抖踢z書》卷十八)

         

        或說:“一部《論語》小學(xué)生也會(huì)幾句,《論語》要旨是個(gè)中國人都能說出來?!睎|海哂之:何言之易也?即使儒家時(shí)代,能通一經(jīng),就是名儒了。多少人學(xué)儒一輩子,未必懂得“一以貫之”的“一”的真實(shí)相?!墩撜Z》大量圣言,八歲孩童或會(huì)說,八十老翁不能行。當(dāng)然,能說不能行,沒有踐履功夫,說也是空泛說,說不到深處和實(shí)處。

         

         

        《論語》以仁為核心展開。仁,于天為“天行健”,于人為“性本善”,于個(gè)體為內(nèi)圣修養(yǎng),于外王為社會(huì)實(shí)踐?!墩撜Z》說仁,皆就作用和表現(xiàn)而言,不及仁之體之形而上即“性與天道”,但又句句處處不離“性與天道”。說淺,婦孺皆懂,天下普適;說深,境界廣大,意蘊(yùn)精微。妙哉圣言,大哉《論語》。

         

        仁,即《易經(jīng)》的乾元,《大學(xué)》之明德和至善,《中庸》之誠,程朱之天理,陽明之良知,佛家稱之為真如、如來藏,禪家稱之為本來面目等等。不同圣賢和派別理解或有差異,所指的則是同樣的“東西”。

         

        仁者人之本。仁是每一個(gè)人的本性、即生命本質(zhì)和本質(zhì)生命。借用康德“物自身”的說法,人的肉體和意識(shí)都屬于現(xiàn)象,本性則屬于人這種“物”的“物自身”。從本質(zhì)上或“人自身”說,每一個(gè)人都是天生的儒家。

         

        然而,人人習(xí)性不同猶如其面,千殊萬異千奇百怪,每個(gè)人的本性不同程度地受到習(xí)性的遮蔽和污染。只有經(jīng)過一番艱苦卓絕的克己復(fù)禮自我修煉的工作,才有可能轉(zhuǎn)染成凈去習(xí)歸本,才有機(jī)會(huì)明自本心識(shí)自本性。人壞起來沒有底,好起來不封頂,可以成佛成圣。而儒家是引導(dǎo)人類向上的最佳道路和方向。

         

        儒佛道三學(xué)都是很好的自我修煉的方法和教材,相比而言,儒家又具有最高的普適性---普遍適合上中下根。

         

        儒家道德,兼具道德性與政治性(制度性)、科學(xué)性與宗教性、道義性和功利性,利己性與利他性、自由性與約束性、憂患性與快樂性、先進(jìn)性和保守性,有序性和無限性等等特性。仁作為眾德之首,不僅將社會(huì)與個(gè)體、政治與道德打成一片,而且將人與天、器與道、現(xiàn)象與本質(zhì)、有限與無限、形下與形上、此岸與彼岸通而為一。真可謂極高明而道中庸,極廣大而盡精微。

         

        儒者人之需,儒家是每一個(gè)人的家。同時(shí)儒家不僅盡己之性自我成就,并且自立立人,盡人之性,盡物之性,極裁成天地輔相萬物之大用。對(duì)于儒家來說,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都是明明德、致良知的方式和渠道。易言之,一切科學(xué)實(shí)踐、道德實(shí)踐和政治社會(huì)實(shí)踐,都是對(duì)仁的踐履,都是成仁的途徑。古語云:除卻巫山不是云。于東海而言,除卻儒家不是家。

         

        要正確、充分地把《論語》這部教材用好,首先必須對(duì)她有正確的理解和全面的領(lǐng)會(huì)?,F(xiàn)在一些學(xué)者,對(duì)儒學(xué)一知半解都談不上,純屬外行,卻紛紛“替儒說道”或拿經(jīng)典開涮,以種種曲解誤導(dǎo)讀者。儒家經(jīng)典本來破障開智,經(jīng)過大量外行自以為是的解釋之后,作用負(fù)面化,變成設(shè)障增愚了。

         

        由于古今文字的差異、歷史環(huán)境背景的不同和讀者智慧水平閱讀能力的區(qū)別等原因,對(duì)《論語》,不僅一般人士會(huì)錯(cuò)解,便是古今大儒大師也常常會(huì)出偏出差。

         

         

        明清四大高僧之一蕅益大師做過《論語點(diǎn)睛》。蕅益將儒家的“仁”詮釋成佛教的如來藏性而為《論語點(diǎn)睛》之思想核心。智旭《四書蕅益解序》說:“解《論語》者曰點(diǎn)睛,開出世光明也?!笨梢娛q益是藉儒家這部經(jīng)典闡發(fā)出世思想。

         

        儒家仁性與佛家佛性所指相同,都是指人之本性。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薄巴雸?zhí)著”即習(xí)性障礙,非常深重牢固,世人不能成為真人至人(道家)、佛菩薩(佛家)和圣賢(儒家),就是為其所障;“如來智慧德相”即本性,儒佛道千經(jīng)萬論方法各異,根本目的無非教人信此解此行此證此,證得其中無相光明。

         

        但兩家對(duì)“這個(gè)東西”的解悟認(rèn)證有所不同。概乎言之,兩家性體皆“無滅”,此其同;儒家“生生”,佛家“無生”,此其異,是兩家根本性區(qū)別所在。仁性即不易又變易,即寂然不動(dòng)又感而遂通,即空寂又生生,大生廣生天行健……儒家所證較佛教的圓教更圓。詳見拙文《無相大光明論》和拙著《大良知學(xué)》。

         

        儒佛可以求同,但不能不辨異。以佛理解釋儒經(jīng)不是不可以,前提是把握住儒家的仁義原則,包括民本、人道、仁政、德治、經(jīng)權(quán)、中庸等等思想,否則難免偏離儒家根本。蕅益站在佛教立場上為論語點(diǎn)睛,“以世間儒書作佛教出世之階”,把《論語》佛教化了。即使某些“點(diǎn)”上不乏深刻,在“面”上、整體上也無法做到準(zhǔn)確中肯,在關(guān)鍵所在無法起到畫龍點(diǎn)睛的作用。點(diǎn)論語之睛的工作,只能由儒者來完成。

         

        每章由翻譯、注釋、評(píng)議三部分組成,以評(píng)議為重心。

         

        翻譯力求信達(dá)雅,即準(zhǔn)確、通順、文字優(yōu)美。相信這是至今《論語》在“古譯今”方面比較好的一本。

         

        注釋,包括音讀、字、詞、句的解釋以及收錄古人的注解。本書采取的是“雨楓軒”網(wǎng)站《論語》電子書(原文+注釋+譯文),該書由cpx90整理,OCR校對(duì)。故本書部分音讀、字、詞、句的解釋及試譯參考了該書的注釋及譯文。古注主要從朱熹《論語集注》(簡稱《集注》)和程樹德《論語集釋》(簡稱《集釋》)二書中選優(yōu),兼采它書之優(yōu)異者。

         

        《論語》注解古今甚夥,各有優(yōu)長也各有不足。在以儒解儒的注解本中,古人以朱熹《論語集注》為優(yōu),今人以錢穆《論語新解》為長,錢穆的注解很大部分是間接化用或直接引用朱熹的。但兩人的注解仍不盡妥貼。本書注譯集二書之長,同時(shí)參考了《論語集釋》集中的各家注釋,參考了其它十余種相關(guān)書籍及論文(參考書目附后)。一冊在手,精華畢覽,傳道解惑,盡在其中。

         

        評(píng)議為本書重心,應(yīng)是本書最有價(jià)值的亮點(diǎn)。每章評(píng)議或闡本義,或發(fā)議論,或臧否人物、或就文論事論理,或借題發(fā)揮引而申之,或引證他人著述加以己意評(píng)析,不一而足。

         

        《論語點(diǎn)睛》完成后,曾提供給孫齊魯、格筠、洪秀平、馬培路、黎文生、朱明江、老黃、米灣等儒友先睹,收獲了不少商榷修改意見,本書可以說是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

         

        特別要隆重鳴謝的是孫齊魯、格筠、馬培路、朱明江四位。他們從頭到尾閱讀一遍,做了認(rèn)真的校訂,挑出了許多錯(cuò)別字以及一些翻譯上義理上的毛病。本書汲取了一些頗有啟發(fā)的意見。一些學(xué)術(shù)性較強(qiáng)的觀點(diǎn)則不予采入,有機(jī)會(huì)另文商榷吧。

         

         

        學(xué)佛是大丈夫事,學(xué)儒更是大丈夫事。被孔孟降服,是我此生最大的成功和幸運(yùn),儒家是吾人永遠(yuǎn)的歸宿、快樂和幸福。但愿本書有助于天下后世更多的人被孔孟降服、向儒家歸根。

         

        皈儒,是從器歸向道,從用歸向體,從現(xiàn)象歸向本質(zhì);皈儒,是從物歸向人,從身歸向心,從習(xí)心歸向本心。皈儒,是回歸“性與天道”,回歸真正的自我,回歸安身立命的永遠(yuǎn)的家。皈儒,可以進(jìn)一步導(dǎo)良習(xí)心,改善肉體,改良社會(huì),善待萬物,更好地觀察各種現(xiàn)象,發(fā)揮良知作用。

         

        古人說,先為豪杰,再為圣賢;又說,天下唯豪杰,圣賢立地成。豪杰和狂狷,如果有生之年不能臨門一射歸本儒家,那實(shí)在是太遺憾了,于個(gè)人于社會(huì)都是千古大憾。清儒潘平格說:

         

        “狂狷氣魄大,若無圣賢大學(xué)問大道理,終按抑此氣魄不得。一聞圣賢大學(xué)問大道理,恰如以楔合楔,恰恰入得;又如以蓋合底,恰恰合得,全不見其大,全不見其氣魄。氣魄之大,轉(zhuǎn)而為力量之真?!保ā杜俗忧笕输涊嬕罚?/p>

         

        《涅槃經(jīng)》有三獸渡河喻:兔浮水面,馬才沒身,象直到底。儒學(xué)研究者,相當(dāng)于兔;一般儒家信仰、實(shí)踐者,相當(dāng)于馬;信仰到高度、實(shí)踐到深處,于儒學(xué)透徹理解,于良知圓滿認(rèn)證,便成圣賢,相當(dāng)于象。用佛教話說,這是徹法源底。

         

        原則上說,人人良知平等,人人都可以成德成圣,但由于習(xí)性的遮蔽污染,在一期生命中,能夠成就仁德者畢竟是少數(shù),其中狂狷豪杰之士又最容易百尺竿頭更進(jìn)一步,證入良知這一大光明藏,為生命找到永恒的歸宿。

         

        2010-5-27儒者余東海


         目錄


        《論語點(diǎn)睛》上編目錄

         

        學(xué)而篇

        第一章、快樂的哲學(xué)

        第二章、從孝悌開始

        第三章、巧言令色鮮矣仁

        第四章、每天自我反省

        第五章、儒家政治之道

        第六章、良知修煉密訣

        第七章、做人的根本

        第八章、交友以忠信為主

        第九章、慎終追遠(yuǎn)升民德

        第十章、溫良恭儉讓

        第十一章、三年無改父之道

        第十二章、禮之用,和為貴

        第十三章、退而求其次

        第十四章、好學(xué)君子當(dāng)如是

        第十五章、貧而樂,富而好禮

        第十六章、應(yīng)擔(dān)心什么別擔(dān)心什么

         

        為政篇

        第一章、北辰居所眾星拱

        第二章、一言可蔽詩三百

        第三章、德治

        第四章、夫子一生年譜,千古作圣妙訣

        第五章、依禮盡孝

        第六章、讓父母放心

        第七章、孝養(yǎng)父母貴在敬

        第八章、盡孝難在顏色悅

        第九章、大智如愚的顏回

        第十章、知人之明和觀人之法

        第十一章、溫故知新可為師

        第十二章、君子不要工具化

        第十三章、行在言先,言隨行后

        第十四章、道義集團(tuán)與利益集團(tuán)

        第十五章、學(xué)和思雙管齊下

        第十六章、當(dāng)心異端的危害

        第十七章、老老實(shí)實(shí)就是智

        第十八章、言寡尤,行寡悔

        第十九章、何為則民服?

        第二零章、提升國民道德的法門

        第二一章、孝友與政治貫通

        第二二章、人而無信行不通

         

         

        第二三章、禮制因時(shí)而異,原則萬古不易

        第二四章、祭非其鬼與見義不為

         

        八佾篇

        第一章、是可忍孰不可忍

        第二章、最大的非禮是政治非禮

        第三章、道德與政治的關(guān)系

        第四章、禮制的根本

        第五章、夷狄有君不如無

        第六章、季氏敢僭竊,冉有不能救

        第七章、君子無所爭

        第八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第九章、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第十章、禘祭的道理

        第十一章、禘祭的作用

        第一二章、祭神如神在

        第一三章、獲罪于天無所禱

        第一四:章禮制的典范

        第一五:章子入太廟每事問

        第一六章、貴在準(zhǔn)確不在力

        第一七章、你愛羔羊我愛禮

        第一八章、誤會(huì)總是難免的

        第一九章、正常的君臣關(guān)系

        第二o章、快樂悲哀都不要過分

        第二一章、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第二二章、管仲小器

        第二三章、音樂的美妙

        第二四章、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第二五章、盡美盡善的追求

        第二六章、為人為政抓根本

         

        里仁篇

        第一章、天下第一宅

        第二章、安仁和利仁

        第三章、愛所當(dāng)愛,惡所當(dāng)惡

        第四章、能志于仁自無惡

        第五章、造次顛沛必于是

        第六章、只要努力就有力

        第七章、觀過知仁

        第八章、朝聞夕死真無憾

        第九章、惡衣惡食又何妨

        第一〇章、無適無莫唯道義

        第一一章、君子小人各有所懷

        第一二章、利益主義要不得

        第一三章、禮讓為國

        第一四章、做好你自己

        第一五章、萬法歸一,一歸萬法

        第一六章、義利之辨

        第一七章、賢不賢都是我?guī)?/p>

        第一八章、父母有錯(cuò)怎樣勸

        第一九章、游必有方

        第二一章、父母年齡不可不知

        第二二章、躬行為貴

        第二三章、約束自己錯(cuò)誤少

        第二四章、發(fā)言要謹(jǐn)慎,行動(dòng)要敏捷

        第二五章、德不孤

        第二六章、理當(dāng)勸告勿啰嗦

         

        公冶長篇

        第一章、堅(jiān)守正道兩君子

        第二章、好個(gè)君子宓子賤

        第三章、瑚璉之器

        第四章、何必定要好口才?

        第五章、信心不足不出仕

        第六章、子路還有待裁剪

        第七章、三君子各有千秋

        第八章、顏回真高明,子貢也難得

        第九章、聽其言而觀其行

        第十章、無欲則剛

        第十一章、己所不欲勿施人

        第十二章、性與天道的奧秘

        第十三章、行者子路

        第十四章、孔文子為什么謚文

        第十五章、子產(chǎn)具有四美德

        第十六章、善與人交晏平仲

        第十七章、臧文仲的不智之舉

        第十八章、令尹子文夠忠,陳文子夠清

        第十九章、考慮兩遍就可以

        第二O章、寧武子愚不可及

        第二一章、我家鄉(xiāng)的弟子們

        第二二章、不念舊惡的伯夷叔齊

        第二三章、微生高不直

        第二四章、四種表現(xiàn)很可恥

        第二五章、弟子們各言其志

        第二六章、自訟

        第二七章、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

         

        雍也篇

        第一章、冉雍可當(dāng)高級(jí)領(lǐng)導(dǎo)

        第二章、顏回的兩大道德特色

        第三章、君子周急不繼富

        第四章、英雄不怕出身低

        第五章、長住仁宅的顏回

        第六章、子路、子貢和冉求

        第七章、閔子騫辭官

        第八章、世事難免有例外

        第九章、孔顏之樂的奧秘

        第一十章、不要畫地自限

        第十一章、君子儒與小人儒

        第十二章、澹臺(tái)滅明的君子風(fēng)

        第十三章、有功不居真厚德

        第十四章、祝鮀之佞和宋朝之美

        第十五章、走路就要走大路

        第十六章、君子文質(zhì)彬彬

        第十七章、罔之生也幸而免

        第十八章、為學(xué)的三個(gè)層次

        第一九章、上士、中士和下士

        第二〇章、對(duì)鬼神的態(tài)度

        第二一章、仁者和智者

        第二二章、齊遜于魯,魯離了道

        第二三章、觚哉之嘆的深沉

        第二四章、君子不是好欺的

        第二五章、博文約禮雙重修養(yǎng)

        第二六章、子見南子又何妨

        第二七章、世間難得是中庸

        第二八章、自立立人,自達(dá)達(dá)人

         

        述而篇

        第一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第二章、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第三章、孔子之憂

        第四章、孔子閑居的時(shí)候

        第五章、孔子久不見周公

        第六章、志道據(jù)德依仁游藝

        第七章、有教無類,誨人不倦

        第八章、孔子的教育方法

        第九章、惻隱之心的禮節(jié)表現(xiàn)

        第十章、贊揚(yáng)顏淵,批評(píng)子路

        第十一章、對(duì)待富貴的態(tài)度

        第十二章、孔子特別慎重的三件事

        第十三章、音樂的境界

        第十四章、父子爭位和兄弟讓位

        第十五章、孔顏之樂樂無窮

        第十六章、孔子學(xué)《易》序《易》

        第十七章、詩書執(zhí)禮用雅言

        第十八章、孔子的自畫像

        第十九章、好古敏求即天才

        第二〇章、不語怪力亂神

        第二十一章、三人行必有我?guī)?/p>

        第二十二章、道德自信何其堅(jiān)

        第二十三章、夫子一切無隱瞞

        第二十四章、孔門四教

        第二十五章、難得見到有恒者

        第二十六章、仁及禽獸何況人

        第二十七章、擇善而從,多見而識(shí)

        第二十八章、與其進(jìn)不與其退,與其潔不保其往

        第二九章、只要真想要,你就能得到

        第三十章、孔子的慶幸

        第三一章、唱好歌和好唱歌

        第三二章、自憾無緣行王道

        第三三章、八字真言

        第三四章、孔子的祝禱

        第三五章、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

        第三六章、坦蕩蕩和長戚戚

        第三七章、孔子的神態(tài)

         

        泰伯篇

        第一章、泰伯三以天下讓

        第二章、恭慎勇都有禮配合

        第三章、而今而后可以免了

        第四章、曾子臨終之言

        第五章、曾子之友

        第六章、好大的君子人

        第七章、君子當(dāng)如是

        第八章、詩起禮立樂完成

        第九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第十章、掌握一個(gè)度

        第十一章、千萬不要驕傲和鄙嗇

        第十二章、不把心思轉(zhuǎn)到俸祿上

        第十三章、儒者的出處行藏

        第十四章、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第十五章、音樂的盛宴

        第十六章、孔子討厭三種人

        第十七章、仿佛趕不及,又怕丟失了

        第十八章、偉大的舜禹

        第十九章、偉大的堯帝

        第二十章、圣賢君子集團(tuán)

        第二一章、無可挑剔的大禹

         

        子罕篇

        第一章、利風(fēng)不可長,仁性不可輕

        第二章、達(dá)巷黨人的贊美

        第三章、從眾和違眾

        第四章、孔子杜絕四種病

        第五章、孔子的文化自信

        第六章、天縱之將圣

        第七章、中庸之道的運(yùn)用

        第八章、深沉的嘆息

        第九章、細(xì)節(jié)之中見大德

        第十章、顏回的贊嘆

        第十一章、子路好心辦壞事

        第十二章、孔子等待識(shí)貨者

        第十三章、君子所居自無陋

        第十四章、雅頌各得其所

        第十五章、孔子的謙誠

        第十六章、逝者如斯夫

        第十七章、好色原不妨,好德最難得

        第十八章、命運(yùn)掌握在你手上

        第十九章、說不盡的理,聽不厭的話

        第二十章、孔子對(duì)顏回的痛惜

        第二一章、苗而不秀,秀而不實(shí)

        第二二章、后生可畏

        第二三章、法言和巽言

        第二五章、堅(jiān)定的意志

        第二六章、沒有它不行,僅有它不夠

        第二七章、儒家的圣樹

        第二八章、不惑不憂不懼

        第二九章、儒家的權(quán)道

        第三十章、何遠(yuǎn)之有

         

        鄉(xiāng)黨篇

        第一章、在鄉(xiāng)在朝表現(xiàn)不同

        第二章、說話神態(tài)看對(duì)象

        第三章、接待外賓的表現(xiàn)

        第四章、恭恭敬敬入公門

        第五章、不同場合不同表現(xiàn)

        第六章、穿衣有學(xué)問

        第七章、齋戒的注意事項(xiàng)

        第八章、飲食的注意事項(xiàng)

        第九章、坐席要端正

        第十章、孔子參加鄉(xiāng)禮

        第十一章、與人交往之誠

        第十二章、人本主義

        第十三章、事君之禮

        第十五章、交友之道

        第十六章、道在倫常日用中

        第十七章、注意坐車安全

        第十八章、時(shí)之義大矣哉

         

        《論語點(diǎn)睛》下編目錄

         

        先進(jìn)篇

        第一章、先進(jìn)和后進(jìn)

        第二章、孔門四科

        第三章、德智第一的顏回

        第四章、孝道典范閔子騫

        第五章、明哲謹(jǐn)慎南宮適

        第六章、顏回好學(xué),不幸早亡

        第七章、對(duì)待非禮的請求

        第八章、顏回死了

        第九章、孔子哭了

        第十章、反對(duì)厚葬顏回

        第十一章、關(guān)于人神關(guān)系

        第十二章、孔門弟子各有氣象

        第十三章、不說則已,一說就準(zhǔn)

        第十四章、已經(jīng)登堂,尚未入室

        第十五章、過猶不及

        第十六章、冉求非吾徒

        第十七章、四君子的弱點(diǎn)

        第十八章、顏回屢空和子貢屢中

        第十九章、也不錯(cuò),很不夠

        第二十章、別被表象所迷惑

        第二一章、因材施教,應(yīng)病與藥

        第二二章、師徒情深

        第二三章、大臣和具臣的區(qū)別

        第二四章、學(xué)而優(yōu)才能仕

        第二五章、四門生各言其志

         

        顏淵篇

        第一章、克己復(fù)禮天下仁

        第二章、己所不欲勿施人

        第三章、仁者說話特慎重

        第四章、不憂不懼真君子

        第五章、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

        第六章、浸潤之譖,膚受之愬

        第七章、民無信不立

        第八章、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的關(guān)系

        第九章、小河有水大河滿

        第十章、怎樣崇德辨惑

        第十一章、君臣父子

        第十二章、片言折獄無宿諾

        第十三章、認(rèn)真審理案件,追求無訟境界

        第十四章、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第十六章、成人之美與成人之惡

        第十七章、從上梁正起

        第十八章、天下有道則天下無賊

        第十九章、德風(fēng)德草

        第二十章、聞人與達(dá)人

        第二一章、崇德修慝辨惑

        第二二章、仁者愛人,智者知人

        第二十三章、交友之道

        第二十四章、以文會(huì)友,以友輔仁

         

        子路篇

        第一章、先之勞之而無倦

        第二章、為政三要

        第三章、正名的重要

        第四章、在位君子焉用稼

        第五章、詩經(jīng)的作用

        第六章、領(lǐng)導(dǎo)者的表率作用

        第七章、魯衛(wèi)之政如兄弟

        第八章、知足的衛(wèi)公子荊

        第九章、庶之富之教之

        第十章、孔子一年而可,三年有成

        第十一章、善人為邦百年

        第十二章、王者世而后仁

        第十三章、正人先正己

        第十四章、政務(wù)與事務(wù)的區(qū)別

        第十五章、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第十六章、近悅遠(yuǎn)來

        第十七章、為政兩大忌

        第十八章、父子互隱亦直德

        第十九章、仁德的三種表現(xiàn)

        第二十章、最差的士,不錯(cuò)的人

        第二一章、退而求其次

        第二二章、沒有恒心,啥都不成

        第二三章、和而不同君子風(fēng)

        第二四章、兩種公論

        第二五章、兩種類型的領(lǐng)導(dǎo)

        第二六章、君子小人風(fēng)度異

        第二七章、通往仁境四條路

        第二八章、士的兩大特征

        第二九章、有文事必有武備

        第三十章、以不教民戰(zhàn),是拋棄他們

         

        憲問篇

        第一章、原憲的風(fēng)度

        第二章、“四個(gè)不行”不容易

        第三章、士莫懷居

        第四章、有話好好說

        第五章、有德者必有言

        第六章、尚德君子南宮適

        第七章、你的仁德成熟否

        第八章、愛之必勞忠必誨

        第九章、子產(chǎn)為政

        第十章、子產(chǎn)和管仲

        第十一章、貧而無怨不容易

        第十二章、優(yōu)為趙魏大老,難為滕薛大夫

        第十三章、何謂成人

        第十四章、時(shí)然后言,樂然后笑,義然后取

        第十五章、臧武仲要君

        第十六章、齊桓公和晉文公

        第十七章、管仲如其仁

        第十八章、大人格與小人格

        第十九章、公叔文子有三善

        第二十章、衛(wèi)靈公無道而能不喪

        第二一章、大言不慚為之難

        第二二章、孔子請討陳恒的意義

        第二三章、事君之道,勿欺而犯

        第二四章、上達(dá)與下達(dá)

        第二五章、為己和為人

        第二六章、蘧伯玉的自省精神

        第二八章、 思不出其位

        第二九章、 言過其行,君子恥之

        第三十章、三達(dá)德

        第三一章、孔子也方人

        第三二章、不怕別人不知,只怕自己不行

        第三三章、既不亂猜疑,也不上大當(dāng)

        第三四章、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

        第三五章、驥稱其德

        第三六章、以直報(bào)怨最恰當(dāng)

        第三七章、世莫吾知尚有天

        第三八章、道之行廢自有命

        第三九章、惹不起,躲得起

        第四十章、作者七人

        第四一章、知其不可而為之

        第四二章、道不同難為謀

        第四三章、君主居喪,三年不言

        第四四章、上好禮則民易使

        第四五章、修己安人大不易

        第四六章、無禮的老頭子

        第四七章、無禮的孩子

         

        衛(wèi)靈公篇

        第一章、君子固窮,小人斯濫

        第二章、一貫萬法,萬法歸一

        第三章、最高的知識(shí)

        第四章、無為而治的典范

        第五章、四字真言,通行天下

        第六章、史魚和蘧伯玉

        第七章、失人失言皆不宜

        第八章、明哲保身和殺身成仁

        第九章、砍柴不誤磨刀工

        第十章、集傳統(tǒng)之美,開時(shí)代之新

        第十一章、君子有遠(yuǎn)慮

        第十二章、好色人性之常,好德君子之范

        第十三章、知賢不舉如竊位

        第十四章、責(zé)己從嚴(yán),責(zé)人從寬

        第十五章、不曰如之何,吾末如之何

        第十六章、小慧小辨要不得

        第十七章、君子四德

        第十八章、知不知我一樣囂

        第十九章、天生我德必有名

        第二十章、求人不如求己,

        第二一章、不爭不黨真君子

        第二二章、重言論不唯言論

        第二三章、天下之德此最美

        第二四章、王亮登車無劣馬

        第二五章、有疑存疑,不知?jiǎng)t闕

        第二六章、忍之義大矣哉

        第二七章、眾惡必察,眾好必察

        第二八章、弘道與弘人

        第二九章、過而改之即大善

        第三十章、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再學(xué)習(xí)

        第三一章、謀道和謀食,勞心和勞力

        第三二章、知及仁守,莊而有禮

        第三三章、不可小知可大受

        第三四章、仁之利益大矣哉

        第三五章、讓不讓

        第三六章、貞而不諒

        第三七章、先工作后工資

        第三八章、廣大教化主

        第三九章、不相為謀,不妨并行

        第四十章、尚理不尚辭

        第四一章、某在斯

        季氏篇

        第一章、《論語》中最長一章、

        第二章、政治秩序的重要性

        第三章、危亡之兆

        第四章、益友和損友

        第五章、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第六章、侍奉君子當(dāng)心三種過失

        第七章、君子三戒

        第八章、君子三畏

        第九章、有生而知之者嗎

        第十章、君子九思

        第十一章、曾經(jīng)聽說無緣見

        第十二章、榮義不榮勢

        第十三章、陳亢問一得三

        第十四章、國君妻子的稱謂

         

        陽貨篇

        第一章、陽貨見孔子

        第二章、儒家的人性論

        第三章、上智不退,下愚不進(jìn)

        第四章、開弟子的玩笑

        第五章、公山弗擾以費(fèi)畔

        第六章、恭寬信敏惠

        第七章、我不是空掛著的葫蘆

        第八章、六種品德六弊端

        第九章、詩之大用

        第十章、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第十一章、本質(zhì)和形式

        第十二章、色厲內(nèi)荏似小偷

        第十三章、對(duì)鄉(xiāng)愿的厭惡

        第十四章、德不棄人人自棄

        第十五章、患得患失的鄙夫

        第十六章、古今同病不同狀

        第十八章、孔子厭惡的東西

        第十九章、妙不可言強(qiáng)為言

        第二十章、孔子不見孺悲

        第二一章、關(guān)于三年之喪

        第二二章、無所用心最不堪

        第二三章、君子尚勇更尚義

        第二四章、君子厭惡的人

        第二五章、女子與小人

        第二六章、孔子的自嘆

         

        微子篇

        第一章、殷有三仁

        第二章、和圣柳下惠

        第三章、你若無心我便休

        第四章、見幾而作孔子行

        第五章、楚狂歌而過孔子

        第六章、鳥獸不可與同群

        第七章、潔身切莫亂大倫

        第八章、無可無不可

        第九章、樂師們紛紛逃離

        第十章、周公的教導(dǎo)

        第十一章、周代有八位名士

         

        子張篇

        第一章、士能如此亦庶幾

        第二章、士人的通病

        第三章、兩種交友之道

        第四章、大本若確立,小道亦無妨

        第五章、好學(xué)的兩大表現(xiàn)

        第六章、八個(gè)字成就仁德

        第七章、學(xué)習(xí)的目的

        第八章、對(duì)待過錯(cuò)的態(tài)度

        第九章、君子三變

        第十章、信任寬容都重要

        第十一章、大德和小德

        第十二章、子游子夏教學(xué)各有側(cè)重

        第十三章、入仕的正途

        第十四章、喪不可不哀,不要過哀

        第十五、十六章、子游很難得,還不夠

        第十七章、盡情表達(dá)悲哀時(shí)

        第十八章、孟莊子之孝

        第十九章、民眾多罪,責(zé)任在上

        第二十章、君子惡居下流

        第二一章、君子之過如日食

        第二二章、圣人無常師

        第二三章、大美大富在孔門

        第二四章、仲尼難逾如日月

        第二五章、天高地厚江海深

         

        堯曰篇

        第一章、歷圣相傳的中道

        第二章、尊五美,屏四惡

        第三章、君子有三知,知命最重要

         


         責(zé)任編輯:姚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