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新書】張祥龍著《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出版暨目錄及序

        欄目:張祥龍《家與孝》
        發(fā)布時間:2017-02-21 15:51:04
        標簽:
        張祥龍

        作者簡介:張祥龍,男,生于西元一九四九年,卒于西元二〇二二年。一九八二年或北京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一九八八年于托萊多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一九九二年于布法羅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一九九九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講座教授。著有《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從現象學到孔夫子》《思想避難:全球化中的中國古代哲理》《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禮樂人生與哲理》《先秦儒家哲學九講:從<春秋>到荀子》《德國哲學、德國文化與中國哲理》《拒秦興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從董仲舒到陸象山》《復見天地心:儒家再臨的蘊意與道路》《“尚書·堯典”解說:以時、孝為源的正治》《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儒家心學及其意識依據》《中西印哲學導論》,譯有《致死的疾病》《海德格爾》《精神的婚戀》等,主編有《西方神秘主義哲學經典》等。

         


        張祥龍著《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出版暨目錄及序


            


        書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

        作者: 張祥龍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 2017年1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近年有關“家與孝”的著述中,與西方哲學和文化有關,又有中西比較之趣的文章的結集。作者對西方晚近海德格爾等關于家的思想做了系統闡述,通過中西比較,揭示出中國傳統哲理的最為獨特之處,不僅在于家道,更在于其對“家”的理解是一種直接可經驗的親子一體的方式。作者認為,對孝現象和孝意識的體會,是理解家和人類獨特性的一個關鍵,也是認識儒家及其未來的一個要害。


        【作者簡介】

         

        張祥龍,山東大學哲社學院教授,北京大學退休教授。198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92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布法羅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曾擔任國際中西哲學比較學會會長、北京大學現象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主要著作有《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海德格爾傳》、《從現象學到孔夫子》、《思想避難:全球化中的中國古代哲理》、《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先秦儒家哲學九講》、《拒秦興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復見天地心——儒家再臨的蘊意與道路》等。

         

         

        【目錄】

         


        第一部分 從居間視野來看“親親”和“家”


        第1章“亞伯拉罕以子獻祭”中的“親親”位置

        第2章 海德格爾與儒家哲理視野中的“家”


        第二部分 家—孝與人性


        第3章 家庭和孝道是否與人性相關?

        第4章 孝道時間性與人類學


        第三部分 孝和家如何才可能?


        第5章 想象力與歷時記憶

        第6章 亂倫禁忌與孝道


        第四部分 西方人遭遇的亂倫與孝道


        第7章 亂倫與理想國

        第8章《哈利·波特》中的親子關系與孝道


        附錄


        儒家會如何看待同性婚姻的合法化?

        誰養(yǎng)老才合理?

        親子與儒家經典


        本書所用文獻

         

         

        【序】


        《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序言

         

        西方哲學史是一部沒有家的歷史,而追隨西方哲學的現代中國哲學也就罕見家的蹤影。西方哲學追究過本原、數、存在、理式、普遍/ 個體、形式/ 質料、知識/ 德性,到近現代,又關注主體/ 客體、感知/ 理智、邏輯/ 經驗、心靈/ 物質、分析/ 綜合、意義/ 對象、語言/ 實在、意向性、時間性、身體性等等,這些都與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和生存體驗有關,但卻恰恰漏掉了與人最直接相關的那部分,也就是以“家”這個字為代表的那些最為親密經驗的哲理。

         

        人首先是從父母的結合而得生命,在子宮中已有混蒙經驗,從出生開始感受到外部世界,在父母和祖父母懷抱中學會直立行走和語言,在家人關愛和兄弟姐妹關系中生發(fā)出更成熟的情感、尺度感、關系感、道德感,學會各種技能。到他/ 她能離開父母時,性相已經成熟,意識已經敏銳,世界已經越來越豐富,哲學思考也觸手可及了。他/ 她投入人間和世界,還是要建立家庭,自己育兒同時還報父母,最后在兒孫照顧下安度晚年。人此時環(huán)視一生,自覺上不負祖先,下不愧后代,于是生出死而無憾的終極意識,而無家之人要靠宗教才能勉強得到這種寧靜。人類幾乎所有最真摯最強烈的感情和體驗,都與家庭、親人相關。一張三歲小男孩(艾蘭)溺亡的照片之所以可以改變千萬難民的命運,因為它以最可愛又悲慘的方式撥動了人們的父母良知、親親良能。

         

        但西方哲學在兩千多年里忽視這人生第一經驗,而只去咀嚼從它的活體上切割下來的局部,美其名曰“邏輯在先”,比如人如何純中性地感知外部現象,又如何使這些感知成為智性對象,人在自我意識中如何找到絕對的確定性,甚至(在最近幾十年認知科學的哲學管家那里)為何所有意識功能都可還原為大腦的神經元聯系;或將超個體的家族延續(xù)經驗加以硬化,提出永恒的本原問題、實體問題。一直要到相當晚近的現象學思潮中,才出現了像海德格爾、列維納斯這樣開始關注到家問題的哲學家。他們開始意識到,家有一個整全活體的自身問題性、話語族和運思結構,不能只被當作一種社會對象,而是必須在“解釋學生存論”或“他者”的視野中去直面看待,這才是朝向事情本身的純直觀經驗,從中才能發(fā)現肢解之前的活潑潑的生活與世界的被給予方式?,F象學還原首先要懸置掉的不是對存在者的執(zhí)著,而是對存在經驗的概念切分和貧乏化。實際上,人類最親密的整全經驗就是先天經驗,或先后天還未被割裂的時中經驗。


        本書將接取西方哲學的現象學轉向帶來的哲理新意,特別是它那種從事哲學思考的活體化分析方法,或者說是西式望聞號脈、經絡取穴的思想方法,但又不會限于它,因為這方法本身也并沒有讓即便海德格爾這樣的深邃思想者最終進入有真實血脈的家庭和親人,更不用說孝道了。中國古代的哲理是另一個永不枯竭的源頭,它以陰陽互補對成而生生的方式來深思活的人生與世界,在《周易》的卦象變通時—間中直接進入對于天父地母和乾坤生六子的家化思索。儒家將這種思路發(fā)揮到天性直觀化、孝悌倫理化又藝術時機化的哲理境界,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本書作者長期以來身處這兩者之間,承受相摩相蕩的“他者”間張力,希望能用文字道出其中”感而遂通”的緣份于萬一,為此也在努力構思和撰寫,期待將來能夠較完整地呈現給讀者。


        承蒙舒煒先生的提議,就先將這些年來關于家與孝的著述中,與西方哲學和文化有關又有中西比較之趣的文章,結成一集,以就教于方家,請益于眾位讀者。它們之中也有未發(fā)表過的,甚至不夠成熟的,比如“亂倫禁忌與孝道”,就只是一大綱,由于需要這一思路環(huán)節(jié)而置于其中。亂倫禁忌與家的成立深刻相關,被學界認為是婚姻的制度來源,但它與親子關系尤其是孝意識有什么關系呢?此章就試圖探求之,并由此引出下一章對于西方古典哲學之王的相關評論。

         

        為了形成一本有明確指向的書,我對收入的所有文章都做了再加工,以有所統合。由于主題比較集中,文章當初又是各自撰寫的,所以勢必有重復之處,削之而未能盡,還望讀者容忍,或更同情些,就當作某種旋律的一再復現吧。

         

        中國當代的研究作品中,有吾友笑思先生的《家哲學——西方人的盲點》于前些年問世,揭蔽開新,打破了家無哲學的局面,意義深遠。我從與笑思的多年交流中受益良多,頗有些共識之處,比如都認為家乃人類生存、德性之源,西方模式有重大缺陷,但我們的研究方式、學術背景和關注要點也有不同,這當然是再正常不過的個體差異了。我受到西方影響的哲理方法主要是現象學,與維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學和庫恩的科學哲學有思想感應,對于當代人類學、心理學甚至認知科學等也有興趣,且對于孝道哲理有強烈關注。在我看來,對孝現象和孝意識的切當領會或許是理解家和人類獨特性的一個關鍵,也是認識儒家及其未來的一個要害。至于具體的探討路數,讀者看過此書后自有感覺。

         

        感謝三聯朋友們的促動,不然就不會有此書。還要感謝山東大學哲社學院為我提供的寬松環(huán)境。我剛到該院談研究計劃時,就許諾要寫一本關于孝道的著作。這本書,雖然篇幅不大,但畢竟是多年思考鉆研的結果,自覺還是有些新意的。

         

        張祥龍乙未秋書于塞外蝸居,

        中秋時節(jié)改畢于山大興隆山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