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祥龍作者簡介:張祥龍,男,生于西元一九四九年,卒于西元二〇二二年。一九八二年或北京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一九八八年于托萊多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一九九二年于布法羅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一九九九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講座教授。著有《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從現象學到孔夫子》《思想避難:全球化中的中國古代哲理》《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禮樂人生與哲理》《先秦儒家哲學九講:從<春秋>到荀子》《德國哲學、德國文化與中國哲理》《拒秦興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從董仲舒到陸象山》《復見天地心:儒家再臨的蘊意與道路》《“尚書·堯典”解說:以時、孝為源的正治》《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儒家心學及其意識依據》《中西印哲學導論》,譯有《致死的疾病》《海德格爾》《精神的婚戀》等,主編有《西方神秘主義哲學經典》等。 |
“它激發(fā)我去理解中國哲學中神秘體驗的向度”
作者:張祥龍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八月廿三日庚辰
耶穌2021年9月29日
自1981年開始結輯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至今已出版約850種。這套叢書在中國學界具有崇高的聲譽,被譽為中國人文社科領域的基本學術建設工程,并已成為世界學術漢譯史上的一座豐碑。這座豐碑的鑄就,傾注著幾代學者和譯者的心血。學術翻譯同樣是一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專業(yè)性的學術活動,專業(yè)和準確的翻譯一直是這套叢書為讀者稱道之處。
譯事甘苦處,譯者寸心知。我們特設此專欄,每輯采訪一位“漢譯名著”的譯者,請他們談談從事學術翻譯的求索和體悟。
以中西哲學比較研究蜚聲學界的張祥龍,認為在自己一生的學術研究中,縱然學習和談論過再多的哲理思想,但總是感覺到“意猶未盡”,直到他“遇到”了比利時神秘體驗論(神秘主義),以及它的代表人物呂斯布魯克及其經典著作《精神的婚戀》?!胺g這本書(《精神的婚戀》)在我學術生涯中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現象學也好,中國哲學也好,我別的東西都學了很多,講了很多,但總覺得意猶未盡,未盡在哪?就是最終極最原發(fā)的那個東西,沒有講出來。從現象學和中國哲學里,我所體驗的那些思想,還是沒有點到這個‘睛’?!睆埾辇堈f,這本書的翻譯讓他受益不少,“起碼是跟我追求的學術理想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維度呼應起來了,它激發(fā)我去理解中國哲學中神秘體驗的向度?!?o:p>
1992年9月,著名哲學家、黑格爾研究專家賀麟辭世,作為私淑弟子的張祥龍寫下《我與賀麟先生的師生緣》一文,深情紀念自己的這位哲學啟蒙導師。上世紀70年代中期,青年時代的張祥龍跟隨賀麟讀斯賓諾莎的《倫理學》。這本給他帶來深刻個人體會的著作,成為他哲學啟蒙之書。而當年讀《倫理學》獲得的神秘體驗,在20多年后讀呂斯布魯克的著作時不期然地再次相遇?!爱斈晡易x《倫理學》時就有這種神秘體驗的維度,雖然它在表達上非常理性,但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人對神的愛。有人認為它是完全理性化的,是斯多亞主義的現代版,但我讀出來的斯賓諾莎,那種人對神的愛不是抽象的,所以我接觸到呂斯布魯克的時候,就有所感應。”
1997年,張祥龍受北大哲學系委派去比利時進行學術交流。同行的學者中,有人去了魯汶大學,他去了安特衛(wèi)普大學的呂斯布魯克研究所,這成為開啟他認識呂斯布魯克的一個契機。雖然魯汶大學的名氣大些,但他覺得以自己的性格,以及后來他和呂斯布魯克的著作結緣,以此了解西方整個基督教神秘體驗論的特征,去安特衛(wèi)普倒是更為合適。在安特衛(wèi)普,張祥龍深入地研習了呂斯布魯克其人其著作,研究所還派了他們最好的專家、國際知名的研究神秘體驗論(國內翻譯成神秘主義)學者莫馬子教授專門來輔導他。莫馬子是個很有意思的人,非常熱情,經常請張祥龍去他家喝葡萄酒,說研究神秘主義,就是要喝酒,這樣精神上才能體會到一種沉醉,進入神秘體驗的境界。
基督教是西方文明中最重要的兩個來源之一,而神秘主義/神秘體驗論實際上是基督教真正的源頭。張祥龍認為,其實全世界人類群體的開創(chuàng)者們都可能有過神秘體驗,但是基督教的神秘體驗論,特點是強調人神之愛,也就是神對人的愛和人對神的愛,尤其是人對神的愛,如何經驗到,如何以某種方式表達出來。從12世紀開始,西方世界就出現一股愛的神秘體驗的潮流,在這一潮流中,宗教學說只是其外在形式,其實質是人與神之間精神上的內在交融。時風所及,不僅僅在比利時,包括現在的荷蘭、甚至德國法國的一些地方,整個這些低地國家,還出現過beguines(女自修士)的運動。呂斯布魯克研究所所長德·巴赫知識淵博,人也特別好,經常帶他去參觀這個流派的一些歷史遺跡,還向他展示相關的藏書手稿,其中有些是中世紀甚至更早些的羊皮紙手抄本,非常珍貴。理論的閱讀,感性的游歷、參觀,所有這些,讓張祥龍對神秘體驗運動有了一種現場經歷。
基督教神學是哲學的一部分。理解基督教或基督教神學,除了其(盡量)理性化和體系化的學說以外,還有它們所源出的終極體驗,否則,對基督教的理解是殘缺的,大而言之,對西方文明的精神的領會也是不全面的。出于這種考慮,張祥龍決定把他在安特衛(wèi)普大學學習接觸到的西方神秘體驗論介紹給國內學界,這一來,自然要從呂斯布魯克的著作——尤其是他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的婚戀》——著手?!把髣者\動以后我們引入西方思潮,主要介紹科學技術,當然后來也涉及到文化、宗教和哲學。但在引入基督教的時候,基本上是從唯名論、唯實論這些主流學說切入,其實像奧古斯丁,他本人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神秘體驗論者,他接受的是普羅提諾,如果不懂神秘體驗,就沒法從根本處理解普羅提諾和奧古斯丁?!?o:p>
為此,張祥龍后來曾邀請幾位比利時的有關學者來北大訪問交流,他當時還計劃組織翻譯一批神秘體驗論的著作,初步列好了二三十本書目,他的規(guī)劃,是將這個系列做成一個體系,不光是基督教的,東方的神秘體驗論方面的書也可以收進來。好幾家知名的出版社對這套書很看好,紛紛向他表示合作意向。但這個計劃終未能圓滿完成。
張祥龍列出的書目里,有好幾本是呂斯布魯克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本后來收入商務“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的《精神的婚戀》。“這本書全世界有很多譯本,有的語種,比如說英譯本,就有好幾種。中國學術界介紹得比較晚,所以我就有這個心思,既然沒法系統(tǒng)地介紹,作為單本翻譯,我想還是有可能的,將來有出版社愿意出,就更好。但是因為當時很忙,就把這事放下了?!?o:p>
新的契機是,2011年,張祥龍有機會再度訪問安特衛(wèi)普大學,和第一次去的時候呂斯布魯克研究所冷冷清清不同,這次他發(fā)現西方一些大學對神秘體驗論很感興趣,不少學者來此訪問交流,其中包括來自哈佛、牛津這些一流大學的中青年學者。這次,張祥龍最主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將《精神的婚戀》翻譯出來。這期間,跟德·巴赫的接觸特別多,翻譯一遇到疑難就請教擔任《呂斯布魯克全集》主編的這位學者,德·巴赫也特別樂于答疑解惑。幾個月后,張祥龍帶著已翻譯大半的譯稿回國,很快又將剩余的部分譯完了。后來商務印書館表示愿意出版,直接將這本填補領域空白的譯著收入漢譯名著系列。
書出版時,張祥龍寫了一篇八千多字的長序,還附錄了兩篇自己關于呂斯布魯克的論文,并在文后做了索引?!拔疫@是受賀先生影響,就是說你翻譯一本讀者還不太熟悉的書,尤其是學術經典,就要盡量讓讀者讀得懂。賀先生特別主張在書前面要加一個有說明力的序。賀先生介紹斯賓諾莎、黑格爾,同時寫一些論文(他最先為斯賓諾莎《倫理學》寫的序,因非學術原因無法發(fā)表),討論他們的思想,這樣讀者讀斯賓諾莎著作的時候就容易理解一些?!边@也成為此后張祥龍的翻譯風格。翻譯要理解在先,你不理解作者的思想、背景,即便是翻譯準確了也不會很傳神。從他個人的經歷來說,不光是要弄清楚概念和術語,而是更進一步,對于作者思想的神髓有一種理性的,甚至是情感上的感應,深入到它所處的情境中去。
翻譯呂斯布魯克,張祥龍期待能夠對中國學界產生一定影響,起碼讓讀者知道西方文明中還有這么一塊。張祥龍在序言中也談到,當年翻譯這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跟中國哲學中的神秘體驗的經驗相互對比,相互引發(fā),中國這方面資源其實很豐富,但是我們研究中國哲學史的時候往往忽略這一要害。道家中,像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其實就是非常重要的終極性神秘體驗。莊子更是如此,《逍遙游》一開篇,實際上是隱喻一個人的精神升華到一種自由的境界,把小我都忘了,和一種更高的力量合為一體。至于儒家,有時候一談儒家的神秘體驗,就說孟子的“萬物皆備于我”,這毫無疑問是他的神秘體驗。但實際上孔子也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笨鬃訉σ魳返膼?,也是一種神秘體驗。到了宋明理學時期,周敦頤講“孔顏之樂”,啟發(fā)了二程,不過這種神秘體驗的維度較多地被心學派繼承下來?!案鞣较嗷ビ∽C,我們的研究能多一個維度,可能會更有意思?!睆埾辇堈f。
20世紀以來,中國譯介西方著作出現過兩個高潮,一是新文化運動前后,一是改革開放以后。當前,我們正處于第二個高潮的延續(xù)期。但時代不同,翻譯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也即翻譯和時代思潮緊密相關。張祥龍拿上世紀初著名的《天演論》為例。“實際上嚴復的翻譯很不嚴格,幾乎算不上真正的翻譯,只是一種選譯,再加進大量自己的看法,而且他的看法與作者赫胥黎的思想還有矛盾,他接受的更多的是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而赫胥黎恰恰是認為社會演化不能光靠爭強斗智的力量?!边@本書的原名叫Evolution and Ethics(演化與倫理學),赫胥黎認為,人類的進化有其獨特性,倫理是進化中重要的因素。嚴復推崇物競天擇,把自然界生物進化論的理論想當然地套到人類身上,根本沒有考慮倫理的和長程時間的因素。其時中國遭受列強侵略,積貧積弱,正在尋求應對的捷徑,雖然嚴復的翻譯非常主觀、片面,但這一口號適應了當時的時代風潮,所以譯本一出來,無論左派右派,全國上下一致叫好,覺得茅塞頓開?!昂苌儆凶g著能產生這么大的歷史影響?!痹趶埾辇埧磥?,《天演論》是幸運的(盡管其后果中隱藏著不幸)。當然,也不光是《天演論》,后來很多的譯著,對我們的思想界乃至整個國家、社會的發(fā)展都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第一波譯介高潮走的全盤西化路線,第二波一開始也是全盤西化,但時代更迭,現在已經大為不同。改革開放以后張祥龍在北大讀書,當時的翻譯和介紹完全以西方為范式。1992年,他從美國博士畢業(yè)進北大教書,開設的海德格爾課和現象學課特別受歡迎,但張祥龍的研究視角是中西比較,當他講到中國哲學時,學生們有的很反感,甚至跟他爭論。這幾年,一些當年的學生對他說:真后悔當年沒能好好聽您的課。
而眼下,對譯者,除了文字語言水平,對作者背景的了解,理解的深入,還有對譯者學養(yǎng)上以及思想見地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些年,他的朋友、同事中開始以融通中西的思路在翻譯、介紹和闡發(fā),比如倪梁康將胡塞爾研究和王陽明心學結合起來,韓林合搞分析哲學,同時還研究莊子?!拔夷芸吹竭@個時代潮流變化,感到很欣慰,這也恰恰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張祥龍一直主張,不能以西方的學術范式為唯一標準,要以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東西方文明和思想。和西方相比,中國的科學技術現在也開始慢慢拉近距離了,但人文學科尤其是哲學,誰高誰低,沒有一個硬性的標準,我們有自己的范式,怎么能用西方的范式來衡量全世界所有的學說?應該以一種平等互補的思路來引進,所以說不僅是翻譯過來就行了,還要讓中國人懂,能讓中國人產生某種感應?!熬拖癞斈晷史g的《心經》,真是譯得好,既準確,語言又美?!睆埾辇堁a充說。
前些年,退休后的張祥龍先后在山東大學和中山大學教學,這兩年因為身體有恙,他回掉了一些大學的邀請。他說自己“思路總是不老實”,希望能閉門在家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除了專業(yè)閱讀,張祥龍平時還特別愛看俄羅斯和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最近這十幾年他一直訂閱《環(huán)球科學》雜志,對人工智能、量子力學這些領域的話題都很感興趣,并為此耗去不少精力。“但是我覺得值得,因為哲學對我來講,不是一個體系的東西,而是要有內在的趣味,有新東西,而且是一種根本性的開啟性的東西?!?o:p>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