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shí)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diǎn)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守住你的口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shí)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二月十四日丁酉
耶穌2014年3月11日
孔子說:“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保ā抖Y記-表記》)失足指行為出錯(cuò),做錯(cuò)了事;失色指儀表有誤,表不了態(tài);失口指言語不當(dāng),說錯(cuò)了話。
文化人和政治家都要既守身又守口。守身是不失足,不做錯(cuò)事;守口是不失口,不說錯(cuò)話。守身如玉,守口如瓶,此之謂也。
守口如瓶,特指政治人物能夠保守秘密?!兑捉?jīng)》節(jié)卦初九的爻辭說:“不出戶庭,無咎?!笨鬃咏忉屨f:“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jī)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币庵^言語常常是禍亂的導(dǎo)火索。領(lǐng)導(dǎo)說話不慎密就會失去部屬,部屬說話不慎密則丟失性命,重要的事情不慎密就會造成禍害。因此,君子慎密,不會亂說話。
自古以來,因?yàn)檠哉Z不慎密而壞了大事甚至壞了性命者,多乎哉,太多了。
晉國大夫陽處父被害,就是君臣不密所致。陽處父對晉襄公說,賈季“民眾不說,不可使將”(《公羊傳》),建議將賈季由中軍元帥改為副元帥。晉襄公去世,晉靈公即位,把賈季不能擔(dān)任統(tǒng)帥的原因直接告訴了賈季。于是,賈季派人刺殺了陽處父。此事《左傳》有記載,《谷梁傳》也有記載和評論:
晉國殺大夫陽處父。傳稱國以殺,罪累上也,襄公已葬,其以累上之辭言之何也?君漏言也。上泄則下暗,下暗則聾,且暗且聾,無以相通。夜姑,殺者也。夜姑之殺奈何?曰,晉將與狄戰(zhàn),使狐夜姑為將軍,趙盾佐之。陽處父曰:“不可。古者君之使臣也,使仁者佐賢者,不使賢者佐仁者。今趙盾賢,夜姑仁,其不可乎?!毕骞唬骸爸Z”。謂夜姑曰:“吾始使趙盾佐女,今女佐盾矣。”夜姑曰:“敬諾”。襄公死。處父主境上,夜姑使人殺之。君漏言也。故士造辟而言,詭辭而出,曰:“用我則可,不用我則無亂其德”。
舉出國名說殺人,表示罪過涉及君上,晉襄公已經(jīng)安葬。怎么還說牽連到君上呢?是君上泄密。君上泄密,下臣就不敢講真話,君王就會變成聾子。又暗又聾,就沒辦法溝通。襄公去世,陽處父到邊境參加風(fēng)氏葬禮,夜姑(賈季)派人殺了他,是因?yàn)橄骞孤┝岁柼幐傅脑挕?/p>
陽處父之死,是晉襄公將與陽處父之間的君臣密語漏泄給了晉靈公,然后晉靈公又漏泄給了賈季。主要責(zé)任在晉君,但陽處父自己也缺乏必要的警惕和防范。
對于陽處父的弱點(diǎn),《左傳?文公五年》記載了一個(gè)叫寧嬴的人的認(rèn)識:
晉陽處父聘于衛(wèi),反過寧,寧嬴從之,及溫而還。其妻問之,嬴曰;「以剛?!渡虝吩唬骸荷驖u剛克,高明柔克?!环蜃右贾?,其不沒乎。天為剛德,猶不干時(shí),況在人乎?且華而不實(shí),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余懼不獲其利而離其難,是以去之?!?/p>
魯文公五年(前622年),晉國大夫陽處父到衛(wèi)國訪問,回國時(shí)路過寧地,寧嬴主動跟隨他。但到達(dá)溫地又回來了。他妻子問為什么。寧嬴說:“他太剛強(qiáng)了。《商書》說:‘沈漸剛克,高明柔克?!柼幐钢挥衅湟?,怕不得善終吧!上天為陽剛之德,尚且不干涉寒暑四時(shí)運(yùn)行,何況人呢?而且華而不實(shí),容易招致怨恨。冒犯別人而招致怨恨,不能夠安定自身。我害怕跟隨他不得其利反而遭害,因此離開他?!币荒旰?,即魯文公六年,發(fā)生“賈季之難”,陽處父死于非命。
對于陽處父之智不足,趙盾之孫、趙朔之子趙文子也說過?!抖Y記檀弓下》記載,
“趙文子與叔譽(yù)觀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誰與歸?”叔譽(yù)曰:“其陽處父乎?”文子曰:“行并植于晉國,不沒其身,其知不足稱也。”意謂他在晉國專橫剛直,不得善終,其智不足稱。并,專橫。植,同直,剛直。
《資治通鑒》中記載了不少因泄密而招禍和誤事的故事,特摘錄幾個(gè)如下。
一個(gè)是秦始皇時(shí)的故事:“始皇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捕時(shí)在旁者,盡殺之?!保ā肚丶o(jì)》)這個(gè)中人(宦官)因?yàn)槎嗔艘痪渥?,害自己和諸多同事白白送了性命。
一個(gè)是唐玄宗時(shí)的故事:
開府王毛仲與龍武將軍葛福順為婚。毛仲為上所信任,言無不從,故北門諸將多附之,進(jìn)退唯其指使。吏部侍郎齊浣乘間言于上曰:“福順典禁兵,不宜與毛仲為婚。毛仲小人,寵過則生奸;不早為之所,恐成后患?!鄙蠍傇唬骸爸渲艺\,朕徐思其宜。”浣曰:“君不密則失臣,愿陛下密之?!睍罄碡┞椴熳伦筮w興州別駕,浣素與察善,出城餞之,因道禁中諫語;察性輕險(xiǎn),遽奏之。上怒,召浣責(zé)之曰:“卿疑朕不密,而以語麻察,詎為密邪?且察素?zé)o行,卿豈不知邪?”浣頓首謝。秋,七月,丁巳,下制:“浣察交構(gòu)將相,離間君臣,浣可高州良德丞,察可潯州皇化尉?!保ā短萍o(jì)》)
大意是,開府王毛仲與龍武將軍葛福順成了親家。王毛仲很受唐玄宗的信任,唐玄宗對他的話沒有不聽從的,因此羽林軍各將領(lǐng)大多依附于他,行動只聽他的指使。吏部侍郎齊浣找機(jī)會向唐玄宗說:“葛福順主管禁軍,不適宜與王毛仲結(jié)為親家。王毛仲是個(gè)小人,過分寵愛就會心生邪惡;如果不及早安排,恐怕會成為后患?!碧菩诟吲d地說:“我知道你這是一片忠誠,朕會慢慢地考慮個(gè)妥善的處理辦法?!饼R浣說:“君主如不保守秘密就會失去臣子,希望陛下對這事保密?!?/p>
適逢大理丞麻察因事獲罪,被降職為興州別駕;齊浣一向與麻察很要好,出城為他餞行,順便說起在宮中向唐玄宗勸諫的話。麻察生性輕薄險(xiǎn)惡,很快就把這事報(bào)告了唐玄宗。唐玄宗勃然大怒,立即召見齊浣,斥責(zé)他說:“你懷疑我不能保密,卻又把事情告訴麻察,你這樣做難道是保密嗎?況且麻察素來沒有德行,你難道不知道嗎?”齊浣拼命磕頭請罪。秋季,七月,丁巳,唐玄宗下令:“齊浣、麻察兩人一起誣陷將相,離間君臣;齊浣降為高州良德縣丞,麻察降為潯州皇化縣尉?!保ā顿Y治通鑒唐紀(jì)》[1])
這個(gè)齊浣勸告唐玄宗“君不密則失臣”,自己卻不能保密,“臣不密則失身”,他沒有失身,但喪失了唐玄宗的信任,從中央政府副部長降職為縣級干部。
一個(gè)是唐代宗時(shí)的故事:
“成都司錄李少良上書言元載奸贓陰事,上置少良于客省。少良以上語告友人韋頌,殿中侍御史陸以告載,載奏之。上怒,下少良、頌、御史臺獄。御史奏少良、頌兇險(xiǎn)比周,離間君臣,五月,戊申,敕付京兆,皆杖死?!?/p>
這段記載的背景是,元載是唐代宗的宰相,本來很受寵幸,權(quán)傾天下。元載因此趾高氣揚(yáng),招權(quán)納賄,自吹自擂,漸漸被唐代宗厭惡。當(dāng)元載與其黨羽誹謗、排擠李泌的時(shí)候,唐代宗已下決心除掉元載。唐代宗讓李泌暫時(shí)離開朝廷,給江西觀察使魏少游為參佐,對李泌說:“元載不容卿,朕今匿卿于魏少游所。俟朕決意除載,當(dāng)有信報(bào)卿,可束裝來。”
這個(gè)成都司錄李少良上書揭露元載奸偽貪贓的秘事,本來恰好投送唐代宗的懷抱??墒牵钌倭甲彀筒焕?,將代宗跟自己說的機(jī)密話告訴了友人韋頌,傳到殿中侍御史陸某耳朵,陸某又將此事告訴了元載,元載上奏代宗。于是,李少良、韋頒和陸某被唐代宗敕令交付京兆府,都用亂棍打死了。
一個(gè)是唐文宗時(shí)的故事:
上患宦官強(qiáng)盛,憲宗、敬宗弒逆之黨猶有在左右者。中尉王守澄尤為專橫,招權(quán)納賄,上不能制。嘗密與翰林學(xué)士宋申錫言之,申錫請漸除其逼。上以申錫沉厚忠謹(jǐn),可倚以事,擢為尚書右丞。秋,七月,癸未,以申錫同平章事?!吓c宋申錫謀誅宦官,申錫引吏部侍郎王璠為京兆尹,以密旨諭之。璠泄其謀,鄭注、王守澄知之,陰為之備。上弟漳王湊賢,有人望,注令神策都虞候豆盧著誣告申錫謀立漳王。戊戌,守澄奏之,上以為信然,甚怒。(《唐紀(jì)》)
827年,敬宗被弒,弟唐文宗繼位。宋申錫參與起草詔書,任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當(dāng)時(shí),文宗忌憚
宦官,恨宦官害死了他的祖父憲宗和兄長敬宗。文宗相信宋申錫的忠誠和謹(jǐn)慎,認(rèn)為可以和宋申錫商量,并借機(jī)私下命他將一些官員組成團(tuán)體,合作奪掌握神策軍的大權(quán)閹王守澄和他的助手鄭注的權(quán)。830年,宋申錫任尚書左丞,隨后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dāng)于宰相。
831年,宋申錫推薦王璠任京兆尹,并秘密向王璠透露了文宗的計(jì)劃。但王璠泄密,使王守澄和鄭注有所警覺。鄭注指使神策軍將領(lǐng)豆盧著誣指宋申錫和漳王李湊圖謀造反。當(dāng)王守澄將豆盧著的彈劾報(bào)告給文宗時(shí),文宗信以為真,下令調(diào)查。結(jié)果漳王李湊被貶為巢縣公,宋申錫為開州司馬,死于貶所。
2014-11-11
責(zé)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