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羅輝作者簡介:羅輝,男,西歷一九六八年生,江西吉安人,現(xiàn)供職于吉安縣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
論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
作者:羅輝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三月十四日丁卯
耶穌2017年4月10日
現(xiàn)代一般識字讀書的人,由于既無有經(jīng)學的底子,而對歷史書籍記載的人和事,也只是讀了一些選段,或道聽途說于小說、影視劇或者戲說,導致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認識要么是半知半解,要么是顛倒知解。比如,人們對項羽的謀士加亞父范增的認識,就是如此。
項羽,人們就往往把他認作是叱咤風云的大英雄,以為敗給了劉邦,是上天委屈了他。膾炙人口的鉅鹿大戰(zhàn)、鴻門宴、霸王別姬等故事,把項羽在人們心中的樹立了崇高的形象,尤其是李清照一曲“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更為人們對項羽的崇拜推波助瀾。而范增,作為項羽的首席謀士為項羽貢獻的計謀明明白白地能夠斬殺劉邦而不被使用,尤其是鴻門宴之計,讓劉邦這個到手的鴿子飛了。后世許多人無不為項羽而扼腕嘆息,以為劉邦日后能夠奪得天下是僥天之幸。
關于劉邦為何能夠打敗項羽而坐得天下我們在此不作討論,讀者欲深入了解可深究史書。筆者這里只是對范增謀士、或者說智者到底是真的是有見識的謀士或智者而作討論。
一、范增出山投靠項氏叔侄
史書記載范增是居鄛人,《史記》說他“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他第一次出場是在項梁召集諸路起義將領到薛這個地方來一起討論大事之時。范增所學是何師派,《史記》一書卻沒有表明,但從整個史書上記載范增為項羽所謀劃的手法來看,范增所學應該是道家末流,或者是說是鬼谷子一派的末流,因為范增為項羽所獻的計謀多是陰狠、毒辣、下流。其所下的招術的性質(zhì)相當于戰(zhàn)國時期龐涓謀害孫臏的手法。關于范增的謀術,我們后面會有分析。
范增出山的時候,就已經(jīng)年屆七十了。按說這個年齡,已經(jīng)是到了快要入土的年紀了。夫子說:子曰:“孔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狈对鲆呀?jīng)到了“血氣既衰”的年齡,還有何求?此時不在家含貽弄孫,盡享天年,還出門折騰什么?
然而范增畢竟有一身所學,現(xiàn)在機會來了,不加以施展,自己也是覺得有對不起自己的。就此我們可以推測,范增出山的目的有:一、天下人苦秦久矣,趁有生之年加入到推翻暴秦、重建社會新秩序的大好事業(yè)之中去。二、自己有一身本領,現(xiàn)在正有機會使用,此時不出山便待何時?就象刀客學了刀術,那是要用來殺人的。三、自己學了一身本領,一直在等出山揚名立萬、建立功業(yè),現(xiàn)在機會了,正逢其時。四、或者說是一種復雜的思想,既有要推翻暴秦、施展所學的目的,也有想建立功業(yè)的目的。
從范增一出山就投靠項梁叔侄的情況來看,范增出山的第一種目的肯定不是。筆者為什么這么說,我們還得看項梁叔侄他們是什么類型的人。
項梁叔侄本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后,項梁因為殺人隱名埋姓避居吳中,即會稽。并且在會稽結交豪杰、蓄養(yǎng)死士,弄得很有名望和地位。秦二世元年(前207)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舉義,會稽太守殷通看到天下即將大亂,欲將有所作為?!捌渚旁拢瑫赝ㄖ^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吾欲發(fā)兵,使公及桓楚將。’”(《史記·項羽本紀》)太守殷通的打算可謂正中項梁的下懷。然而項梁卻并不是想著與太守殷通共謀大事,而是與侄子項羽合謀,襲殺殷通及其手下,脅持會稽郡府上下跟從項氏叔侄共同起事舉兵。
會稽太守殷通找來項氏叔侄商量起義之事,而項梁叔侄卻謀殺之。殷通固然遇人不淑,然由此可知項氏叔是何種類型的人物。項氏雖有高貴的血統(tǒng),可是他們的行跡卻與匪類無異。項梁叔侄殺人后潛居吳中,交結社會上的名望人士,陰蓄死士,殷通作為太守,不但沒有調(diào)查并稽拿他們,應該來說還把項梁叔侄當作朋友或豪杰看待,并給予了項氏以很大的發(fā)展空間。“項梁殺人,與籍避仇于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保ā妒酚洝ろ椨鸨炯o》)因為如果按照秦朝律法,項梁在會稽的這種所作所為,太守殷通隨時可以調(diào)查并逮捕項氏叔侄,但殷通不但沒有,而是在陳勝吳廣舉兵起義后,預測到天下將要大亂,把項氏當作腹心看待,商討起事事宜。然而項氏不但不以殷通為恩人對待,反而謀殺之,此種行為,實為正人善士所不為也。
項氏叔侄舉事之后,其組織的軍隊也不是什么仁義之師。項氏叔侄在合收陳嬰、黥布、蒲將軍軍隊,并吞同是起兵舉事的秦嘉部隊之后,派項羽攻打襄城??墒怯捎谠獾较宄鞘剀妶詮姷挚?,項羽攻下襄城之后,就全部坑殺襄城軍民百姓?!耙寻?,皆坑之?!保ā妒酚洝ろ椨鸨炯o》)由此可見,項羽在戰(zhàn)爭初期就顯示出極其野蠻兇殘的本性。
范增就是在這個時候投靠項梁叔侄的。項梁派項羽打下襄城之后,得到消息說陳王(即陳勝)死了,就召集各路起義將領到薛城這個地方商討大量。項氏叔侄此時表現(xiàn)出來的性格特點以及所作所為已經(jīng)是公諸天下世人眼前了:他們還未起事時,就謀殺以之為豪杰腹心的會稽太守殷通,要知道殷通那時的身份是項氏為同盟之友,而項氏在起事之初就無理由的襲殺之,完全是沒有信義的兇殘之人;再項羽攻打襄城,稍遇堅強抵抗就搞屠城,要知“夫兵者,兇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義,兼撫其民而除其害?!保ā兜赖陆?jīng)》)而項氏軍隊動輒屠城,把兵事當作自己逞兇泄欲的工具。此種人怎么能夠成得了大事,即便成了所謂的大事,也是暴秦之流亞,也是天下百姓的悲劇,與之一起共事者最后也必沒有好下場,贏秦氏的榜樣已經(jīng)在他們眼前上演。因此可以說,范增投靠項氏叔侄,如果說是權宜之策的話還無可厚非,如果是一心投靠,那么范增是明明知道項氏不是什么好鳥,就只能說是物以類聚了。而事實我們也是知道,范增是一心投靠項氏的,由此可知范增之人品亦是低下的。所以說范增的出山應該是沒有什么很好的目的,觀其所追隨的人的品格也就可知。接下來我們就知道了,范的出目的無非就是想以自己一身所學博取所謂的功名或把天下當作他施展陰謀的試驗場了。
二、出山第一計,謀立楚后。
陳勝吳廣起義之后,陳勝稱王,建國號張楚,天下不堪秦朝殘暴統(tǒng)治的志士豪杰紛紛響應。從起義之初來看,各路勢力除陳勝力量的勃然興起、看似強大外,而真正勢力較為強大的應該是項梁項羽的勢力。但不管怎么樣,由于陳勝的首義稱王,各路豪杰還是隱隱以陳勝為王、以張楚為首。項氏打下襄城之后,得到消息說陳王死了,于是就召集各路起義將領到薛城這個地方商討大量,目的也就是商量推舉誰來做各路起義軍隊的總頭領。說白了,項梁叔侄召集各路英雄相會,無非是想取代陳勝,自己稱王。筆者如此說,讀者可能以為是胡扯。其實不然,筆者如此以為是有依據(jù)的。大家一定還記得,項梁叔侄潛居會稽之時,“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貉谄淇冢唬骸阃?,族矣!’”(《史記·項羽本紀》)看,項羽看到秦始皇出游的這種風光樣,多么艷羨,并霸氣地說出可取而代之的話。而項梁雖然沒有項羽那么直接表達,但項梁既是項羽的叔叔,更是項羽的人生指導老師,當時就已經(jīng)在結交豪杰、組織武裝,說他陰蓄異志是絕對不過分的。而此時,項氏的力量在各路起義的力量當中是實實在在的勢力最為強大,說他此時不想稱王誰也不會相信。再是,項梁叔侄在會稽的舉是本來是以會稽太守殷通為主導。如果是這樣,那么會稽舉義的最高領導者就應該是殷通,項梁陰謀殺害殷通的目的非常明白,就是要搶奪舉事起義的領導權。因為如果有殷通在,殷通是太守的身份,項梁叔侄勢力再怎么大,也是不可能大過殷通的。而項梁突然發(fā)難殺死殷通,殷通最得力的人物桓楚又不在,項梁就輕而易舉的獲得了軍事領導權。由此也可知,項氏是從來就決不愿曲居人下的。《前漢演義》當中蔡東蕃對當時項梁召集諸路豪杰議事時是這樣說的:“過了一宵,項氏屬將,一齊趨集。當由項梁升帳議事,顧語大眾道:‘我聞陳王確已身死,楚國不可無主,究應推立何人?’大眾聽了,一時也不便發(fā)言,只好仍請項梁定奪。有幾個乘機獻媚的將吏,竟要項梁自為楚王,梁方欲承認下去,忽帳外有人入報,說是居鄛人范增,前來求見?!?/p>
這時范增正式登場。當項梁正要自立為王的時候,范增求見獻策。范增年老齒高,又有好奇計的名聲,想來項梁也有所耳聞,此時在大庭廣眾之時求見,那當然項梁也就召見了。于是范增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后也。”(《史記·項羽本紀》)
范增這條建議從光明的一面來講是:當下群雄并起,為了獲得民眾及各路英雄廣泛的支持,以更好地調(diào)動更多的力量一起來推翻暴秦,那么最好的辦法應該是立楚國的后人為王。理由也很明確:一是前車之鑒,陳勝敗亡就是不立楚后而自立;二是秦滅六國,楚國最為冤枉,楚國人汲汲復仇;三是項梁將軍之所以一下子能夠發(fā)展壯大起來,就是因為項家世代為楚國大將,能夠復興楚國。
這條建議如果從光明的人嘴里提出來,那確實不失為一條好建議,因為這樣至少讓各路起義軍有一個領導中心,也能夠廣泛動員民眾共同起來推翻邪惡的舊秩序??墒菑姆对瞿抢锾岢鰜恚蔷筒灰姷昧?。原因無他,范增明明白白地知道項氏也是如暴秦一樣無仁無義、殘酷無道,也決不會屈居人下。因此范增獻出此謀、項梁接受此謀,他們的意圖非常明白,就是要利用楚國后人來發(fā)號施令、駕駛天下豪杰,楚國后人只是他們手中一枚隨時準備舍棄的棋子??梢哉f,范增出山第一計,乃是祭出“楚之后”為投名狀,以進入項氏集團的領導核心。
“于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陳勝項籍傳第一》)
范增獻謀立楚懷王的孫子心為楚懷王,從此范增也就成為項氏集團中最重要的謀士。之后楚懷王心被立為義帝,再后項羽弒殺義帝。義帝后被項羽謀殺,范增作為項羽的最重要謀士加亞父,想必也參與了謀劃。由此也可知,范增獻謀立楚懷王也只不過是為自己謀進身的階梯。
三、鴻門宴上,項莊舞劍計
項梁兵敗被殺后,楚懷王徙都于彭城,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庇置钆婀珓钕蛭鹘?jīng)略地,并“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后來是劉邦先進入關中,并不費很大麻煩就攻下了秦朝首都咸陽,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
而項羽經(jīng)過苦戰(zhàn),大破秦軍主力,帶著相比劉邦有絕對優(yōu)勢的軍事力量趕到函谷關。這時項羽看到函谷關已有兵守衛(wèi),并得知劉邦已經(jīng)攻破咸陽,怒而破關。又聽到在劉邦軍隊擔任左司馬間諜曹無傷派人來傳話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保ā妒酚洝ろ椨鸨炯o》)更是勃然大怒,恨不得馬上就要率軍將劉邦滅了。顯然這里項羽的大怒、大恨,不為別的,為的是劉邦捷足先登進入咸陽,中了大彩頭。要知前面楚懷王與諸將有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而項羽滅秦戰(zhàn)爭中武功第一,卻沒有得到這個頭彩,以項羽剛愎自用、目空一切的心態(tài)來說,焉能不怒!而且咸陽又是秦朝的首都,天下所有的珍寶美人都被秦始皇和秦二世搜括到那里去了,又焉能不著急!
于是項羽傳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范增也勸說項羽:“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史記·項羽本紀》)
峰回路轉(zhuǎn)。第二天,項羽還沒有來得及出兵攻打劉邦,劉邦一大早就“負荊請罪”來“認錯”了,來上鴻門之宴了。理畢竟在劉邦這一邊,再說伸手不打笑面人。項羽雖然殘暴無道,卻也是個喜歡聽吹捧話、時而不時也會玩點小仁小義,希冀博取點名聲。故而在鴻門宴上,項羽看到劉邦老老實實臣服、聽話,也就打消了要立馬滅之的念頭。然而范增可不吃劉邦這一套,看看項羽和劉邦喝酒喝得歡,把昨天的憤怒拋到九霄云外去了,心里可著急了,多次舉起玉玦要項羽下令殺了劉邦,可是項羽就是“默然不應”。范增無奈,只好走到幕后找來項莊,對項莊說:“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保ā妒酚洝ろ椨鸨炯o》)即是要項莊在席前殺了劉邦。這就是有名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故事。結果眾所周知,劉邦之前就勾通了項伯,在席前保護了劉邦。然后在張良和樊噲的斡旋之下,劉邦逃離鴻門宴,撿回了一條命。
項羽和劉邦,都是共同奉楚懷王為王為首,無論如何,他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友軍。劉邦攻入咸陽先入關,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是有功勞,有貢獻的。項羽的大怒,體現(xiàn)的是莽夫的自傲和心胸的狹窄。而范增也是建議項羽要立即攻打劉邦,則體現(xiàn)范增以利益至上、權力至上的觀念。范增在此觀念之下,沒有是非、沒有對錯、沒有功過、沒有有良知,這才是范增生命的底色。
四、私意分封,孤弱沛公計
鴻門宴上,項羽縱走劉邦只不過是出于假仁假義,并且也是自認為力量足夠強大,要解決劉邦只不過是早晚的事,故而輕易縱之?,F(xiàn)在既然已經(jīng)滅了秦朝,自然就應該瓜分勝利果實了。項羽自恃軍力強大,對于楚懷王要求的況現(xiàn)當初與諸將領的約定完全背棄,宣言道:“懷王者,吾家武信君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顓主約?天下初發(fā)難,假立諸侯后以伐秦。然身披堅執(zhí)銳首事,暴露于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力也。懷王亡功,固當分其地王之?!保ā稘h書·陳勝項籍傳第一》)于是項羽與范增陰謀瓜分天下,名之曰分封。
項羽自己要稱王稱霸,所以先是裝模作樣地尊稱楚懷王為義帝,而自立為西楚霸王。將重要的、富饒的地方分封給自己的親信將領,而對其他各路豪杰、以及六國之后則分封于“丑”地,即如陳余所說:“項羽為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趙王,乃北居代,余以為不可?!保ā妒酚洝ろ椨鸨炯o》)而對于劉邦,既予以防范,又予以嚴控?!绊椡?、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yè)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柿⑴婀珵闈h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保ā妒酚洝ろ椨鸨炯o》)害怕劉邦得了關于進而取得天下,又自欺欺人地說,巴、蜀也是關中地帶,因此立劉邦為漢王擁有巴、蜀、漢中,也算是履行了當初“先入關者王其地”約定。而把秦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分封給秦朝的三個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盤據(jù)關中以阻塞劉邦出巴、蜀進入關中的通道。項羽和范增,以為這樣就可以百無一失,困住劉邦了。
表面看來,項羽范增這樣做確實占盡了便宜。實際上,他們的這種做法大大地失去了民心民意,擺明了要與天下諸路英雄和天下人為敵。對于其他各路豪杰和六國之后這里暫且不說,就說針對劉邦這一路。
劉邦這個人雖然毛病不少,愛喝酒、女人,好罵人、羞辱人,等等;可是劉邦又有著天性所具有的讓人不能及的地方。比如,有大義之仁,又有擔當。當劉邦還是亭長的時候送徒役去驪山做勞工,一路上有人逃亡,劉邦索性把大家都放了;沛縣父老及子弟舉義起事,當時沒有誰肯做首領,“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后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薄氨娔覟?,乃立季為沛公?!保ā妒酚洝じ咦姹炯o》)因此劉邦才起而擔當。劉邦和項羽,可以說是兩人性格特點恰恰相反。項羽狹隘殘暴、嫉賢妒能、師心自用、頑固自是,卻又見人恭敬慈愛,實乃小仁小義;劉邦雖然出身底層,但天性豪邁豁達,寬宏大度卻是不拘小節(jié),尤其是后來接受讀書人(儒生)熏陶,德性有著大的提升。所以當時楚懷王朝廷商議派軍西入咸陽時,認為劉邦是最合適的人選,以為“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而認為項羽,“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史記·高祖本紀》)事實上也是如此,劉邦的軍隊確實也可稱得上仁義之師,故而西行幾乎沒有遭到重大的抵抗就進入了咸陽。由于劉邦一路上能夠善待天下百姓,解除秦朝惡政給百姓的壓迫,故而劉邦是各路軍隊中最得民心的,關中百姓更是唯恐劉邦不為秦王。
而項羽的行為恰是相反,完全靠著武力征服,動不動就屠城,甚至坑殺降卒幾十萬,秦咸陽也是已經(jīng)投降了,項羽還要殺入進去,“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表椨痣m然暫時力量強大,可是在獲得民心民意方面,則是劉邦完勝、項羽完敗。楚漢之爭的勝負其實已決。
劉邦進入巴、蜀,火燒棧道只是虛晃一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已經(jīng)蘊釀,項羽范增謀劃的“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實際上是最大的敗筆。韓信就此向劉邦分析說:“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shù)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余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劉邦出巴蜀,得關中后,可以說關中百姓是鐵了心跟隨劉邦。此后劉邦與項羽等諸侯逐鹿中原,幾起幾落,但關中百姓一直都是劉邦堅強的后盾,一直都是無怨無悔地為前線輸送兵源和財源,而這一切都只是因于劉邦比項羽、比秦朝遠具有仁義。
五、拒與漢和,急攻滎陽計
漢王三年,前204年,劉邦與項羽對峙于滎陽,項羽多次擊破劉邦的糧道,劉邦眼看支持不住,向項羽請求議和。項羽正要答應,已是歷陽侯的范增趕忙阻止:“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后必悔之?!爆F(xiàn)在正是殲滅劉邦的時候,錯過這次機會,以后是要后悔的。項羽又聽從了范增的建議,“乃與范增急圍滎陽”。(《史記·項羽本紀》)
同惡相濟,互相猜忌。項羽是暴主,范增只認權勢和陰謀,以私利和欲望組成的搭檔,注定是不牢固的。劉邦還是很看重范增,“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标惼接嫴吆艹晒Γ椨饘Ψ对霎a(chǎn)生了猜疑,讓范增靠了邊。于是范增大怒,說:“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保ā妒酚洝ろ椨鸨炯o》)范增知道,自己投靠項氏以來,殫盡竭慮為項氏謀劃,居然最后還來個是自己的不是,想想大概是沒戲了,自己的抱負就要落空,留下來也沒有意思了,還是回老家吧。兇狠人都是沒有惻隱之心的,項羽也是一樣認為,你要覺得在我這里犯屈,你就走吧?!绊椡踉S之。行未至彭城,疽發(fā)背而死?!保ā妒酚洝ろ椨鸨炯o》)
撇開道義的角度來講,項羽和劉邦這時是敵對雙方,范增一心為項羽謀劃,不能讓劉邦有喘息的機會,趁劉邦困頓的時候再加努力,一舉而滅之,這確實是正確的策略。然而范增侍奉的是暴虐之主,他越是盡心盡力為項羽謀劃,則越是在作更大罪惡?!伴L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孟子·告子下》)范增從出山之初,就玷污了謀士這個名稱。
六、未書之計,沒有好計
歷史上記載范增出場的戲只有以上幾出,然而在項羽短短的這幾年中,可大書特書的事件則不只以上幾件,還有在更多的重大事件不可能沒有范增的影子。《春秋》書法有“以不書為書”,其中的道理就是從知其書而知其所不書。歷史上的史家沒有不懂《春秋》的,自然在書寫歷史的時候隱含《春秋》書法。
鉅鹿大戰(zhàn),弒殺宋義父子計。鉅鹿之戰(zhàn)前夕,宋義有貽誤戰(zhàn)機之過,或可殺之。但宋義畢竟是上級,項羽應該沒有處決之權,或可囚之而奪其兵權,可是項羽竟突然將宋義襲殺,與之前殺殷通的手法一樣。顯然,在項羽的眼里,不但完全沒有宋義這個上級,也完全沒有楚懷王朝廷。更為讓人心悸的是,項羽還派人將宋義的兒子宋襄也殺了。項羽的這個行為,或是出自自已的獨斷,但范增是項羽最重要的謀士,又是亞父,項羽這樣做想必有與范增商量過,然而未見范增在其中出謀阻止項羽的擅殺和枉殺,可見范增是與項羽同謀,范增眼中也是完全沒有楚懷王。
新安城南,坑殺秦卒計。鉅鹿大戰(zhàn)后,項羽又多次打敗章邯,章邯走投無路,帶領幾十萬軍隊投降。項羽在西進秦關,擔心這些降兵不聽服從,“于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史記·項羽本紀》)坑殺二十余萬人,那是一個什么概念和殘忍,完全可以與秦將白起當年屠殺趙國軍隊四十萬相媲惡了。項羽的這種殘酷行為,史書記載是項羽與黥布、蒲將軍的密謀。然而以范增的身份,也很難說沒有參與謀劃,即使沒有參與密謀,但付諸行動之初,范增也是知曉的,然而我們也是沒有看到范增出言阻止如此殘忍行為。從來就有不殺降卒、殺之不祥的戰(zhàn)爭規(guī)則,范增不是不知道,可見范增與項羽都是屬于心忍之輩。
兵入咸陽,屠而東歸計。咸陽已經(jīng)為劉邦收服,然而項羽到達咸陽后,還要引兵屠城,包括殺秦降王子嬰,并且縱火焚燒秦宮室,大火三個月不滅,把全城的財寶婦女洗劫一空,這些都是項羽忍心而為的,當然也是范增忍心為之的。燒殺搶虐之后,考慮的是著急要東歸回老家炫貴炫富:“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史記·項羽本紀》)此時,有人向項羽出謀說:“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保ā妒酚洝ろ椨鸨炯o》)如此有戰(zhàn)略眼光的謀略,可惜不是出自范增之口。范增與項羽,真可謂小人之識,沆瀣一氣。
陽尊義帝,遠徙謀弒計。秦朝滅亡之后,項羽裝模作樣地尊稱楚懷王為義帝,并把義帝驅(qū)趕到偏遠的長沙郴這個地方,假惺惺地說:“古之王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痹隍?qū)趕的路上,又暗中命令手下人弒殺義帝?!叭ちx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保ā妒酚洝ろ椨鸨炯o》)這種弒殺尊上的大陰謀,我們又怎能說范增沒有參與其中???義帝是項羽范增手中隨意擺弄的棋子,至此認為已經(jīng)完全沒有利用的價值了!所以筆者說,范增一出山,出謀立楚之后是把楚后作為其加入項氏領導集團的投名狀,這個判斷至此言之鑿鑿。
中國先秦的歷史,進入到春秋后期,歷史已經(jīng)進入到了一個逆淘汰的時期,尤其是到了戰(zhàn)國之后,在位之人屬于是君子、好人的越來越少見了,各國互相爭戰(zhàn),爭相詐力謀劃,以強欺弱、以大凌小、同惡相濟的歷史丑劇一幕幕上演,到了秦贏政的惡性統(tǒng)一達到高潮。陳勝吳廣起義,包括項羽、劉邦等各路豪杰的起而滅秦,本來是對這種逆淘汰的歷史動向的一種反叛,然而項羽范增之流,卻希圖仍然以過去邪惡的詐力取勝的手法以達到個人的私欲,枉顧天下百姓的生死,他們的失敗,不是很應該嗎?同時,范增以老弱行將就木之身軀,而施以陰謀詭詐之謀略,最終為他人所拋棄,毒瘡發(fā)作而不得好死,這個結局對他來說不是也很應該嗎?
羅 輝
時間:丁酉年三月十三日
西歷2017年4月9日
責任編輯:姚遠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