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使道路無啼饑之童:宋朝的社會福利體系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四月廿四日丙午
耶穌2017年5月19日
如果一名孤苦無依的兒童在宋代的州縣或都城流浪,那么按照當時的制度安排,他被會送入附近的福利機構收養(yǎng),由政府提供住宿、衣物、伙食,并安排免費入學。這是宋代的一項社會救濟制度,名曰“慈幼”。
元代初期到過中國旅行的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這樣記錄南宋的慈幼制度:“其國諸州小民之不能養(yǎng)其嬰兒者,產(chǎn)后即棄,國王盡收養(yǎng)之。記錄各兒出生時之十二生肖以及日曜,旋在數(shù)處命人乳哺之。如有富人無子者,請求國王賜給孤兒,其數(shù)惟意所欲。諸兒長大成人,國王為之婚配,賜之俾其存活,由是每年所養(yǎng)男女有二萬人。”
馬可?波羅來到臨安時,南宋已經(jīng)滅亡,宋人的慈幼制度也已荒廢,他想必是聽宋朝的遺民回憶美好的前朝往事,所以他的記錄似乎帶有浪漫主義的想象成分,但即使如此,馬可?波羅的話大體上還是可信的,他說的其實就是南宋的“慈幼局”。
慈幼局于淳祐七年(1247年)創(chuàng)立于臨安,位于公益醫(yī)療機構——施藥局之側,這樣顯然有利于對患病嬰兒、幼童的救治。根據(jù)宋人吳自牧《夢粱錄》的記述,慈幼局是這樣運作的:“官給錢典雇乳婦,養(yǎng)在局中,如陋巷貧窮之家,或男女幼而失母,或無力撫養(yǎng),拋棄于街坊,官收歸局養(yǎng)之,月給錢米絹布,使其飽暖,養(yǎng)育成人,聽其自便生理,官無所拘。若民間之人,愿收養(yǎng)者聽,官仍月給錢一貫,米三斗,以三年住支?!?/p>
寶祐四年(1256年),在臨安慈幼局運作成熟之后,宋廷又下詔要求“天下諸州建慈幼局”,次年,宋理宗又詔曰:“朕嘗令天下諸州置慈幼局……必使道路無啼饑之童?!边@是一位宋代君主的慈幼理想。
從元人的記錄來看,慈幼局設立之后,至少在京城臨安,已實現(xiàn)了宋理宗的理想,據(jù)元人鄭元祐的《山樵雜錄》,“宋京畿各郡門有慈幼局。蓋以貧家子多,輒厭而不育,乃許其抱至局,書生年月日時,局設乳媼鞠育之。他人家或無子女,許來局中取去為后。故遇歲侵,貧家子女多入慈幼局。是以道無拋棄之子女。若冬遇積雨雪,亦有賜錢例。雖小惠,然無甚貧者。此宋之所以厚養(yǎng)于民,而惠澤之周也?!边@些記錄,可佐證馬可?波羅所言不虛。
除了慈幼局,南宋還出現(xiàn)了地方政府自行創(chuàng)立的其他兒童福利機構,如“散收養(yǎng)遺棄小兒錢米所”、“嬰兒局”、“慈幼莊”、“慈幼局”、“及幼局”,等等。名稱雖異,功能則跟慈幼局差不多。如嘉定十年(1217年),南宋理學家真德秀在建康府設立慈幼莊,收養(yǎng)因饑荒而被遺棄于道路的嬰兒和流離失所的流浪兒童,并撥置1300畝官田作為慈幼莊的恒產(chǎn),訂立了完備的管理制度,四十余年下來,還是“相仍不廢”。
這類專門的兒童福利機構是南宋時才出現(xiàn)的,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官辦孤兒院。北宋時,則主要由綜合性福利機構負責收養(yǎng)、賑濟棄嬰、孤兒、流浪兒童,如“福田院”負責收養(yǎng)京師汴梁的“老幼廢疾”,“廣惠倉”負責賑濟各州縣的“老幼貧乏不能自存者”,這其中便有嬰兒、兒童。
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北宋開始施行“居養(yǎng)法”,在各州設立“居養(yǎng)院”,“鰥寡、孤獨、貧乏不能自存者,官為養(yǎng)之,疾病者仍給醫(yī)藥”。棄嬰、孤兒、流浪兒童也送入居養(yǎng)院收養(yǎng),對嗷嗷待哺的嬰兒,雇乳婦哺育;對幼童,則每人每日給予半升米。北宋末蔡京當政時,國家福利得到擴張,包括流浪兒童的福利也有提高:居養(yǎng)院成年人“日給粳米或粟米一升,錢十文省,十一月至正月加柴炭、五文省,小兒減半”,又規(guī)定“孤貧小兒可教者,令入小學聽讀,其衣襕于常平頭子錢內給造”。也就是說,這些被遺棄或喪失親人的孤兒、流浪兒童獲得了免費接受教育的權利。
設慈幼局等收養(yǎng)棄嬰,是補救性的救濟措施,宋朝政府還出臺了一種預防性的生育福利政策——宋高宗在紹興八年(1138年)下詔推行“胎養(yǎng)助產(chǎn)令”:“禁貧民不舉子,有不能育嬰者,給錢養(yǎng)之?!碑敃r許多貧困家庭由于無力養(yǎng)育嬰兒,常有溺嬰、棄嬰的極不人道之舉,現(xiàn)在宋政府對這部分貧困家庭進行救助:凡剛剛生育嬰兒的貧困戶,每戶發(fā)錢4000文(相當于人民幣2000元),這筆經(jīng)費來自國家征收的“免役寬剩錢”。
此外,還有許多州縣自行設立“舉子倉”,即地方政府向貧家產(chǎn)婦發(fā)放救濟糧,一般標準是“遇民戶生產(chǎn),人給米一石”。舉子倉的倉本來自國家常平倉、官田收入及富人的捐贈。
國家要對沒有親人養(yǎng)育(或者親人無力養(yǎng)育)的棄嬰、孤兒給予救濟,使他們避免死于非命,這是中國人源遠流長的福利觀念,也是一項古老的制度安排。在傳統(tǒng)話語中,福利制度叫做“保息”?!吨芏Y》中記載了六種“保息”之法:“一曰慈幼,二曰養(yǎng)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其中就有“慈幼”。南朝(公元6世紀)設立的“孤獨園”,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具有收養(yǎng)孤兒功能的國家福利院:“凡民有單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縣咸加收養(yǎng),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又于京師置孤獨園,孤幼有歸,華發(fā)不匱。若終年命,厚加料理?!?/p>
不過在宋代之前,對孤幼的救濟還談不上制度化、普遍化、專業(yè)化。到宋代時,才逐漸建立起一整套覆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國家福利體系。明清時,國家福利又大為收縮,倒是民間慈善在宋代的基礎上蓬勃發(fā)展了起來。
不管是國家福利,還是民間慈善,都為社會不可或缺的救濟機制。八百年前的君主能夠立下這樣的理想:“必使道路無啼饑之童?!贝_實是難能可貴。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衡水學院舉辦董子講壇,黃開國教授開講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