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仁與愛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賜稿儒家網(wǎng) 首發(fā)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閏六月三十日庚辰
耶穌2017年8月21日
仁者愛人,但愛不等于仁。仁與愛的關系,是體用、本末、里表關系。孟子說:“仁,人心也。”仁是人的本心本性,即道心天性,天命之性,人之所以為人者。
朱熹以“心之德,愛之理”六字來訓仁。他說:“由漢以來,以愛言仁之弊,正為不察性情之辨,而遂以情為性爾?!币庵^自漢代以來,學者以愛訓仁,是因為不能辨別性與情之不同,于是徑直認情為性。
情者,情愛、情緒、情感、情識也。人之情,包括人情乃是指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種情感。王夫之說:“情之始有者,則甘食悅色,到后來蕃變流傳,則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之種種者?!保ā蹲x四書大全說》)
情是本心的發(fā)用,發(fā)而中節(jié)則善,發(fā)而不中則不善。也就是說,情,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上》)情可以為善,自然也可以為不善;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則是情之罪。對于情,一方面要有所尊重,肯定情在為善、盡才、盡性中的功用。王夫之說:“不善雖情之罪,而為善則非情不為功。蓋道心惟微,須藉此以流行充暢也。(自注:如行仁時,必以喜心助之。)”(《讀四書大全說》卷十)
一方面要有所限制,省察克治,以性正情,為善去惡,防止濫情。王夫之又說:“功罪一歸之情,則見性后亦須在情上用功?!洞髮W》誠意章言好惡,正是此理。既存養(yǎng)以盡性,亦必省察以治情,使之為功而免于罪?!都ⅰ吩疲骸噪m本善,而不可無省察矯揉之功’,此一語恰合。省察者,省察其情也,豈省察性而省察才也哉!”(同上)
王夫之接著說:“若不會此,則情既可以為不善,何不去情以塞其不善之原,而異端之說由此生矣。乃不知人茍無情,則不能為惡,亦且不能為善。便只管堆塌去,如何盡得才,更如何盡得性!”(《讀四書大全說》卷十在這里,王夫之指出了“去情”的錯誤。因為情可以為惡也可以為善,如果沒有了情,雖然不能為惡,也不能為善。那樣就無法盡才盡性。這就是異端所犯的毛病。王夫之將佛道都視為異端,并且將老莊、浮屠與申韓視為“古今三大害”。
對于情有兩種錯誤的態(tài)度:一種是無情,絕情,絕其情而欲盡其性,如佛道。還有一種是恣情,任情,任其泛濫,甚至以情為性,蔽于情而昧于性,如告子。兩種態(tài)度雖然相反,同歸于錯。
情不是性,愛不是仁。儒家嚴于性情、仁愛之辨。朱熹再傳弟子饒魯(號雙峰)也說:“愛未是仁,愛之理方是仁?!敝祓埖恼f法得到了王夫之的贊同。他說:“‘愛未是仁,愛之理方是仁’,雙峰之說此,韙矣。韓退之不知道,開口說‘博愛之謂仁’,便是釋氏旖旎纏綿,弄精魂勾當。夫愛,情也;愛之理,乃性也?!熳釉弧收邜壑怼?,此語自可顛倒互看。緣以顯仁之藏,則曰‘愛之理’;若欲于此分性情、仁未仁之別,則當云‘理之愛’”。
王夫之在此批評了韓愈以博愛來定義仁,是不明圣人之道,性情不分。繼而指出愛是人之情,愛之理才是仁。接著解釋朱熹“仁者愛之理”這個命題中,主賓可以顛倒互看。為了顯示仁的內(nèi)涵就說“愛之理”,如果要區(qū)分性與情、仁與不仁,就要說“理之愛”。
唯有認證“愛之理”,才能存天理,導人情,以性正情,以仁導愛,從而擁有“理之愛”。唯有“理之愛”,才是仁者之愛,真正的愛。
回到開頭。孔子“仁者愛人”這句話,內(nèi)涵仁本和人本兩大義理。仁是道德主體,道德層面以仁為本;人是世界核心,在政治、社會乃至天地自然層面,以人為本。民族、國家、社會、自然萬物乃至鬼神,都應該愛,值得愛,都是仁者之所愛,但愛人是第一位的。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東海說,愛人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愛人,首先是孝順父母,其次是友愛兄弟。所以,東海之言與有子的話表達有所不同,精神完全一致。
責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