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宋太祖:面對一個爛攤子,該怎么建立新制度?

        欄目:鉤沉考據
        發(fā)布時間:2017-11-09 20:02:05
        標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宋太祖:面對一個爛攤子,該怎么建立新制度?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原載于“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九月廿一日庚子

                  耶穌2017年11月9日

          

        后周顯德六年(959),趙匡胤“黃袍加身”,被將士擁立為帝。他從后周之手接過來的盤子盡管不太差,但放眼中國,卻不得不面對一個無論政治現狀還是政治制度都混亂不堪的爛攤子。

         

        就現實層面而言,且不說當時北方有大遼國虎視眈眈,周邊尚有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諸多割據政權,單說趙宋立國之基的中原大地,也是藩鎮(zhèn)擁兵自重,兵變習慣性發(fā)作,五十年間已經走馬燈一般換了五代王朝:后梁、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如果宋太祖不能在立國創(chuàng)制上表現出過人的智慧,則很可能大宋將成“后宋”,五代湊為“六代”。

         

        就制度層面而言,趙宋接手的政制也是如同一團亂麻,三省六部舊制、使職差遣制、各路軍閥私自設立的私制,交織在一起,良莠莫辨。后世學人總結的“唐宋變革”,在晚唐時已拉開序幕;殘?zhí)莆宕侵贫葋y變之時,朱溫建立的后梁,廢除舊唐之繁文縟節(jié),焚毀前朝之《律令格式》,修訂新的律法制度;取而代之的后唐則以恢復唐朝舊制為標榜。

         

        當此政制與時局均變動不居之際,“黃袍加身”的趙匡胤當如何收拾爛攤子,建立大宋王朝的基本制度?

         

        擺在趙匡胤面前的,似乎有兩條路徑:

         

        一是完全推倒唐—五代亂糟糟的政制,另起爐灶,重新設計一套全新的制度。但即便人有天縱之圣明,也是理性有限,如何可能設計出完美制度?考中西諸史,設計理想制度的沖動集中出現于“軸心時代”,在西方有柏拉圖之《理想圖》,在中國有托名周公創(chuàng)制的《周禮》?!吨芏Y》并非現實制度之匯編,而是先哲基于理性想象設計出來的理想制度藍圖。歷史的經驗表明,將人為設計之理想制度強行施之現實,必致禍亂,新朝王莽仿《周禮》托古改制而天下大亂,便是深刻教訓。可知優(yōu)良、合宜的制度,并非源于完美設計,而是來自傳統(tǒng)的損益演進。

         

        一是因循承襲既有制度,蕭規(guī)曹隨。但如前所述,唐—五代之政制雜亂無章,為亂世產物,又如何能夠維持長治久安?

         

          


        趙匡胤選擇了第三條道路:承認既成事實,沿用唐—五代形成的整體制度框架,并在內部作漸進之改良。

         

        唐朝的經典政治制度為《唐六典》?!短屏洹芬?guī)劃出一個整全的國家治理制度體系:三省、六部、九寺、五監(jiān),權責分明。但中唐之后,這一經典官制已為臨時差遣所動搖,“省、部、寺、監(jiān)之官備員而已,無所職掌,別領內外任使,而省、部、寺、監(jiān)別設主判官員額”,比如戶部尚書并無執(zhí)掌戶部之權,而由另一位領有“判戶部事”差遣的官員管理戶部。本官與職事發(fā)生了分離。

         

        趙匡胤立國,官制襲用唐舊,官與差遣兩套系統(tǒng)并行,“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而差遣以治內外之事”。但若僅僅如此,則不可言太祖有立制之智慧。趙匡胤的高明之處,是運用官與差遣相分離的唐朝舊制,巧妙化解了晚唐—五代的積弊。

         

        自晚唐—五代以來,中央權威喪失,方鎮(zhèn)、武臣控制了一地軍政、民政、財政與司法大權,此為五代禍亂之源。建隆二年(961),趙匡胤曾問計謀臣趙普:“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趙普說:“此非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钡绾巍皧Z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也是一個問題。

         

        許多人都知道“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但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過這么一場戲劇性十足的宴會,尚無定論;即使真有“杯酒釋兵權”,也僅僅是解決了侍衛(wèi)親軍統(tǒng)官的權力隱患。五代積弊又表現為地方節(jié)度使權力太重——唐時節(jié)度使本為使職差遣,后逐漸坐大,成一方諸侯。趙匡胤的策略是繼續(xù)保留節(jié)度使的建制,“偽署并仍舊”,同時又將節(jié)度使的差遣性質轉為榮銜性質,“節(jié)度、承宣、觀察、團練、防御、刺史,俱無職任,特以為武臣遷轉之次序”,朝廷另遣知州、知縣治理地方。知州、知縣均為宋朝差遣。

         

        于是唐—五代遺留下來的節(jié)度、觀察諸使,仍得以保持尊貴之地位、優(yōu)厚之俸祿,權力卻收歸中央派遣之知州、知縣。這是太祖對唐—五代制度遺產的不動聲色的改造,如此,新舊交替,自然過渡,不用推倒重來,避免了大破大立可能誘發(fā)的政治動蕩。

         

        但官與差遣兩套系統(tǒng)并行,也有毛病,即宋人詬病已久的官制“紊亂”。司馬光曾猛烈批評這一制度:“今之所謂官,古之爵也;所謂差遣者,古之官也。官所以任能,爵所以酬功。今官爵渾淆,品秩紊亂,名實不副,員數濫溢,是以官吏愈多,而萬事益廢?!苯袢苏f起宋朝官制,也以“繁復”、“混亂”相形容。但晚清的康有為卻獨具慧眼,提出“宋官制最善”,其中一個依據便是宋代實行“差遣易官”之制。

         

           

         

        康有為論證說,“官職以治事也,事惟其才,則能者任之,其義在用也;爵位以酬勛舊年,德也,所以尊顯之,其義在報。故有治事之才者,不拘資格可以任官,然未有積累之功,不必加尊顯之爵位也。有爵位者任事未必其能稱職,故不必用之當官。兩者各有所宜,當并行之而不可合一?!彼纬墓倥c差遣相分離,其實就是康南海所說的爵位與官職并行。康南海認為,在宋朝官制下,“事權輕重視其差,恩榮輕重視其位,兩不相蒙,各有所得。才賢爭效其職,大臣不怨遺佚,權貴不至尸位”。

         

        我們可以看到,今天西方議會制國家中,首相卸任之后,有時又會被新一屆政府委任為內閣部長。其實這種“能上能下”的縱向流動在宋朝也很常見,如富弼于至和二年(1055)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差遣,即宰相),治平二年(1065)判揚州;文彥博也于至和二年拜相,后判大名府;至和二年還有韓琦拜相,神宗即位后,又出判相州。

         

        這便是官與差遣相分離的制度所表現出來的靈活性。秩輕而高才者,完全可以通過“參知政事”的差遣獲得副宰相之權;宰相下野之后也可以保留崇高秩位而出任比宰相職務低的差遣(如知州),沒有人會覺得這是丟身份的降職。難怪康有為宣稱:“善哉!復古之制,未有如宋祖者也?!碑斎粶蚀_地說,宋太祖并未復古,只是承襲唐舊、略加改造而已。

         

        司馬光批評的“官爵渾淆,名實不副”,也確實是宋代官制的弊病,比如某人官授“吏部侍郎”,但他的職務可能完全與吏部工作沒有關系。所以方有后來的“元豐改制”。

         

        元豐改制以《唐六典》為本,使官名與職務名實相符,如吏部侍郎得治吏部事。但差遣制的“官階—職位相分離”精神還是保留了下來,那就是寄祿官與職事官(含差遣)并行、分立,寄祿官用以定官品和俸祿,職事官(差遣)“仍不拘品位以任事,宋祖之良法仍存焉”。朝廷按寄祿官之官階高低發(fā)放俸祿,又依職事、差遣補貼職錢。

         

           

         

        宋太祖對唐—五代官制的繼承與改造,體現了宋王朝定制創(chuàng)法的一貫思路:陳陳相因,推陳出新。曾有人跟朱熹說:“太祖受命,盡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亂為治?!敝熳蛹m正他:“不然。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條目多仍其舊。大凡做事的人,多是先其大綱,其他節(jié)目可因則因,此方是英雄手段。”

         

        另一位宋朝儒者呂中也說:“善革弊者,非必盡變前人之法,不過修舉其大綱,而節(jié)目隨之。……國初繼唐末五代之后,此正制作之一機,而我太祖創(chuàng)法立制,不務名而務實,不變其法而變其意,一轉移之間,事體頓異矣?!睋Q成現代的說法,這便是漸進主義的改良進路了。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