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北宋與遼國的軍事實力比較

        欄目:鉤沉考據
        發(fā)布時間:2018-01-12 20:14:09
        標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北宋與遼國的軍事實力比較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原載于“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一月廿六日甲辰

                  耶穌2018年1月12日

         

           

         

        遼國的前身是游牧于北方草原的契丹部落,五代后梁貞明二年(916年,此時趙匡胤尚未出生),統(tǒng)一了契丹諸部的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帝國,國號契丹。二十年后,中原為后唐清泰三年(937),軍閥石敬瑭叛變,并向契丹國借兵,消滅了后唐,建立后晉政權,并割讓燕云十六州給予契丹。至此,契丹帝國的國土北至貝加爾湖,西抵中亞大漠,東臨日本海,南部則跨過長城切入中原。再過十年(947年),因石敬瑭的繼任者石重貴與契丹反目,遼太宗耶律德光發(fā)兵直逼開封,滅晉,同年耶律德光將國號改稱“大遼”。

         

        趙宋建立后,趙匡胤曾于開寶二年(969)親率大軍北伐,包圍北漢太原城,卻由于遼國出兵助漢,宋師無功而返。遼國之強悍,可以左右鄰國后晉與北漢的存亡。

         

        當宋太祖、宋太宗兄弟先后平定南平、后蜀、南漢、南唐、北漢各個割據政權之后,注定要跟大遼直接攤牌。

         

        對宋王朝來說,收復后晉時被割讓出去的燕云故土,是太祖、太宗的夙愿。宋太祖嘗設封樁庫,儲備戰(zhàn)略物資,宣稱:“石晉茍利于己,割幽燕郡縣以賂契丹,使一方之民獨陷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百萬,當議遣使謀于彼國,土地民庶倘肯歸之于我,則此之金帛悉令赍往,以為贖直。如曰不然,朕特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以決勝負耳?!彼翁谝灿媱潯爱悤r收復燕薊,當于古北口以來據其要害,不過三五處,屯兵設堡寨,自絕南牧矣”。

         

        而對遼國而言,其勢力之強可以征服草原諸部落,發(fā)兵滅晉、滅渤海王國,迫使高麗納貢稱臣,未嘗沒有揮鞭南下、經略中國、統(tǒng)一天下之心。況且,遼國與宋朝之間也有領土爭端。原來,后周時,周世宗柴榮曾收復燕云十六州的瀛州、莫州、寧州三州和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三關,這一領土遺產為趙宋所繼承。此即所謂的“關南之地”。遼國一直以取回關南之地為借口,頻頻發(fā)兵南侵。

         

        因此,在“澶淵之盟”達成之前,宋朝要北伐,遼國要南征,雙方一直互有征戰(zhàn)。這差不多就是宋遼這兩個東亞大國的歷史宿命。

         

        宋遼之間比較大的戰(zhàn)爭少說已經發(fā)生過十數次,雙方各有勝敗。大體來說,宋朝的北伐固然都無功而返,遼國的南侵也基本上都遭到挫折。從戰(zhàn)場的勝負來看,宋王朝與遼帝國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旗鼓相當的,誰都有機會小勝對方,但誰也無法一舉吞掉對手。宋方想收復燕云故土,基本上無望;遼方要奪回關南之地,也近乎不切實際。

         

        那么,為什么劉徹時代的西漢能夠擊潰匈奴,李世民時代的大唐能夠征服突厥,而宋王朝在國力最盛的時候也無法從遼國手里拿回燕云之地?進而言之,為什么宋王朝在與遼國、西夏、金國等草原鐵騎的交兵中,都未能重振漢唐雄風?

         

        相信許多朋友會歸咎于宋王朝“崇文抑武”的立國精神。然而,宋朝的所謂“抑武”,只不過表現為對武官坐大、預政的制度性防范;對于國防與武備,可是從來都沒有絲毫的放松。宋政府不但設有當時最先進的兵工廠,還將一半以上的財政收入用于養(yǎng)兵。試想一下,在11至13世紀極為惡劣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中,如果宋王朝不重武備與國防,恐怕早就被草原騎兵碾滅了。

         

         


        但宋人確實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乏善可陳。這里的原因,就宋王朝方面而言,從立國那一天起就有著嚴重的先天不足。首先,由于后晉割讓燕云十六州,中原王朝喪失了長城防線:“自石晉割燕、薊入契丹,無險可守,由是虜騎直出燕”。長城盡管談不上是百分之一百保障安全的保險線,但顯然是一道有效的防御線,有這道屏障在,胡人便不能輕易地躍馬南下;失去這道屏障,便可一馬平川南下牧馬。宋人對長城的功效,也是比較懷念的,一首宋詞寫道:“胡馬長驅三犯闕,誰作長城堅壁,萬國奔騰,兩宮幽陷,此恨何時雪?”

         

        其次,在冷兵器時代,自馬鐙發(fā)明之后(漢代時馬鐙的應用尚未普及,騎兵的威力未能發(fā)揮到最大化),戰(zhàn)馬就是最強悍的裝備,騎兵就是最厲害的部隊。宋人已認識到:“馬者,兵之大也,邊庭之所以常取勝中國者也”。然而,“中國之兵,步多騎少,騎兵利平,步兵利險。夫自河以北,地若砥平,目與天盡,不見堆阜,此非用步之利也,雖步卒百萬,詎能抗戎馬之出入乎?”你去看《清明上河圖》,會發(fā)現畫家畫出的毛驢與騾子比馬匹多得多,這正是宋朝缺乏馬匹的寫照。之所以缺馬,是因為五代以降,中原王朝控制的西北養(yǎng)馬地落入契丹、西夏之手,良馬的供應量嚴重減少。宋人說,“冀之北土,馬之所生,自契丹分據之后,無匹馬南來。備征帶甲之騎,獨取于西戎之西偏?!?/p>

         

        如果說,長城防線的喪失導致宋人的防御力大打折扣,那么良馬的路匱乏,則使宋朝部隊的攻擊力受到限制,難以跟草原鐵騎一爭兵鋒。相比之下,遼國、西夏都是馬資源充沛的地方,戰(zhàn)馬唾手可得。按遼國兵制,“每正軍一名,馬三疋”,每一名士兵配備三匹馬。這是宋人不可能做到的。

         

        另一方面,就契丹而言,10世紀之后的遼國跟漢武帝時代的匈奴、李世民時代的突厥也不可同日而語。匈奴與突厥都處于比較原始的部落或部落聯(lián)盟的文明形態(tài),而遼國已經從中原王朝學習到構建國家的組織能力。在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帝國之前,契丹各部只是松散的部落聯(lián)盟,各部落擁有獨立的武裝力量,平時各自為戰(zhàn),耶律阿保機仿效中原王朝的組織方式,將它們結成一個緊密的國家共同體,設立南北樞密院控制全國武裝,并創(chuàng)設直隸于契丹皇帝的常備軍——宮帳軍。不管從國家的組織能力、財稅汲取能力,還是從戰(zhàn)時動員能力來說,大遼帝國都非以前的匈奴與突厥部落所能比擬,即使?jié)h武帝與唐太宗再世,也未必能夠征服遼國。

         

        宋遼雙方軍事優(yōu)劣勢的此消彼長,導致了宋朝部隊很難在對遼戰(zhàn)爭上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只能雙方對峙。

         

        毫無疑問,宋遼之間誰也吞不了誰的戰(zhàn)爭,如果長久耗下去,只會兩敗俱傷,對誰都沒有好處。因此,雙方?;穑聛碚勁?,在承認即成現實的基礎上達到和平協(xié)議,無疑是雙贏的選項。我們對宋遼“澶淵之盟”的評價,也應該放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展開。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