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國榮作者簡介:楊國榮,男,西歷一九五七年生,浙江諸暨人,華東師范大學哲學博士?,F任華東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哲學系教授,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著有《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的歷史衍化及現代轉換》《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等多部專著。 |
原標題:走進思想的深處——關于重寫《宋明理學史》的若干思考
作者:楊國榮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十八日丙寅
耶穌2018年2月3日
《光明日報》編者按:楊國榮,系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系教授。本文系作者在“為什么要重寫《宋明理學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宋明理學史新編》開題論證會”上的發(fā)言
程顥像 資料圖片
程頤像 資料圖片
一
關于宋明時期思想的系統(tǒng)梳理,早先可以追溯到《宋元學案》《明儒學案》,晚近則有侯外廬主編的《宋明理學史》,這些著作在各自特定的時代中,對宋明時期思想學術作了不同的分疏。正如對歷史上的經典需要不斷地重讀、每一次重讀經典都會獲得新的理解一樣,對思想史的演化過程,也需要不斷地再認識、再闡釋。就此而言,重新梳理宋明時期的哲學史,無疑有其學術的意義。
重寫學術史或思想史可以有不同的緣由。一般而言,這或者基于重大新材料的發(fā)現,或者源于新的思想闡釋范式的形成。重大新材料的出現,往往要求對以往歷史進行重新梳理,而思想的闡釋則永遠是一個過程:人們不可能在某個歷史時期終結對以往整個歷史的解釋;隨著認識的發(fā)展,對過去思想演化過程的把握總是不斷深化,對思想史的重新分疏也會提上日程。《宋明理學史》的重寫似乎主要與后一種情形相關。
從思想本身的重新闡釋這一方面看,重寫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側重:其一,側重于描述,包括對歷史衍化過程中方方面面的思想,盡可能地作綜合性的介紹。在此,重新書寫的工作,主要在于涵蓋以往所未及的人物、文本,并對其加以敘述。其二,側重于解釋,包括基于一定歷史時期思想發(fā)展的脈絡,提出某種解釋性的框架或理論模式,對這一時期相關的思想作一新的分析闡述。以上區(qū)分當然具有相對性,對宋明時期的理學這一特定對象而言,其重新書寫,總是會從不同方面涉及上述問題。
理學可以視為儒學在宋明時期的衍化形態(tài),Neo-confucianism(新儒學)這一理學的西文表述,也從一個方面表明了這一點。從先秦到漢魏、隋唐,直到宋明,儒學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獲得了新的歷史內涵,同時也取得了新的形態(tài),從儒學內在的演進過程看,以往儒學的這種演化過程同時構成了宋明時期新的儒學形態(tài)出現的前提,理學之被稱為新儒學,無疑也反映了它與儒學以往歷史衍化的關聯。
同時,理學又與儒學之外的其他學派形成了多重互動的關系。理學作為儒學衍化的新形態(tài),本身并不是以孤立的形態(tài)發(fā)展。從更廣義的學派之間的互動看,往前追溯,可以看到儒和釋道之間的互動;往后延伸,則不難注意到,隨著晚明以來西學的逐步東漸,作為中學主干的儒學又與西學發(fā)生多方面的關聯,明末清初便已不難注意到此類情形。這種不同形式的互動對理學本身的演化,也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后者以不同的形式涉及理學本身的思想變遷。
二
如上所述,重寫宋明理學,顯然不能僅僅停留在歷史的描述之上。如何從哲學層面對其作出更為深入的理解和闡釋,是重新回溯理學的過程時無法回避的問題。這里,擬從后一層面,作一簡要考察。
作為儒學在宋明時期的獨特形態(tài),理學有它自身獨特的概念、命題、理論系統(tǒng)以及與之相應的表述形式,理氣、道器、心物、知行、理欲、已發(fā)與未發(fā)、性情、心性,道心與人心,等等,既是理學討論的相關問題,也構成了其獨特的概念和理論表述形態(tài)。另一方面,這些獨特的表述形式中,又包含著普遍的哲學內涵。這樣,在再思理學的過程中,既需要注意它的獨特形態(tài),又應關注這種獨特形態(tài)之下蘊含的普遍哲學內涵。如果僅僅注重獨特形態(tài),就會導致有“理學”或廣義的中國思想而沒有哲學;如果僅僅注意普遍形態(tài),則可能引向有哲學而沒有“理學”或更廣意義上的中國哲學。在書寫哲學史包括宋明理學史之時,無疑應避免以上兩重偏向。
完成通史性的著述,形成具有內在脈絡和結構的系統(tǒng),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里,參與者之間在思想觀念和學術進路上的協(xié)調,無疑十分重要,沒有這種協(xié)調,常常會導致各行其是,甚至彼此抵牾。個人的學術觀點當然可以有差異,但同一部思想史著作,則需在邏輯上前后融貫。在此,如何達到對這一時期思想衍化較為一致的看法,形成某種思想的共識,顯然十分重要。就宋明理學的研究而言,這里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是,何為理學?作為宋明時期儒學的獨特形態(tài),理學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如王陽明所說,為學需要有“主腦”,何為理學的問題,近于宋明理學研究中的“主腦”,對這一問題如果有比較深入的把握,便容易形成別開生面、具有新意的理學思想闡釋系統(tǒng)。
思考何為理學這一問題,當然不能離開儒學的主脈:前面已提及,理學說到底是儒學演化的一種形態(tài)。從哲學的層面看,儒學以關注天道和人道為其內在特點,在宋明時期的新儒學——理學那里,對天道和人道的這種關注又獲得新的形態(tài),理學本身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于對天道和人道的再思考??梢宰⒁獾剑P切天道與人道的問題,體現了理學與儒學之間的承繼關系;對天道和人道的“再思考”,則展示了理學的新的特點。天道是中國哲學的獨特概念,它同時又內含著普遍的哲學問題。從普遍的哲學之維看,天道所涉及的,也就是哲學領域中常常面臨的“何物存在”“如何存在”等問題。在理學中,這一類問題具體通過理氣、道器、心物等關系的辨析而展開。在此,一方面應注意理氣、道器這一類概念的獨特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則不能忽視這些問題背后所隱含的根本性的哲學問題。
與天道相關的人道,同樣涉及普遍的哲學問題。具體而言,作為儒學的概念,人道在內在的層面關乎何為人的追問。事實上,從先秦的人禽之辨開始,儒學對何為人的追問便一直延續(xù)下來,始終沒有中斷。在儒學的演化過程中,這一問題同時處于人道領域的核心地位。與何為人相關的是何為理想的人,“何為人”指向實然,所追問的是人的實際存在形態(tài)或人之為人的根本規(guī)定;“何為理想的人”則關切應當成為什么樣的人,儒學的為己之學、成人成己的理論,都圍繞這一類根本性問題而展開,理學關于心性、性情、理欲、知行等問題的討論,同樣也沒有離開以上論題。在分析理學這一獨特的哲學形態(tài)時,對上述概念背后所隱含的哲學問題以及相關思考對儒學的推進,無疑需要加以關注。
理學中的若干論題,如理欲之辯、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定位、人心與道心的分辨,等等,看似與何為人、何為理想之人等問題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實質上同樣關涉對人的理解。氣質之性和人心主要與人的感性存在,包括感性的欲望、感性的需求等等相關聯,天地之性和道心則更多地與人的理性追求、理性品格相聯系。主流或正統(tǒng)的理學主張化氣質之性為天地之性,他們往往將天地之性和道心加以形上化,并把氣質之性及人心推向邊緣,在這樣一種視野中,人不再呈現為包含感性規(guī)定、多樣品格的現實存在,而是主要被理解為理性的化身。當然,理學的不同支脈也可能有見于人之為人的其他規(guī)定,但主流的理學無疑呈現如上趨向。不難注意到,在表面上看來似乎十分獨特的概念和論爭背后,隱含著對何為人這一普遍問題的思考,而對人之為人規(guī)定的理解,則構成了進一步追問何為理想之人、如何達到理想之人等哲學問題的前提。事實上,當天地之性、道心被視為人作為人的根本規(guī)定時,理想的人格也常常相應地表現為道心或天地之性的化身。
在理學中,以上討論常常與德性與德行關系的辨析聯系在一起。德性關乎人的內在人格,德行則具體表現為合乎道德的行為。與之相聯系的是什么樣的行為可以視為理想或完美的行為,或者說,如何理解德行。對此,理學中的不同人物有著不同的看法?!袄怼弊鳛槠毡橐?guī)范,本來屬當然,但對理學中的一些人物如朱熹而言,它同時表現為不得不、無法選擇的要求,亦即呈現必然的性質,而以理制約人的行為,也往往取得外在強制的形式。這里所表現的,是化當然為必然的思維取向。另一些人物如王陽明則比較注重理與心之間的溝通,并由此較為關注人的內在情意,在這一視域中,完美的道德行為也相應地與人的內在意愿相聯系。對“理”與“心”等概念的以上解析和定位,同時涉及道德行為應如何理解等問題,后者則進一步引向廣義的倫理學或道德哲學。
三
從比較寬泛的角度看,理學首先與“理”相涉:“理”構成了其核心概念。如前所述,作為理學的核心概念,“理”的含義在很多方面關乎“當然”,其中包含著對人的責任和義務的規(guī)定,在形式的層面,“理”又表現為一般的原則、規(guī)范。在這一視域中,天理、天道常常被看作是“當然”的形而上形態(tài),而具體的德目、規(guī)則、規(guī)范等等,則被視為“當然”的多方面體現?!袄怼弊鳛椤爱斎弧保瑫r又與“實然”“必然”“自然”相聯系?!爱斎弧弊鳛槠毡榈囊?guī)范,是否有其現實的根據?這一問題涉及“當然”與“實然”的關系。理學中注重“氣”的學派,對以上聯系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在其代表人物張載看來,氣的聚散,并非雜而無序,其間包含內在的條理。天道之域的這種有序性,同樣體現于人道之域,經之正、禮之行,以把握“天序”和“天秩”為根據。盡管對“當然”與“實然”的以上溝通具有某種思辨的意味,但就其肯定“當然”具有現實的根據而言,這一思維趨向仍有其意義。從這一方面看,理學中的“氣”論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從天道觀的層面注意到理氣不可分,而且也包含著對“應然世界”與“實然世界”加以溝通的意向。
理學中的另一些學派較多地把“當然”和“必然”聯系在一起,前面提到,理學中注重“理”的哲學家,往往把作為“當然”的責任、義務,以及人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規(guī)范看作“必然”。這一思維趨向與理氣關系上以理為第一原理、心性關系上強調性體的主導性具有理論上的一致性:理氣關系上突出“理”的至上性和心性關系上肯定“性”的優(yōu)先性,內在地包含著強調“必然”的理論趨向。
比較而言,注重心體的理學家更多地將“當然”與“自然”聯系起來。從本體論上看,氣所體現的是“實然”和“本然”,張載以氣為本源,首先突出了“實然”的世界和“本然”的存在;理則不同于經驗領域的實然而更多地展示了“當然”和“必然”,朱熹在從經驗層面肯定理氣不可分的同時又強調理為生物之本,其關注之點主要指向了形上意義上的“必然”。相對于此,以心立論的王陽明著重在心物關系中建構意義世界,后者既不同于氣所體現的本然存在,也有別于與理相聯系的“超驗必然”。在心與物的互為體用中,理的至上性、絕對性開始受到抑制:存在的意義不再由超驗之理規(guī)定,而是由心(人的意識)所賦予。同時,在王陽明那里,心或心體具有二重性:它既包含作為當然的理,又內在于個體,后者不僅僅表現為特定的存在,而且與現實之“身”、情與意等相聯系。身作為生命存在(血肉之軀),包含“自然”的規(guī)定;情與意既有人化的內容,又同時涉及天性(自然的趨向)。與之相應,由心體建構意義世界,同時蘊含著“當然”與“自然”的溝通。
對以上問題的不同側重和多方面討論,構成了一幅十分豐富的哲學畫卷。在重新書寫理學史之時,如果能夠對這些問題予以理論的梳理并深入地加以思考,無疑可以超越單純的歷史描述性,展現宋明理學史新形態(tài),而這,或許也是重寫理學的題中應有之義。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王林偉】王船山的三重自我學說
【下一篇】【李浩然】2018尼山新儒學論壇述要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