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小年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8-02-10 00:28:41
        標(biāo)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fēng)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小年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 ? ? ? ? 原載于“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廿四日壬申

        ? ? ? ? ?耶穌2018年2月9日

        ?


        問:小年到底是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

        ?

        答:小年的時間,各地并不一致,大致而言,北方多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則多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不過,在清代嘉慶朝之前,小年一直都是臘月二十四。相傳這一天,人間灶神要上天廷報告他在家家戶戶看到與聽到的事情。所以這一天要祭灶神。

        ?

        比如,據(jù)《東京夢華錄》,北宋時,到了臘月廿四日,家家戶戶不論貧富,都要準(zhǔn)備“蔬食餳豆”祭灶,夜間“請僧道看經(jīng),備酒果送神”,所以白天街坊間市聲鼎沸,到處都是叫賣“五色米食、花果、膠牙餳、箕豆”等祭灶用品的聲音。不過,這時候還沒有“小年”的叫法,宋人一般將臘月廿四日稱為“交年”。意為新舊年之交。再據(jù)《武林舊事》,南宋時,臘月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灶用花餳、米餌”。

        ?

        “餳”,是一種飴糖,即麥芽糖,這是祭灶時必不可少的供品。為什么要用飴糖供奉灶神呢?按我家鄉(xiāng)人的說法,灶神吃了飴糖,嘴巴就會甜一些,在天廷作報告時,就會多一些甜言蜜語,少一些惡言惡語。

        ?

        到了清代嘉慶年間,不知何故,朝廷改為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將祭灶神的時間提前了一天。這本是官方與官員的新做法,但很快為民間所仿效,成為一項新風(fēng)俗:”十二月二十四日,舊傳灶神上天奏事,先于二十三日夜,各具香花、酒果、燈燭、場糖、錢褚致祭?!?/p>

        ?

        大體而言,靠近京師的地方受朝廷影響更大一些,于是便形成了南北風(fēng)俗的差異:北方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南方則保留傳統(tǒng),在臘月二十四日才過小年。

        ?

        問:魯迅為什么說中國“火藥只做爆竹,指南針只看墳山”?

        ?

        答:魯迅的原話是這么說的:“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fēng)水?!?/p>

        ?

        魯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中國人不思進取,雖有發(fā)明,卻只用在搞封建迷信上,而不是用來發(fā)展強國富民的事業(yè)。進而言之,魯迅這么說,體現(xiàn)了五四那一代知識分子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深蒂固的偏見,他們要全盤反傳統(tǒng),要廢除漢字,要改造國民性,恨不得要換成西洋人的血統(tǒng),因此,他們對先人關(guān)于火藥與指南針的發(fā)明看不順眼,也是意料中事。如果不拼命貶損一下火藥與指南針的發(fā)明,又怎么可以證明他們新式知識分子的高見與西洋人的高明。

        ?

        從歷史事實的角度來看,魯迅的那句話當(dāng)然是鬼扯,因為事實上,中國人發(fā)明了火藥,很快即將其應(yīng)用于軍事,讓我舉個例子:公元1161年,金兵渡江南下,虞允文在采石磯迎擊金兵,“舟中忽發(fā)一霹靂炮,蓋以紙為之,而實以石灰、硫黃。炮自空而下,落水中,硫黃得水而火作,自水跳出,其聲如雷,紙裂而石灰撒為煙霧,瞇其人馬之目,人物不相見。吾舟馳之壓賊,人馬皆溺,遂大敗云”。這里宋軍便使用了當(dāng)時最先進的“霹靂炮”火器。宋王朝之所以能夠抵御一波又一波的北方強敵,靠的可是火器,而不是什么丐幫的降龍十八掌。

        ?

        中國人也最早將指南針應(yīng)用于航海的國家,南宋《夢粱錄》載,“風(fēng)雨晦冥時,惟憑針盤而行,乃火長掌之,毫厘不敢差誤,蓋一舟人命所系也”。這里的“針盤”,便是羅盤,通過羅盤的指針,宋人可以將航向角精確到7.5度。宋代還有了航線記錄,叫做“羅經(jīng)針簿”,比如針簿上說“行丁未針”,意思便是按羅盤刻度“丁未”之間的方向航行,如據(jù)宋末元初周達觀記錄的一條航線:“自溫州開洋,行丁未針,歷閩廣海外諸州港口,過七洲洋,經(jīng)交趾洋”,即可從溫州港到達占城。

        ?

        問:古代朝廷官員一月的俸祿多少?休沐是什么意思?

        ?

        答:關(guān)于古代朝廷官員一月的俸祿有多少,問題有些寬泛。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官職,俸祿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這里只以宋代前期、明代、清代的知縣為例。

        ?

        北宋前期,一名知縣的俸祿由幾個部分組成:祿米80石(每年),月俸1750文,伙食補貼350文每月,役仆補貼1600文每月,雜用350文每月。北宋中后期官員俸祿又有調(diào)整,不贅述。

        ?

        明代,知縣(相當(dāng)于縣長)是正七品官,月俸主要是祿米,每月7.5石。明代官員正式俸祿之薄,可謂是歷朝之最。為了彌補俸祿之薄,明政府想了一個辦法:給官員配備柴薪皂隸,這些柴薪皂隸由官府向民間征用,無償服役。后來變通了,被征用的皂隸可以不服役,但得繳錢,每人每年交20兩或40兩之類。這筆征用來的收入則發(fā)給官員。知縣有4名柴薪皂隸的配額,所以每年可以向民間征用八十、一百多兩銀子。

        ?

        清代,七品官的年俸是45兩白銀,不過,從雍正朝開始,朝廷被告養(yǎng)廉銀制度,知縣按其任職縣事務(wù)的繁簡,每年有幾百、上千兩的養(yǎng)廉銀。可以看出來,在清代官員的合法收入中,俸祿只是零頭,養(yǎng)廉銀才是大頭。

        ?

        但這筆合法收入是不夠一名知縣的正常開銷的,因為清代幾乎每一個縣衙都需要聘請一位至幾位師爺,而一名師爺?shù)哪晷酱蠹s是一千兩銀子,這筆錢由知縣自掏腰包。換言之,清代知縣的合法收入只夠用來聘請一名師爺。所以,他們必須另謀其他灰色收入,才可以維持體面的生活。那些灰色收入,叫做“陋規(guī)”。

        ?

        至于“休沐”,字面就是放假讓你回家洗澡的意思,引申為假期。古代官員其實也是有假期的,除了法定節(jié)日之外,每旬也有一天“休沐”。

        ?

        責(zé)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