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fēng)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被人翻白眼不要緊,只要你真的有料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正月廿六日甲辰
耶穌2018年3月13日
許多大人物在成為大人物之前,都有過被人翻白眼的經(jīng)歷。比如三國時期吳國的將才呂蒙。相傳呂蒙年輕時不學(xué)無術(shù),沒少被人翻白眼,成語“吳下阿蒙”說的就是他。孫權(quán)告誡他:”卿不可不學(xué)?!皡蚊杀戕o了軍職,專心讀書。后來魯肅拜訪呂蒙,與呂蒙談?wù)?,大驚說:“卿今者才略,非復(fù)吳下阿蒙?!眳蚊烧f:“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呂蒙又貢獻(xiàn)了一個成語:“士別三日,刮眼相看”。以前人們對他“翻白眼”,現(xiàn)在就不得不“刮眼”了。
不過我今天要說的人物,不是三國的呂蒙,而是宋朝的呂蒙正(名字差不多哈)。
呂蒙正小時候,也是受盡白眼。如果你對傳統(tǒng)戲曲略有了解,應(yīng)該聽說過一個很有名的劇目“寒窯記”。相傳南宋時南戲便有《寒窯記》,元代的王實甫將其改編成雜劇《呂蒙正風(fēng)雪破窯記》,明代文人王錂又改編成傳奇《彩樓記》,現(xiàn)在的川劇、京劇、秦腔均保留有“寒窯記”劇目。
“寒窯記”的主角正是呂蒙正,說的是呂蒙正年輕時,因為一貧如洗,與好友寇準(zhǔn)同在“洛陽城外破瓦窯中居止”。一日,二人聽說洛陽城的劉員外家“結(jié)起彩樓,要招女婿”,便結(jié)伴前去看熱鬧,心想“等他家招了良婿之時,咱二人寫一篇慶賀新婿的詩章,他家必不虛負(fù)了咱,但得些小錢鈔,就是咱一二日的盤纏”。誰知劉員外的女兒劉月娥對呂蒙正一見傾心,將繡球拋入?yún)蚊烧膽牙?。劉員外見呂蒙正是個居住在破窯里的窮書生,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打算“與他些錢鈔,打發(fā)回去罷”。但劉月娥心有所屬,說,“父親,您孩兒情愿跟將他去?!眲T外苦口相勸,女兒卻心意已決,最后劉員外一怒之下,將女兒趕至呂蒙正的破瓦窯。
當(dāng)然,戲曲故事不可當(dāng)真,“寒窯記”其實是民間文人編造出來的,歷史上的呂蒙正并未娶過劉姓女子,據(jù)富弼《呂文穆公蒙正神道碑》,呂蒙正“初娶宋氏,封廣平縣君。再娶薛氏,封譙國夫人。皆歿于公之先”。他的結(jié)發(fā)妻子姓宋,繼室姓薛。
但“寒窯記”的故事也有所本。呂蒙正居住的地方,的確跟寒窯沒什么區(qū)別:按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的記載,少年呂蒙正“羈旅于外,衣食殆不給,龍門山利涉院僧識其為貴人,延致寺中,為鑿山巖為龕居之”。按邵伯溫《邵氏聞見錄》的說法,“呂文穆公諱蒙正,微時于洛陽之龍門利涉院土室中,與溫仲舒讀書。其室中今有畫像?!笨偠灾?,少年呂蒙正無家可歸,居住的地方是洛陽龍門山利涉院的一處窯洞或山洞。與他一起在窯洞里讀書的,是一個叫做溫仲舒的朋友,而不是戲曲所說的寇準(zhǔn)。
呂蒙正原本可以不用住窯洞,因為他的父親呂龜圖并不是窮苦平民,而是宋朝的起居郎,一個下層文官。只是這呂龜圖官兒雖小,官僚的臭毛病卻不小,“多內(nèi)寵”,討了幾房小妾,對正室劉氏(即呂蒙正之母)極看不順眼,之后更是以“不睦”為由,將劉氏連同呂蒙正一并趕出家門。少年呂蒙正與母親無處投靠,“頗淪躓窘乏”,不得不寄宿于利涉院山寺的窯洞。
呂蒙正母親姓劉,被夫家逐出門,住在窯洞,這經(jīng)歷與戲曲“寒窯記”中的劉月娥有幾分相似,所以有人認(rèn)為劉月娥的原型正是呂蒙正的母親劉氏。
現(xiàn)在網(wǎng)上有一個很火的流行詞,叫做“吃瓜群眾”,用來指稱看熱鬧的草根。被父親遺棄的呂蒙正卻連“吃瓜群眾”都不如。話說有一日,他在伊水岸邊趕路,正唇焦舌干呢,“見賣瓜者,意欲得之”。賣瓜的對他翻了一個白眼:你有錢嗎?
呂蒙正“無錢可買”??吹匠怨系娜恕芭歼z一枚于地,公悵然取食之”。窮得連一片甜瓜(也可能是西瓜)都買不起,只好撿起別人丟棄在地的一片爛瓜皮解解渴。后來呂蒙正當(dāng)了宰相,“買園洛城東南,下臨伊水,起亭以‘饐瓜’名焉,不忘貧賤也”?!梆喒稀本褪菭€瓜片的意思。呂蒙正蓋這個亭子告誡自己與家人:富貴不忘貧賤。
少年貧賤的呂蒙正后來之所以能夠進(jìn)入政府,并且成為政府首腦——宰相,從個人的角度來說,當(dāng)然是得益于他寒窗苦讀的努力;從制度的角度而言,則應(yīng)歸功于當(dāng)時社會存在著一個制度化的上升通道。這個制度化的社會上升通道,便是科舉制。
太平興國二年,三十四歲的呂蒙正在科舉考試中嶄露頭角,奪得了殿試狀元。僅僅過了六年,呂蒙正便被任命為參知政事,當(dāng)時他才四十歲。不少人都對這位年輕的副國級很不服氣,一日呂蒙正與同僚入朝堂辦公,有人在簾后對他翻了一個白眼,說:“是小子亦參政邪?”呂蒙正裝作沒聽到,“佯為不聞而過之”。同僚替呂參政抱不平,說,今天就應(yīng)該查查是誰說怪話。
呂蒙正說:“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fù)忘,固不如毋知也。且不問之,何損?”大家聽了,都很佩服呂參政的氣量,“皆服其量”。
又過了幾年,端拱元年(988),宰相李昉罷相,呂蒙正“拜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成為政府首腦——宰相。
呂蒙正的牛掰之處,在于他不但自己從寒門子弟奮斗成宰相,而且開創(chuàng)了一個家族的百年榮光。這個家族在北宋時期誕生了四位宰相:呂蒙正為太宗朝與真宗朝的宰相,呂夷簡(呂蒙正之侄)是仁宗朝的宰相,呂公弼(呂夷簡之子)是英宗朝的副樞密使、神宗朝的樞密使(相當(dāng)于副宰相),呂公著(呂公弼之弟)也是神宗朝的樞密使,還是哲宗朝的宰相(以后我們還會講到呂公著的故事)。此外,呂好問(呂公著之孫)是高宗朝的尚書右丞,也屬于執(zhí)政官。
所以,南宋人王明清在《揮麈錄》中大發(fā)感慨:本朝呂氏一家“相繼執(zhí)七朝政,真盛事也。”元人修《宋史?呂夷簡傳》,也說:“呂氏更執(zhí)國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則未之有也?!?/p>
厲害吧。
【附錄】
【那五】“翻白眼”是怎么成為一種表達(dá)鄙夷的表情的
翻白眼,指眼球上翻,露出眼白“看”人,表示對某人某事的鄙夷、不屑一顧。是一種表情動作。
但是,從生理特點(diǎn)的角度來說,人在昏睡、昏厥、死亡的時候,才會翻白眼,所以“翻白眼”在傳統(tǒng)漢語中,也有“暈倒”、“掛掉”的意思。比如清末武俠小說《三俠劍》有一段描述:“此人恐怕賊人喊叫驚動居民,用刀先照賊人胸口點(diǎn)了一刀,見賊人一翻白眼,聲息立斷,原來這一刀,扎小子心尖兒放上啦。”這里的“翻白眼”是指死掉了?!段饔斡洝返诙兀骸叭刈谏厦?,好便似雷驚的孩子,雨淋的蝦蟆,只是呆呆掙掙,翻白眼兒打仰?!笔钦f唐僧快要睡著了。
不過,在明清時期的通俗小說中,“翻白眼”已經(jīng)成為一種表達(dá)生氣、看不慣、瞧不起等情緒的表情動作。清代長篇小說《泣紅亭》寫道:“且說施凌云慕才心切,旁若無人,直上亭子拱手道:‘給您請安!我是博陵施凌云,專誠拜見?!巧倌昕匆膊豢矗^也不抬,翻著白眼道:‘你是干什么的?杭州城里我從來就沒有聽說過有個姓施的?!蹦莻€少年之所以翻白眼,是因為他內(nèi)心高傲,瞧不起人。
清末民初通俗小說《人海潮》有個細(xì)節(jié)描寫:小說主人公馬空冀到茶館喝茶,一位白衣女郎過來沖茶,馬空冀與她搭訕,贊美她長得漂亮?!澳桥陕牭梅Q贊自己,迷花朵眼,和空冀敷衍??占絾査惺裁疵??她笑了一笑道:‘難聽煞的,我叫金珠?!占降溃骸芎?。’又問你嫁過人嗎?她翻了一翻白眼?!边@個白衣女郎翻白眼,是表示“懶得理你”的意思。
顯然,古人也是用“翻白眼”的表情動作表達(dá)“我鄙視你”、“我厭惡你”之類的態(tài)度的。
那為什么人們要用“翻白眼”的表情動作來表達(dá)不屑一顧的意思呢?說來跟魏晉名士阮籍有關(guān)?!稌x書?阮籍傳》:“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鼻嘌?,即黑眼珠居中,正眼看人;白眼,即翻起眼白,斜視人家。阮籍這個人,內(nèi)心很驕傲,瞧不起很多人。不過他沒有用語言直接說出來,而是用眼神來表達(dá)。碰到他瞧不上眼的油膩男、油膩女,便翻白眼看他;遇到他瞧得起的清爽男、清爽女,才會正眼相看。這便是“青白眼”的典故。
之后,有些人便學(xué)阮籍用“青白眼”來表達(dá)態(tài)度。元代筆記《唐才子傳》提到一個叫李山甫的才子,“累舉進(jìn)士不第,落魄有不羈才。須髯如戟,能為青白眼。生平憎俗子,尚豪俠,雖簞食豆羹,自甘不厭。為詩托諷,不得志,每狂歌痛飲,拔劍斫地?!边@個李山甫學(xué)的便是阮籍。
晚清筆記小說《淞隱漫錄》載有一則“三十六鴛鴦譜”,即三十六名青樓文藝女青年,其中有一個女文青叫做沈筱寶,“產(chǎn)自良家,忽操賤業(yè),故眉黛間時含隱恨。能作青白眼,富商俗賈茍不合其意,輒以閉門羹待之。余曾于友人席上見之,玉顏照座,光艷動人。后擬往訪,卒未果?!边@個沈筱寶也是驕傲的人,對看不慣的富商俗賈,常常翻白眼。
“青白眼”本是一個固定的詞,但漸漸的,人們又將“青白眼”拆開,用“青眼”來表示禮遇、器重,比如“青睞”一詞,便來自“青眼”;用“白眼”來表示鄙視,比如晚清筆記《避寇紀(jì)略》自述:“予自避寇,常得野人憐,惟張白眼視予。”受到白眼看待,意思就是被瞧不起。
明清時期、特別是晚清,通俗文學(xué)興起,通俗小說家描述“不屑一顧”的動作表情時,往往不是使用文縐縐的“白眼”,而是更鮮活地說:“翻了個白眼”、“翻白眼”。從“青白眼”到“翻白眼”,只是文本語言表述的通俗化,而“翻白眼”作為一種表達(dá)鄙夷態(tài)度的表情動作,由來已久,少說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魏晉名士阮籍應(yīng)該就是“翻白眼”的開山鼻祖。
責(zé)任編輯:姚遠(yuǎn)
【上一篇】留住“魂”守住“根”:孔子學(xué)堂助推鄉(xiāng)村振興
【下一篇】【儒家郵報】第285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