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樟法】中國:第三條道路
欄目:諫議策論
發(fā)布時間:2010-06-23 08:00:00
 |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一
儒家與自由主義路徑選擇的歧異越來越大。以蔣慶為代表的保守主義儒家與以“敏感詞”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群體,在政治追求上漸漸走向兩個極端。
前者對民主平等人權(quán)等價值觀、對國家主權(quán)屬于全體人民等原則及國民平等參與政治的權(quán)利原則上都缺乏基本認同,認為建立在“一人一票”基礎上的民主政治是一種小人政治。
后者堅持西方中心主義,主張全盤西化,哪怕淪為西方殖民地也在所不惜,同時普遍反感、反對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不是視之為專制主義的思想幫兇,就是視之為農(nóng)業(yè)文明的落后殘留,即使個別人士有所認同,也是把它當作一種個體層面的修養(yǎng)方法,認為現(xiàn)代政治“沒儒家什么事”。
雙方各有特長,亦各有不足和弊病。前者嚴重匱乏現(xiàn)代性、開放性、靈活性和時代感,后者知制度而不知文化,知“用”而不知“體”,喪根失本。
東海的儒家立場與蔣慶們無異,但由于對仁性道體的解悟、對孔孟之道的理解有所不同,具體的方針和追求也有所不同。在政治上,東海主張第三條道路。注意,這個第三條道路,是相對以蔣慶為代表的保守主義儒家與以“敏感詞”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群體而言的。
二
第三條道路不是儒家與自由主義的機械混合和折中。如果說是嫁接了西方某些優(yōu)勢,則有其因果的統(tǒng)一性。因為,政治文明和制度建設,本是內(nèi)圣學的邏輯要求和外王學的直接追求,而現(xiàn)代社會的政治文明和制度優(yōu)化,離不開民主的某些要素。
儒家思想本來含藏豐富的民本、民主因素,沒有開出現(xiàn)代民主制度來,主要責任不在儒家,那有種種歷史原因和政治原因。在天下為家的君主時代,儒家主張開明的君主專制,是對歷史的尊重,但儒家從來沒有放棄大同理想,從來沒有放棄天下為公的政治追求。對于儒家來說,學習、接通民主,并不存在內(nèi)在的義理障礙。
第三條道路即仁本主義的道路,其實是最為純正的儒家路線和儒家立場,不是什么儒家自由主義---象某些人士“標簽”的那樣。對于自由主義,我們是學習,是汲精取華,是要自由不要主義。
自由,本來就是儒家的傳家寶。儒家的自由內(nèi)外并重,儒家內(nèi)圣學致力于道德自由的追求,外王學就是優(yōu)化各種法律制度、優(yōu)化社會政治環(huán)境的學說。內(nèi)圣學的最高理想是個體成圣,外王學的最高目標是天下大同。
相對于復古派政治上的狹隘保守和西化派文化上的喪根失本,第三條道路的開拓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這條道路縱傳道統(tǒng)之漫長,橫通西方之優(yōu)點,可以讓中國以最小的代價進行政治轉(zhuǎn)型,讓中華民族鳳凰涅槃----建立以儒家文化為指導思想的民主法治社會,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追求德治。
第三條道路政治上儒家為本,民主為用;文化上儒家為主,佛道為輔。
三
我要對蔣慶們說的是,堅持儒家立場非常正確,但要注意的是,儒家在具有相當?shù)膫鹘y(tǒng)性、保守性、原則性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現(xiàn)代性、開放性和靈活性,對于民主、自由、平等、人權(quán)等等價值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態(tài)度。這些價值觀屬于全人類,沒有中西方之別,并且與儒家血脈相通。
民主的具體制度架構(gòu)可以探討,我們在學習當中自當慎于選擇(西方民主制度架構(gòu)也是因國而異的),但必須承認,權(quán)為民所授和公開定期的選舉這一原則是沒有問題的。
民主或許會選出小人,但民主政治絕非小人政治。民主作為一種制度,到目前為止仍具有相當?shù)膬?yōu)越性。根據(jù)公平、公正、公開的“三公”原則選舉選出來的是什么人,是精英、君子、圣賢還是小人,取決于各種社會、文化、道德因素。
至少,民主選舉給了精英、君子、圣賢機會----圣賢君子不屑于去競選以及擁有了權(quán)力也會小人化的問題,或許存在,但不會很嚴重。圣賢君子都是具有相當?shù)纳鐣呜熑胃械?,必要時是不會拒絕站出來參政議政和參加競選的。一般君子或有退化為小人的可能,圣賢擇善固執(zhí),身與道俱,其道德水準是不會退化的。
對小人行為包括其政治行為,良性的制度具有相當?shù)募s束功能和糾錯功能,其次,儒家教化作用和意識形態(tài)具有相當?shù)膶Я脊δ?。在仁本主義的導向之下,在心性儒學的道德教化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的狀況下,民眾的認識能力德智水平和選擇眼光都會得到大幅度上升。
關(guān)于人權(quán)問題。國民的人權(quán)包括政治權(quán)利、參政議政的權(quán)利都應該也必須平等。還有,當代儒家對平等人權(quán)特別是言論權(quán)的重視追求和維護,應該學習西方,而且應該超越西方,比西方做的更好,更先進-----至少不比它們差。
四
我要對自由主義說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值得肯定,但是,沒必要也不應該將它們與儒家對立起來。民主自由固然是普世價值,仁義道德更是普世價值,而且具有更高的普適性。它適用于東方也適用于西方,適用于農(nóng)業(yè)文明,也適用于工業(yè)時代和信息時代。
仁本主義完全可以涵蓋并超越人本主義和自由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建設,離不開中華文化特別是仁本主義的導向。這樣建設起來的民主,才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
在追求民主的同時,必須明白,民主的價值盡管頗高,卻是工具性的,它不具有目的性價值和終極性價值。信仰是人對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和生命觀的選擇和持有,是對世界的一種哲學思考,既有對未來的設想,也有對世界開端、人類開端的溯源和判斷。而民主只是一種政治觀,不足以涵蓋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更不足以涵蓋生命觀。
任何東西都有一個度。民主毫無疑問是個好東西,是迄今為止最不壞的制度,是提升社會道德、促進政治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大好手段。但是,手段最好畢竟是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是手段,就有它的適應范圍和局限性。不宜上升為“主義”和信仰,更不宜人為地把它與本土文化對立起來,并以之否定本土文化。
對于當代中國來說,文化啟蒙與自由啟蒙、道德建設與民主建設同等重要,兩方面相輔相成,而且,文化和道德是更加根本性的。民主追求,有賴于文化的指導和道德的力量。優(yōu)質(zhì)的民主,必須建立在優(yōu)質(zhì)的文化和相應的道德的基礎上。
五
順便談談信仰問題。
民主人士大多自稱信仰民主或自由主義。如果“信仰”指的是對某種理論、思想、學說的信服,這么說沒有問題。但嚴格地說,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信仰,或者說,這種信仰是手段化、庸俗化的,沒有根的,有等于沒有。
民主也不足以成為信仰。民主信仰者可以對民主“極度信服和尊重”,但民主作為其“行動的準則”,只能局限于政治、社會實踐的層面,不足以指導此外的一切行動。在這個意義上說,自由主義信仰與唯物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以及偉人、權(quán)力、金錢之類信仰在“質(zhì)量”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它們都無法給信仰者個體提供安身立命的內(nèi)在棲居-----良知信仰才有這個“質(zhì)量”和力量。
良知信仰不同于古今中外任何信仰。它不是宗教,勝似宗教。
佛道信仰沒有政治性,上帝信仰沒有內(nèi)在性和科學性。良知信仰既有超越性又有內(nèi)在性,既有宗教性又有科學性,既有個體性又有社會性,既有道德性又有政治性。
形上形下貫通,內(nèi)圣外王一體,正是良知信仰的殊勝。最重要的是它高度的真實性----良知內(nèi)在于每一個人,人人皆備,人人平等,人人可以自我實證。這是良知信仰與上帝信仰最大的不同點。
關(guān)于良知,有儒者認為,良知是一種境界。我說,沒錯,它是一種境界,但它不僅僅是一種境界,因為,境界有境有界,仍屬于形而下的層面。作為人之本性、天之本體的“生天生地,神天神地” (王陽明語)的良知,是形上形下不二、超越任何境界的。
2010、6、5東海余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