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什么?你說宋朝時已經(jīng)有眼鏡?

        欄目:鉤沉考據(jù)
        發(fā)布時間:2018-05-17 21:53:13
        標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什么?你說宋朝時已經(jīng)有眼鏡?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發(fā)布

                  原載于“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四月初二戊申

                  耶穌2018年5月16日

         

         

        一個人上了年紀,往往眼睛會老花,眼前近處的細小物品會看不清楚,因此看報紙、看文件、看書時,需要大字本,或者使用放大鏡,或者戴老花鏡。實際上,老花鏡就是放大鏡。那么問題來了:中國人是什么時候用上了放大鏡或眼鏡看文字的呢?

         

        也許有人會說,眼鏡是從西洋人發(fā)明的,在西風東漸之前,中國人是沒有眼鏡的。這么說是不合史實的。眼鏡史研究學者聶崇侯先生便認為,中國發(fā)明眼鏡是在13世紀前半葉,而歐洲人發(fā)明眼鏡則是在13世紀后半葉。

         

        13世紀為中國宋代,從文獻記載來看,宋朝的人確實已經(jīng)用上眼鏡了。南宋趙希鵠的《洞天清錄》記載說:“叆叇,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這里的“叆叇”顯然便是老花鏡??稼w希鵠(1170—1242)生平,主要生活于13世紀上半葉,可知中國人使用眼鏡的歷史不會遲于13世紀上半葉。聶崇侯的說法是有根據(jù)的。另有元朝小說稱“叆叇出西域”,很可能眼鏡是西域人帶到中國的,但也不排除是中國自發(fā)發(fā)明的可能性。總而言之,至遲在宋朝,供老花眼使用的眼鏡已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

         

        另一份宋人筆記《暇日記》還提供了一個事例:“史沆斷獄,取水精十數(shù)種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牘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則見?!彼?,即水晶。史沆是北宋蘇洵的同鄉(xiāng)兼朋友,他在擔任執(zhí)法官時,可能得了老花眼,因此曾使用水晶制成的眼鏡閱讀案卷。

         

        不過,此時的眼鏡,形制應該不似今日我們熟悉的帶鏡架雙片眼鏡,而是單個鏡片,無鏡架,使用時以手持著,就如使用放大鏡。

         

        到了明代,關于眼鏡(叆叇)的記載多了起來,明人繪畫的《南都繁會圖》便畫有幾名戴眼鏡的老者。晚明田藝蘅的《留青日札》亦載:“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節(jié),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lián)之,縛于腦后,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p>

         

           


        (《南都繁會圖》上的戴眼鏡老者)

         

        對眼鏡記述得更詳細的是張寧的《方洲雜言》:“嘗于指揮胡龍寓所,見其父宗伯公所得宣廟賜物,如錢大者二,其形色絕似云母石,類世之硝子,而質甚薄,以金相輪廓,而衍之為柄。紐制其末,合則為一,歧則為二,如市肆中等子匣。老人目昏,不辨細字,張此物于雙目,字明大加倍。近者,又于孫景章參政所再見一具,試之復然。景章云:以良馬易得于西域賈胡滿剌,似聞其名為叆叇?!?/p>

         

        這條記載透露了幾條信息:一、此時的眼鏡是雙鏡片的,大如銅錢,有鏡架,可折疊;二、這里的眼鏡顯然是老花鏡,因為它可以使“字明大加倍”;三、兩副眼鏡一為皇帝所賜,一為胡賈所售,價錢是一匹良馬,由此可知,此時的眼鏡還非常昂貴,是稀有物品。

         

        著有《七修類稿》的晚明學者郎瑛也見過一副眼鏡:“少嘗聞貴人有眼鏡,老年人可用以觀書,予疑即《文選》中玉珧之類。及霍子麒送一枚來,質如白琉璃,大如錢,紅骨鑲二片,可開合而折疊之。問所從來,則曰:‘甘肅番人貢至而得者。’豐南禺曰:‘乃活車渠之珠,須養(yǎng)之懷中,勿令干,然后可。予得之二十年無用’云?!睆睦社挠浭鰜砜矗倌陼r便聽說過世間有眼鏡這玩意兒,只是一直未曾見識到,后來才見到一副。這似乎說明,在明代,眼鏡還不是很常見。在明人繪《南都繁會圖》(國家博物館藏)上,也出現(xiàn)一名戴眼鏡的老者。

         

        到了清代,眼鏡就成為尋常的日用品了,因為連私塾先生也是“臉上拴著叆叇鏡”。眼鏡的價格變化也可證明這一點,清初葉夢珠《閱世編?食貨六》載,眼鏡“順治以后價漸賤,每副值銀不過五六錢。近來蘇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販賣,人人可得,每副值銀最貴者不過七八分,甚而四五分,直有二三分一副者,皆堪明目,一般用也。”


         

         

        電視劇《雍正王朝》出現(xiàn)過戴眼鏡的雍正皇帝形象。有些人覺得滑稽,但其實這是符合歷史真實的,雍正這個人確實非??釔垩坨R,他下過多道要求內務府給他配眼鏡的上諭,比如這一道:“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鏡,每樣多做幾副,俱要上好的?!?/p>

         

        許多你以為是今人才用得上的物品,實際上古人早就在使用了。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