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再說仁本位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四月十四日庚寅
耶穌2018年5月27日
天本位或道本位未必是仁本位。道家也是天道本位,但道家主張絕仁棄義,其認知的天道,其實是坤道。儒家對天道的認知才是中正圓滿的,抓住了大象的全體。仁道則是天地人三道的合一。坤元人元合于乾元,地道人道合于天道,故仁本位就是天本位。
天字多義。熊十力先生認為天有四義:形氣之天、主宰之天、虛無之天、自然之天。東海將儒學中的天濃縮為二義:一是自然之天,這是形而下的天,包括熊先生的形氣之天和自然之天,即陳來先生所說的“自然主義的理解”;二是道體之天。這是形而上的天,即主宰之天,太極之天。
太極是乾坤的統(tǒng)一。道家蔽于坤而不知乾,唯認坤元為天道;坤不能統(tǒng)乾,而乾可以統(tǒng)坤。儒家首乾,故儒家道體之天也可以說是乾元之天。
孔子言“天之未喪斯文也”“知我者其天乎”“天生德于予”“五十而知天命”,孟子“吾之不遇魯侯,天也”“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夫天不欲平治天下也”等,這些“天”以及《尚書》中的“昊天上帝”,都是指道體之天。儒家非宗教但有宗教性,故圣經(jīng)圣言有時會對道體之天進行人格化,作出宗教意義的理解。但宗教對道體之天只是臆想虛構(gòu),并無心性實證。
道體,于天而言為天道,即天命、天理等等;于人而言為天性,即天命之性、人之本性、仁性、良知等等?!靶耘c天道”,異名同指,于天為道,于人為性。究極而言,德性之天即道體之天,都具有形上意義。
良知一詞首出孟子,但孟子的良知仍屬于習心習性層面,王陽明則將良知上升為本心本性本體、即道體的高度。故王陽明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p>
生天生地,正是道體的大能,宇宙萬物包括生命都是道體所現(xiàn)之象。就天而言為天理,就人而言為良知,無非仁也。朱熹說仁就是“生物之心”。他說:“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已矣?!保ā吨熳游募肪砹撸?/p>
王陽明又說,“良知學是千古圣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譬如行舟得舵,平瀾淺灘無不如意,雖遇巔風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沒溺之患?!绷贾慈市浴R匀首痔鎿Q良知,此言同樣成立。
《中庸》言“天命之謂性”,性也者, 天命之謂也。這里的天即道體之天,命有流行、賦予、命令諸義。天秩井然,謂之天理;大化流行,謂之天命,都是指道體。這里的性即本性。人之本性為天之所命,這就將天命與本性一以貫之了。
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理解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ā墩撜Z?里仁》)沒錯,但不到位。這個一,應(yīng)是仁。仁可以涵蓋忠恕,忠恕不能涵蓋仁。這個一,即子貢自稱不得而聞的“性與天道”。性即仁性,天道即仁道。
孔學、儒學即仁學,四書五經(jīng)都是仁以貫之的。我在《仁本主義》(待出版)一書自序中說:
“六經(jīng)四書可以各用一個字概括:《詩經(jīng)》是正,“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無邪則正;《尚書》是敬,祭天臨民,順天保民,不外乎敬;《禮》是禮,本于太一,本于仁義,以敬為主,以和為用;《易經(jīng)》是易,簡易、變易、不易三原則;《樂經(jīng)》是樂,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春秋》是王,王道通達天地人道;《論語》是仁,《孟子》是義,《大學》是大,《中庸》是中。
正、敬、禮、易、樂、王、仁、義、大、中十個字,相輔相成,相貫互通,歸結(jié)于仁,即統(tǒng)于仁字大旗。儒學即仁學,即仁本主義學說。這個仁,非心(意識心)非物,超越心物,心物一元。這個仁,是一種特殊的心,是道心,天地之心,即“性與天道”,在人為本性,道心良知;在天為天道,道體乾元。這個仁字,徹上徹下徹里徹外,將天與人、道與器、彼岸與此岸、現(xiàn)實與理想、道德與政治、科學性與宗教性一貫而通。無不融會貫通。”
孔孟之道、四書五經(jīng)是仁以貫之,宇宙萬物包括一切生命也是仁以貫之的。天人合一,合于仁;萬物一體,一于仁。孟子“萬物皆備于我”(《孟子?盡心上》),是備于仁性,天地萬物一體同仁。
因此,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蔽遗c民物一體同仁;二程說:“仁者渾然與物同體”、“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王陽明說:“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nèi)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yǎng)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保ā秱髁曚洝罚按笕苏?,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保ā锻蹶柮魅肪矶?/p>
綜上所述,天地之性、天命之性、人之本性即仁性,天地萬物同歸于仁,孔孟之道即仁道,儒家學說即仁學。說儒家是仁本位,不亦宜乎。
責任編輯:柳君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