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喬峰能不能吃到花生米

        欄目:鉤沉考據(jù)
        發(fā)布時間:2018-08-13 19:43:47
        標簽: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喬峰能不能吃到花生米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七月初三日丁丑

                   耶穌2018年8月13日

         

          

         

        金庸先生至少有兩次將花生列入宋朝人的日常食譜,一次是在《天龍八部》第二十章:“他定了定神,轉(zhuǎn)過身來,果見石壁之后有個山洞。他扶著山壁,慢慢走進洞中,只見地下放著不少熟肉、炒米、棗子、花生、魚干之類干糧,更妙的是居然另有一大壇酒?!蔽闹械摹八?,是喬峰。

         

        另一次是在《射雕英雄傳》第一回:“郭嘯天帶著張十五來到村頭一家小酒店中,在張飯桌旁坐了。小酒店的主人是個跛子,撐著兩根拐杖,慢慢燙了兩壺黃酒,擺出一碟蠶豆、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另有三個切開的咸蛋,自行在門口板凳上坐了,抬頭瞧著天邊正要落山的太陽,卻不更向三人望上一眼?!边@個跛子,就是東邪黃藥師的弟子曲靈風。

         

        許多讀者都指出這是金庸小說的一個Bug,比如網(wǎng)上有人糾正說,蠶豆、花生兩種作物“都是中國本土所無,而后才逐漸由國外傳進來的。蠶豆又名胡豆、寒豆、羅漢豆,大概在元代才由波斯傳入中國,到明朝時才普遍種植?;ㄉ鷦t是出自美洲的農(nóng)作物,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以后才開始在美洲之外的地區(qū)傳播,大約1530年左右才傳入中國,由沿海傳入內(nèi)陸地區(qū)又經(jīng)過很長時間,直到乾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筵席珍貴之物,尋常人很難吃到?!?/p>

         

        其實這個“糾正”也未必正確。蠶豆確實又叫做胡豆,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豌豆、蠶豆皆有胡豆之名”,“《太平御覽》曰張騫使外國,得胡豆種歸,指此也(蠶豆),今蜀人呼此為胡豆,而豌豆不復(fù)名胡豆矣。”一般認為,蠶豆早在漢代便從西域傳入了中國。生活在南宋的曲靈風當然可以吃到蠶豆。

         

          

         

        (花生)

         

        花生也確實被普遍認為是來自美洲的作物,但傳入中國的時間應(yīng)該遠早于1530年,因為弘治十六年(1503)的《常熟縣志》已有關(guān)于花生的記錄:“落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長,俗云花落在地,而生子土中,故名。霜后煮熟可食,味甚香美?!狈謩e成書于1504年與1506年的《上??h志》與《姑蘇縣志》也都有花生的記載。

         

        還有一些微弱的證據(jù)顯示,明代之前中國已發(fā)現(xiàn)花生,如元末的《飲食須知》載:“近出一種落花生,詭名長生果,味辛甘,果性冷,形如豆莢,子如蓮肉?!辈贿^,支持花生為明代傳入的證據(jù)是最充分的。如此說來,生活在北宋的喬峰與生活在南宋的曲靈風,都不大可能用花生下酒。

         

        蠶豆與花生傳入中國的時間,正好代表了中國歷史上兩次大規(guī)模引入域外農(nóng)作物的高峰期:漢代(余波延續(xù)至唐宋)與明代(余波延續(xù)至清代)。

         

        一般來說,漢代傳入的域外農(nóng)作物,多沿陸上絲綢之路進來,原產(chǎn)地一般在中亞、西亞一帶,許多記載都將這些域外農(nóng)作物的傳入歸功于張騫,其實由張騫帶入的域外農(nóng)作物只有兩種可以確證:苜蓿和葡萄。其他的農(nóng)作物(包括前面我們提過的蠶豆)應(yīng)該是張騫之后陸續(xù)傳入中國的,只是托了張騫之名而已。明代傳入的農(nóng)作物,則通常沿海上絲綢之路而來,多數(shù)為美洲作物。

         

        有個簡便的方法可以大體上區(qū)分從陸上絲綢之路傳入的域外農(nóng)作物與從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域外農(nóng)作物。前者的名字通常都帶有一個“胡”字,后者則通常都帶有一個“番”字。但請記住,凡事都有例外,不可絕對而論。

         

          

         

        “胡”字系的農(nóng)作物是很多的,比如蠶豆原稱胡豆;原產(chǎn)伊朗的核桃,稱胡桃;原產(chǎn)歐洲南部及中亞的大蒜,稱胡蒜;原產(chǎn)地中海及中亞的香菜,稱胡荽;原產(chǎn)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黃瓜,稱胡瓜;原產(chǎn)非洲的芝麻,稱胡麻;胡椒原產(chǎn)于天竺;胡蘿葡(胡蘿卜)從伊朗傳入。這些“胡”字系作物,傳入時間大致都是在漢代。還有洋蔥,不要被它的“洋”名迷惑了,以為是洋人帶來的,其實它的原名叫胡蔥,原產(chǎn)于中亞,也是從陸上絲綢之路而來的。

         

        誠如你今天看到的,不少“胡”字系作物后來的名字都不帶“胡”字了,這又是為什么呢?史料的記載認為,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后趙政權(quán)的胡人石勒,特別諱忌“胡”字,諸多帶有“胡”字的名稱只好都避諱改名,如胡荽,“石勒改曰香荽”;胡瓜也因“石勒諱胡改名”(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

         

        “番”字系的農(nóng)作物也不少,如番豆、番茄、番薯、番荔枝、番木瓜、番石榴、番蒜(即芒果)。番豆即前面說到的花生。番茄又稱番柿,原產(chǎn)南美,明代傳入,明人《群芳譜》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如榴,一枝結(jié)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縛作架,最堪觀,火傘火珠,未足為喻。”可見其最早是作為觀賞性植物引進來的。

         

        番薯也是美洲作物,大約明代萬歷年間從東南亞引進。番荔枝、番木瓜、番石榴都是美洲水果,約明清時期傳入。馬鈴薯也是原產(chǎn)于美洲,名字雖然不帶“番”字,但有些地方稱其為“洋芋”,到底還是泄露了它的“舶來品”身份,傳入中國的時間大致是明末清初。

         

        此外,還有兩種大名鼎鼎的美洲作物,也屬于“番”字系,那就是玉米、辣椒。

         

        玉米,中國人原來稱之為“番麥”、“西天麥”,這一名字透露了它是海外傳入的信息。一般認為,玉米是16世紀率先引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因為杭州人田藝蘅在《留青日札》中記述說:“御麥出于西番,舊名番麥,以其曾經(jīng)進御,故名御麥,干葉類稷,花類稻穗,其苞如拳而長,其須如紅絨,其實如芡實,大而瑩白,花開于頂,實結(jié)于節(jié),真異谷也。吾鄉(xiāng)傳得此種,多有種之者。”《留青日札》成書于1573年(萬歷元年),可知至遲在明代萬歷年間,田藝蘅的家鄉(xiāng)已多有農(nóng)業(yè)者種植玉米。

         

          

         

        (玉米)

         

        但又有學者發(fā)現(xiàn),成書于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的《平?jīng)龈尽芬灿杏衩椎挠涊d:“番麥,一名西天麥,苗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實,實如塔,如桐子大,生節(jié)間,花垂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睋?jù)此,玉米應(yīng)該是1560年之前就從陸路傳入了中國西部??偠灾衩走@一原產(chǎn)美洲的域外農(nóng)作物,到底是什么時候、沿什么路線傳播到中國,學界還未有定論,但時間線的上限,不會早于明代。

         

        辣椒的原名也帶有一個“番”字,叫做“番椒”,說明這一作物也是從海外傳進來的。目前見到的關(guān)于辣椒的最早文獻記載,是成書于1591年(萬歷十九年)的明人筆記《遵生八箋》:“番椒,叢生,白花,實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子種。”從“味辣”與“甚可觀”的措詞來看,辣椒在明代萬歷年間,似乎既被當成辛辣調(diào)味料食用,又被作為觀賞性植物。

         

        不過,又有一些微弱的證據(jù)顯示中國古代可能也有原產(chǎn)的辣椒物種。學者曾在云南發(fā)現(xiàn)原生態(tài)的野辣椒,近代植物學家蔡希陶等人在編譯《農(nóng)藝植物考源》時,據(jù)此提出一個觀點:云南西雙版納、思茅、瀾滄一帶分布有一年生的涮辣椒及多年生的小米辣,只是南美洲栽培普遍些,我國古代沒有普遍栽培而已。還有報道稱,1986年考古學者在四川成都的唐代垃圾坑中,發(fā)現(xiàn)有完好的辣椒出土。

         

        不過,從文獻記載的角度來看,云南、貴州、四川、兩湖等地流行吃辣椒的飲食習慣,應(yīng)該形成于清代,據(jù)清末《清稗類鈔》、《蜀游聞見錄》等筆記記載,“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之人,日二餐,喜辛辣品”;貴州“居民嗜酸辣”;“惟川人食椒,須擇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辣不可”。清代之前,卻未見類似的記載。

         

          

         

        (辣椒)

         

        有意思的是,辣椒與玉米這兩種明代才廣泛種植的域外農(nóng)作物,都被金庸寫入宋朝背景的小說中?!短忑埌瞬俊穼懙溃骸白源艘宦废驏|,又行了二十余日,段譽聽著途人的口音,漸覺清雅綿軟,菜肴中也沒了辣椒?!薄渡竦駛b侶》寫道:楊過“走了一陣,腹中餓得咕咕直響。他自幼闖蕩江湖,找東西吃的本事著實了得,四下張望,見西邊山坡上長著一大片玉米,于是過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這也是金庸小說的Bug,因為更有說服力的證據(jù)說明,生活在南宋的楊過是吃不到玉米的;而北宋時的大理人家,也未有在菜肴中放辣椒的飲食習慣,那時候云南有沒有辣椒這一作物也很不好說哩。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