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兩個“正當防衛(wèi)”的判例,一個生宋代,一個在清代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發(fā)布
原載于“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七月二十日甲午
耶穌2018年8月30日
這兩天,關(guān)于“正當防衛(wèi)”的討論頗熱鬧,原因你懂的。“正當防衛(wèi)”是現(xiàn)代法學概念,或者說,是從近代西方傳過來的法律術(shù)語。那中國傳統(tǒng)司法有“正當防衛(wèi)”嗎?當然有。
這里只講兩個判例,一個出現(xiàn)在宋代——
宋徽宗大觀二年,昌州有一名婦女阿任,丈夫已亡故十年,但阿任沒有改嫁。亡夫的親兄弟盧化鄰垂涎阿任姿色,伺機“侵逼強奸”,“阿任倉卒之間,無可逃免”,殺傷盧化鄰,導致其傷重身死。昌州將案子呈報梓州路提點刑獄司,提刑司又呈報中央。中央法司認為,阿任不需要負刑事責任,“免勘特放”,朝廷還“支賜絹五十疋”給她,以示嘉獎。
另一個判例出現(xiàn)在清代——
案情概述:
有陶文鳳者,涎其弟婦丁氏美貌,屢調(diào)戲之未得間。一日,其弟文麟因事赴親串家,夜不能返。文鳳以時不可失,機不可逸,一手執(zhí)刀,一手執(zhí)銀錠兩只,從窗中跳入丁氏房中,要求非禮。丁氏初不允,繼見執(zhí)刀在手,因佯許也。雙雙解衣,丁氏并先登榻以誘之。文鳳喜不自禁,以刀置床下,而亦登榻也。不料丁氏眼疾手快,見彼置刀登榻,即急趨床下,拔刀而起,文鳳猝不及意,竟被斬死。次日鳴于官,縣不能決,呈控至府。
知府張船山判:
(一)審得陶丁氏戳死陶文鳳一案,確系因抗拒強奸,情急自救,遂至出此。又驗得陶文鳳赤身露體,死在丁氏床上。衣服亂堆床側(cè),襪未脫,雙鞋又并不齊整,擱在床前腳踏板上,身中三刃:一刃在左肩部,一刃在右臂上,一刃在胸,委系傷重斃命。本縣細加檢驗,左肩上一刃最為猛烈。當系丁氏情急自衛(wèi)時,第一刃砍下者,故刀痕深而斜。右臂一刃,當系陶文鳳被刃后,思奪刀還砍,不料刀未奪下,又被一刃,故刀痕斜而淺。胸部一刃,想系文鳳臂上被刃后,無力撐持,即行倒下。丁氏恐彼復(fù)起,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再猛力在胸部橫戳一下,故刀痕深而正。
(二)又相驗兇器,為一劈柴作刀。正與刀痕相符。而此作刀,為死者文鳳之物。床前臺下,又有銀錠兩只,各方推勘,委系陶文鳳乘其弟文麟外出時,思奸占其媳丁氏,又恐丁氏不從,故一手握銀錠兩只,以為利誘,一手執(zhí)兇刀一把,以為威脅。其持刀入房之際,志在奸不在殺也。丁氏見持兇器,知難幸免,因設(shè)計以誘之。待其刀已離手,安然登榻,遂出其不意,急忙下床,奪刀即砍,此證者諸死者傷情及生者供詞,均不謬者也”。
(三)按律因奸殺死門載:婦女遭強暴而殺死人者,杖五十,準聽錢贖(此處張船山對法律的引用可能有誤)。如兇器為男子者免杖。本案兇器,既為死者陶文鳳持之入內(nèi),為助威強奸之用,則丁氏于此千鈞一發(fā)之際,奪刀將文鳳殺死,正合律文所載,應(yīng)免予杖責。且也強暴橫來,智全貞操,奪刀還殺,勇氣佳人,不為利誘,不為威脅。茍非毅力堅強,何能出此!方敬之不暇,何有于杖?此則又敢布諸彤管、載在方冊者也,此判。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韓星】孔子與儒家思想的統(tǒng)系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