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特郎普,越看越像乾隆爺了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四月十一日壬子
耶穌2019年5月15日
有網(wǎng)友在“知乎”上提問:“特朗普的行事風格與中國古代的哪位君王很相似?”這個問題要是我來回答,我會說,大清乾隆爺啊。
01
理由有三。
第一,特朗普是商人出身,商人習氣濃厚。乾隆雖然不是商人,卻有商人情結(jié),他在圓明園之內(nèi)布置了一條買賣街,每年春節(jié)期間開市,“凡古玩、估衣以及茶館飯肆,一切動用諸物悉備,外間所有者無不有之,雖至攜小筐賣瓜子者亦備焉”,過一把王健林開萬達廣場的癮。當然,在買賣街做生意的、購物的,全都是內(nèi)廷太監(jiān)、宮女、皇族、官員,嚴格來說,是模擬交易。
第二,特郎普特別愛出風頭,而乾隆爺大概也是古代中國最愛出風頭的帝王之一,別的不說,就說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詩歌數(shù)目吧,超過4萬首,規(guī)模足以媲美《全唐詩》,一個人要不是高度自戀、熱愛作秀,是不可能寫出這么多首詩歌的。
第三,特郎普對國際貿(mào)易不太感冒,上任后,又是退出TPP群,又是揚言要跟別國打貿(mào)易戰(zhàn),砌起關(guān)稅壁壘。巧的是,乾隆爺雖然喜歡在皇家園林內(nèi)搞點虛擬的買賣,對動真格的海外貿(mào)易卻心懷警惕,大清王朝原來實行“四口通商”,西洋商船可抵粵、閩、浙、江四海關(guān)通商,乾隆爺干脆將“四口通商”改成“一口通商”,只允許西洋商人在粵海關(guān)交易。
當然,任何類比都是蹩腳的。特郎普當然不可能是乾隆。好在我的本意也不是要論證特郎普與乾隆爺?shù)南嗨贫?,而是想說,現(xiàn)在特郎普想做的事情——自外于世界貿(mào)易體系,從前的乾隆爺已經(jīng)做過了,后果呢?還真應了今日流行的一句大白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02
事情得從1792年,即乾隆五十七年說起。
大家都知道,這一年,英國派了一個以馬戛爾尼為首的使團,不遠千里,來到中國,代表英王喬治三世向乾隆皇帝拜壽。當然,拜壽只是一個禮節(jié)性的名義,英王派遣馬戛爾尼使華,另有盤算,這個盤算就是希望說服乾隆皇帝開放門戶,加入近代世界貿(mào)易體系。
大家也都知道,在承德避暑山莊,馬戛爾尼晉見乾隆皇帝時,雙方發(fā)生了禮儀方面的爭執(zhí):清廷要求馬戛爾尼向皇帝雙膝下跪,行叩首禮;馬戛爾尼則只同意單膝下跪,不叩頭。其實,放在歷史長河中,這點禮儀爭執(zhí)并不重要,馬戛爾尼入鄉(xiāng)隨俗也好,乾隆皇帝主隨客便也好,都不影響歷史的發(fā)展。
影響歷史發(fā)展的是什么?是馬戛爾尼向乾隆提出的請求,以及乾隆對英人請求的回應。
那么馬戛爾尼具體提出了哪些請求?《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收錄有兩封乾隆寫給英王的敕諭,敕諭上乾隆提到:
爾國王表內(nèi)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
爾使臣稱,爾國貨船將來或到浙江寧波、珠山及天津、廣東地方收泊交易;
爾使臣稱,爾國買賣人要在天朝京城另立一行,收貯貨物發(fā)賣;
爾使臣稱,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島一處,商人到彼,即在該處停歇,以便收存貨物;
據(jù)稱,撥給附近廣東省城小地方一處,居住爾國夷商,或準令岙門居住之人出入自便;
又據(jù)稱,英吉利國夷商自廣東下岙門,由內(nèi)河行走,貨物或不上稅,或少上稅;
爾國使臣之意,欲任聽夷人傳教。
據(jù)此敕諭可知,馬戛爾尼在承德避暑山莊向乾隆皇帝提出了七條請求,其中前六條都跟通商有關(guān),為方便理解,我先翻譯成大白話:
1、請允許英國派遣大使駐于京師,照管英商對華貿(mào)易;
2、請開放寧波、珠山(即舟山群島)及天津、廣東等口岸,允許英國商船靠岸貿(mào)易;
3、請允許英國商人在京師設(shè)立商行,收貯商貨;
4、請批準英國商人租住舟山一處小海島;
5、請允許在廣州城附近選擇一處地方作為英商的居留地,并允許岙門(即澳門)的英商自由出入廣東;
6、請允許英國商船通過內(nèi)河自廣東進入岙門,并減免關(guān)稅。
最后一條是請求允許傳教,因為不涉本文宗旨,略過不談。
對馬戛爾尼提出的這六條通商請求,乾隆爺逐條作出拒絕,理由是“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在敕諭的最后,乾隆爺還跟英王推心置腹地說:“以上所諭各條,原因爾使臣之妄說,爾國王或未能深悉天朝體制,并非有意妄干?!駹柺钩妓鶓└鳁l,不但于天朝法制攸關(guān),即為爾國代謀,亦俱無益難行之事,茲再明白曉諭。爾國王當仰體朕心,永遠遵奉。
兩封敕諭都寫得辭嚴義正,但了解近代史的朋友應該知道,乾隆皇帝對通商的拒絕,實際上是錯過了近代貿(mào)易體系的邀請函,自外于世界潮流而不自知。半個世紀后,1840年,英國改用野蠻手段,以堅船利炮轟開了大清的國門。
在此之前,大清皇帝能理解并且欣然接受的,是朝貢貿(mào)易。在馬戛爾尼使團到來之前的順治十一年(1653),荷蘭曾以朝貢的名義遣使來華,向順治帝行三跪九叩之禮,請求朝廷接受貢品并給予回賜。順治帝批復:“荷蘭國慕義輸誠,航海修貢,念其道路險遠,著八年一次來朝,以示體恤遠人之意。”荷蘭因此獲得了跟大清國開展朝貢貿(mào)易的機會,每八年來華一次,每次可帶商船四艘。
03
說到這里,如果你以為乾隆爺代表了中國的傳統(tǒng):閉關(guān)鎖國、對海外貿(mào)易缺乏興趣,那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在明清之前,傳統(tǒng)中國一直是開放的,從漢代絲綢之路的開辟,到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都印證著中國的開放性,及與世界的交流。
宋朝時,尤其重視海外貿(mào)易,紹興年間,有一位叫蒲亞里的阿拉伯商人娶了中國女子為妻,在廣州定居下來,宋高宗便諭令地方政府“勸誘亞里歸國”。是宋朝不歡迎外商嗎?不是。是因為蒲亞里在中國定居后便不再從事外貿(mào)了,宋政府希望他回國去招攬蕃商,“往來干運蕃貨”。
宋政府也鼓勵中國海商在出洋貿(mào)易時,順道招徠蕃商來華做生意:“蕃商有愿隨船來宋國者,聽從便”。而對于傳統(tǒng)的朝貢貿(mào)易,宋朝則有意加以限制,宋高宗曾下令出海商船不得“擅載外國入貢者”,否則將處以“徒二年,財物沒官”的懲罰。由此可以見出宋王朝輕朝貢、重通商的政策傾向。
04
有人以為,宋朝國力衰敗,沒有幾個國家入貢,所以才對朝貢貿(mào)易不感興趣。此話不對,事實上,與宋朝保持朝貢貿(mào)易的國家很多,如朝鮮、交趾、大食(阿拉伯帝國)、注輦(印度半島古國)、三佛齊(蘇門答臘)、闍婆(爪哇)、占城(印度支那古國)、丹流眉(馬來半島古國)、渤尼(文萊)、古邏(奎?。⒛﹀龋溂樱┑葒?。
但對中國來說,朝貢貿(mào)易在經(jīng)濟上是得不償失的,因為按照慣例,朝廷回賜的商品價值遠大于入貢的商品價值。通商貿(mào)易則不同,不但貿(mào)易國雙方可以互通有無、帶動工商業(yè)發(fā)展,而且政府也能從貿(mào)易中抽稅。這才是宋王朝輕朝貢、重通商的主要原因。
為開拓海外貿(mào)易,宋政府先后在廣州、泉州、杭州、明州、密州等重要港口設(shè)立“市舶司”(類似于海關(guān)),在秀州、溫州等港口設(shè)立二級機構(gòu)“市舶務(wù)”,在一些沿??h鎮(zhèn)設(shè)置三級機構(gòu)“市舶場”。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中經(jīng)杭州灣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商開放,與南洋、西洋諸國發(fā)展商貿(mào)。
宋政府又在廣州、泉州等港口設(shè)立“望舶巡檢司”,在海面上布置寨兵(類似海上救護隊),以打擊海盜,保護海上貿(mào)易與商人安全。來華的商船到達廣東海域,即有“寨兵有酒肉之饋,并防護赴廣州”。廣州、泉州等有蕃商聚居的港口城市,還建設(shè)了蕃坊,供外國商民居住;又有“蕃學”,供蕃商子弟入學讀書。后來馬戛爾尼使團向大清乾隆爺提出的請求,完全沒有超過宋代已經(jīng)施行的開放政策。
所以我們?nèi)滩蛔〖僭O(shè):假如馬戛爾尼使團到訪的是大宋,中國與西歐的全面通商會不會提前數(shù)百年呢?
責任編輯:近復
【下一篇】【劉學智】張載“為天地立心”釋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