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干春松作者簡介:干春松,男,西元1965年生,浙江紹興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現(xiàn)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副院長,社會兼職中華孔子學會常務副會長。著有《現(xiàn)代化與文化選擇》《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制度儒學》《重回王道——儒家與世界秩序》《保教立國:康有為的現(xiàn)代方略》《康有為與儒學的“新世”》等。 |
愿錢遜先生在那邊能更多體會父子溫情
作者:干春松
來源:鳳凰網(wǎng)國學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七月廿三日壬辰
耶穌2019年8月23日
剛剛送走余敦康先生,突然又聽到錢遜先生離世的消息,很讓人難過。
最初認識錢遜先生,是在中華孔子學會的辦公會議上。中華孔子學會最初很重要的力量來自清華大學的思想文化研究所,錢遜先生、羊滌生先生、劉鶚培先生,都是張岱年先生的在學會工作中的最重要的助手。后來張岱年先生年事漸高,學會的工作由湯一介先生負責,我去做一些會務工作。學會的工作會議一般在北大的治貝子園舉行,錢遜先生作為學會的副會長也經(jīng)常出席。當時雖然也看過錢先生的《論語淺解》,但對他最感興趣的還是因為他是錢穆先生的兒子,所以充滿著好奇心。不過,前輩們開會,話題主要集中在孔子學會的工作上,也很少談論家世。我作為晚輩,雖然有搜集學術八卦的愛好,但也不能貿(mào)然相問。
當時對錢先生的印象就是特別溫和,總的感覺錢先生工作重心主要在國際儒聯(lián),因為要編輯國際儒聯(lián)的刊物,還有就是參與政法大學的國際儒學院的工作。
后來,因為湯一介先生和怡學大和尚一起,創(chuàng)辦了什剎海書院,書院的工作包括春夏秋冬四季論壇和一些面向社會的經(jīng)典講習等活動,經(jīng)常能跟先生見面,尤其是先生不分春夏秋冬,在書院開設四書課程,向對傳統(tǒng)文化有興趣的社會各界人士講授他研究四書的心得,深受歡迎。
后來,什剎海書院在山西晉城的聚壽山開辦了聚壽山書院,聘請錢遜先生為山長,那時候,錢遜先生已經(jīng)八十多歲了。受聘儀式我也參加了。晉城雖然風光秀麗,但從北京去要先坐高鐵到河南新鄉(xiāng),再坐三個小時左右的汽車才能到,這么長的旅途對于錢遜先生而言,也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但我發(fā)現(xiàn)一路之上,錢遜先生一如既往地面帶笑容,溫文爾雅。后來我聽說,他對書院的事還十分負責。
錢先生晚年,聽力成為他的一個大的問題,但如果是跟弘揚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活動,他一般都會克服困難,到場支持,并跟大家分享他自己研讀經(jīng)典的心得。他經(jīng)常講不能把經(jīng)典看做是死的東西,要從經(jīng)典中提煉對自己的身心修養(yǎng)有益的內(nèi)容,并將之轉化為行為,這一切看似平常,但的確是錢先生自己行為的寫照。
前幾周去什剎海書院,吳安春老師告訴我錢先生身體不好,表示書院要多關心錢先生的醫(yī)療及其他事務,我聽了雖然很擔心,但總覺得這都是年歲大的一些小問題。今天在火車上看到這個消息,我并不敢相信,跟吳安春老師核實。在確認這個消息之后,覺得很遺憾。什剎海書院其實啟動了一個導師口述史的工作,但因為人手的問題,像余敦康先生、錢遜先生都還沒來得及完成,現(xiàn)在看起來也不知道該如何補救。
錢遜先生說他是被歷史選擇的人,的確,從他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他受錢穆先生的言傳并不多,而且他在1949年前后的思想上也并不愿意追隨錢穆先生的道路。后來父子相隔三十多年,才得以重逢。五十多歲之后,錢遜先生才因為清華大學的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原因轉而研究傳統(tǒng)文化,算是衰年變法,其困難可想而知。從錢穆先生給錢遜先生的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錢穆先生對錢遜先生的國學功底的“擔心”。但經(jīng)過努力,錢遜先生在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在國學經(jīng)典的傳播上費心更多。
錢穆先生和錢遜先生作為父子,因為時代和歷史的原因,學問上的交集并不多,希望在那邊,他們能有更多的機會體會父子之間的溫情和對中國文化的敬意。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