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樟法】普世價值與普適價值--儒家文化高在哪里?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1-01-17 08:00:00
 |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一
普世價值是指任何社會、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適用的價值,普適價值更進一步,不僅適用于任何社會國家民族,還適用于任何時間任何時代,不僅能“放之四海而皆準”,而且能“質諸古今而不疑”(程頤語)。
普世性就空間性而言,普適性則兼涵空間和時間。普適的一定是普世的,普世的不一定是普適的。普適性涵蓋和高于普世性,普適價值是更高的價值,具有更高的真理性。
民主自由平等人權憲政法治等價值觀普世但不普適。例如,民主制度適用于今,未必適用于古-----姑且不論民主制度不可能在遙遠的古代被“發(fā)明”出來。在遙遠的古代,在文化、文明程度極其低下的人類“兒童時期”,善的等級制(三綱五常)和開明專制(儒家君主制)就有其相當?shù)暮侠硇院戏ㄐ?,甚至比現(xiàn)代平等民主更有利、更適合于人類社會。
又如法治,原始時代不需要,在物質精神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人人皆有士君之行”的理想時代(仁本主義文明的高級階段)也未必需要。民主法治是到目前為止最不壞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制度。
可見,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仍有相當?shù)木窒扌浴?
人們普遍認為,世間一切真理都是相對的,僅在一定范圍一定領域一定時空內正確,離開了特定范圍、領域時空就不適用了。然而,有沒有例外呢,有沒有一種任何時空都適用的普適價值和絕對真理?
有?!吨杏埂返诙耪拢骸肮示又?,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這里說的君子之道即中庸之道、良知之道,即仁義原則。它既適用于任何社會國家民族又適用于任何時代,既適用于古代也適用于現(xiàn)代和未來,既適用于農業(yè)時代也適用于工業(yè)時代信息時代更適用于未來的仁本主義文明。它普遍適用于人類的一切時間段。
仁義原則的普世性也高于民主自由,它不僅適用于政治社會領域,還適用于人類個體。民主自由平等人權乃是仁義原則在政治社會領域的作用和體現(xiàn),是現(xiàn)代性的“禮之大者”。
二
仁義原則可以進一步擴展為仁義禮智信五常道,“開發(fā)”出萬物一體論、理一分殊論、體用不二論等等義理,儒家經典,就是圍繞著這些原則、標準和義理而“說法”的具有高度普世性和普適性的大經。
任何社會任何人任何思想學說“教義”,如果偏離了這些原則和標準,都會出問題;如果違背了,與這些原則和標準對著干,必定問題嚴重:社會和人必變黑,理必成歪理,學必成邪說,教必成邪教。
需要說明一下:禮的具體形式有時代性和局限性,君主時代有君主時代的禮,民主時代有民主時代的禮,所謂“禮以義起”、“禮,時為大”。但是,禮的精神卻沒有時代性和局限性,因為禮的精神就是“時”,就是義,都歸結為仁。
另復須知,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最早“發(fā)現(xiàn)”、必須遵循的原則和標準,但不是儒家的發(fā)明。真理只能發(fā)現(xiàn)不能發(fā)明,不論發(fā)現(xiàn)沒有,真理都“客觀”在那兒。只是,發(fā)現(xiàn)真理之后,才能更好地遵循它。
《中庸》開頭就開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本性人人皆具人人平等,但如果不知“道”,就不知重道、向道、修道,就很容易偏離乃至違背道,就談不上率性而行了。(人性有本習之分。世人言行的率性,往往所率的是習性,而且是不良習性。)
相對“仁”而言,義禮智信諸德仍屬本性的作用,良知仁性是人之本性。有儒者說:人人都是天生的儒家,這就是從本性上說的。人之本性乃天之所命,人人皆有人人平等人人相同,天不變本性不變。仁性良知之所以是絕對真理和最高原則,具有普適絕對永恒的價值,道理就在這里。
或曰:“儒學是農業(yè)社會的產物,是適應農業(yè)社會的學說,而不適合工業(yè)社會?!?
這是一個普遍的誤會。知道了普適性的道理,這一誤會就迎刃而解了。農業(yè)社會是三七二十一,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及未來任何社會仍然是三七二十一,不會變成三七二十八。
同樣,儒家在原則上任何社會任何人都適合,如果哪個社會哪個人不適應了,毫無疑問,那不是儒家的問題。儒家所認證的良知和由此生發(fā)出來的生命觀、世界觀、人生觀、人性觀、價值觀等等,是永遠正確不會過時的。
三
論價值和境界,中華文化高于西方文化,儒家文化又高于佛道及其它諸子百家。儒家文化的先進性文明性真理性宗教性,儒家圣賢的高明,就根本性地體現(xiàn)于對“性與天道”(生命本質與宇宙本體)以及萬物一體、體用不二之理的認知的全面、深刻和透徹。
西方哲學,于宇宙,只知現(xiàn)象不知本質,只知作用不知本體,唯心論唯物論,都是錯把現(xiàn)象當做本質本體了;于生命,只知習性不知本性,性惡論不用說了,說性善,也是從習性而論。
以中華文化的標準衡量,西方哲學屬于“無體之學”。優(yōu)秀如康德,也不得不假設一個“上帝”為體,才能“把話說圓”----建立他的體系,然而假設的體終究不是體,假設的體開不出宇宙萬物?;浇躺系蹌?chuàng)世造人,只是一種蒙昧的信仰和特殊的神話,等同于假設。
佛道兩家對“性與天道”及體用不二之理都有相當?shù)恼J知,然而仍不夠圓滿,對現(xiàn)象和作用仍不夠重視,有耽空滯寂(佛家)、耽虛滯靜(道家)、知體遺用乃至性相割裂(兩家)之嫌。
佛教說萬法歸一、道家說“一生萬法”,兩家都不知“一歸萬法”;兩家都說體用不二,卻都疏離政治和社會,不認可政治、制度之“用”。所謂全體大用,“用”有缺,“體”焉能全?兩家論道理不可謂不高,只是終究不夠圓滿,終究不如儒家的無偏無漏大中至正。
2011-1-7東海儒者余樟法
附言:昨夜,偶爾聽到某著名的文化大師在某臺大談中國文化的優(yōu)越性,繁征博引東拉西扯,夸夸而談言不及義,說了半天也沒說到點子上,沒說出中國文化根本處優(yōu)越在哪里,顯然是個完全徹底的“不明真相者”:不明生命之真相、良知之真相,當然也不明中華文化之真相。不由得好氣又好笑,浪費口才浪費生命還誤導聽眾遺笑大方,何苦來哉。特作此文,略為有興趣人士釋疑解惑吧。
這個時代真是光怪陸離怪狀疊出:詩詞家不懂平仄格律,經濟學家不懂經濟,政治家沒有政治道德,自由事業(yè)以利己主義為旗幟,儒家以堅持異端外道立場為榮,文化大師于儒佛道都門外漢。想起一位無名氏的準名言:“當今中國的大師,哪有不在牛身上裝生殖器的?哪有不在馬身上栽扁桃體的?”。在真正的文化人眼里,當今眾多知識分子學者教授包括眾多大師,都屬于文化貧民和災民,都有必要重新接受一番文化、道德常識的啟蒙。
另外,拙文用了一些中華文化特有的概念,一般人或不容易讀懂,東海在大量舊作中早有解析,茲不一一。有興趣進一步研究者,可參閱《大良知學》(已經出版,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和待閱《平書》、《論語點睛》(待出版)等書。2011-1-7附
東海儒者余樟法的新浪草堂:http://blog.sina.com.cn/donhai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