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著 《新民說·宋仁宗:共治時代》出版暨楔子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0-04-08 00:29:18
        標簽:新民說·宋仁宗:共治時代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吳鉤著 《新民說·宋仁宗:共治時代》出版暨楔子

         

         

         

        書名:《新民說·宋仁宗:共治時代》

        作者:吳鉤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4月

         

        內(nèi)容簡介

         

        宋仁宗究竟是平庸之主還是后世帝王效仿的對象?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較大爭議。

         

        本書以時間為線索,詳細講述了宋仁宗的一生,既包含他作為個體所經(jīng)歷的喜怒哀樂,更著力刻畫他作為皇帝要面臨的重重考驗。

         

        在宋朝重文輕武的開國國策指導之下,宋仁宗以其對皇帝角色的深刻理解、溫和包容的性格,與其治下宰輔大臣逐漸構(gòu)筑出一套相對良性的王朝運作機制。在這一機制之下,皇帝并不獨攬大權(quán),而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他們平定叛亂,開展改革,次第推出選拔人才、改善民生、完善法制等諸多舉措。故而,在仁宗統(tǒng)治中后期,宋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都獲得長足發(fā)展,整個時代呈現(xiàn)出一種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因而被冠名“嘉祐之治”,這段時期的治理方式也被后世士人認為是治國之楷模。

         

        從表面看,宋仁宗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皇帝,行事時總是處處受宰輔大臣掣肘。然而,也正是他的萬事不自由,正是宰輔大臣的據(jù)理力爭,才換來這個時代的空前繁榮。

         

        【作者簡介】

         

        吳鉤,宋史研究者,知名歷史作家。多年來致力于研究宋朝文明,主張“重新發(fā)現(xiàn)宋朝”“重新闡釋傳統(tǒng)”,著有《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等作品。其中,重點介紹宋朝社會生活的《風雅宋》一書出版之后好評如潮,拿下了含CCTV“2018年中國好書”在內(nèi)的眾多大獎。

         

        【目錄】

         

        楔子

        第一章“貍貓換太子”

        第一節(jié) 小皇子出生

        第二節(jié) 趙禎的三位母親

        第三節(jié) “貍貓換太子”傳說

        第四節(jié) 天禧四年的政爭

        第五節(jié) 皇太子的童年

         

        第二章 乾興風雨

        第一節(jié) 真宗上仙

        第二節(jié) 丁謂弄權(quán)

        第三節(jié) 權(quán)臣倒臺

        第四節(jié) 別了,真宗皇帝

         

        第三章 垂簾聽政

        第一節(jié) 太后用人

        第二節(jié) 曹利用之死

        第三節(jié) 太后的野心與理性

        第四節(jié) 少年天子

         

        第四章 仁宗親政

        第一節(jié) 太后賓天

        第二節(jié) 仁宗認母

        第三節(jié) 反劉太后之政

        第四節(jié) 廢黜郭皇后

         

        第五章 皇帝的煩惱

        第一節(jié) 仁宗病了

        第二節(jié) 親政的挫折

        第三節(jié) 景祐議樂

        第四節(jié) 朋黨之議

        第五節(jié) 呂夷簡罷相

         

        第六章 邊境風云(上)

        第一節(jié) 元昊叛宋

        第二節(jié) 戰(zhàn)前動員

        第三節(jié) 首場大戰(zhàn)

        第四節(jié) 攻與守

        第五節(jié) 勝與負

         

        第七章 邊境風云(下)

        第一節(jié) 遼國來使

        第二節(jié) 富弼使遼

        第三節(jié) 連環(huán)離間計

        第四節(jié) 宋夏議和(一)

        第五節(jié) 宋夏議和(二)

         

        第八章 慶歷新政(上)

        第一節(jié) 呂夷簡致仕

        第二節(jié) 開天章閣

        第三節(jié) 公用錢案

        第四節(jié) 爭水洛城事

         

        第九章 慶歷新政(下)

        第一節(jié) 新鮮的“朋黨論”

        第二節(jié) 進奏院案

        第三節(jié) 眾賢離朝

        第四節(jié) 阿張嫁資案

         

        第十章 流年不利

        第一節(jié) 皇帝的娛樂

        第二節(jié) 貝州兵變

        第三節(jié) 宮門驚變

        第四節(jié) 重開天章閣

        第五節(jié) 黃河決口

         

        第十一章 欲采花不自由

        第一節(jié) 冊立貴妃

        第二節(jié) 臺諫的抗議(一)

        第三節(jié) 臺諫的抗議(二)

        第四節(jié) 禮官的抗議

        第五節(jié) 溫成之殤

         

        第十二章 又是多事之秋

        第一節(jié) 廣南有變

        第二節(jié) 狄青平廣南

        第三節(jié) 宰相被彈劾

        第四節(jié) 仁宋不豫

        第五節(jié) 六塔河決口

         

        第十三章 嘉祐之治(上)

        第一節(jié) 初議立嗣

        第二節(jié) 嘉祐二年貢舉

        第三節(jié) 嘉祐六年制舉

        第四節(jié) 眾賢在朝

         

        第十四章 嘉祐之治(下)

        第一節(jié) 嘉祐嘉政

        第二節(jié) 東南茶通商

        第三節(jié) 解鹽通商

        第四節(jié) 垂拱而治

         

        第十五章 最后的歲月

        第一節(jié) 傷心的父親

        第二節(jié) 再議立嗣

        第三節(jié) 仁宗上仙

        第四節(jié) 英宗繼位之初

        尾聲

         

        楔子

         

         

        中國歷朝帝王之中,宋朝第四任君主——宋仁宗趙禎,可謂是一位在位時間很長、存在感卻極低的皇帝。

         

        今天的中國人游長城,必會想起秦始皇;游大運河,必會想起隋煬帝;讀到“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會想起漢武帝;論及“鄭和下西洋”的盛況,會想起明成祖永樂帝。說起古代的治世,人們腦海中出現(xiàn)的也是漢文帝、漢景帝的“文景之治”,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明皇的“開元盛世”,清前期的“康雍乾盛世”,很少有人會聯(lián)想到宋仁宗以及他的時代。

         

        而當人們提及皇帝中的藝術(shù)家、藝術(shù)家中的皇帝時,想說的也必定是宋徽宗趙佶,而不太可能是宋仁宗趙禎。宋徽宗確實是位天才藝術(shù)家,琴棋書畫無不精通,宋人著《畫繼》,評徽宗畫藝:“筆墨天成,妙體眾形,兼?zhèn)淞ā*氂隰崦?,尤為注意。多以生漆點睛,隱然豆許,高出紙素,幾欲活動,眾史莫能也?!泵魅司帯稌窌?,評徽宗書法:“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边B金國皇帝金章宗都是宋徽宗書畫藝術(shù)的狂熱追隨者,據(jù)說金章宗“嗜好書札,悉效宣和(徽宗年號),字畫尤為逼真”。即使在今天,仍有大量文藝青年將宋徽宗奉為藝術(shù)上的偶像。

         

        但許多人未必知道,宋仁宗趙禎也是一位頗有才情的藝術(shù)家。他從小就喜歡繪畫,“在春宮,閑時畫馬為戲”;其書法造詣更是不輸宋徽宗:“萬幾之暇,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神妙(飛白體,指中國書法的一種筆法)。凡飛白以點畫象物,而點最難工?!彼€通曉音樂:“洞曉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賜教坊,或命教坊使撰進,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o:p>

         

        然而,不管在彼時的文藝圈內(nèi),還是在長時段的藝術(shù)史上,宋仁宗的存在感都非常低,以至宋人認為“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肮偌摇笔撬稳藢鞯姆Q呼,宋人習慣在不那么正式的場合稱皇帝為“官家”。與宋仁宗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宋徽宗,修史者評“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獨不能為君耳”。

         

        甚至民間文人編造故事,也不喜歡拿宋仁宗當主角。宋太祖有“千里送京娘”的傳說,宋徽宗有“私會李師師”的演義,明朝正德皇帝有“游龍戲鳳”的風流韻事,宋仁宗卻連一個可供坊間文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也沒有。雖然宋仁宗與張貴妃也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但知名度遠不如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長恨歌”,不見有詩人寫詩吟詠,也不見民間文人編排成動人的戲??;即使在廣為傳播的“貍貓換太子”戲文中,那個可憐的太子就是宋仁宗,但他扮演的卻是“打醬油”的角色,真正的主角是包拯,戲文成就的也是“包青天”的美名。

         

        實際上,自元明以降,以仁宗時代為歷史背景的民間文藝作品倒是挺多的,比如包公故事、楊家將故事、呼家將故事、狄青故事。就連講述徽宗朝故事的《水滸傳》,也是從仁宗朝寫起:“話說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點,天子駕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賀。”1但在這些故事演義中,宋仁宗總是充當“背景板”,出演“路人甲”,從未唱主角。

         

         

        宋仁宗在民間文藝作品中的存在感低,是可以理解的。他沒有秦皇漢武的豐功偉業(yè),沒有唐宗宋祖的雄才大略,也缺乏正德皇帝那樣的鮮明個性、乾隆下江南那樣的戲劇性經(jīng)歷。他是一個庸常的君主,居于深宮,生活平淡如水,當然沒有一個民間文人愿意將他平庸的人生演繹成人間傳奇。

         

        然而,正是這位庸常的君主在位期間,中國涌現(xiàn)了非常之多的杰出人物:

         

        文學界,明朝人評選“唐宋八大家”,其中有六位為北宋人(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他們?nèi)荚谌首诔巧蠚v史舞臺。唐詩宋詞為中國古典詩歌中并峙之兩大高峰,后人習慣將宋詞分為豪放詞、婉約詞兩大流派,執(zhí)豪放詞之牛耳者,蘇軾蘇大學士也,執(zhí)婉約詞之牛耳者,為柳永柳七官人:“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zhí)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guān)西大漢,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不管是蘇學士,還是柳郎中,都是仁宗時代的一流詩人。

         

        學術(shù)界,宋代可謂百家爭鳴,形成關(guān)學、濂學、朔學、洛學、蜀學、新學、象數(shù)學諸流派,而這些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或代表人物,都生活在仁宗朝。著名的“宋初三先生”(石介、孫復、胡瑗)與“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全是活躍于仁宗時代的大學者。

         

        政治界,不但主持“慶歷新政”的范仲淹、富弼、韓琦、杜衍諸人是仁宗朝的中堅,而且,領導“熙豐變法”的王安石、章惇、呂惠卿、鄧綰等新黨中人,主導“元祐更化”的司馬光、呂公著、范純?nèi)省⑻K轍等舊黨中人,也是在仁宗時代的政壇中嶄露頭角的。

         

        科學界,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中,有三項均出現(xiàn)在仁宗時代(用來制作熱兵器的火藥配方首見于仁宗朝的《武經(jīng)總要》,指南針與活字印刷技術(shù),首見于沈括《夢溪筆談》);宋代最聰明的兩位科學家——蘇頌與沈括(蘇頌發(fā)明了世界最早的自動天文鐘“水運儀象臺”,沈括則是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無不涉獵的天才),都成長于仁宗時代。

         

        有宋史研究者列出了一份更長的仁宗朝杰出人才名單:“政治上被稱為名臣的就有呂夷簡、范仲淹、魯宗道、薛奎、蔡齊、陳堯佐、韓億、杜衍、龐籍、吳育、王堯臣、包拯、范祥、孔道輔、余靖、胡宿、田況、王素、韓琦、富弼、文彥博、種世衡、狄青、王德用等;活躍在神宗、哲宗乃至徽宗朝前期的趙槩、吳奎、張方平、唐介、趙抃、呂誨、范鎮(zhèn)、曾公亮、王安石、司馬光、呂公著、呂公弼、呂大防、呂惠卿、曾布、章惇、韓絳、韓維、韓忠彥、傅堯俞、彭汝礪、范純?nèi)?、范純禮、劉摯、王巖叟等一大批人才,實際上也都是仁宗一朝養(yǎng)育而成的。文學藝術(shù)上有張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尹洙、梅堯臣、蘇舜欽、蘇洵、歐陽修(以上文學,蘇軾、黃庭堅兼擅書法)、蔡襄(書法)、燕文貴、武宗元、許道寧、趙昌、易元吉、文同、郭熙、王詵(以上繪畫)等。思想學術(shù)上有孫奭、劉敞(以上經(jīng)學)、胡瑗、孫復、石介、李覯(以上哲學)、張載、邵雍、周敦頤、程顥、程頤、呂大臨(以上理學)、宋敏求、范祖禹、劉恕、劉攽(以上史學)等。科學技術(shù)上有王惟一、錢乙、燕肅、畢昇、沈括、賈憲、蘇頌等?!?全都是名動一時、青史留名的一流人物。

         

        仁宗朝人才之盛,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時代可以比肩。難怪蘇軾說:“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攬?zhí)煜潞澜?,不可勝?shù)。既自以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遠者,又留以為三世子孫百年之用,至于今賴之?!泵鞔钯椧哺袊@說,仁宗一朝,“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眾多民間演義故事取材于宋仁宗朝,大概也是因為那個時代人才濟濟。

         

        一個庸常君主御宇的時代,為什么會涌現(xiàn)出如此之多的杰出人物?

         

         

        北宋嘉祐八年(1063)三月廿九日,五十四歲的趙禎走完了他庸碌的一生,逝世于東京(今河南開封)大內(nèi)福寧殿。北宋著名的大學者邵伯溫當時才七歲,與父親邵雍居住在西京洛陽。多年之后,邵伯溫仍記得清清楚楚:當仁宗皇帝龍馭上賓的消息傳到洛陽時,“城內(nèi)軍民以至婦人孺子,朝夕東向號泣,紙煙蔽空,天日無光”,大家都悲從中來,沉痛悼念先帝。邵伯溫的舅父王元修自京師過洛陽,告訴邵雍:“京師罷市巷哭,數(shù)日不絕,雖乞丐者與小兒皆焚紙錢,哭于大內(nèi)之前。”邵氏的友人周長孺赴四川劍州普安縣就任,行走于亂山之間,但見“汲水婦人亦戴白紙行哭”。大宋的臣民發(fā)自內(nèi)心地緬懷一位君主,為他的離世感到悲傷。王安石說仁宗皇帝“升遐之日,天下號慟,如喪考妣”,并非夸大之詞。

         

        當宋朝派出的使臣前往遼國告哀之時,發(fā)現(xiàn)遼國人也在哀悼宋朝的皇帝,“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遼國皇帝遼道宗耶律洪基得悉仁宗駕崩,抓著宋朝使者的手號慟:“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宋人筆記說,耶律洪基尚為契丹皇太子時,曾隨出使宋朝的使者,在東京見過宋仁宗,“仁宗召入禁中,俾見皇后,待以厚禮。臨歸,撫之曰:‘吾與汝一家也,異日惟盟好是念,唯生靈是愛?!币虼?,耶律洪基對宋仁宗非常感念。耶律洪基還下詔,將宋仁宗昔日賞賜的御衣下葬,造了一座衣冠冢,“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許多年之后,元祐年間,距仁宗逝世已有三十年,耶律洪基對這位宋朝君主“追慕猶不忘”,對使遼的宋朝大臣說:“寡人年少時,事大國之禮或未至,蒙仁宗加意優(yōu)容,念無以為報。自仁宗升遐,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闭f著,又動容哭泣。

         

        宋人感嘆地說:“嗚呼,帝上賓既久,都人與虜主追慕猶不忘,此前代所無也?!?o:p>

         

        那個時代的人為什么會如此深情地悼念、紀念、懷念一位庸常的君主?

         

         

        宋仁宗安葬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永昭陵。南宋初,金人曾立劉豫為傀儡皇帝,管轄中原,劉豫卻干起盜墓的勾當,“置河南淘沙官,發(fā)掘諸陵。上代陵寢,民間冢墓,無得免者”,位于鞏縣的北宋諸皇陵悉被盜掘、毀壞,“惟昭陵如故”,盜墓賊居然沒對仁宗的陵墓下手。

         

        不知何時,也不知是哪一位宋人,經(jīng)過永昭陵,看著眼前物是人非,觸景生情,在壁間題下一首深切懷念仁宗時代的絕句。此詩有數(shù)個版本,差異只是個別用詞,或云:“農(nóng)桑安業(yè)歲豐登,將帥無功吏不能。四十二年歸夢想,春風和淚過昭陵?!被蛟疲骸稗r(nóng)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夢覺,東風吹淚過昭陵?!被蛟疲骸稗r(nóng)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夢過,春風吹淚灑昭陵?!北磉_的意思是一樣的:當宋人回憶起仁宗時代,就感覺那是夢一樣的美好而易醒。詩中,“農(nóng)桑不擾歲常登”講仁宗朝風調(diào)雨順;“邊將無功吏不能”講其時四海升平,以致將士、官吏沒有立功逞能的機會。嚴格來說,這是一種被時間與情感修飾過的集體記憶,不是百分之百的歷史真實面貌,因為仁宗時代發(fā)生過嚴重的澇災,西北、廣南均爆發(fā)過戰(zhàn)爭,不過就總體而言,在多數(shù)宋人的印象中,仁宗朝確實算得上“民安俗阜,天下稱治”,“四十二年如夢覺”是宋人回憶起仁宗時代的真實感受。

         

        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柳永寫過許多首描繪仁宗朝如夢繁華的詞作,其中有一首《望海潮》,對宋時杭州之“承平氣象,形容曲盡”: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相傳此詞流播至后來的金國,金主完顏亮“聞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而后仁宗時代的宋人聽柳永歌詞,則有一種夢回仁宗盛世、追憶如夢繁華的感覺。仁宗朝史官、諫官范鎮(zhèn)回憶說:“仁廟四十二年太平,吾身為史官二十年,不能贊述,而耆卿(柳永,字耆卿)能盡形容之?!?o:p>

         

        仁宗嘉祐年間尚是少年的黃裳也有類似的記憶:“予觀柳氏樂章,喜其能道熹(嘉)祐中太平氣象,如觀杜甫詩,典雅文華,無所不有。是時予方為兒,猶想見其風俗,歡聲和氣,

         

        洋溢道路之間,動植咸若。令人歌柳詞,聞其聲,聽其詞,如丁斯時,使人慨然有感。嗚呼!”

         

        一個庸常的君主為什么能夠給后人留下“四十二年如夢”的集體回憶?

         

         

        有意思的是,趙禎在位之時,士大夫?qū)τ谌首谥鋵嵳劜簧鲜譂M意,比如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即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表達了他對時局的深切憂慮:“顧內(nèi)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于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痔煜轮貌话??!?o:p>

         

        趙禎本人也沒少受士大夫批評,如嘉祐六年(1061),蘇轍參加制舉考試,在回答御試策問時,便毫不客氣地對皇帝提出措辭強烈的批評:“竊聞之道路,陛下自近歲以來,宮中貴姬至以千數(shù),歌舞飲酒,歡樂失節(jié),坐朝不聞咨謨,便殿無所顧問?!?o:p>

         

        毫無疑問,沒有一名仁宗朝的士大夫會認為趙禎是一位完美的君主。然而,在趙禎逝世之后,宋朝士大夫卻將宋仁宗塑造成君主的典范,推崇有加:北宋末陳師錫認為,“宋興一百五十余載矣,號稱太平,饗國長久,遺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南宋呂中《宋大事記講義》也引范祖禹奏議說:“仁宗在位最久,德澤最深,宜專法仁宗。蓋漢唐而下,言家法者,莫如我朝;我朝家法之粹者,莫如仁宗?!?o:p>

         

        趙禎時代也被譽為“盛治”,是治世的楷模:“視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無所不及,有過之者,此所以為有宋之盛歟”。這話是邵伯溫對趙禎時代的評價,卻幾乎是宋代士大夫的共識。

         

        北宋蘇軾說:“宋興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極矣?!标悗熷a說:“慶歷、嘉祐之治為本朝甚盛之時,遠過漢唐,幾有三代之風?!蹦纤涡l(wèi)涇說:“……故嘉祐之治,振古無及,社稷長遠,終必賴之由此道也。”宋孝宗也說:“慶歷、嘉祐之治,上參唐虞,下軼商周,何其盛哉!”天圣、景祐、慶歷、嘉祐均為趙禎年號。

         

        一個顯然并不完美的君主及其時代,為什么得到了宋代士大夫眾口一詞的稱贊?

         

         

        趙禎廟號“仁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廟號為“仁宗”的君主,所以宋朝名臣王珪撰寫仁宗挽詞,特別說“廟號獨稱仁”。朱熹的老師劉子翚認為:“仁宗之仁也,三代而下,一人而已。笑言承恩,咳唾為澤,薫酣沉浸四十余年,所以維民者盡矣?!痹诵蕖端问贰と首诒炯o》,給出一段評贊:“《傳》曰:‘為人君,止于仁?!壅\無愧焉!”一個“仁”字,是史家對趙禎的蓋棺定論,也是儒家對一位君主的最高評價。

         

        明代士大夫鄒智在給皇帝的奏疏中評價宋仁宗:“宋之英主,無出仁宗。”另一位明朝士大夫朱國禎縱論千古帝王,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o:p>

         

        在他心目中,千百年間,帝王無數(shù),只有漢文帝、宋仁宗與明孝宗才配得上“賢主”之譽,至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俱不足道。

         

        明代最出色的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給年幼的萬歷皇帝編撰《帝鑒圖說》,擇上自三代圣王、下迄兩宋君主“善為可法”者,集成“圣哲芳規(guī)”八十一則,其中來自漢文帝、唐太宗、宋仁宗的“善為可法”事跡最多,也就是說,在張居正看來,漢文帝、唐太宗、宋仁宗無疑是最值得后世君主效仿的圣君。明末大學者王夫之對宋王朝的整體評價并不高,但他卻不能不承認:“仁宗之稱盛治,至于今而聞者羨之。帝躬慈儉之德,而宰執(zhí)、臺諫、侍從之臣,皆所謂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一名存在感很低的宋朝君主,為什么在改朝換代之后仍然一再獲得后人的贊頌?

         

        歷史上的宋仁宗趙禎,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一位怎樣的君主?

         

        這些問題,讓我對這位既庸常又仁圣的宋朝君主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吸引著我去接近他,嘗試探訪他的精神世界與歷史世界。

         

         

        給宋仁宗趙禎寫一部傳記,我籌劃已久。趙禎既是人子、人父、人夫,同時又是一國之君主。我想講述作為人子、人父、人夫的趙禎,希望能夠?qū)懗鏊男愿衽c命運,他的尊貴身份與無趣生活,他的少年老成與暮年孤單,他的善良與懦弱,他的仁慈與寬厚,他的愛與哀愁,他的進取與退縮,他的堅持與妥協(xié),他的任性與克制,他面對宿命的無可奈何。

         

        但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因為趙禎并不是一個個性張揚、經(jīng)歷豐富的人,他的一生太平淡了,生于宮禁之內(nèi),成長于宮禁之內(nèi),老死于宮禁之內(nèi),如果不是出于禮儀所需,他甚至不能踏出宮城。任何一位書寫仁宗傳記的作者,恐怕都無法如同給同一朝代的宋太祖、宋太宗與宋徽宗、宋高宗立傳時那樣津津有味地描述皇帝的個人經(jīng)歷。宋人的筆記中倒是收錄了不少仁宗軼事,可以一窺趙禎的性情,遺憾的是,筆記的記錄多有訛誤。

         

        我更想講述作為一國之君的宋仁宗。從本質(zhì)上講,君主是一種制度,所以,我用了比較多的篇幅記述發(fā)生在仁宗朝、能反映制度運行的事件。仁宗未必是這些事件的主角,但這些事件構(gòu)成了作為君主的宋仁宗必須面對的制度環(huán)境。

         

        正因為君主是一種制度,仁宗往往被當成這一制度中的一個符號、一種象征——至少對宋朝的士大夫來說,他們顯然更希望君主成為制度的符號,因而,君主不應該表現(xiàn)出過于明顯的個性,不應該流露出個人的愛憎。換言之,作為君主的仁宗與作為個人的趙禎,這兩種角色有時候是互相沖突的。我們發(fā)現(xiàn),當發(fā)生角色沖突時,仁宗常常選擇克制自己的個人情感與偏好。仁宗之所以為后世士大夫所稱道,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本書完稿時,臨近2020年——公元2020年,恰逢仁宗誕辰1010周年。謹以此書,作為宋仁宗誕生1010周年的紀念。

         

         

        責任編輯 :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