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方朝暉】儒家經(jīng)典中的“和”及其文化根源探討——以《禮記》為例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shí)間:2020-05-23 00:42:14
        標(biāo)簽:和、禮記
        方朝暉

        作者簡介:方朝暉,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樅陽人,復(fù)旦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F(xiàn)任清華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學(xué)”與“西學(xué)”——重新解讀現(xiàn)代中國學(xué)術(shù)史》(2002)《春秋左傳人物譜》(上下冊,2001)《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學(xué)統(tǒng)的迷統(tǒng)與再造》(2010)《文明的毀滅與新生》(2011)《“三綱”與秩序重建》(2014)《為“三綱”正名》(2014)等。

        儒家經(jīng)典中的“和”及其文化根源探討

        ——以《禮記》為例

        作者:方朝暉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文史知識(shí)》2020年第3期。發(fā)表時(shí)有壓縮

        時(shí)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閏四月初一日丙寅

                  耶穌2020年5月23日

         

        【內(nèi)容提要】本文對(duì)《禮記》中的“和”逐一分析和歸類,認(rèn)為大抵可分為自我、外物、音樂、人倫、政治及宇宙這六大類,涉及樂和、物和、氣和、心和、人和、政和、天地和、陰陽和等。中西方“和文化”的差別在于:西方人習(xí)慣于將“和”(harmony)理解為功能配合,而中國人習(xí)慣于將“和”理解為心靈感應(yīng)。造成這一差別的原因與中國人的生命觀及宇宙觀有關(guān),那就是:中國文化中預(yù)設(shè)世界只有“這一個(gè)”、同時(shí)將人設(shè)計(jì)成身與心的和合,而不是靈與肉的緊張。也正是這種中國人獨(dú)特的生命觀和宇宙觀,使“和”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范疇之一。

         

        【關(guān)鍵詞】和 禮記

         

        【作者】方朝暉 清華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歷史系

         

        中國人自古以來不僅追求人與天和(天人合一),也十分重視人與人和,還重視自我之和(包括心和、氣和等)。此外,中國人更認(rèn)為,“天地和同”(《禮記*月令》)、“保合大和”(《易*乾*彖》)是天道。因此,人間一切“和”的追求,均是為了順應(yīng)天道。在現(xiàn)代漢語中,由“和”組成的術(shù)語、諺語、詞組等十分常見?!昂汀笨梢哉f中國人日常生活至精神追求中的核心價(jià)值之一。學(xué)界對(duì)儒家“和”思想多有研究,但鮮有從文本本身出發(fā)詳細(xì)考證其在先秦經(jīng)典中的本義、特別是其多義性。本文試圖從《禮記》出發(fā),考察“和”在先儒家經(jīng)典中的多樣性含義,并提出說明該如何從中西差異的角度理解它。

         

        一、和之源:龢盉咊

         

        正如不少學(xué)者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傳世文獻(xiàn)中的“和”字,有多個(gè)不同的來源,其早期形式包括龢、盉、咊。[1]清人錢坫指出:

         

        琴瑟之和當(dāng)用龢,和羹之和當(dāng)用盉。[2]

         

        今按:“龢”,從龠、禾聲,本指樂聲諧調(diào)(《說文*龢》)。此字很古老,見于甲骨文。又《說文》:“龠,樂之竹管也,三孔以和眾聲也?!辟呒坠俏淖?、、,“正像編管之樂器”[3];李守奎認(rèn)為“管口上的‘’當(dāng)為人的口形,即‘口’字的倒寫,人口與竹口相對(duì),表明其為可吹奏的樂器?!?a name="_ftnref4">[4]

         

        “和”的另一個(gè)源頭盉,從皿、禾聲?!墩f文》:“盉,調(diào)味也”;“和味必于器中,故從皿”(段氏)[5]。段玉裁指出:

         

        調(diào)聲曰龢,調(diào)味曰盉。今則和行而龢、盉皆廢矣。[6]

         

        如果說龢指樂和,盉指味和,咊則指聲和(咊見于甲骨文?!墩f文》:“咊,聲相應(yīng)也”),則漢以來盛行的“和”字逐漸涵蓋了這三個(gè)字的基本含義。

         

        然而雖然龢、盉后世逐漸被“和”字取代,后人不復(fù)知其本義,但仍可從文獻(xiàn)中發(fā)現(xiàn),“和”字常用于指樂之和或味之和。比如我們發(fā)現(xiàn),與harmony在西方語言中源于音樂曲調(diào)和諧相似[7],漢語的“和”在先秦指樂之和甚多。在〈樂記〉中,“和”字出現(xiàn)41次,占《禮記》中“和”字總次數(shù)三分之一以上;在整個(gè)《禮記》中,“和”指音樂之和有30次(包括聲和、樂和),占《禮記》中“和”字總次數(shù)四分之一以上。(見表2)[8]另一個(gè)重要現(xiàn)象是味和,味和出現(xiàn)次數(shù)雖不及樂和次數(shù)多,但也不少(《禮記》共出現(xiàn)10次),而且其含義非常重要。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年》、《國語*鄭語》分別記載晉晏子、鄭史伯論“和而不同”,皆以味和為說;聯(lián)系《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可知味和對(duì)于理解“和”之義很重要?,F(xiàn)在我理解了,之所以會(huì)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可能與和的源頭有關(guān)。

         

        二、和之用

         

        下表統(tǒng)計(jì)了儒家十三經(jīng)中“和”的出現(xiàn)次數(shù)(除掉人名、地名、器名等異義次數(shù)):

         

        表1十三經(jīng)中的“和” [9]

         

        書名

         

        次數(shù)

        1

         

        周易

         

        13

        2

         

        尚書

         

        31 [10]

        3

         

        詩經(jīng)

         

        12

        4

         

        儀禮

         

        2

        5

         

        周禮

         

        46 [11]

        6

         

        禮記

         

        111 [12]

        7

         

        左傳

         

        76 [13]

        8

         

        公羊傳

         

        1 [14]

        9

         

        谷梁傳

         

        1 [15]

        10

         

        孝經(jīng)

         

        4

        11

         

        論語

         

        8

        12

         

        孟子

         

        3

        13

         

        爾雅

         

        9

        14

         

        總計(jì)

         

        317

        由上可見,“和”字在十三經(jīng)中總計(jì)出現(xiàn)317次;其中《禮記》中“和”出現(xiàn)次數(shù)為十三經(jīng)之冠,達(dá)到111次,超過十三經(jīng)總次數(shù)的三分之一。除了《禮記》之外,“和”在各經(jīng)中出現(xiàn)次數(shù)《左傳》次之,《周禮》、《尚書》又次之。其他各書,只有《周易》、《詩經(jīng)》中超過10次。

         

        分析《禮記》各篇“和”的出現(xiàn)情況,發(fā)現(xiàn)在《禮記》49篇中,總計(jì)有23篇中出現(xiàn)了“和”。而〈樂記〉一篇中出現(xiàn)41次,占總次數(shù)超過三分之一。其他各篇中,出現(xiàn)次數(shù)超過5次者只有〈祭義〉和〈昏義〉,皆為7次;出現(xiàn)次數(shù)5次者有〈檀弓〉、〈禮器〉、〈郊特牲〉、〈內(nèi)則〉、〈中庸〉5篇;出現(xiàn)次數(shù)為1次者為〈明堂位〉、〈孔子閑居〉、〈表記〉、〈三年問〉、〈聘義〉5篇;其他各篇出現(xiàn)次數(shù)皆有2-4次之間。見下表(阿拉伯?dāng)?shù)字為出現(xiàn)次數(shù)):

         

        表2《禮記》中的“和”

         

        篇名

         

         

        分類

         

        原文

         

        和之義

        檀弓

         

        5

         

        聲和

         

        和之而不和,和之而和,竽笙備而不和

         

        應(yīng)和

        王制

         

        2

         

        味和

         

        五味異和,和味

         

        適宜

        月令

         

        3

         

        政和,天地和,味和

         

        布德和令,天地和同,薄滋味毋致和

         

        順應(yīng)

        禮運(yùn)

         

        4

         

        人和2,陰陽和,味和

         

        以和夫婦,和而后月生 [16],五味六和,夫婦和

         

        禮器

         

        5

         

        味和2,樂和,四時(shí)和,物和

         

        大羹不和,和之至也 [17],四時(shí)之和氣,內(nèi)金示和也,甘受和 [18]

         

        郊特牲

         

        5

         

        陰陽和,器和,物和,味和,聲和

         

        陰陽和,以和居參之也 [19],水草之和氣,大羹不和,聲和而后斷

         

        內(nèi)則

         

        5

         

        物和3,味和2

         

        和灰請漱,和灰請浣,和糝不蓼 [20],凡和春多酸夏多苦,和用酰

         

        摻和

        明堂位

         

        1

         

        器和

         

        垂之和鐘 [21]

         

        學(xué)記

         

        3

         

        人和2,聲和

         

        道而弗牽則和,和易以思,五聲弗得不和

         

        師生和

        樂記

         

        41

         

        聲和7

         

        其聲和以柔,和五聲,順成和動(dòng)之音,肅雍和鳴,雍雍和也,敬以和  [22],樂者審一以定和 [23]

         

        順應(yīng)、和諧、調(diào)和

        味和

         

        大羹不和

         

        樂和12 [24]

         

        和樂興焉  [25],[古樂]和正以廣[26],和安樂也 [27],鐘磬竽瑟以和之[28];樂以和其聲[29],樂和民聲[30];倡和有應(yīng)[31],倡和清濁;大樂與天地同和[32],和故百物不失;樂者天地之和也 [33]

         

        和諧、順應(yīng)、響應(yīng)、節(jié)奏

        政和2

         

        其政和,天下和之

         

        和諧、應(yīng)和

        己和

         

        心和6

         

        反情以和其志2,和順積中,心中斯須不和不樂,樂極和 [34],內(nèi)和而外順

         

        順暢

        氣和 [35]

         

        血?dú)夂推?o:p>

         

        德和

         

        平和之德

         

        順暢

        人和6

         

        上下和,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合和父子君臣,中和之紀(jì)

         

        天地和2

         

        和故百物皆化,樂者敦和[36]

         

        四時(shí)和2

         

        動(dòng)四氣之和[37],四時(shí)和焉[38]

         

        有序

        陰陽和1

         

        合生氣之和[39]

         

        有序

        祭義

         

        7

         

        氣和2,天地和,人和,心和3

         

        有和氣2;天下之和[40];致和用也[41];心中斯須不和不樂;樂極和,內(nèi)和而外順

         

        和諧

        經(jīng)解

         

        3

         

        民和2,人和

         

        發(fā)號(hào)出令而民說謂之和,和與仁霸王之器也,兄弟和

         

        仲尼燕居

         

        3

         

        人和2

         

        三族和,三族失其和

         

        孔子閑居

         

        1

         

        人和

         

        上下和同[42]

         

        中庸

         

        5

         

        行和3,德和,人和

         

        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43],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君子和而不流 [44],兄弟既翕和樂且耽

         

        合節(jié)

        表記

         

        1

         

        政和

         

        邇臣守和

         

        三年問

         

        1

         

        人和

         

        群居和壹之理

         

        調(diào)和

        儒行

         

        3

         

        陰陽和,人和,樂和

         

        陰陽之和,禮之以和為貴[45],歌樂者仁之和也

         

        冠義

         

        2

         

        人和

         

        和長幼,長幼和

         

        昏義

         

        7

         

        人和[46]

         

        和于射鄉(xiāng),和于室人,婦順備而后內(nèi)和理,內(nèi)和理而后家可長久,天下內(nèi)和而家理,外和而國治,外內(nèi)和順

         

        鄉(xiāng)飲酒義

         

        2

         

        樂和

         

        和樂而不流

         

        燕義

         

        2

         

        人和

         

        上下和親,和寧禮之用也

         

        聘義

         

        1

         

        人和

         

        以和長幼

         

         

         

         

         

         

         

         

         

        三、和之類

         

        《禮記》中的“和”大體可分為如下幾類:

         

        【自我】有許多場合“和”指個(gè)人內(nèi)在的和,而非人與人、或人與物相和,故可稱“自我之和”?!白晕摇卑▊€(gè)人的氣質(zhì)、性情、德性等方面,故有氣和、心和、德和等。這類“和”的用法亦見于他處。如《莊子*人間世》“心莫若和”,講心和;《莊子*知北游》“天和將至”之和似指氣和(據(jù)王先謙[47])。又如《孟子*萬章下》“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其中的“和”當(dāng)指性格?!兜赖陆?jīng)》第56章“和其光”,“和”似亦指性格?!蹲髠?昭公二十年》“心平德和”,《左傳*昭26年》“夫和妻柔”,《左傳*昭27年》“郤宛直而和”,均是講性格之和;這些與《莊子*德充符》“游心乎德之和”中的“和”,表2中均納入德和。

         

        【外物】也有一些場合“和”指一物之性質(zhì),不是物與物相和,這在《禮記》中包括水草、金鐘、和灰等的性質(zhì)在內(nèi),后者表中稱為物和或器和。不過,有時(shí)“和”確實(shí)指外物相和,最典型的就是味和。物和與味和的區(qū)別在于,味和指不同味之關(guān)系,而物和指同一物之性質(zhì)。當(dāng)然,外物之和在最高層次上是宇宙之和,包括“天地和”、“四時(shí)和”與“陰陽和”等。后者表2中納入了“宇宙之和”。

         

        【音樂】《禮記》討論“和”甚多的文字是樂之和。廣義的樂和可分類兩類:一為聲和,如“和五聲”、“和動(dòng)之音”、“其聲和”、“肅雍和鳴”等;一類為狹義上的樂和,指樂之內(nèi)容應(yīng)于環(huán)境,如“和樂”、“和正以廣”、“和安樂”、“和其聲”、“和民聲”、“倡和”、“與天地同和”等?!肚f子*天下》稱“以樂為和”,亦是講樂和。

         

        【人倫】《禮記》講到人倫關(guān)系之和(表中稱人和)最多,包括夫婦、兄弟、師生、君臣、上下、長幼、父子、三族等關(guān)系。還有如“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庸〉)、“群居和壹”(〈三年問〉)這種禮意義上的和也屬于人和。類似的情況在他書中多見,如《左傳》“和王室”、“晉國和乎”、“將帥乘和”等,也屬于人和性質(zhì);《道德經(jīng)》“六親不和”亦是人和。

         

        【政治】《禮記》中政治方面的和包括政令和人民兩方面,如“布德和令”、“邇臣守和”、“發(fā)號(hào)出令而民說謂之和”,“和與仁霸王之器也”,等。

         

        現(xiàn)作下表以反映《禮記》“和”之內(nèi)容分類(篇名阿拉伯?dāng)?shù)字為出現(xiàn)次數(shù)):

         

        表3《禮記》中“和”之分類

        分類

         

        篇名

         

        次數(shù)

        自我

         

        氣和

         

        樂記,祭義2

         

        3

         

        14

        心和

         

        樂記6,祭義3

         

        9

        德和

         

        樂記,中庸

         

        2

        外物

         

        器和

         

        禮器,郊特牲,明堂位

         

        3

         

        17

        物和[48]

         

        郊特牲,內(nèi)則3

         

        4

        味和

         

        王制2,月令,禮運(yùn),禮器2,郊特牲,內(nèi)則2,樂記

         

        10

        音樂

         

        聲和[49]

         

        檀弓5,郊特牲,學(xué)記,樂記7

         

        14

         

        30

        樂和

         

        禮器  [50],樂記12,儒行,鄉(xiāng)飲酒義2

         

        16

        人倫

         

        人和[51]

         

        禮運(yùn)2,學(xué)記2,樂記6,祭義,經(jīng)解,仲尼燕居2,孔子閑居,中庸,三年問,儒行,冠義2,昏義7,燕義2,聘義

         

        30

         

        33

        行和

         

        中庸3

         

        3

        政治

         

        政和[52]

         

        月令,樂記2,表記

         

        4

         

        6

        民和

         

        經(jīng)解2

         

        2

        宇宙

         

        陰陽和

         

        禮運(yùn),郊特牲,樂記,儒行

         

        4

         

        13

        四時(shí)和

         

        禮器,樂記2

         

        3

        天地和

         

        月令,樂記4,祭義

         

        6

         

         

         

         

         

        由上表不難發(fā)現(xiàn),《禮記》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和”是人和,達(dá)33次;音樂之和次之,30次。

         

        四、和之義

         

        仔細(xì)分析“和”之義,可以發(fā)現(xiàn)《禮記》中“和”之義大體有以下幾方面:

         

        1、和諧。針對(duì)聲、味、天地、政、人、陰陽、金性、和鐘、心、氣、德、民而言,多指兩物關(guān)系,有少量指某物或個(gè)人性質(zhì)或性情。此義使用頻率最高,《禮記》中的“和”大多數(shù)可解釋為“和諧”。其他經(jīng)典中也有不少類似的例子,如:《尚書*堯典》“協(xié)和萬邦”,〈舜典〉“神人以和”,《周禮*天官冢宰*太宰》“以和邦國”,《論語*述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孝經(jīng)》“和其民人”,《孟子*公孫丑下》“地利不如人和”,《左傳*桓公6年》“民和年豐”,〈桓公11年〉“師克在和”,〈莊公20年〉“鄭伯和王室”,等等。

         

        2、應(yīng)和。含義與“和諧”義近,但區(qū)別在于,“應(yīng)和”指有一物行動(dòng)在先,另一物響應(yīng)在后?!皯?yīng)和”是動(dòng)作,“和諧”是效果。這種情況尤其出現(xiàn)在指樂和的情況下,〈樂記〉中尤其多見,他篇偶見。例如:“和之而不和”(〈檀弓〉)、“和樂興焉”(〈樂記〉)、“和正以廣”(〈樂記〉)、“倡和有應(yīng)”(〈樂記〉)、“鐘磬竽瑟以和之”(〈樂記〉)、“天下和之”(〈樂記〉)、“仁之和”(〈儒行〉)。類似的情況也出現(xiàn)于其他經(jīng)典中,如:《易經(jīng)*中孚》“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書*盤庚上》“汝不和吉言于百姓”,《論語*述而》“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莊子*齊物論》:“泠風(fēng)則小和,飄風(fēng)則大和。”

         

        3、順應(yīng),可通“合”。與“應(yīng)和”均指動(dòng)作,但區(qū)別在于:“應(yīng)和”多指兩個(gè)對(duì)等的行為主體之間互動(dòng)或一方表達(dá)某種對(duì)等的思想,而“順應(yīng)”則多指對(duì)另一方的遵從、順從。如“和其志”(〈樂記〉)、“發(fā)而中節(jié)謂之和”(〈中庸〉)、“和而不流”(〈中庸〉)。類似的例子亦見如:《周易*說卦》“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周易*文言*乾》“利者,義之和也?!镒阋院土x”;《荀子*修身》“由禮則和節(jié)”,〈富國〉“寒暑和節(jié)”;《莊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與天和者也”,《莊子*寓言》:“和以天倪”;等。不過這種情況在《禮記》中并不多見。

         

        4、調(diào)和。“調(diào)和”可理解為“和諧”的動(dòng)詞形態(tài)?!罢{(diào)和”不是被動(dòng)地順應(yīng),也不是簡單地響應(yīng),故與“應(yīng)和”、“順應(yīng)”不同,它指當(dāng)事人對(duì)雙方情況的主動(dòng)參與或調(diào)節(jié)行為,以最終建立和諧的關(guān)系。“調(diào)和”比“應(yīng)和”、“順應(yīng)”更多地體現(xiàn)了當(dāng)事人的主動(dòng)性,有促成、促進(jìn)之義。例如:“以和夫婦”(〈禮運(yùn)〉)、“布德和令”(〈月令〉)、“審一以定和”(〈樂記〉)、“和安樂”(〈樂記〉)、“樂以和其聲”(〈樂記〉)、“樂和民聲”(〈樂記〉)、“邇臣守和”(〈表記〉)、“群居和壹之理”(〈三年問〉)。類似的例子在他經(jīng)亦有如:《周禮*地官司徒*》“鼓人……以和軍旅”,《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輪人為輪,斬三材必以其時(shí)。三材既具,巧者和之”;《莊子*齊物論》“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和之以天倪”,《莊子*繕性》“和理出其性”;《荀子*臣道》“曉然以至道而無不調(diào)和也”(事暴君之義)。這種用法在《禮記》常見。

         

        5、秩序、節(jié)奏。此為“和諧”引申義,代表和諧的要素。〈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之“和”指節(jié)奏,蓋節(jié)奏為聲和之要素?!礃酚洝怠八臅r(shí)和焉”指四時(shí)交替有序?!礃酚洝怠皠?dòng)四氣之和”孔疏:“謂感動(dòng)四時(shí)之氣,序之和平,使陰陽順序也”,當(dāng)指四時(shí)之氣不失其序,如冬季陰氣為主、夏季陽氣為主?!蹲髠?僖公24年》“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之“和”指五聲節(jié)奏。

         

        6、適宜。亦為“和諧”引申義。唯物適宜,方能和諧。適宜為和諧之條件。〈王制〉“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之“和”,當(dāng)指適宜?!昂臀丁辈粌H指異味相和,且指適宜于當(dāng)?shù)厝嗣裰?。〈月令〉“薄滋味毋致和”之“和”亦指味道適宜。《荀子*天論》“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和”當(dāng)指適宜。此種用法在《禮記》中不多。

         

        7、摻合、粘合。此為特殊引申義,指一物與另一物相混合。如〈內(nèi)則〉“和灰請漱”,“和灰請浣”之類。他經(jīng)亦偶見,如《公羊傳*莊公32年》“季子和藥而飲之”,《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膠也者,以為和也?!?o:p>

         

        今按:這些含義都與和諧有關(guān)。應(yīng)和、順應(yīng)、調(diào)和、秩序、節(jié)奏、適宜均有和諧之義,或?yàn)榇俪珊椭C之動(dòng)作,或?yàn)轶w現(xiàn)和諧之要素,或?yàn)閷?shí)現(xiàn)和諧之條件,等。只有“摻和”、“粘合”比較特殊,但畢竟少見。因此可以說,“和”的含義主要上是指兩物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

         

        五、如何理解“和”?

         

        和與生命

         

        為什么“和”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價(jià)值之一?我認(rèn)為這與中國人的生命觀有關(guān)。

         

        孫隆基先生指出[53],中國文化“把‘人’分成‘身’與‘心’的設(shè)計(jì)”,與西方文化把“人”分成“靈”與“肉”的設(shè)計(jì)是完全不同的。后者預(yù)設(shè)了靈肉沖突的永恒性與合理性,而前者正好相反,認(rèn)為身心和諧才是最重要的。這不是說中國人不知道身、心矛盾與張力,而是說以身心和諧為生命之理想狀態(tài)。因此,“和”被認(rèn)為是生命健康成長的條件或標(biāo)志。比如《荀子*天論》說“萬物各得其和以生”,似認(rèn)為萬物皆須和以生。《禮記*樂記》“和故百物不失”,“和故百物皆化”之言,將“和”作為萬物健全成長的必要條件?!秶Z*鄭語》載鄭大夫史伯稱:

         

        夫和實(shí)生物……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調(diào)口……和六律以聰耳。

         

        這里“和實(shí)生物”之“物”含義較寬,包括一切人間之事。因此“和實(shí)生物”具有治道方面的含義,指“和”為成就萬事的條件。但從原文“和五味以調(diào)口……和六律以聰耳”之言看,作者也認(rèn)為個(gè)體生命的健全成長也依賴于人體各個(gè)器官的和諧。

         

        “和”的上述含義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的此岸世界觀有關(guān):在生命可能只有一次,至少此生此世是我們唯一能依賴的預(yù)設(shè)下,中國人的理想生命狀態(tài)是身心和諧,而決不是身心分裂。當(dāng)下生命作為一個(gè)完整的整體,其存在本質(zhì)上是“血?dú)庑闹浴保ā礃酚洝担渖鼱顟B(tài)的最高理想也應(yīng)當(dāng)是其各方面、尤其是身心等之完整的和諧。所以中國人以和為生命成長之關(guān)鍵。但是在靈肉分裂的生命觀看來,靈魂與肉體代表了兩種相反的方向,靈魂的終極目標(biāo)在于擺脫肉體。肉體可以消亡,而靈魂則不然。所以不可能把靈、肉的和諧當(dāng)作最高目標(biāo)和健全生命的標(biāo)志。

         

        和與社會(huì)

         

        在身心二元關(guān)系中,心處于絕對(duì)主導(dǎo)的地位,身是完全被動(dòng)的。聽?wèi){身的本能運(yùn)動(dòng),則人容易墮落,故需要心的統(tǒng)率和主導(dǎo)。因此中國文化中對(duì)人的身心二元設(shè)計(jì),落實(shí)到人與人的關(guān)系,變成心與心的關(guān)系,這是由心的能動(dòng)性所決定的。孫隆基認(rèn)為,“‘心’的表現(xiàn)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照顧與關(guān)懷”。因此,用“心”“克服各自的‘身’之存在,達(dá)成了人與人之間的‘感通’”,就是一種理想。[54]由此可以理解,中國人的“和”表現(xiàn)在人際之間就是心心相應(yīng)、心心相通。因此,“心和”不僅指個(gè)人內(nèi)心之和,也應(yīng)指人與人之間心相和,即人心之間的感應(yīng)。

         

        不過,《禮記》中人與人相和雖然甚多(包括表3中人倫類33次,政治類6次),但并未明確地提到人與人心相應(yīng)。明確討論人心與人心之間的感應(yīng)之和,出現(xiàn)于《周易》、《尚書》及其古人注解。我認(rèn)為《禮記》所謂人和、政和、民和,也應(yīng)該包含人心相感應(yīng)這一含義。

         

        《周易*咸*彖》曰: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此處,天地相感如果說是“二氣交感”,而圣人與人民之間的交感則是指圣人感動(dòng)人心,也可以說圣人與人民心相應(yīng)。若依孔疏,圣人與人民之感指“圣人設(shè)教,感動(dòng)人心”[55];若依程頤,“圣人感人心”指圣人以其至誠之心感動(dòng)天下人之心,因此是圣人之心與人民之心相互感應(yīng):

         

        圣人至誠以感億兆之心,而天下和平。天下之心所以和平,由圣人感之也。(《周易程氏傳》卷三〈咸〉)[56]

         

        故徐鍇釋《尚書*皋陶謨》曰:

         

        禹拜昌言,皋陶賡歌,九功之德皆可歌也,人心和矣。[57]

         

        圣王在位,天人大和體現(xiàn)為人心之和。所謂“人心和”應(yīng)包含人心與人心的相互感應(yīng)。

         

        和與政治

         

        身心二元結(jié)構(gòu)下的生命觀決定了不僅人與人的和諧需要借助于心來實(shí)現(xiàn),政治的成功也體現(xiàn)在人心之上,那就是民心的和諧問題,實(shí)質(zhì)上民心與統(tǒng)治者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這意味著:統(tǒng)治者與人民之間的心靈感通確立政治的合法性,用后世說法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一思想在孟子“得其心斯得民矣”(〈離婁上〉)一語中已經(jīng)表達(dá)無遺。所以在政治事務(wù)中,身心的二元關(guān)系演變成人心與政治的和諧問題。為此,統(tǒng)治者需要了解人心如何受到環(huán)境影響,以及人心的普遍狀態(tài)是如何形成的。于是樂的作用體現(xiàn)了出來——好的政治必定會(huì)在人心中產(chǎn)生普遍而積極的反響,而表現(xiàn)為樂(yue);樂(yue)者,樂(le)也;樂自發(fā)地體現(xiàn)了人心的普遍狀態(tài),體現(xiàn)了一個(gè)政權(quán)是否得民心。當(dāng)政治認(rèn)同建立起來后,人民的自覺會(huì)轉(zhuǎn)化為一種精神風(fēng)貌,體現(xiàn)在樂和上。

         

        現(xiàn)在我們就重點(diǎn)來看《禮記》中的樂和問題。如果說味和主要指功能上的和諧,樂和則決不僅指功能上的和諧,而且包括心理上的感應(yīng),從根本上說是人心感于物的反應(yīng)。前面我們說過,《禮記》中“和”用于音樂不僅指聲和,而且指人心感應(yīng)外物的方式: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啴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fā)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dòng)。

         

        這里的“哀心”、“樂心”、“喜心”、“怒心”等,是指人心內(nèi)在的情緒狀態(tài),然而這些情緒均由外物引起。情緒不同,發(fā)為樂音自然不同,而導(dǎo)致情緒不同的原因則是外物是否“正”??傊?,正因如此,樂和反映了政治之和,所謂“凡音者,生人心者也?!问乐舭惨詷?,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樂記〉)”?!礃酚洝颠M(jìn)一步上升到人性論的高度,認(rèn)為“民有血?dú)庑闹?,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yīng)感起物而動(dòng),然后心術(shù)形焉”,故“樂者,心之動(dòng)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正因如此,樂和反映的是心和。鄭玄注〈樂記〉“樂由中出”時(shí)說“和在心也”,即樂和源于心和?!墩撜Z*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注曰“君子心和”,朱注曰“和者,無乖戾之心?!薄抖Y記》中有12次自我之“和”,以氣和和心和為主。無論是氣和,還是心和,均是好的環(huán)境——主要是政治環(huán)境——熏陶的結(jié)果?!渡袝?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徐鍇之解曰:“言有所感動(dòng),和氣浹其心?!?a name="_ftnref58">[58]這里的和氣來自哪里?當(dāng)然是圣王之政。蓋王者施政,人心趨和,這是統(tǒng)治者感動(dòng)人心的另一種方式,即善政的累積效應(yīng)。

         

        那么,為什么孔子又主張“放鄭聲”(《論語·衛(wèi)靈公》)?這當(dāng)然也是因?yàn)槿诵谋旧磔^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所致。荀子說“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荀子*樂論》),正是基于此一認(rèn)識(shí)。然而,所謂“移風(fēng)易俗,莫善于樂”(《孝經(jīng)》),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統(tǒng)治者對(duì)人民洗腦和對(duì)人心的人為塑造,而是以樂為促進(jìn)這種道德自覺和美好風(fēng)俗的輔助力量。必須認(rèn)識(shí)到,樂是一種重要的輔助力量,而不是改變社會(huì)風(fēng)俗的根本力量。樂之所以特別是重要,主要還是因?yàn)樗呛饬恳粋€(gè)社會(huì)是否和諧、以及一種統(tǒng)治是否成功的關(guān)鍵指標(biāo),一個(gè)社會(huì)的和諧一定體現(xiàn)在樂和上。正因如此,樂和成為《禮記》討論和的焦點(diǎn),其背后真正的指向是政治,基于其對(duì)政和、心和、樂和三者之間循環(huán)互動(dòng)關(guān)系的認(rèn)識(shí)。

         

        和與天地

         

        “和”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化核心范疇之一,從根本上與中國人的宇宙觀有關(guān)。

         

        因?yàn)橹袊说氖澜缰挥小斑@一個(gè)”(古人稱為天地、六合或宇宙)——李澤厚稱其為“一個(gè)世界假定”[59],我常稱為“此岸取向”的世界觀——所以這個(gè)世界的和諧、安寧是所有人安全感的終極寄托?!吨芤?乾*彖》“保合太和,乃利貞”之語,《禮記*月令》“天地和同”之言,《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均表達(dá)了古人這樣一種宇宙觀:因?yàn)槭澜缰挥羞@一個(gè),所以他們無比希望這個(gè)世界能夠太平無事、和諧安寧,不要有傷害或毀滅。這是中國人“天人合一”世界觀的重要來源。也正因如此,古人認(rèn)為“和”合于天地之道。

         

        《莊子*天道》: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與天和者也。

         

        此處“和”可讀為“合”,指德行當(dāng)效法天地之道。

         

        〈樂記〉則說:

         

        樂者,天地之和也。

         

        此處“和”亦可讀為“合”,指音樂效法天地節(jié)奏,然亦寓意樂之和源自于天地之和。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鄭國名臣子大叔論禮:

         

        為溫、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長育?!凡皇?,乃能協(xié)于天地之性,是以長久。

         

        其中“哀樂不失”指“好、惡、喜、怒、哀、樂”這“六氣”之和。這里顯然認(rèn)為,之所以“和”為個(gè)體生命健全成長的條件或標(biāo)志,是因?yàn)椤昂汀狈咸斓刂馈?o:p>

         

        注釋:
         
        [1]有人認(rèn)為“‘和’是在‘龢’、‘盉’二字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李加武,“多維視域下的先秦儒家‘和’思想研究”,《大連海事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會(huì)科學(xué)版)》,第13卷第3期,2014年6月,頁71).此說似可商榷。因?yàn)椤昂汀弊忠娪诮鹞模ㄈ莞幹?,張振林、馬國權(quán)摹補(bǔ),《金文編》,中華書局(影?。?,1985/1998年,頁64-65),或以為其甲骨文原形為(參李玲璞主編,《古文字詁林》第2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頁52)。
         
        [2]錢坫,《說文解字?jǐn)以彙?,吉金樂石齋藏版,1806(嘉慶丁卯年),卷第二上。
         
        [3]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年,頁199。
         
        [4]李學(xué)勤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頁158。
         
        [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北京:中華書局,頁212。
         
        [6]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頁212。
         
        [7]參《在線詞源字典》(?https://www.etymonline.com/search?q=harmony);?《劍橋字典》(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harmony);《牛津字典》(https://en.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harmony)。2019年5月7日上網(wǎng)。
         
        [8]《樂記》:“樂統(tǒng)同,禮辨異?!薄按髽放c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荀子*儒效》:“樂言是其和也”?!盾髯?臣道》“恭敬、禮也;調(diào)和、樂也?!薄吨芏Y*地官司徒*大司徒》:“以樂禮教和”,“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皆是從禮、樂之別論樂與和之關(guān)系。
         
        [9]本數(shù)據(jù)主要依據(jù)尹小林,《國學(xué)智能書庫》,北京:北京國學(xué)時(shí)代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禮記》部分亦參照其他電子版本校對(duì)。
         
        [10]《尚書》“和”共43見,除人名共12次,實(shí)為31見。其中〈堯典〉人名“羲和”4次,〈胤征〉人名“羲和”4次,〈顧命〉人名“和”1次,〈文侯之命〉人名“父義和”3次。
         
        [11]《周禮》“和”共50見,除〈春官宗伯〉地名“云和”1條,〈夏官司馬〉門名“和”(“和之門”、“以敘和出”)2次,〈夏官司馬*大馭〉器名(“鸞和”),實(shí)為46次。
         
        [12]《禮記》“和”共115見,除作器名“鸞和”之“和”4次(〈玉藻〉〈少儀〉〈經(jīng)解〉〈仲尼燕居〉),實(shí)得111次。
         
        [13]《左傳》“和”共82見,除人名“宋公和”(隱3年)、“和組父”(襄3年)、“醫(yī)和”(昭元年,2見)共4條,地名“菟和”(哀4年)1條,器名“鸞和”(桓3年),實(shí)得76次。
         
        [14]除《公羊傳*隱公3年》人名“宋公和”1條。
         
        [15]除《榖梁傳*隱公3年》人名“宋公和”1條。
         
        [16]鄭注“和而后月生”曰:“此氣和,乃后月生而上配日,若臣功成進(jìn)爵位也?!狈桨矗簹夂蛯?shí)指陰陽和。
         
        [17]孔疏:“謂堂上下禮樂交相應(yīng)會(huì),和諧之至極也?!?br> 
        [18]孔疏“甘受和”曰:“甘為眾味之本,不偏主一味,故得受五味之和。”a
         
        [19]鄭注“鐘次之以和居參之”曰:“鐘,金也。獻(xiàn)金為作器,鐘其大者。以金參居庭實(shí)之間,示和也。”納入“器和”。
         
        [20]鄭注:“和糝不蓼者,此等之羹,宜以五味調(diào)和,米屑為糝,不須加蓼也?!?br> 
        [21]孔疏:“垂之和鐘者,垂之所作調(diào)和之鐘?!?br> 
        [22]孔疏:“肅,敬也;雍,和也。言樂音敬和而鳴,先祖之神聽而從之。”
         
        [23]孔疏:“‘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一謂人聲。言作樂者詳審人聲,以定調(diào)和之音。但人聲雖一,其感有殊或有哀樂之感或有喜怒之感,當(dāng)須詳審其聲,以定調(diào)和之曲矣?!?br> 
        [24]“樂和”不同于“聲和”,后者指樂之音,前者指樂之義,指樂呼應(yīng)于政治而作,亦指響應(yīng)天地之之?dāng)?shù)而作。
         
        [25]孔疏:“‘和樂興焉’者,正聲感動(dòng)于人,而順氣來應(yīng);既聞順聲,又感順氣;二者相合而成象,則和樂興。若周室太平,頌聲作也?!?br> 
        [26]鄭注:“和正以廣,無奸聲也”?!昂汀碑?dāng)作動(dòng)詞?!昂蜆贰薄ⅰ昂驼绷x近,指和順于正聲。所謂正聲,如頌聲,即前“倡和有應(yīng)”,孔疏所謂“善倡則善應(yīng),惡倡則惡應(yīng)”。
         
        [27]原文“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和安樂”當(dāng)指調(diào)節(jié)、促進(jìn)安樂氣氛。
         
        [28]緊承“六者德音之音也”,“以和之”指應(yīng)和于六種德音。
         
        [29]孔疏:“用正樂諧和其聲?!狈剑骸皹泛推渎暋碑?dāng)指以樂民心而諧之,即后文所謂“和民聲”。
         
        [30]孔疏:“樂和民聲者,樂有宮商角征羽及律呂,所以調(diào)和民聲也。”
         
        [31]孔疏:“‘倡和有應(yīng)’者,初有奸聲正聲感人,是倡也;后有逆氣順氣,是和也。善倡則善和,惡倡則惡和,是倡和有應(yīng)邪?!?br> 
        [32]鄭注:“言順天地之氣,與其數(shù)和,故百物不失?!狈桨矗骸芭c其數(shù)和”之“和”指一致,和讀合、同。
         
        [33]孔疏:“樂者,調(diào)暢陰陽,是天地之和也?!?br> 
        [34]原文是“樂極和,禮極順,內(nèi)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孔疏:“樂極和者,樂能感人心,故極益于和也。”方按:此處“極和”指內(nèi)心和,因與外順相對(duì)。極,鄭注訓(xùn)至。
         
        [35]“氣和”限指人之氣,不包括四時(shí)之氣、陰陽之氣等。
         
        [36]原文:“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于樂,義近于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编嵶ⅲ骸岸睾?,樂貴同也?!笨资瑁骸岸睾?,是敦重其所和也?!庇衷疲骸皹氛撸{(diào)和氣性,合德化育,是樂興也。樂主和同,故云興?!狈桨矗骸岸睾汀敝昂汀?,似指萬物相順而不逆抗,即萬物之和也。
         
        [37]孔疏:“謂感動(dòng)四時(shí)之氣,序之和平,使陰陽順序也。”
         
        [38]孔疏:“四時(shí)和焉者,謂陰陽順也?!?br> 
        [39]鄭注:“生氣,陰陽氣也?!狈桨矗骸兜赖陆?jīng)》第42章:“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0]孔疏:“‘以致天下之和者’,以日月交相依巡,是陰陽和會(huì),故致天下之和也?!碧煜轮筒皇钦危缸匀魂庩?。
         
        [41]原文“天下之禮……致和用也”。鄭注:“至于和用,謂治民之事以足用也。”孔疏:“言禮之至極,治理于民,使百姓和諧,財(cái)用富足也?!?br> 
        [42]原文“無體之禮,上下和同”。孔疏:“上下和同,無不從也。”
         
        [43]孔疏:“謂之和者,不能寂靜而有喜怒哀樂之情,雖復(fù)動(dòng),皆中節(jié)限,猶如鹽梅相得,性行和諧?!惫嗜搿靶泻汀薄?br> 
        [44]孔疏:“南方……陽氣舒散,人情寬緩和柔。”釋“和”為和柔,入“德和”。
         
        [45]孔疏:“禮以體別為理,人用之,嘗患于貴賤有隔,尊卑不親。儒者用之,則貴賤有禮而無間隔。故云以和為貴也。”故入“人和”。
         
        [46]方按:“和于鄉(xiāng)射”當(dāng)指鄉(xiāng)飲酒禮和射禮中體現(xiàn)人際和諧,與前面“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對(duì)應(yīng)。
         
        [47]王先謙《集解》引宣云:“體靜神凝則和氣自復(fù)”,
         
        [48]“物和”指水草、灰土等物之和性。
         
        [49]《道德經(jīng)》第2章:“音聲相和?!?br> 
        [50]《禮器》“和之至也”指禮樂交感之和。
         
        [51]“人和”主要指君臣、父子、夫婦、上下、兄弟等特定人之間的關(guān)系。
         
        [52]《尚書*周官》:“庶政惟和,萬國咸寧”。
         
        [53]參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gòu)》,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頁12-82。
         
        [54]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gòu)》,頁16。
         
        [55]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dá)疏,《周易正義*咸》。載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頁46。
         
        [56]程顥、程頤,《二程集》(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版,頁855。
         
        [57]徐鍇,《說文解字系傳》,頁313。
         
        [58]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頁313。
         
        [59]李澤厚,《說文化心理》,上海:上海譯文2012年,頁80-8。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