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方朝暉著《治道:概念·意義》出版暨自序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2-06-05 18:32:46
        標簽:儒家治道
        方朝暉

        作者簡介:方朝暉,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樅陽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F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學”與“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2002)《春秋左傳人物譜》(上下冊,2001)《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學統(tǒng)的迷統(tǒng)與再造》(2010)《文明的毀滅與新生》(2011)《“三綱”與秩序重建》(2014)《為“三綱”正名》(2014)等。

        方朝暉著《治道:概念·意義》出版暨自序

        方朝暉,《治道:概念·意義》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6月第1版


        內容簡介


        《治道:概念與意義》是一部有關儒家治道的基礎性研究之作,也可以說是一部有關儒家治道的概念史研究。全書圍繞著“治道”一詞以及與治道相關的八個基本概念,即治法、治術、治具、治體、政道、王道、人道、中道等,以《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資料為基礎,以經、史、子、集文獻為框架,以先秦至明清兩千多年歷史為跨度,詳細分析每個概念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起源、使用、含義及其演變。對每個概念,先統(tǒng)計其在經史子集中的使用情況,然后分析歸納其基本含義,最后總結其含義特點。


        作者簡介

        ?

        方朝暉,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樅陽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F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學”與“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2022)《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學統(tǒng)的迷統(tǒng)與再造》(2010)《文明的毀滅與新生》(2011)《“三綱”與秩序重建》(2014)《為“三綱”正名》(2014)等。


        ?目錄

        ?

        代自序

        目錄

        導言?從政道到治道

        ?

        第一章?治、道考義

        (一)治字考

        治之問

        治之變

        治之義

        治之例

        (二)道字考

        道與導

        道與直

        道與正

        道與理

        道之義

        ?

        第二章?治道含義

        (一)古籍中的“治道”

        (二)含義一:以道治

        (三)含義二:行道

        (四)含義三:別義

        (五)治道含義例論

        先秦治道概念

        《群書治要》中的治道概念

        《資治通鑒》中的治道概念

        二程朱熹的治道概念

        治道用法小計

        ?

        第三章治道相關概念(上)

        (一)治法

        使用

        含義

        小結

        (二)治具

        使用

        含義

        小結

        (三)治術

        使用

        含義

        小結

        (四)治體

        使用

        含義

        小結

        ?

        第四章?治道相關概念(下)

        (五)政道

        使用

        含義

        小結

        (六)王道

        使用

        來源

        王道與霸道相對

        含義

        小結

        (七)人道

        使用

        本義

        外延

        內涵

        小結

        (八)中道

        使用

        含義

        小結

        (九)其他

        ?

        附錄一?原始文獻輯存

        (一)“治道”一詞使用資料

        (二)“治法”一詞使用資料

        (三)“治(之)具”一詞使用資料

        (四)“治(之)術”一詞使用資料

        (五)“治體”一詞使用資料

        (六)“政道”一詞使用資料

        (七)“王道”一詞使用資料

        (八)“人道”一詞使用資料

        (九)“中道”一詞使用資料

        附錄二[宋]程顥《陳治法十事》

        附錄三[清]陸隴其《治法論》

        附錄四[清]俞長城《王霸辨》

        ?

        注釋

        參考文獻

        (一)電子數據庫古籍

        (二)紙本文獻

        后記

        ?

        代自序


        我做中國思想史的一點心得


        直到今天為止,我們仍然在為尋找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恰當途徑而傷神。很多貌似宏大的建構,看似新穎的創(chuàng)新,急于入世的方案,可能并非建立在對古人思想的客觀認知上,就過早地提了出來。還有一種傾向,就是受到現代學科的誤導,急于提出自己的理論,忙于構建自己的“體系”(特別是哲學體系),而罔顧歷史的真實。本來我們在研究古人時就容易先入為主,然而更有甚者,在“理解古人就是為了解決現代問題”這一思路支配下,一切學術似乎都是為了對今人有用,為了解決當下問題,于是把現代人認為重要的思想當作研究、分析古人思想的標準,乃至成為時尚。

        也許今天是到了這樣一個時候,即在尋求對古人思想的恰當理解時,需要先將一些先入為主的目的或目標暫時懸置起來(這有點類似于笛卡爾、胡塞爾當年的做法),這些目的或目標包括:為了建立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成套思想,或者說,為了中西結合,為了現代化,為了現實方案,為了指導當下,等等。不是說這一類關懷不重要,也不是說我自己不是帶著強烈的現實關懷從事研究的,而是說,我們需要先對古人的思想有一個客觀的理解。至少在我看來,如何更準確地理解我們的祖先,理解我們的文化,理解我們幾千年的精神傳統(tǒng),至今仍然是無比重要的。

        今人對古人概念的使用,往往容易根據個別資料肆意發(fā)揮、盲目夸大甚至刻意歪曲,而不愿意對古人的用法全面考證、客觀分析,較少關注這些概念在歷史上的真實含義,特別是其來源和演變。由此導致的問題是概念的含義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亂。正如讀者所能看到的,本書所討論的治道概念即是如此,它們的使用率很高,含義也很混亂,也許是到了正本清源的時候了。本書試圖展示一批儒家治道概念的原本含義,我給自己制定的基本任務,就是盡可能客觀、深入、全面、準確地理解古人思想,不要有任何建構理論體系、提供指導原理、滿足當下需要的想法,一切本著如實了解古人思想這一目的。

        讀者也許會說,任何對古人的理解和解釋,都是站在今人立場上進行的,一切解釋都是當下前見的產物,不可能完全客觀、準確。但這并不等于說我們可以因此而放棄求真、求是的追求,隨心所欲地裁剪古人。如果我們不能,甚至不愿對古人概念或思想的原義作深入、客觀、實際的追尋,就急于根據當代需要、基于個人成見下判斷,并稱之為思想史或哲學史研究,那么我們的學問根基究竟在哪里?因此我甚至認為,在幾千年學統(tǒng)中斷,學人普遍精神空虛、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本的大背景下,認知主義對于重建當代中國學人的意義世界,乃至于重建當代中國學統(tǒng),還是有一定意義的,盡管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

        當然,我也認為,客觀分析不等于深度理解,詞義考證不等于思想闡釋;特別是站在深厚的歷史—文化—心理傳統(tǒng)、甚至中外文化差異的大背景下來理解和解釋,更不是文字訓詁和還原真實所能代替的,從思想史學科的性質看,我不僅承認這是其主要任務,也視之為自己學術研究之職志。也正是從這一角度看,我承認目前這本書并沒有全面展示我有關儒家治道的理論看法,而只是我有關儒家治道的最基礎研究。有關儒家治道的主要理論,需要另外一本書來承擔。我預計在另一本書中將自己以前有關儒家治道理論的研究作一全面展示。但是所有這一切,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概念考證和意義還原的工作。

        我對儒家治道的研究已有十多年時間,前后撰寫過不少文章。除了分散發(fā)表的論文之外,也曾在《文明的毀滅與新生:儒學與中國現代性研究》(2011年)、《“三綱”與秩序重建》(2014年)這兩部書中較系統(tǒng)地呈現了自己過往的習作。但是,我在撰寫這兩部論著及相關論文的過程中,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研究可納入治道范疇,而只是作為儒家有關秩序的基本問題來關注。直到2015年,我應邀參加了陳來先生主持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這一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有幸承擔了其中的“兩創(chuàng)與治國理政”這一子項目,這才意識到治道問題的重要性。“兩創(chuàng)”項目促使我從治道這一角度將自己多年的研究貫通起來。項目結束后,我又申請了清華大學2017年的校內自主項目“儒家治道及其現代意義”,項目的批準喚起了我的巨大熱情,使我想進一步把儒家治道的有關基礎問題搞清楚,進而有了目前這本書。

        本書也可以說是一部有關儒家治道的概念史著作。全書圍繞著治道一詞以及與治道相關的八個基本概念,即治法、治術、治具、治體、政道、王道、人道、中道等,以《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以及一批現代新版古籍資料為基礎,以經、史、子、集文獻為框架,以先秦至明清兩千多年歷史為跨度,試圖分析每個概念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起源、使用、含義及其演變。對每個概念,先統(tǒng)計其在經、史、子、集中的使用情況,分析歸納其基本含義,總結其含義特點。全書結構如下:

        第一章:治、道考義。從文字學角度分析治、道兩個字的本義,揭示此二字鮮為人知的重要含義。比如“治”字如何從辭、??等與??相關的漢字演變而來及其含義特點;“道”字在先秦文獻中的本義是什么及具體體現。

        第二章:治道詞義。統(tǒng)計歸納“治道”作為一個術語在先秦古籍及以后歷史上的使用情況,深入分析此詞的主要含義及特點,總結古人對此詞的使用方式及歷史演變過程。

        第三章:治道相關概念(上)。逐個分析治法、治具、治術、治體這四個概念的使用、含義及特點。

        第四章:治道相關概念(下)。逐個分析政道、王道、人道、中道這四個概念的使用、含義及特點。

        附錄一、二、三、四為文獻附錄。特別是附錄一,主要提供各概念在四部中發(fā)生的原貌,是本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本書專門討論的九個術語外,先秦至漢代文獻中還有諸如“為國”“為君”“為上”“為政”“王政”“為治”“治國”“治世”“治平”“治政”“治民”“治人”“治下”“治要”“治略”“治天下”“平天下”“王天下”等概念,含義與“治道”相近,尤其是當后面加“之道”二字時。此外,還有一些概念,亦與“治道”義近(不常用故例舉書名),如“救世”(《左傳·昭公六年》),“撫世”(《莊子·天道》),“經世”(《莊子·齊物論》),“濟世”(《莊子·庚桑楚》),“畜天下”(《莊子·天地》),“為天下”(《莊子·應帝王》),“用天下”(《莊子·天道》),“持天下”(《荀子·王霸》),“王治”(《申鑒·政體》),“均國”(《中庸》),“君國”(《鹽鐵論·復古》),“君萬物”(《管子·心術下》《管子·內業(yè)》),“君天下”(徐干《中論·爵祿》),“均天下”(《中庸》《莊子·天道》 ),“政體”(《申鑒·政體》),“經國(家)”(《左傳·隱公十一年》、《荀子·非十二子》)等。這些皆有助于理解古人的治道思想,不過相比于本書專門研究的這九個術語,它們的重要性或規(guī)范性稍有遜色,故本書未作專門考證。這一方面也是因為本書以治、道二字為中心選取相關術語,另一方面是因為文獻整理工作量太大。我計劃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重點來闡釋儒家治道的另外若干核心概念,諸如德治、禮治、賢能、風化、政刑等,不過下一步研究的主要目的將不再以概念/術語考證為重心,而是從思想史角度來揭示儒家治道的深層結構。

        對我來說,本書所做的工作是為一個更大的目標服務的,即將儒家治道的核心理論,它存在的文化土壤、理論結構、主要觀點及現實意義徹底說清楚。這方面的工作,我希望今后能在過去兩本書的基礎上來開展。我的下一步計劃是,站在現代人的角度,用現代學術的話語,基于現代學科的知識,尋求對古人思想之恰當理解。我希望將來能出一本中國思想史研究方面的專題性論集,同時我還希望自己站在文化習性—文化心理學角度揭示儒家治道的真正秘密。

        我認為,儒家治道思想需要從儒家有關秩序的基本理念出發(fā),才能得到較好的理解。這是因為,儒家治道基于它對于秩序——從宇宙秩序到人間秩序——的某種崇高理念。如果把治道僅僅理解為治理方式,它就變成了類似于工具的東西,從而大大降低了地位。我們應該從儒家有關秩序的原本觀念出發(fā),來完整地理解儒家治道思想。即:治道并不是為了少數人的統(tǒng)治需要而發(fā)明出來的,而是為了實現一種高遠的文明理想而提出來的。它不為任何一個特定的階層服務,也與任何利益集團的需要無關,它致力于追求一種可在天地間永存的人類生活秩序,其中包括一種真正合乎人性的人倫關系、一種以統(tǒng)治集體高度自覺為前提的意識形態(tài)、一種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體系以及一種人民自我覺醒和道德進步的文明生活方式等。如果我們遺忘了儒家治道背后的文明理念,忽略了儒家治道預設的宇宙秩序,而將其價值貶低到對統(tǒng)治者有利這一工具性層面,實在是以今度古,過于膚淺和片面了。

        本書的研究方法或許會遭到這樣的批評,即堆砌文獻資料,缺乏思想深度,尤其在文獻大量電子化的時代,這樣做似乎意義不大;何況許多文獻有待甄別,有些概念含義演變,不能簡單地堆在一起。這樣的批評無疑是有道理的。我在研究中似乎更偏重橫向的共性含義,較輕忽縱向的歷史演變。因此,所引文獻時間跨度雖大,但以歷史長河中不變的基本含義為主。不過從方法上講,我還是力圖將每個概念/術語放在更大的文本和更大的歷史語境中來理解,以揭示概念內涵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并盡可能抓住要害、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