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泉根】論姓氏譜系與中國文化精神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1-01-23 08:00:00
        標簽:
        王泉根

        作者簡介:王泉根,字文源,號潛耕堂主。浙江上虞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國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終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著有《現(xiàn)代中國兒童文學主潮》、《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中國人姓名的奧秘》等十余種著作。

         
         
        統(tǒng)一性和連續(xù)性是中國文化的兩個基本特征,關于它的來龍去脈,學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作了考察。例如:秦漢以來的大統(tǒng)一行政措施;中華民族的構成、融合與文化思想的融合;以辯證的綜合整體思維為特征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特色;中國的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等等。以上考察大都是采取宏觀的整體角度。本文打算別擇一途,從一種微觀的具體的角度,即從人人皆有、代代不絕并內化、積淀、滲透于每一個中國人心理深處的姓氏符號作為切入點,來考察中國文化的統(tǒng)一性與連續(xù)性特征。
         
         
        慎終追遠源自黃帝
         
         
        草木祖根,山祖昆侖,江海祖源,全世界的華人都以“炎黃子孫”自稱并為之自豪。以遠古的炎黃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共祖,這本是一種歸屬于同一文化淵源的認同意識與尋根情結。但是,中國人的這種認同,卻有著血緣譜系的具體符號與精神聯(lián)系的文化密碼,這就是中國人的姓。
         
        姓是標志社會結構中的一種血緣關系的符號。中華民族的主體是漢族,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先秦稱華、夏、華夏,秦漢至隋唐稱華夏、漢,宋以后遂統(tǒng)稱漢。當代中國人使用的漢姓約為3600多個。今姓源于古姓,而據(jù)史書記載,諸多古姓均淵源于華夏族的始祖黃帝與炎帝(他們同時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祖)。
         
        根據(jù)春秋時代司空季子的考察,遠古時,少典娶有氏部落之女,生黃帝和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炎帝為姜姓,號烈山氏,一作神農(nóng)氏。這兩位遠古時代氏族部落的偉大首領,經(jīng)歷了不同的發(fā)展歷程。黃帝部落在姬水一帶(即東起渭水西迄湟水之間今陜甘青地境的古齊家文化區(qū)域)發(fā)展形成為較為先進的黃帝族,炎帝部落自渭水流域的姜水(在今陜西岐山、武功附近)向外拓展,與黃帝部落多次發(fā)生沖突,后經(jīng)著名的“阪泉之戰(zhàn)”被黃帝打敗,炎帝姜姓部落與黃帝姬姓部落聯(lián)合,并尊黃帝為“大帝”(領袖),炎、黃遂成為華夏族最早的宗祖神。
         
        從史料文獻中的華夏姓氏譜系考察,炎帝只傳有姜姓一系;而黃帝傳子25人,分別由四母(此處四“母”應為包括幾個姓族的部落,如同有氏一樣,而非指四個女子)所生,分衍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12姓。此12姓,當為遠古華夏族由母系向父系轉變之際,黃帝從其他姓族部落娶12姓之女(即與此12姓族建立通婚關系)所分衍出的12個子系之姓。自此,隨著人口增多,支系派衍,華夏族的古姓越來越多,而且均可上溯到黃帝那里。
         
        雖然炎黃二帝是否確有其人,學界所見各異,尚乏考古證明,但是,塑造民族共同的祖先形象,描述民族淵源的來龍去脈,則是華夏先民共通的一種文化認同意識。正是這種認同,奠定了中國文化統(tǒng)一性、連續(xù)性的第一塊偉大基石。不論人們將炎黃二帝作為遠古華夏集團的代表,或作為地域文化的代表,千百年來他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與精神偶像,一直有著不可動搖的至尊地位。他們一直是中華民族文明思想之魂,過去以其影響凝聚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今后,仍將成為我們民族團結進步的力量源泉。誠如于右任先生在《黃帝功德記》序言中所說:“黃帝公孫軒轅氏,實吾中華民族之祖。吾中華民族有此生息昌大之疆土,有此博大悠久之文化,有此四千余年震爍世界之歷史,翳維黃帝,為國族之神?!?/DIV>
         
        司馬遷著《史記》,堅執(zhí)天下皆同姓、同姓皆一家的民族大一統(tǒng)思想,認為中華民族,無論是華夏族(漢族前身),還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古代中原周邊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根同一系,本自一源;中國人的姓氏產(chǎn)生于唐、虞、夏、商、周等上古時期,而唐、虞、夏、商、周的古帝之姓,皆出于黃帝,由黃帝分衍而來。
         
        從《史記·五帝本紀》可知,黃帝共傳25子,其中,他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第一夫人(正妃),生下玄囂(即少昊)和昌意兩個兒子。此二子的后代都掌有天下,由此分出兩系:1玄囂生極;極生高辛(即帝嚳);高辛娶陳鋒氏之女,生放勛;放勛即帝堯,號陶唐氏,系繼其異母兄帝摯而立。2昌意生高陽(即顓頊);高陽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橋牛;橋牛生瞽叟;瞽叟生重華;重華就是帝堯禪讓天下而繼立的帝舜(虞舜),號有虞氏。應當說明,《史記·五帝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姓》有異,而且系譜本身也有矛盾:帝堯與帝舜之間竟相差四代,不可能相及。但《帝系姓》司馬遷是見過的,他也讀過《五帝系牒》及其他牒記、歷數(shù)之書,在沒有更有力的新資料出土之前,我們只能相信這是世界上第一流史學家為我們刪擇百家言后,所整理出來的最合理的系譜。
         
        關于夏、商、周三代古帝之姓的來歷,司馬遷又作了如下考察:據(jù)《夏本紀》:“禹者,黃帝之玄孫而顓頊之孫也?!鳖呿溂壬F蟬,傳帝舜一系,又生鯀,鯀生文命,姒姓;文命即代鯀治水有功而開創(chuàng)夏朝的夏后帝禹。據(jù)《殷本紀》:商朝的始祖姓子,名契;而契是高辛第二夫人所生。據(jù)《周本紀》:周王室的始祖后稷(名棄)為高辛的第一夫人有邰氏之女姜嫄所生,姓姬。這樣,“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史記·五帝本紀》)。另據(jù)《禮記·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庇纱丝梢?,夏、商、周這三個重要王朝,都將黃帝奉為自己的祖先神。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初創(chuàng)階段的古帝之姓,皆同根共祖,源出黃帝。試以圖表示之:
         
         
        民族交融姓氏為重
         
         
        據(jù)《史記》記載,不但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三代(夏、商、周)上古“中國”地區(qū)的華夏族古帝是源出黃帝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周邊地區(qū)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黃帝一系。如《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生稱(即伯服);稱生卷章(即老童);卷章生重黎、吳回,吳回在帝嚳時主管火政,號祝融氏。吳回生陸終,陸終生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等六子,分衍出己、董、彭、禿、妘、斟、羋八姓(祝融八姓)。其中,第六子季連(羋姓)的后裔鬻熊為楚國的開創(chuàng)者。又如《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薄稏|越列傳》:“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后也,姓騶氏?!睎|越出自勾踐,勾踐出自夏禹,夏禹出自黃帝,一脈相承。甚至向來被視為外夷的匈奴,司馬遷也說:“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雄?!保ā妒酚洝ば倥袀鳌罚┚瓦@樣,司馬遷從姓氏譜系的建構出發(fā),將中國境內的各族人民都連結起來,他們同是黃帝子孫,本同一根,枝分派衍。
         
        值得深思的是,歷史上當“中國”周邊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權之后,并不強求漢人胡服胡語胡化,而是反過來急于追認黃帝為始祖,以黃帝后裔的身份君臨天下,并改從漢服漢語,乃至漢姓漢名,認同中華文明。秦漢以后的魏、遼、金、夏、元、清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在《史記》及以后的各朝正史記載中,均明確表明自己是黃帝后裔。元代的泰定帝頒發(fā)過保護黃帝陵廟的詔令;清代的康熙皇帝先后16次遣使,祭祀“祖宗洪及萬邦,民生所系至重”的炎陵與黃陵。即使是在世界屋脊上建立的藏族政權,也能找到“虞為黃帝后,羌為虞后,藏為羌后,是藏為黃帝之苗裔”的歷史考證依據(jù)。任繼愈指出:“10世紀,北方遼國(契丹族),皇帝要奉孔子為圣人,金朝對漢文化的接融比遼更遠,元朝把孔廟修建到云南及邊遠地區(qū)。清朝(滿族)也自稱為炎黃后裔。秦、漢以來,民族不斷融合,二千年來使中華民族形成一種共同心理、共同的民族意識。這是一種極可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DIV>
         
        在認同中華文明方面,最典型的例證,莫過于北魏鮮卑族了?!段簳烽_篇就對鮮卑族與黃帝的淵源關系作了論證:“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白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痹瓉恚r卑出自昌意,而昌意為黃帝之子,鮮卑遂與華夏族同根同祖!不但如此,鮮卑皇族的姓“拓跋”也和黃帝有著關聯(lián)?!段簳ば蚣o》稱:黃帝以土德王,而鮮卑族謂土為“拓”,稱谷為“跋”,故鮮卑以“拓跋”為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認同中華文化,力倡民族融合政策,曾搞過一次中國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漢化”運動。他不但將國都從以鮮卑人為主的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以漢人為主的洛陽,還廢胡服、禁胡語、改穿漢服、說漢話,鼓勵娶漢女為妻,并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鄭重下詔,改鮮卑姓為漢姓。據(jù)《通志·氏族略第六》記載,在這場運動中,鮮卑皇族首先帶頭,將“拓跋”改為“元”(孝文帝拓跋宏改為元宏),其他如改賀魯為周,去斤為艾,叱羅為羅,柯拔為柯,拔拔為長孫,乙旃為叔孫,丘穆陵為穆,步六孤為陸等,一共改了144姓;同時,將鮮卑族的穆(丘穆陵)、陸(步六孤)、賀(賀賴)、劉(獨孤)、樓(賀樓)、于(勿忸于)、嵇(或系奚,達奚)、尉(尉遲)定為“鮮卑八姓”,以獲得與當時的盧、崔、鄭、王“漢四大姓”同等的大姓望族地位。
         
        古代少數(shù)民族為認同中華文明而改從漢姓,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歷代不絕。其改姓途徑,或為行政干預,帝王所賜;或為移居中原,適應環(huán)境;或為改善地位,便于交際;或為漢姓男子入贅而帶入漢姓;或因戶籍登記時,由漢官填報為漢姓。其改姓方式,或將原來的多音節(jié)姓(兩至九字不等),根據(jù)漢字譯音簡寫為單字姓(這是最主要的方式,如丘穆陵改為穆);或將祖姓分割為后裔的多個姓氏(如元代納速拉丁的后裔分為納、速、拉、丁四姓);或直接取用漢姓;或自創(chuàng)漢字新姓等等。據(jù)調查,中國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6636個兩字以上的漢字姓(比5319個單字姓還多1317個),其中5100多個均為古代少數(shù)民族姓氏的漢譯。但今天尚在使用的兩字以上的姓僅剩250個左右,而且80%以上是漢姓原有或近代新創(chuàng)的復姓(如陸費、錢王等),即古代少數(shù)民族所使用的復字姓現(xiàn)在僅剩下50個左右,其余5050個全都改從了漢姓。
         
        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共同體。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與融合,乃是實現(xiàn)中國文化統(tǒng)一性的重要因素。這種融合具體體現(xiàn)在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jīng)濟生活以及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質方面;而姓氏,則是這四個基本特征的綜合性產(chǎn)物。毋庸諱言,歷史上入主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上層階層追認黃帝為始祖并改從漢姓,在當時自然是一種政治策略,是為了消解被統(tǒng)治的漢族“非我族類”的心理障礙,以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但在客觀上,這種措施卻大大加快了民族之間的交融,消溶了相互間的文化隔閡,這對于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與建立大統(tǒng)一的中國,起到重要的歷史作用。章太炎在《訄書·序種姓》中認為:“拓跋氏始變戎姓,以從漢氏;唐世諸歸化人,或錫之皇族,以為殊寵;明太祖興,令北虜割裂姓氏,與漢合符……懿亦建國大陸之上,廣員萬里,黔首浩穰,其始故不一族。大皞以降,力政經(jīng)營,并包殊族,使種姓和齊,以遵悉王道者數(shù)矣?!睂Υ耍敶氯寮倚鞆陀^也有一番精辟的議論:“如果沒有中國式的姓氏,就沒有中國式的宗族,就沒有中國式的生活意識與生活形態(tài)。所謂異族漢化的真正意義,正是指生活基本形態(tài)和基本意識上的融合統(tǒng)一。而融合統(tǒng)一的第一步,便是胡人改用漢人的姓。姓氏既改,言語文字和全部生活也隨之而改變,而華、夷的界限便自然歸于泯消(著重號系引者所加)。可見漢末魏晉以來,姓氏對于異族漢化所發(fā)揮的功能,是可以和文化思想的力量相提并論的?!?/DIV>
         
         
        十大姓氏本同一根
         
         
        據(jù)20世紀末人口統(tǒng)計資料表明,當時中國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其中,李、王、張、劉、陳等五姓分別占漢族人口的79%、74%、71%、54%及45%,即世界上李姓超過8700萬人,王姓超過8000萬人,張姓超過7800萬人,劉姓超過6000萬人,陳姓超過5000萬人,合計超過35000萬人。如果我們再加上楊、趙、黃、周、吳等五大姓的人口(以每姓4000萬人計算),此十姓合計超過55000萬人,即占了當時中國人口的一半!發(fā)人深省的是,從中國姓氏譜系的文獻史料鉤稽,這十大姓的來源,都可上溯到黃帝那里。
         
        必須說明,我們現(xiàn)在的姓氏制度確立于秦漢之際,子承父系,一人一姓,姓氏只用來表示家族血統(tǒng),無有貴賤之別。但在先秦則不然,先秦姓是姓,氏是氏,兩者各有來歷與用途?!锻ㄨb·外紀》記載:“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呂思勉在《中國制度史》中也說:“古之姓為母系,后世之姓為父系?!惫胖盏谋玖x是指源于同一女性始祖(同一母系)的族屬共同所有的血緣符號標志;而氏(即后世之姓)則是指源于同一父姓始祖的分出去的各支系(所謂小宗)的開氏始祖的血緣符號標志。如西周時代的周王室姓姬,齊國姓姜,宋國姓子,此均系源自女性始祖之古姓;而氏則有多種來歷,各依其開氏始祖(男性)的不同經(jīng)歷而得氏。這主要有:以國名為氏,如魯氏、蔡氏、吳氏、魏氏、韓氏;以封邑名為氏,如楊氏、屈氏、馮氏、鐘氏、范氏、馬氏;以地名、方位為氏,如東郭氏、西門氏、關氏、邱氏、池氏、涂氏;以先祖的名、字、謚等為氏,如孟氏、高氏、熊氏、穆氏、文氏、莊氏;以職官、封爵、技藝等為氏,如錢氏、史氏、帥氏、李氏、司馬氏、陶氏。先秦姓、氏判然有別,姓用來區(qū)別婚姻,氏用來表明家庭出身與社會地位;貴族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古者同姓不婚,而同氏異姓者則可婚;貴族有姓有氏(如孔丘姓“子”氏“孔”),一般平民無姓氏。中國大量的氏產(chǎn)生于周代,是周王室宗法制與分封制的直接產(chǎn)物。戰(zhàn)國后期,天下大亂,宗法崩潰,秦滅六雄,廢除分封,姓與氏始合二而一,概稱“姓氏”,無論貴族平民,人人均有姓氏,姓即氏,氏即姓,二者不再有任何意義上的區(qū)別。顧炎武《日知錄》云:“言姓者,本于五帝……自戰(zhàn)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而五帝以來之姓亡矣?!庇衷疲骸靶帐现Q,自太史公(司馬遷)始混而為一?!侗炯o》于秦始皇則曰姓趙氏,于漢高祖則曰姓劉氏。”于是周代大量的氏,如魯氏、鄭氏、劉氏、楊氏、司馬氏等,到了秦漢,分別成了魯、鄭、劉、楊、司馬等姓,中國人的姓就變得非常豐富了。自此,每一個家族都有了自己固定的姓,子子孫孫永久使用,一直延續(xù)至今。我們現(xiàn)在所沿用的諸姓,絕大部分正是承襲周代各氏而來的,故欲考各姓之源起,必上溯至周;而周之姓、氏,又可一直上溯至遠古的炎黃。
         
        下面,我們將當今中國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之源起及與黃帝之關系,作一簡單勾勒,尋根覓蹤,以明其旨(為節(jié)省行文,有關此十姓的具體得姓經(jīng)過及因改姓、冒姓、賜姓等而造成一姓多源的情況,此不贅述,僅敘主要得姓淵源及與黃帝之關系):
         
        李姓——開姓始祖皋陶。系帝堯時的理官(司法長官),后裔以官為氏,稱理氏,后由“理”改“李”。皋陶是顓頊的后裔,據(jù)《姓纂》顓頊生大業(yè),大業(yè)生女華,女華生皋陶;而顓頊出自黃帝,已見前述。
         
        王姓——先秦時帝王的子孫稱王子、王孫,其后裔就以“王”為氏。王姓有多種來源,要者有三:一為姬姓之王。春秋時,周靈王太子姬晉因批評父王過失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遷居太原,時人稱為王家,因以為氏。太原王后傳瑯玡王——金陵王——開閩王——三槐王等,為中華王姓之主體。姬姓之王出自姬周,姬周出自后稷(棄),而后稷出自黃帝,此已見前述。二為媯姓之王。周武王封帝舜的后裔媯滿于陳國,傳至十世孫媯完,因故奔齊,始以故國名“陳”為氏。其后裔中有一支因陳、田音近,改為田氏。后田氏取代姜姓齊國,建立田氏齊國。秦滅齊后,田氏王室子弟有一支避難民間,時人稱為王家,遂以王為氏。如前所述,帝舜出自黃帝,故媯姓之王也源出黃帝。三是子姓之王。商末,王子比干因勸諫紂王被殺,葬于汲郡,其守陵子孫以源出王族,而以王為氏。殷商子姓,其始祖契為黃帝后裔,故子姓之王也源自黃帝。
         
        張姓——其始祖為少昊(玄囂)第五子揮,任弓正官,創(chuàng)制弓箭,被賜姓張。張,施弓弦也。少昊為黃帝之子,已見前述。
         
        劉姓——有四處姓源,要者有二:一出自陶唐氏,為帝堯之后。堯之后人,受封于劉(河北唐縣),以地為氏。裔孫劉累曾被夏王孔甲賜為御龍氏。后歷商周兩朝,又改為豕韋氏、唐杜氏。到春秋,其后裔晉國大夫士會,奔秦國,后又歸晉,留在秦國的一支裔孫恢復祖上的劉氏。二出自姬姓。西周時,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劉邑(河南偃師),子孫遂以封邑為氏。帝堯與姬周均源出黃帝,已見前述。
         
        陳姓——參見上文王姓源起。周武王封帝舜后裔媯滿于陳國,傳至十世孫媯完,因故奔齊,遂以國名“陳”為氏。
         
        楊姓——出自姬姓,有兩處源起:一是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楊邑(湖北襄陽一帶),子孫以邑為氏;二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裔孫伯僑,封于楊邑(山西洪洞),子孫亦以邑為氏。此兩支楊氏均出自姬周,自也均可上溯至黃帝。
         
        趙姓——出自嬴姓,與秦國嬴姓同祖?!锻ㄖ尽な献迓浴罚骸扒厥腺?,少昊之后也,以皋陶為始祖?!备尢盏氖缹O蜚廉,“生二子,一曰惡來,其后為秦;二曰季勝,其后為趙”。季勝的曾孫造父,為周穆王御(駕駛車馬),以功封于趙城(山西洪洞北),裔孫以趙為氏。皋陶源出黃帝,已見前述。
         
        黃姓——出自嬴姓,以國為氏?!妒辣尽さ巯灯罚骸邦呿溔⒂陔鴫炇?,謂之女祿,產(chǎn)老童。老童娶于根水氏,謂之驕福,生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產(chǎn)陸終。”又,《通志·氏族》:“陸終之后,受封于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故城在楚,與國也。僖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由此可見,黃姓之祖也系出自黃帝。
         
        周姓——來源較多,主要出自姬姓。周太王亶父把族人遷到周(陜西岐山),建立周國。公元前256年,周為秦所滅,周王室降為庶人,裔孫以故國名“周”為氏。又,周平王的少子名烈,封于汝南(今屬河南),其后裔亦以周為氏。
         
        吳姓——出自姬姓,以國為氏。周太王亶父欲將王位傳給幼子季歷,長子太伯與次子仲雍為遂父王心愿,出奔到長江三角洲。后太伯被推為君長,號稱勾吳,建都梅里(江蘇無錫)。周滅商后,太伯的三世孫周章,正式被周室封為諸侯,改國號為吳。后吳國亡于越王勾踐,后裔以吳為氏。
         
        通過以上簡要勾勒,我們可以看出,當代中國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之由來均可追溯到黃帝,中華民族本同一根,確有文化同源性的譜系根據(jù),而非虛妄之言。
         
         
        敬發(fā)千枝輻射光芒
         
         
        由于歷史文化的原因,世界各國姓的出現(xiàn)時間不盡相同。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之一。在亞洲,朝鮮、越南等國約在10世紀左右才相繼使用姓氏;而日本一直要到明治三年(1870)為實行“壬申戶籍法”才準許百姓取姓。目前,世界上尚有一些國家和民族始終不曾采用姓氏,它們大多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如全體緬甸人、大部分印尼人和馬來西亞人、相當多的老撾人以及部分北非和南非人,他們只有個人的單名,而無姓。多數(shù)歐美國家約在中世紀中期才開始采用姓氏。雖然古羅馬在父系氏族時期已產(chǎn)生了姓,但卻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而一度衰落,直到9世紀才在意大利得以恢復。18世紀以前,猶太人只有名,沒有姓。土耳其遲至1934年制定《姓法》后人們才開始有姓(參見張聯(lián)芳主編《外國人的姓名》第477、478、481、439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6月版)。
         
        姓的古老象征著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的悠久。中國人的姓一直可以上溯至遠古的炎黃;而且,古姓多從“女”字,如姬、姜、姚、姞、姒、嬴、媯等,《說文》“姓,人所生也。從女從生”,《繹史》“男女媾精,以女生為姓”,此皆說明中國人的姓淵源于母系氏族社會。姓是社會的產(chǎn)物,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中國古今姓氏的豐富多采,連綿不絕,從一個獨特的角度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絢麗多姿、生生不息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jù)。
         
        中國人的姓氏歷史悠久,使用古遠,且每一姓氏都有自己專門的家族生命史,這就是家譜。中國的家譜,導源于上古,延續(xù)于當代,上下數(shù)千年,和中國的歷史一樣悠久綿長。夫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史。族之有譜,所以動木本水源之思;而國之有史,所以明興衰治亂之由。意義之廣狹雖有別,而所主之功用則無殊。尋根追祖,敬重譜系,實為炎黃子孫數(shù)千年來源遠流長之雅風,世界各國,莫與倫比。
         
        中國人向有“三世不修譜即為不孝”的說法,一般修譜的間隔最長不超過30年。中國傳統(tǒng)家譜資料形式多樣,包括結繩家譜、口述家譜、甲骨家譜、鐘鼎家譜、碑譜、塔譜、云和神軸以及各種常見的紙譜、絹譜、帛譜等。其數(shù)量,雖因歷代天災人禍戰(zhàn)亂,散佚不少,但仍蔚為大觀。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宋元以后的私家家譜,目前全國各地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就收藏有28500余種,若將民間收藏的也予以歸檔,那將更為可觀,例如江西某縣就有家譜1000多種。此外,臺灣還藏有宋元以后的家譜10613種,香港有700種,流失在日本的有1750種,美國有1430種。
         
        傳統(tǒng)家譜的編修內容雖然“人自為書,家自為說”,但考證本姓源起、辨析世系沿革,則是共同的“重頭戲”,有所謂論姓別、談姓源、窮姓義、敘地望、講移民、述世系等原則;而且尋根覓蹤,總要一直追溯到先秦的開姓始祖乃至黃帝那里。這里試舉三例:
         
        王姓——清光緒刻本安徽《高倉王氏族譜·王氏源流敘》:“惟我王氏于何方哉?世出有熊(即黃帝——引者注),派始帝嚳子后稷,越十六世而周興。靈王太子晉,年十七……其子宗敬居太原,為周司徒,敬王賜姓,因王為氏?!?/DIV>
         
        朱姓——清光緒刻本浙江上虞《古虞朱氏宗譜·朱氏肇始周迄東漢世系列傳考》:“歐陽修曰,朱氏出自曹姓。顓頊之后,有陸終,產(chǎn)六子,其第五子曰安。周武王克商,封安苗裔于邾,附庸于魯。其地,魯國鄒縣是也。自儀父十二世始見于《春秋》,后八世為楚所滅,故子孫去邑為朱(邾,秦篆寫作“”——引者注),世居沛國相縣?!?/DIV>
         
        楊姓——清道光刻本《潤州楊氏重修族譜》:“楊氏之先,出于唐堯,衍為姬姓,至周,叔虞之后名伯僑者,封楊侯,子孫因邑為氏,世居代州?!?/DIV>
         
        1992年,中國先秦史學會的專家在山東鄄城縣孫老家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軍事家孫臏后裔所藏的《孫氏族譜》與《孫臏傳影》。歷史上長期爭論不休的關于孫臏故里的疑案終于得到了解答:鄄城孫老家即為孫臏故里。這一千古疑案的破譯,皆靠深藏民間的孫氏家譜。孫臏后裔歷經(jīng)世道變遷,滄海桑田,將千百年來的家族世系一代一代記錄延傳至今。沒有頑強的保宗延族的生命意識,沒有對中華文化堅不可摧的信仰和毅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這就是中國人的文化情結!中國文化的統(tǒng)一性與連續(xù)性,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在中國民間的姓氏家譜中,可以找到最具體最生動的詮釋。
         
        姓氏、家譜對于海外炎黃子孫尋根歸宗、認同中國文化以致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有著特殊的價值。近現(xiàn)代千千萬萬離鄉(xiāng)背井流寓海外客籍他國的華裔,無一不把自己的姓氏(家族血緣的標志)與家譜(一家一姓之史)視作命根,因為這是他們慎終追遠、尋根謁祖證明自己的中國血統(tǒng)以區(qū)別于異國子民的最科學、最可靠、最永久的依憑,也是炎黃子孫敦睦宗誼團結互助,在異域他方求生存求發(fā)展的強大精神支柱。
         
        在海外華人社區(qū),到處都有“同姓宗親會”組織,各尊其所出之高祖為始祖,集合同姓族屬(也有數(shù)姓聯(lián)宗的),不論親疏,不分貧富,不究衍派,開展一系列旨在團結體恤、共謀發(fā)展的互助活動,諸如災禍救助、獎學助學、喪吊奠儀、福利照顧、調解糾紛等,同時通過春秋祭祖、編修家譜、修建宗祠等宗親大事將大家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今天,海外宗親會這種狹隘的傳統(tǒng)角色已經(jīng)發(fā)生很大改變,它們正與各地華人的宗鄉(xiāng)會館(如新加坡有福州會館)一起,致力于保存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與傳統(tǒng)價值觀,和居住國的其他各族團結合作,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中國人的自信形象。
         
        海外華人還保存著中國姓氏文化的一些傳統(tǒng)習俗,如姓氏堂號、堂聯(lián)的使用,以字輩為后裔取名等。試以王姓為例,在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以及臺灣、香港地區(qū)的王姓華人,凡遇春秋祭祖、逢年過節(jié)以及紅白喜事,不少人家就在門口懸掛出標有本支出處的堂號燈籠,如“太原堂”、“瑯玡堂”、“三槐堂”、“開閩堂”等。也有直接將堂號命名宗親會組織的,如新加坡開閩王氏總會、菲律賓太原王氏宗親總會、馬來西亞檳城王氏太原堂、馬六甲植槐堂王氏宗祠、北霹靂王氏太原堂、香港東莞王永思堂宗親會等。位于曼谷的泰國王氏大宗祠,內有多幅王氏專用的姓氏堂聯(lián),其內容多為尋根追祖,宏揚中華人文,敘述歷代祖先的不朽業(yè)跡,如:
         
        遷史前稽軒昊由來遵遠祖;
        明圖可按姬王自昔證同宗。
         
        (上聯(lián)言司馬遷《史記》明確記載王氏源出軒轅黃帝——少昊氏;下聯(lián)言明代太原王氏譜系圖已證明王氏出自姬周,姬、王自古同宗)
         
        廟貌莊嚴奕葉宗風源少昊;
        勛名鼎盛文章華胄溯瑯玡。
         
        (上聯(lián)言少昊氏傳姬周,再分衍出姬姓之王;下聯(lián)言姬姓之王傳太原王——瑯玡王)
         
        凡海水所到的地方,就有中國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海外(除中國大陸和臺灣)華人(包括仍持中國護照的華僑和已取得外國國籍及在海外出生的華裔)人數(shù)激增,據(jù)有關統(tǒng)計資料估算,迄今已超過3000萬人。全世界的華人不論身居何地,都是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拔覀兪窍嗤难壒灿幸粋€家,黃皮膚的旗幟上寫著中華?!睍?,語同音,習同俗,行同倫,共同的文化傳統(tǒng)、歷史記憶、風俗習慣以及姓氏符號等,把海外華人組成一個文化共同體。而一系列因姓氏而衍生的尋根追祖、宗親睦族的民俗活動,正是將海外華人組合成一個文化共同體的重要內容與普遍能被接受的形式。促使海外華人(尤其是在海外出生的華裔)生發(fā)起對故鄉(xiāng)、對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普遍的親和感和認同感,保證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在異域文化的強大包圍中長存不衰;中華姓氏伴隨中華民族延續(xù)數(shù)千年,血濃于水而勝于水,這也是能為海峽兩岸認同,且必然趨于一統(tǒng)的一大根因。
         
         
        偉哉中華凝聚有力
         
         
        《周易·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是一個長期穩(wěn)定的多民族共同體。歷史證明,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優(yōu)秀精神是富有生命力的、崇高的人類文化精神。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所以能頑強地發(fā)展并延綿至今而不衰,究其原因,在于它的統(tǒng)一性和連續(xù)性。
         
        統(tǒng)一性相對于文化的多元性而言,其核心是全民族共同意識的精神情緒,這種精神情緒來自共同的歷史背景,共同的憂患經(jīng)驗,共同的榮辱記憶,以及共同的人文創(chuàng)建。中國文化在其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炎黃為人文共祖,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融匯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tǒng)一體。這個統(tǒng)一體的精神情緒,在中華民族求生存求發(fā)展的艱難歷程中發(fā)揮了強有力的民族凝聚力,使中國在歷經(jīng)內憂外患、天災人禍、戰(zhàn)亂分裂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大一統(tǒng)的格局與大一統(tǒng)的文化,這在世界任何民族文化中都是難以找到的。連續(xù)性,即指文化的承傳性,是相對于文化的間斷性或中斷性而言。數(shù)千年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一直沒有中斷過,即使經(jīng)歷南北分裂、五代十國這樣巨大的歷史震蕩,也能奇跡般地很快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的大一統(tǒng)的國家,呈現(xiàn)出深厚的文化再生力量。這種綿亙不斷、強韌延展的連續(xù)性,不僅是由中國文化固有的歷史背景、經(jīng)濟土壤、社會結構以及政治、思想和學術的連續(xù)性決定的,同時也來自祖輩代代傳遞下來的歷史文化活化石——姓氏符號在每一代社會成員心理深處所形成的極其頑強的尋根尊祖情結和歸屬于同一文化淵源的民族認同意識,來自于內化、積淀、滲透在中國人普遍的集體心態(tài)中的敬重系譜的民族自尊心與崇拜人文共祖炎黃的深厚情愫。
         
        通過以上對古代唐、虞、夏、商、周的古帝之姓、古代少數(shù)民族之姓和對當代中國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同中華人文共祖黃帝淵源關系的分析,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中國文化的統(tǒng)一性與連續(xù)性與中國固有的姓氏制度有密切關聯(lián)。從對姓氏淵源過程的考察中,我們不但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姓氏“本同一根”的文化同源性與“天下一家”、“萬民歸宗”的群聚心理,而且可以看出生生不息、綿綿瓜瓞的文化傳承性與民族凝聚力。悠悠的歷史已成了漆黑的天幕,讓我們每個人還能直接“感覺”到歷史的,不正是像活化石一般沉淀下來的你、我、他人人都有的姓氏嗎?由今天的李姓、王姓、張姓、劉姓、陳姓、楊姓……上溯至各自的開姓始祖,再由開姓始祖上溯至黃帝,這是一條多么悠長多么神秘而又多么動人心弦的時光隧道!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的姓氏可以像中華民族的姓氏那樣幫助人們從現(xiàn)代一直上溯到混沌初開、乾坤始奠的遠古社會,甚至可以將形形色色、紛繁錯雜的姓氏最后尋根追祖一直追蹤到整個民族的偉大始祖那里。這正是:敬發(fā)千枝歸一本,朝宗萬水實同源。
         
         
        偉哉中華,凝聚有力!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