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樟法】孝道論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1-01-24 08:00:00
        標簽: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游子吟》






        孝是人類最基本、最樸素的一種情感。古今中外,正人君子英雄豪杰大師大德,或許孝的表現(xiàn)方式不同,程度不同,但沒有對父母不敬、不愛、不孝的??梢哉f,自古沒有忤逆的英雄。孔子弟子中,曾參、子路、閔子騫,都是著名的孝子。

        西游記中孫悟空四海訪道的時候,在靈臺方寸山的山路上遇到一個終日打柴孝養(yǎng)老母的樵夫,稱頌他“是一個行孝君子,向后必有好處”??梢娚裣梢操澷p孝順的人。

        “一幢住著不同種族人的房子失火了,猶太人首先搶出錢袋,法國人首先救出情人,中國人則首先背出了老母?!边@則幽默故事反映了中華民族重人倫、講孝道的文化特征。

        儒家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講父慈子孝,其中對“子孝”又特別強調(diào)。這是有人性考慮的。林語堂說得好:一個自然人必定會愛自己的子女,但只有受文化熏陶的人,才會孝養(yǎng)父母。 “對子女不公平”的父母少,“對父母不公平”的子女多,雖于今為烈,實自古皆然啊。

        不僅儒家,孝道在其他各大宗教教義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浇陶J為,上帝沒辦法照顧每一個人,所以創(chuàng)造了母親?!渡昝洝氛f:“當照耶和華—你上帝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以弗所書》說:“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在伊斯蘭教中,孝順父母的重要性僅次於禮拜真主。有人問穆罕默德:“哪種功德最得真主的喜悅?”穆罕默德說:“按時禮拜?!庇謫枺骸捌浯文??”穆罕默德說:“對父母行孝?!蹦潞蹦陆忉屨f,因為“樂園就在母親的腳下,其門是孝順?!?

        不過,不同宗教和文化表現(xiàn)孝的形式有所不同,也沒有象儒家這樣把孝放在第一位的。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在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





        我們且來學習《論語》兩章關于孝的教導。

        其一:“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孔子以仁為本,仁是儒家最高原則,核心道德,是一切道德表現(xiàn)和修養(yǎng)的內(nèi)在依據(jù),也是孝悌的根本。孝悌則是仁的作用和表現(xiàn)。有子所說,與孔子有所不同,但有子之言也不違孔學,因為范疇不同。有子的意思是說,孝悌是仁的基礎性、根本性表現(xiàn)。不孝不悌,仁就被架空和否決了,仁就空洞了。

        東海多次強調(diào),“仁”是儒家原則性和根本性的道德,是萬德之本。有人抬出《論語》中“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為據(jù),認為孝悌比仁更重要。他不知道,《論語》中有子所說的“本”與東海所說的“本”不是一個層面的。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就個人外在行為規(guī)范以及社會政治的層面而言的。故可以說,孝悌乃外在行為規(guī)范和政治道德規(guī)范的基礎。但在根本上說仍是“仁為孝悌之本”,即仁德是孝悌的內(nèi)在基礎,孝悌是仁德的基本表現(xiàn)。內(nèi)心不仁,就不可能真孝悌。這是我們必須弄清楚的。

        另復須知,儒家的愛有“差等”而無局限,所以孝悌盡管重要,僅屬于“親親”的范圍,儒家“親親仁民愛物”,不能僅僅局限于此,而要將孝悌的精神發(fā)揚開去。孝悌屬于家庭責任,儒者更有文化歷史責任和社會政治責任要“盡”,各種責任如何平衡,在它們產(chǎn)生沖突時如何作出合適(義)的選擇,從而依循“中庸”而行,對于儒者是一大考驗。

        本章應與《子路下》“子貢問士”章參看。第一等士是“行已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屬于次一等?!墩撜Z集釋》:“稱孝稱悌,即孟子所謂‘一鄉(xiāng)之善士’此雖德行之美,然孝悌為人所宜盡,不必待學而能,故夫質(zhì)性之善者亦能行之,而非為士職分之所盡也,故以為次”。

        其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nbsp;《論語-學而篇》

        很多人輕視“自我修養(yǎng)”,好高務遠,不知“道在倫常日用間”的道理,不知孝悌謹信泛愛眾等德行中蘊含著至高無上的“真理”。

        孝悌謹信愛眾等德行,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如鳥巢禪師所說:三歲小兒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但一切圣賢道德都不離普通道德,都建立在這些普通道德之上。倘若一個人不孝不悌不謹不信,別的就免談了吧。

        曾有網(wǎng)友問東海:你的良知大法有沒有什么修煉秘訣?我說,四書特別是《論語》每一章都是良知的修煉密訣。比如這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比缬腥苏娴淖龅搅耍龊昧?,做圓滿了,他就成德成圣成為良知佛了。

        這段話還可以讀出多重意思。

        首先,愛有差等。儒家之愛,“親親仁民愛物”,由近及遠,秩序井然?!叭雱t孝,出則弟”是親親的表現(xiàn),“謹而信,泛愛眾”是仁民的表現(xiàn)。泛,廣泛、普遍。對民眾要泛愛,對民眾中有仁德者要特別親近?!皭蹮o止境”,不僅要孝悌,還要“泛愛眾”,并進一步“愛物”,最后達到“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境界。

        其次,道德的建立不可躐等,要從孝悌開始,由近及遠,下學上達。儒家特別重視孝悌,認為“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是君子之所當“務”、所必“務”?!熬觿毡荆玖⒍郎??!?nbsp;事實正是如此,一個對父母兄弟都不好的人,還談得上別的嗎?

        有人問:如果其它德行與“孝悌”產(chǎn)生沖突怎么辦?比如為了勤政“愛眾”,為了什么偉大事業(yè)而不能盡孝,乍辦?東海答:類似沖突一般不會太激烈,可根據(jù)具體狀況依“義”和“中庸”的原則化解之,只要尋求一個合宜“度”,為勤政“愛眾”、偉大事業(yè)等付出,不僅不違孝道,而且可成為更高境界的“大孝”。

        當遇到極端情形“忠孝不能雙全”的時候,如何選擇就要看具體情況而定了。儒者該盡忠時就盡忠(盡心為忠,現(xiàn)代的忠,忠于某種理想事業(yè)也),移孝作忠,不違孝道。

        有一個著名的兩難問題:母親與懷孕的妻子同時落水,只能救一人時選擇救誰?很多人認為這個難題無解。其實這種時候怎么選擇都是大憾大悲,無法選擇也不能選擇,只能視當時情景憑本能而定,誰方便、誰湊手就救誰-----這就是最好的選擇。





        《孝經(jīng)》,或說是孔子自作,或說是孔子親授曾子著作,或說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總之是儒家重要經(jīng)典?!缎⒔?jīng)》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經(jīng)》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tǒng)而詳細的規(guī)定。它主張把“孝”貫串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主張“孝”要“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自愛自重,明哲保身(儒家的明哲保身與見義勇為、成仁取義相輔相成,詳見東?!洞罅贾獙W》相關文章,茲不詳論。)這是孝道的初始;愛人立人,顯親揚名,這是孝道的延續(xù)。

        《孝經(jīng)》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lián)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fā)展和擴大。君主時代,君是國家的象征,當“君使臣以禮”(君主按照儒家的道德制度規(guī)范的要求對待臣子)的時候,當君主的旨意符合民本原則和道義精神的時候,忠君即是忠于國家民族的表現(xiàn)。

        《孝經(jīng)》視忠君為大孝,這就將孝道從家庭延向了社會、國家和民族??梢娦⒌缽V大,做一個堂堂正正的真君子,是最好的孝;做一個為國為民的大丈夫,是最大的孝。必要時成仁取義,為民為國而犧牲自身,也是孝的特殊表現(xiàn),是大孝。孝,不僅是物質(zhì)層面的奉養(yǎng),更是一種“宜家宜國”的品格修養(yǎng)道德精神。

         “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保ā缎⒔?jīng)-五刑章第十一》)

        這是《孝經(jīng)》開宗明義第一章,淺譯一下共賞:孔子說:“五刑所屬的犯罪條例,有三千條之多,其中沒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以武力脅迫君王的人,是眼中沒有君王;誹謗圣人的人,是眼中沒有法紀;誹謗孝道的人,是眼中沒有父母的存在。這三種現(xiàn)象都是招致大亂的根源?!?

        這里,把孝道與刑律聯(lián)系起來了,說明不孝是最大的罪行。五刑的罪雖多,沒有比不孝更重大的,所以人人都應當盡心行孝。也說明刑罰是用以輔弼教育的。





        某些人士將孝道等同于“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是對孝道簡單化、狹隘化、功利化、庸俗化的理解。

        孝心孝心,關鍵在心,有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 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終古少完人?!毙问讲皇遣恢匾?,但更重要的是你的居心。

        孝敬孝敬,落腳在敬。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強調(diào)對父母的敬重之心。人對于犬馬也能飼養(yǎng)乃至愛護,但不會講禮儀,不會尊敬它們?!抖Y記-坊記篇》曰:“子云:小人皆能養(yǎng)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 說明尊敬的重要。 

        至于物質(zhì)上,兒女成長以后,力所能及地奉養(yǎng)老人,理所當然----特別是在福利制度沒有建立和健全的社會。當然,如何奉養(yǎng),是否需要,因不同家庭而異,不能也不可能強求一律。有的家庭父母收入很高,已經(jīng)買好退休基金、醫(yī)療保險、投資基金等等,根本不需要兒女操心,就是反過來贊助兒女也何嘗不可。

        條件優(yōu)越不需要兒女奉養(yǎng),算不得什么高尚,更不是否認和反對孝道的理由。儒家倡導的孝道,主要目的并非養(yǎng)兒防老,而是教育兒女建立為人的基本品格,培養(yǎng)兒女的家庭、社會責任感。

        孟子曰:“不孝有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好逸惡勞,沉湎于賭博和酗酒,貪圖錢財只顧自己的妻子兒女,尋歡作樂給父母帶來恥辱,打架斗毆而危及父母,都是不顧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都是不孝。

        很難想象一個人不孝父母的“做任何事情都以是否讓自己幸福為標準”的人,會是一個富有愛心能擔責任的正人君子。儒家仁愛無極限而有秩序,親親仁民愛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孝經(jīng)》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辈粣塾H人卻愛他人叫悖德,不敬父母卻敬他人是悖禮。不愛親人、不敬父母卻愛敬他人,無論如何都是不正常的。

        百善孝為先,“以子女是否孝順來評判子女的好壞”這一傳統(tǒng)觀念有其正當性。古人又有“移孝作忠” 之說。不孝之人,亦無忠德可言。孝是對父母負責,忠是對工作和國家負責,更是對良知負責。良知是儒家的最高“教主”,不論忠民忠國忠君,首先都要忠于良知。





        孝,并非唯父母之命是從。古人云:小杖則受,大杖則逃;又云:“親之命可從而不從,是悖戾也;不可從而從之,則陷親于大惡。”(《溫公家范》)東周時的衛(wèi)急子就是固執(zhí)“以從命為孝”而一味“不可從而從之”的典型。

        衛(wèi)急子是衛(wèi)宣公衛(wèi)晉的私生子。是一個的國君。衛(wèi)宣公為人“淫縱不檢”,聲名極差,在他的父親莊公還在世時,便和莊公的妾夷姜私通,生下衛(wèi)急子,宣公其時和夷姜正在熱戀之中,便答應日后要讓急子繼承國君之位。后來,衛(wèi)宣公將本來要許配給急子的齊國宣姜占為己有,等于把本來當兒媳婦的女子搶來當了老婆。 

        宣公和宣姜生下了兩個兒子:壽和朔,而衛(wèi)急子成了眼中釘。

        衛(wèi)壽和衛(wèi)朔雖一母所生,性情卻天差地別,衛(wèi)朔十分狡猾,曾使計謀逼得急子的母親夷姜自殺,并煽動衛(wèi)宣公殺死急子。哥哥衛(wèi)壽卻和急子十分友愛,他得知暗殺急子的計謀後,便勸急子出逃?!稏|周列國志》于此寫道:

        公子壽(即衛(wèi)壽)知其計已成,諫之無益。私下來見急子,告以父親之計:“此去莘野必由之路,多兇少吉。不如出奔他國,別作良圖?!?nbsp;急子曰:“為人子者,以從命為孝。棄父之命,即為逆子。世間豈有無父之國;即欲出奔,將安往哉?”遂束裝下舟,毅然就道。公子壽泣勸不從,思想:“吾兄真仁人也!此行若死于 
        盜賊之手,父親立我為嗣,何以自明?子不可以無父,弟不可以無兄,吾當先兄而行,代他一死,吾兄必然獲免。父親聞吾之死,倘能感悟,慈教兩全,落得留名萬古。”

        衛(wèi)壽便以身代急子而死,但是急子知道情況后,竟然自動找上刺客,讓他們把自己也殺掉。

        衛(wèi)急子的行為不是不孝順,不是不可敬,但一錯(拒絕出逃)再錯(白白送死),過于迂腐,不明大義,不識大體,不知變通,不僅死得毫無意義,還造成了嚴重的惡果:間接害死了好弟弟衛(wèi)壽,讓父親衛(wèi)宣公背上殺子之名并悔愧而亡,讓衛(wèi)國政權(quán)落入奸惡無比的衛(wèi)朔之手。衛(wèi)急子的表現(xiàn)已經(jīng)偏離了仁義原則。清蔡元放評得好:

        “子壽勸急子出奔,是明于大義者。急子以背父為嫌,而自愿就死,是只知自好者,不知以宗嗣社稷為重,而成其君父敗倫殺子之名,此圣教之所謂匹夫匹婦者也。故吾手衛(wèi)之急子、晉之申生,皆不深取焉?!?

        蔡元放說的“申生”,是晉國的太子,也是死得不合中道、不負責任、毫無意義。
        還有后來秦朝的太子扶蘇,更是死得不明不白。孟子說:“可以死,可以不死,死傷勇。” 衛(wèi)急子、晉申生、秦扶蘇這些人的死法,都是“匹夫匹婦”式的,不僅傷勇,而且傷仁傷義傷孝,對社稷對父親對自己,都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






        父母有錯要耐心規(guī)勸,只不過,耐心規(guī)勸之后如果父母不聽,兒女不能懷恨。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笨鬃诱f:“侍奉父母,(假如他們有什么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表達自己的意見后,父母如不聽從,仍要恭恭敬敬,不忤逆,相機再勸,雖這樣操心,也毫無怨恨?!?

        《禮》規(guī)定:“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不說,則與其得罪于鄉(xiāng)黨州閭,寧熟諫。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nbsp;曾子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弗怨?!?

        君臣以義合,父子是天倫,乃純以天合。在君主制時代,對于君主,諫而不從或君主不好,可以離去,可以“易位”,對于暴君甚至可以誅殺??梢娙寮业闹揖怯袟l件的。但孝卻沒有條件,任何情況下對父母都要“敬不違,勞而不怨”?!靶⒆佑猩類壅撸赜泻蜌?;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保ā抖Y記》)

        儒家的孝道與“父道”相輔相成。孔子曰:父父子子,意為父親要象父親的樣子,兒子要象兒子的樣子。要求兒女做到的,父母親自己先要做到,以身作則。

        另復須知,古代孝道有過于政治化、形式化等弊病?!耙孕⒅翁煜隆?,這是政治化;繁文縟節(jié)多多,這是形式化。這就難免極端化和虛偽化,出現(xiàn)種種流弊。象《二十四孝》里“郭巨埋兒”的故事,就不值得提倡。

        世易時移,君主時代有關孝道的禮儀形式已過時,當然不可能也沒必要一一遵守(也早已沒有人遵守),是否“養(yǎng)老”也可因人而異,但孝心不可不有,孝道不可不講。即使所有國民都“老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了,孝德仍是人類必不可少的一種核心品德。

        其實現(xiàn)代社會的問題,不是孝道有過于政治化、形式化的問題,而是普遍不講孝道、沒有孝道的問題。不少國人毫不利人專門利己,不僅不愛他人,不愛同胞,不愛國家,對自己的父母也冷酷無情。

        為兒女做馬牛的父母,把父母當馬牛的兒女,視父母為包袱、棄父母如敝屣的兒女,滔滔者天下皆是,甚至虐待、打罵、殺害父母的案子也層出不窮,令人觸目驚心。孟子說“食而不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倍F(xiàn)在,對父母能夠做到“豕交之獸畜之”的兒女,已堪稱“拔乎其萃”的好兒女、孝順兒女了。

        人心不良、倫常不振、孝道不存久已夫。揚孝道,振興儒家,此其時矣。

        2010-11-22東海儒者余樟法造于南寧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首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