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純潔漢語”關鍵是要有文化自覺意識
欄目:愛護母語與恢復正體(繁體)字
發(fā)布時間:2011-01-24 08:00:00
 |
慕朵生
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者,曾創(chuàng)辦中國儒教網暨儒教復興論壇并任總編。
|
近日,圍繞新聞出版總署通令中文出版物不得隨意夾雜英文詞匯一事,媒體輿論出現(xiàn)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英語吸收了大量包括漢語詞匯在內的外語詞匯,漢語何必如此狹隘和封閉,為什么就不能吸收和夾雜些英語詞匯?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法、德、俄等都非常注重保護本國母語,中國為什么就不能“純潔漢語”?筆者批評前者而贊賞后者,但同時認為后者亦缺乏文化上的自覺意識。
的確,《牛津英語詞典》已經吸收了上千個漢語詞匯,但據(jù)此指責“純潔漢語”活動是站不住腳的。古今中外任何一種語言都無法完全排斥外來詞匯,經濟全球化場景下尤是如此。但是,漢字為象形表意的方塊字,英文為字母字,兩者拼寫法和組詞法大相徑庭,夾雜使用不倫不類。所以,英語通常是采用直譯法或拼音法借用漢語詞匯,前者如將“走狗”譯成running dog等,后者如將“功夫”拼成kung fu等。就筆者所見,除少量學術著作外,英文中只有I like kungfu的用法,尚沒有發(fā)現(xiàn)過I like“功夫”或I like kung fu(功夫)的用法。
早些時期,漢語也是一直通過直譯法或拼音法來借用英語詞匯,前者如電燈、電話、電機、電視、電腦等,后者如將modern拼成“摩登”等,有些譯法如“寶馬”、“百事可樂”等既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也具有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以至于它們本身就變成了一種品牌。但是,近些年來,大部分中文報刊雜志書籍都丟掉了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轉而直接夾雜大量英文詞匯特別是縮略語如NBA、GDP等,遑論人們常說的out(過時)之類的口語了。這種現(xiàn)象,往積極處說是漢語具有開放性,往消極處說則是漢語過度開放,以至于沒有了自己的基本原則。
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一則在于個別英文詞匯特別是縮略語確乎使用起來簡短方便;二則在于很少有專家學者和公共機構主動去直譯或拼譯英語詞匯的工作;三則在于英語是一種強勢語言,而且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正變得越來越強勢,有人甚至稱之“最后的國際通用語言”。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至少有3億中國人正在學英語。其中,大部分人夾雜英語詞匯是一種文化無意識,并不存主觀上來污染或冒犯漢語的故意,但也有少數(shù)人把“異國情調”想象成“高級情調”而以使用英文為榮。
當然,當今世界上受到英語污染的語言絕非漢語一家,就連高傲的法國人——他們一直稱頌法語為世界上最優(yōu)美的語言,而且排斥英語已有多年——也不得不承認法語在與英語的對抗中已經落敗。就在前幾天,法國學者西蒙•庫柏還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法語的沒落》的文章,不無痛心地指出:“包括蹣跚學步的幼童在內的許多法國人,目前正以TGV的速度學習英語?!庇腥さ氖?,西蒙使用的TGV是法語Train à Grande Vitesse的縮寫,意為“高速列車”,不知是否意在表達法國人內心深處抵觸英語的情緒,畢竟法語和英語已經斗了400多年!
無論如何,憂患和抗拒都是弱者實現(xiàn)自我保護的本能與武器。按照法國著名史學家布羅代爾的觀點,不同文化交往過程中,弱勢文化若不加抵抗,結果只能是被強勢文化迅速同化。事實上,強勢文化又何嘗沒有憂患意識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強則文化強,語言弱則文化弱。隨著西班牙裔移民的日漸增多,美國精英已經開始擔心西班牙語會沖擊英語在美國的主導地位;隨著一些新興大國尤其是中國的崛起,英語國家又開始擔心其他語言特別是漢語搶占英語的風頭,成為“新的霸權語言”。
相比之下,國人對漢語缺乏文化上的自覺意識。“純潔漢語”的呼聲已有幾十年的歷史,10多年前國家就頒布了《通用語言文字法》,國家廣電總局也曾發(fā)文要求影視部門規(guī)范使用外語和縮略詞,但收效都甚微,原因即在此。事實上,抵制外語污染根本就無需引證西方國家的做法為據(jù),而是應直接訴諸對母語的天然情感,需要有母語和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強心,否則就會流于無所謂的態(tài)度而為外語污染母語打開方便之門。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