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李景林:“述而不作”,是重振儒學的一種可能性路徑

        欄目:當代儒林
        發(fā)布時間:2020-07-18 22:53:27
        標簽:述而不作
        李景林

        作者簡介:李景林,男,西元一九五四年生,河南南陽人,吉林大學歷史學博士?,F(xiàn)任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著有《教化的哲學——儒學思想的一種新詮釋》《教養(yǎng)的本原——哲學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論》《教化視域中的儒學》《教化儒學論》《孔孟大義今詮》等。

        原標題:“述而不作”,是重振儒學的一種可能性路徑

        作者:全媒體記者 周若愚

        來源:《南陽日報》文化版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五月廿七日辛酉

        ??????????耶穌2020年7月17日

        ?

        中國式的立言方式——“述而不作”,重在學術、思想、文化之生命整體性和生生的連續(xù)性。也許,這是重振儒學和中華文明,使其成為當代性的活的文化精神的一種可能之途徑。

        ?

        在今夏出版的新著《孔孟大義今詮》中,66歲的南陽籍哲學家、北師大博導李景林闡述了這一觀點。

        ?

        因為觸及儒學當代性等焦點問題,李景林的觀點在學界和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中引起較大反響。

        ?

        從方法論角度試解儒學學術之“蔀”

        ?

        《孔孟大義今詮》是“孔學堂文庫”系列叢書中的一部。該叢書由政府專項資金資助出版,“旨在讓優(yōu)秀的學術成果得以向非專業(yè)的傳統(tǒng)學術愛好者普及,同時匯集中國文化研究的高水平學術成果,便于學界學者間的交流與碰撞”。

        ?

        李景林身兼中國哲學史學會和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在中國哲學史、儒家哲學、道家哲學等領域頗負盛名。《孔孟大義今詮》40余萬字,精選了李景林近30年來創(chuàng)作的25篇文章,堪稱其學術思想的總結和精華。全書共分孔子大義、孔孟之間、孟子大義、孔孟大義綜論四部分,在自序中,李景林寫道:近百年來中國學術文化建設之缺乏原創(chuàng)性因而收效甚微,“今欲救此失,重振儒學和中華文明為當代性的活的文化精神,借資先儒先哲‘不作’‘不立’之詮釋傳統(tǒng),乃一種可能之途徑”。

        ?

        孔子曾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所謂“述而不作”,要在通過經(jīng)典系統(tǒng)的重建與詮釋以建立切合于當下生活的思想系統(tǒng),實寓“述”以為“作”??鬃铀_創(chuàng)的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思想學術之主流。其依止于經(jīng)典重建的“述、作”之義,亦成為中國哲學思想建構的基本方式。

        ?

        李景林認為,正是得益于這一治學方式,中國歷代儒者不像西方哲學家那樣著力于推翻一個體系以建立一個新的體系,而是著眼于經(jīng)典意義系統(tǒng)的重建,以面對時代問題、因應當下生活。其立言方式,表現(xiàn)為“述而不作”、不立之立的特點。

        ?

        上個世紀初,西風東漸,納入西方學術框架體系似乎成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學術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一個必經(jīng)之路。民國初年的“整理國故”運動,即以中國傳統(tǒng)學術為一種散亂無系統(tǒng)的客觀資料,而用西方現(xiàn)代的學科模式和學術規(guī)范對之進行分類研究,以形成現(xiàn)代意義的學科體系,儒學亦被納入到西方“哲學”的概念框架中來進行研究。而中國歷史上原本沒有“哲學”這一概念。

        ?

        在李景林看來,這一研究方法,與中國古代學術立言方式不同,其立意在“創(chuàng)作”,對于中國現(xiàn)當代學術體系的建立固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此一“創(chuàng)作”,“乃以古學為無生命之研究客觀和過去時意義之知識,其‘創(chuàng)作’之原則與概念模式全部由外‘拿來’,導致了中國學術和文化既失其主體性,亦無由關聯(lián)切合于社會生活”。

        ?

        李景林學識精湛,對西方哲學和哲學史同樣頗有研究。學界認為,他的觀點,并非囿于一地的井蛙之見,而是站在中西方哲學研究的視野中,從學術實踐中感悟、生長出來的。

        ?

        出版社在新書的推薦語中,稱《孔孟大義今詮》“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之傳統(tǒng)......‘不作’恰是思想文化傳統(tǒng)不斷轉(zhuǎn)生于當下的傳承途徑”。李景林則謙虛地說自己“魯鈍”,“學力不逮,于孔孟大義,無能有‘作’,唯‘述’而已”。這也是新著取名“今詮”的由來。

        ?

        由兩位宛籍哲學家見證學術觀百年之“變”

        ?

        李景林這一學術觀點,與同鄉(xiāng)先賢、哲學前輩馮友蘭有所不同。

        ?

        李景林是南陽城區(qū)十二里河人,在他的各種學術頭銜中,南陽人最為熟悉的,莫過于他的中國馮友蘭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的身份--河南或者南陽舉辦馮友蘭學術研討會、紀念會等活動,他如有時間必定參加。

        ?

        李景林是受馮友蘭影響走上哲學研究之路的。小學時,他曾聽老師自豪地講起馮友蘭的事跡,雖年幼不知哲學含義,這一幕卻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中,影響了他的學業(yè)與人生--1978年,在填寫高考志愿表格時,李景林填報的三所重點大學的第一志愿都是哲學專業(yè)。他后來被吉林大學錄取,先后攻讀了哲學學士、碩士和歷史學博士學位。

        ?

        世紀哲人馮友蘭是南陽唐河人,一生著述繁富,但學界最常稱道的,是他第一個系統(tǒng)運用現(xiàn)代學術方法,參照西方的哲學觀念,梳理中國哲學發(fā)展的歷史脈絡與發(fā)展線索,建構中國哲學的學術體系,實現(xiàn)了中國思想學術由古典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李景林認為,馮友蘭對中國哲學學科建設貢獻甚巨,“馮先生的努力,使得儒學能夠在現(xiàn)代學術水平上與西方哲學、學術思想和文化進行交流與溝通”。

        ?

        “馮先生那一代人,具有傳統(tǒng)的深厚學養(yǎng)和文化人格。因此,馮先生雖然用西方的理論體系觀照、研究中國傳統(tǒng)思想學術,但他的解釋和闡釋是原原本本的,是忠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是儒學的,他自身與他的學術之間有著血肉聯(lián)系。”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研究方法所表現(xiàn)出的抽象化、非歷史的傾向,把儒學研究帶上了一條學院化的道路,使之與民眾社會生活相脫離,而趨于“知識化”的一極。學院派儒學與生活越來越“隔”,漸漸缺失原創(chuàng)內(nèi)容和生命力,造成了學術研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學術與當下民眾生活之間的兩歧。

        ?

        倡導“述而不作”,是對傳統(tǒng)學術方法的再認識,但未必是對馮友蘭學術理念的背離。采訪中,李景林背誦了馮友蘭書中的一句話:“吾人本亦可以中國所謂義理之學為主體,而作中國義理之學史。并可就西洋歷史上各種學問中,將其可以義理之學名之者,選出而敘述之,以成就一西洋義理之學史?!比欢敖鷮W問,起于西洋,科學尤其著者?!边@段話表明,在哲學與哲學史的研究中,馮友蘭始終保持著清醒的方法論自覺,采用西方理論體系觀照中國哲學、撰寫中國哲學史,是他有意識的選擇。

        ?

        “西方塑造了近代世界體系與學術體系”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百年后的今天,重新認識、再次運用深植于中國本土的學術方法來研究中國的學問,對于李景林來說,同樣是一個清醒的選擇。

        ?

        以教化特質(zhì)倡導儒學與生活之“融”

        ?

        《教化——儒學的精神特質(zhì)》這篇文章,是《孔孟大義今詮》全書的緒論。

        ?

        20世紀80年代末,李景林即拈出“教化”這一觀念來詮釋孔孟及儒家的思想系統(tǒng),他認為,教化是儒學一個核心的觀念。作為哲學的儒學,有其自身特點,以教化為旨趣,而不專主于認知性的理論建構,這是它不同于西方哲學的地方。自確立這個理論后,數(shù)十年來他一直在闡釋、充實、完善這一理論,“我是一個很笨的人”,李景林這樣解釋自己在學術上的堅守。

        ?

        兩千多年的農(nóng)耕文明中,儒學一直表現(xiàn)著整個中華文明的顯性特質(zhì)。上個世紀初以來,由于儒學產(chǎn)生和鞏固的歷史背景不再,加之西方文化以強勢經(jīng)濟為載體對中國本土文化產(chǎn)生極大的沖擊,再加上一段時間內(nèi)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打壓和否定,使得目前儒學這一精神資源變得很脆弱。儒學既失其制度性依托,又逐漸失去了它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所具有的經(jīng)世致用與浸潤人心的作用也已式微,甚至產(chǎn)生了諸如“游魂說”、“博物館說”等悲觀評價。

        ?

        身為著名儒學學者,李景林不可避免地關注儒學的現(xiàn)代命運與未來發(fā)展。他認為,百年來儒學在社會的現(xiàn)實層面雖有斷裂,卻并未斷絕。儒家文化在中國人的心中仍然活著。原因在哪兒?就在于儒學教化的力量。儒家的特性在教化,教化會落實到人的人格和精神氣質(zhì)里面,所以不可能輕易斷掉。

        ?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學術層面上,現(xiàn)代的儒學研究退居學院化一端,被納入現(xiàn)代西方的學術規(guī)范和思想框架,導致作為中國文化學術的整合基礎和人倫教化的超越性本原的傳統(tǒng)儒學,轉(zhuǎn)而成為現(xiàn)代學術分科中之一“科”,成為一種無關乎社會生活的“理論”和析出于歷史連續(xù)性之外的“知識”,使之難以構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化重建的一個活的文化生命動力。它在現(xiàn)實中也不再作為一種思想創(chuàng)造的來源,也無由參與中國當代思想創(chuàng)造活動,而僅成為一種歷史知識。

        ?

        李景林認為,中國哲學研究目前所用的概念、名詞很多是從外面拿來的,與傳統(tǒng)沒有關系,同時也與社會生活、世道人心沒有關系,發(fā)揮不到儒學特有的教化作用。所以,未來學院儒學的發(fā)展一定要借鑒傳統(tǒng)精神,進行一種思想創(chuàng)造,以契合世道人心,解決當代問題。這樣,中國未來文化才會有一個自我發(fā)展的方向,即文脈與血脈的延續(xù)。

        ?

        責任編輯:近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