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為什么趙匡胤能夠建立一個長命王朝?

        欄目:鉤沉考據(jù)
        發(fā)布時間:2021-04-09 02:09:51
        標簽:趙匡胤、長命王朝
        吳鉤

        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為什么趙匡胤能夠建立一個長命王朝?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二月廿六日乙酉

                  耶穌2021年4月7日

         

         

         

        電視劇《大宋傳奇之趙匡胤》中的趙匡胤

         

        如果我問你:趙匡胤是什么人?相信你馬上就可以回答: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啊。這個答案當然沒有錯。不過,我們也不要忽略了,趙匡胤原本是后周的禁軍將帥——殿前都點檢。殿前都點檢,你可以將它理解成國家部隊的總司令。這個職位非常重要,正是憑著殿前都點檢所掌控的精銳部隊,趙匡胤才能夠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脅迫后周的小皇帝禪讓皇位,建立宋王朝,當上開國皇帝。

         

        不過,在趙匡胤剛剛登上帝位、宣布建立大宋的時候,應該沒有幾個人相信趙宋王朝能夠維持長久,因為那是五代,中國歷史上三大分裂時期之一(另兩個分裂時期是春秋戰(zhàn)國、魏晉南北朝),兵荒馬亂,墻頭變換大王旗,改朝換代就如“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灘上”,一個新王朝宣布成立了,過了幾年、十幾年,又被另一個王朝取代了,在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前,短短五十余年間,中原大地已經(jīng)更替五個王朝: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真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三五年”。

         

        而且,在趙宋王朝建立之后,大江南北還同時并存著好幾個割據(jù)王國,什么南平、后蜀、南漢、南唐、南楚、吳越、北漢,等等。宋王朝能不能平定這些割據(jù)政權(quán),統(tǒng)一中國舊疆,還難說得很。

         

        因此,當時的人們有理由認為,說不定幾年過后,又有一個兵強馬壯的軍閥發(fā)動另一場兵變,推翻趙宋王朝,建立新朝。這幾十年來,各個王朝、王國不就是這么興起、這么滅亡的嗎?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宋王朝打破了五代十國的魔咒:開國的宋太祖趙匡胤與繼任的宋太宗趙光義,不但先后平定各個割據(jù)王國,統(tǒng)一中國,而且建成了一個享國三百余年的長壽王朝,是漢朝之后,中國歷史上國祚最長的一個朝代。

         

        這一點,似乎與今天許多人的固有印象相悖:宋王朝不是積弱積貧嗎?居然是享國三百多年?

         

        好了,為什么趙匡胤建立的宋王朝能夠躲過五代短命王朝的宿命、避免淪為五代之后的第六代?

         

        在對這個問題作出解答之前,我們需要先理解另一個問題:為什么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都是立國未久便滅國,未能維持長久、穩(wěn)定的統(tǒng)治?

         

        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習慣性發(fā)作的兵變。

         

        后梁的開國皇帝朱溫本是唐王朝的節(jié)度使,在公元907年發(fā)動兵變,廢黜唐哀帝,自稱皇帝,建立后梁王朝;朱溫稱帝后,其他節(jié)度使也紛紛擁兵自立,宣布成立獨立王國,其中勢力最大的是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公元923年,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也稱帝,建立后唐王朝,并消滅了后梁;十三年后,后唐的節(jié)度使石敬瑭又發(fā)動兵變、聯(lián)合遼國騎兵,滅掉后唐,建立后晉;過了十一年,后晉與遼國失和,又被遼國所滅,節(jié)度使劉知遠趁機稱帝,建立后漢;但后漢立國僅僅三年,節(jié)度使郭威便通過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后周,取代了后漢。郭威黃袍加身的過程,十年后又重演了一次,那就是趙匡胤當主角的陳橋兵變。

         

        你們看,從唐末到五代,兵變是習慣性發(fā)作的,每隔幾年、十幾年,就會發(fā)作一次,一發(fā)作,就導致改朝換代。

         

         

         

        新的問題來了:為什么從唐末到五代會兵變頻發(fā)呢?

         

        因為自唐朝“安史之亂”以后,朝廷權(quán)威嚴重流失,各路軍閥擁兵自重、各自為政,他們的手中,掌握著不受朝廷控制的兵權(quán)。如果說,兵變是熊熊燃燒的烈火,兵權(quán)便是火得以燃燒的干柴。

         

        那個時候的兵權(quán),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中央禁軍的兵權(quán),一是地方軍的兵權(quán)。中央禁軍的兵權(quán)由侍衛(wèi)親軍司、殿前司執(zhí)掌,合稱“二司”;地方軍的兵權(quán)則掌握在各個節(jié)度使的手里。

         

        禁兵原本是天子親軍,直隸于皇帝,但在皇帝本人缺乏能力、喪失權(quán)威的情況下,指揮禁軍的權(quán)力便難免旁落到二司的統(tǒng)帥手上。后周的柴榮雄才大略,掌控禁軍,沒有問題,但他英年早逝,年幼的兒子柴宗訓繼位,兵權(quán)便由禁軍將帥趙匡胤所控制,趙匡胤之所以能夠黃袍加身,就是因為他掌控著后周最精銳的部隊——殿前司禁軍。

         

        節(jié)度使則是控制一方軍政、民政、財政的地方軍閥,節(jié)度使的“節(jié)”,指“節(jié)鉞”,包含有“兵權(quán)”的意思。唐末五代之時,天下大亂,勢力小點的節(jié)度使趁機割據(jù)一地,五代十國的“十國”,就是這么來的;勢力大的節(jié)度使則干脆起兵造反,推翻朝廷,五代十國的“五代”,就是這么來的。

         

        事實上,趙宋王朝立國不久,也有兩名節(jié)度使——昭義節(jié)度使李筠與淮南節(jié)度使李重進先后起兵叛宋,只不過他們的軍事力量比不上中央禁軍,叛亂很快便被趙匡胤平定。

         

        趙匡胤是武將出身,靠兵變當上皇帝,立國未久又遇到武力叛變,所以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兵變對國家安全的威脅有多大。他深知,如果無法遏制習慣性發(fā)作的兵變,大宋王朝便不可能維持長治久安的統(tǒng)治。

         

        那該如何對付兵變呢?

         

        后世開創(chuàng)明王朝的朱元璋采取了誅殺功臣的做法,一網(wǎng)打盡,一了百了。但趙匡胤是寬厚之人,下不了朱元璋那樣的狠手,他想出來的辦法比較溫和——以贖買的方式,解除高級將領的兵權(quán)。這樣也可以釜底抽薪解決兵變之患,這個“薪”并不是指武將的性命,而是指失控的兵權(quán)。

         

         

         

        聽到這里,你應該馬上想到宋初的一個典故:杯酒釋兵權(quán)。

         

        沒錯。按史書的記載,趙匡胤確實有過“杯酒釋兵權(quán)”。那是公元961年,大宋立國第二年,趙匡胤邀請禁軍首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飲酒,酒酣之時,趙匡胤跟他們推心置腹地說:“人生苦短,各位在沙場上廝殺了半輩子,是該好好享樂了,何不辭去兵權(quán),多添置產(chǎn)業(yè),安享榮華富貴?”石守信等人聞言,心領神會,次日便上書辭去典領禁軍的職務;趙匡胤則給予他們非常豐厚的賞賜,任命他們?yōu)榈胤焦?jié)度使。

         

        這個“杯酒釋兵權(quán)”的實質(zhì),是用贖買的方式,讓高級將領交出兵權(quán)。它是政治交易,不是政治清算。

         

        這里,我也要請各位注意:這一次“杯酒釋兵權(quán)”,釋去的是中央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quán),并不是地方節(jié)度使的兵權(quán)。一些講史的朋友將“杯酒釋兵權(quán)”解釋成趙匡胤將地方兵權(quán)收歸中央,這樣的理解是不對的。

         

        那么,趙匡胤是不是用一次“杯酒釋兵權(quán)”就解決了習慣性兵變的隱患呢?

         

        當然不可能。

         

        “杯酒釋兵權(quán)”只是趙匡胤改造禁軍制度的前奏。釋去石守信等高級將領的兵權(quán)之后,趙匡胤又對中央禁軍的兵權(quán)作了分割。

         

         

         

        怎么分割呢?前面我們說過,宋朝統(tǒng)領禁軍的最高機關是“二司”,即侍衛(wèi)親軍司、殿前司。殿前司的首領,叫做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黃袍加身前曾當過殿前都點檢;侍衛(wèi)親軍司的首領,叫做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這兩個職務可謂位高權(quán)重。

         

        在石守信等開國大將辭去禁軍首領之職后,趙匡胤將殿前都點檢、馬步軍都指揮使等禁軍高級職務空置,不再授予任何人,然后選拔資歷較淺的軍官擔任殿前都指揮使、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作為禁軍的管軍。殿前都指揮使統(tǒng)領殿前司禁軍,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統(tǒng)領侍衛(wèi)親軍司的馬軍,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統(tǒng)領侍衛(wèi)親軍司的步軍,假如我們將侍衛(wèi)親軍司比喻成一個公司,董事長趙匡胤的做法就好比是不設公司總經(jīng)理,而設了兩個并立的分部經(jīng)理,于是慢慢的,侍衛(wèi)親軍司便分裂成侍衛(wèi)親軍馬軍司、侍衛(wèi)親軍步軍司兩個司,加上殿前司,合稱“三衙”。三衙互不統(tǒng)屬,平行并立;加之管軍的資歷較低,缺乏造反的本錢,所以,他們發(fā)動兵變的可能性與成功的幾率是微乎其微的。

         

        趙匡胤還將禁軍的兵權(quán)一分為二:握兵之權(quán)與發(fā)兵之權(quán)。三衙掌握的是握兵之權(quán),而發(fā)兵之權(quán)則歸樞密院。三衙盡管手握重兵,負責禁軍的日常訓練與管理,卻無權(quán)調(diào)兵。樞密院掌管調(diào)兵的兵符,但無統(tǒng)兵之權(quán)。宋人總結(jié)說:祖宗制兵之法,樞密院與三衙“上下相維,不得專制”,因此,“百三十余年無兵變也”。

         

        這就是“杯酒釋兵權(quán)”之后趙匡胤對禁軍制度的改造。

         

        我還要請你注意,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quán)”其實并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搞了兩回。第二次“杯酒釋兵權(quán)”發(fā)生在公元969年,趙匡胤在后苑請王彥超等地方節(jié)度使喝酒,喝至酒酣耳熱,趙匡胤說:“各位都是我大宋的元老,勞苦功高,還要在地方處理繁重的政務,我真過意不去。”王彥超聽出皇帝的弦外之音,很快就辭去節(jié)度使,只擔任地位尊貴但沒有多少實權(quán)的虛職。這一次“杯酒釋兵權(quán)”針對的是地方節(jié)度使的兵權(quán)。

         

         

         

        這么說來,趙匡胤是不是通過第二次“杯酒釋兵權(quán)”就收回了所有節(jié)度使的兵權(quán)呢?

         

        當然沒這么簡單。

         

        在第二次“杯酒釋兵權(quán)”之前,趙匡胤已經(jīng)著手一點一點接收地方節(jié)度使的兵權(quán),措施包括:逐漸把各地精兵編入禁軍,派都部署擔任地方統(tǒng)兵官,派轉(zhuǎn)運使接管地方財權(quán),派文臣出任州郡的行政長官,等等。這個收權(quán)的過程是非常緩慢的,而且盡量不冒犯節(jié)度使的既得利益。趙匡胤很有耐心,從不企圖一蹴而就。幾十年后,到了宋朝第三任君主宋真宗在位時,節(jié)度使終于演變成為尊貴的榮銜,不再掌管兵權(quán),與唐朝、五代時的節(jié)度使完全不一樣。

         

        正是因為趙匡胤巧妙地解除了失控的軍閥兵權(quán),建立分權(quán)制衡的典兵制度,釜底抽薪化解了習慣性兵變,宋王朝才得以擺脫五代短命王朝倏忽而興、倏忽而亡的宿命。

         

        我們現(xiàn)在習慣于抨擊宋朝重文輕武、抑武崇文,以致國勢衰弱,最后亡于北方草原騎兵。殊不知,脫胎于五代亂世的宋王朝如果不抑武崇文的話,只怕不用等草原騎兵南下,它早就被習慣性發(fā)作的兵變給顛覆了。

         

        但我們也不必諱言,趙匡胤建立的這套以分權(quán)制衡為特點的典兵制度,又導致武將處處受掣肘,軍隊的戰(zhàn)斗力難以最大化發(fā)揮出來,對宋王朝未來的國運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預告:本人即將推出一部新書《宋潮:變革中的大宋文明》。目前正在預售中,歡迎點擊下面鏈接: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