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東海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diǎn)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反對一切集體本位,全面弘揚(yáng)仁本文化
——重點(diǎn)批判民族主義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六月初十日戊辰
耶穌2021年7月21日
一
主義即本位。種族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國家主義、天下主義都屬于集體主義范疇。集體主義落實到經(jīng)濟(jì)上,就是公有制,是通往極權(quán)主義的捷徑;落實到政治上,必然形成極權(quán)制度和特權(quán)階級。
在政治上,集體主義都善于犧牲個體,包括個體的權(quán)利、利益和生命。不僅弱勢群體容易遭災(zāi)受屈,特權(quán)階級也難免受苦受難。在整體上,后者的苦難和后患更為深重,下場普遍悲慘。故東海無數(shù)次強(qiáng)調(diào),極權(quán)主義沒有贏家。
既然以集體為本,就不可能再以人為本,更不可能以仁為本,就不可能真正重視人權(quán)保障和道德建設(shè),這是必然之理。集體主義之人物之政治,最好也很有限,壞起來沒有底,根本因在此。
某些集體主義者,或有一定的愛心和德行,那不是集體主義好,而是其人良知沒有被集體主義徹底遮蔽。如果良知被徹底遮蔽,其人就會惡透而不可救藥,以集體的名義為非作歹而無所忌憚。
野心家陰謀家都喜歡鼓吹集體主義,不好不壞的庸眾最容易上當(dāng)受騙,變成集體主義分子,成為法國社會心理學(xué)家古斯塔夫·勒龐筆下的烏合之眾。其名著《烏合之眾》中提醒:“不要輕易地成為集體的一份子,這樣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即使你以為自己只不過是隨聲附和了一下而已,實際上你已經(jīng)成了幫兇?!?o:p>
這種烏合之眾貌似不壞,其實已經(jīng)壞了,手上或嘴上沾了血。它們幫助極權(quán)主義危害正義、迫害同胞,也幫助特權(quán)階級奴役自己。
一些學(xué)者誤以為儒家是民族主義,一些漢族主義者亦強(qiáng)詞奪理攀緣儒家文化。有漢族主義者將親親視為民族主義原理,這就意味著將親親之義推之于民族,以親親和門內(nèi)之治的方式,處理民族問題和政治問題。
試問,對于漢族中的暴君亂賊邪教怎么辦?如果同意義刑義殺義戰(zhàn),就不應(yīng)該否定曾文正公。如果不同意,那又該怎么辦?
其實,儒家是將親親與仁民、門內(nèi)之治與門外之治區(qū)別開來的。
有漢族主義者言:“民族主義至簡,以親內(nèi)震外可以概之矣!和諸夏,震四夷。四夷震懾,諸夏安寧!”親內(nèi)震外,此言非常正確,然此非民族主義所能,唯仁本主義才能做到。王船山先生說:
“故仁者,親內(nèi)者也,內(nèi)親而外望恩,外親而內(nèi)先怨矣;義者震外者也,外震而內(nèi)知威,內(nèi)震而外猶億其中之未寧也。故伐狁而蠻荊威。藉伐蠻荊,蹙蠻荊,覆蠻荊,狁視之,猶劍首之一吷耳。(《詩廣傳》)
這就是仁者之言,仁本主義的觀念,與民族主義毫無干系。任何民族主義包括漢族主義,一旦落到實處,必然背道而馳,“輕內(nèi)猙外”,輕視國民之人權(quán),積怨于內(nèi);猙獰面目于異族,樹敵于外!這是所有民族主義的本質(zhì)和天性,沒有例外。
儒家反對民族主義,并非不愛民族,而是儒家的愛、包括對民族的愛,最為正確。儒學(xué)即仁學(xué),儒者即仁者,仁本主義者,仁必有愛,仁必能愛。儒家的愛就是仁愛,仁者愛人,仁政愛民。仁愛具有至高無上的三性:真實性,正確性,適宜性。
真實則不虛,其愛本于仁性良知,實實在在真真切切,沒有絲毫虛情假意。正確則無誤,發(fā)而中節(jié),一不會偏,二不會錯。
《大學(xué)》:“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對于所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于所鄙棄的人會有偏惡,對于所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于所憐憫的人會有偏袒,對于所輕慢的人會有偏見,這都是偏。唯仁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此之謂不會偏。
《禮記檀弓上》說:“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xì)人之愛人也以姑息。”愛人也以姑息,就是錯愛,錯誤的愛。愛人也以德就是正愛,正確的愛??鬃诱f:“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愛好正人君子,就是正愛。此之謂不會錯。
仁愛的適宜性,表現(xiàn)為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因人制宜集中表現(xiàn)為愛有差等,即愛的差等性和有序性,有秩序,有次序。仁者愛人,對親人、友人、陌生人有差等;仁政愛民,對本國之民和外國之民有差等。
二
清末民初以來,政治界、思想界不少人將民族主義、漢族主義者的頭銜冠于王夫之先生,不是無知誤解,看朱成碧;就是有意曲解,魚目混珠。
王夫之思想中,具有強(qiáng)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但始終堅持中道文化、王道政治的原則立場,與漢族主義判若鴻溝。故深得魏源、陶澍、曾國藩、郭嵩燾、左宗棠、彭玉麟等等清朝大儒名儒的賞贊和盛評。如果他是漢族主義者,這些清儒尤其是曾文正公根本不可能贊肯之。
《清史稿·王夫之傳》開頭就記載了王夫之從張獻(xiàn)忠軍中營救其父之事:“張獻(xiàn)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賊執(zhí)其父以為質(zhì)。夫之自引刀遍刺肢體,舁往易父。賊見其重創(chuàng),免之,與父俱歸?!睆埆I(xiàn)忠,漢族也。執(zhí)其父以為質(zhì),就是要王夫之為其所用。如果王夫之是漢族主義者,何必如此。
《清史稿·王夫之傳》又記載:“康熙十八年,吳三桂僭號於衡州,有以勸進(jìn)表相屬者,夫之曰:“亡國遺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賦以示意。三桂平,大吏聞而嘉之,囑郡守餽粟帛,請見,夫之以疾辭。”吳三桂,亦漢族也,王夫之同樣不肯為其所用。
曾文正公在幕府里設(shè)有采訪忠義局、編書局等機(jī)構(gòu),旨在表彰在與太平天國戰(zhàn)爭中死難的官紳,以激勵軍人世人與洪楊幫對抗。編書局初設(shè)于安慶,后移往金陵。
金陵書局出版圖書三十一部,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劉毓松的主持下,刊刻了《王船山遺書》。當(dāng)時高舉漢族主義大旗、席卷半個中國的洪楊幫剛被撲滅,各地余孽不少。如果王夫之是漢族主義者,有漢族主義思想,曾國藩、曾國莖和金陵書局是絕對不敢公開刊刻其著作的。
漢族主義思潮肇端于明朝后期,至晚清而熾盛。漢族主義群體有個持之以恒、至今不衰的宿習(xí)惡疾:勇于偽造史料。多年前有人弄了一堆關(guān)于曾文正公屠城殺降的資料讓我看,略略瀏覽,感覺不實,但也沒有時間精力興趣考辨之。
但曾文正公確對洪楊幫勇于殺戮,曾在信中鼓勵其九弟說:“既已帶兵,自以殺賊為志,何必以多殺人為悔?此賊之多擄殺,流毒南紀(jì)。天父天兄之教,天燕天豫之官,雖使周孔生今,斷無不力謀誅滅之理,既謀誅滅,斷無以多殺為悔之理?!?o:p>
漢族主義分子以此攻擊曾文正公為屠夫,不少人也以好殺為曾公之疵。王健同道就認(rèn)為:“王陽明先生的做法或許更可取。一是首惡必誅,宣明其不可寬赦之緣由。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次惡人員,如誠意棄惡從善,可戴罪立功;第三,對于脅從人員,也曉以理情與利害,愿棄暗投明者,既有言辭勸勉,又幫助緩解生活困境,避免其故態(tài)復(fù)萌,并責(zé)令地方官府和鄉(xiāng)黨鄰里做好約束監(jiān)督?!?o:p>
東海以為,曾文正公與王文成公所面對的賊,性質(zhì)大不同,故因應(yīng)方式亦因之而異。王公面對的賊是政治性的叛賊和一般的山賊,邪惡程度有限,尤其是脅從者,曉以理情與利害,自有效果。
而曾公面對的是邪教信仰武裝起來的長毛賊,與恐怖分子一樣,兇殘奸詐無以倫比,詭計詐降防不勝防,非常情常理和利害所能打動。又在戰(zhàn)時,不易詳辨,欲曉以理情,教而后誅,無異于拿廣大將士生命冒險。曾公又為自己的仁慈松弛吃了不少大虧。大開殺戒,當(dāng)屬無奈,也在情理之中。
有一條東海律:最壞的壞人,是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人。一般壞人都知道自己是壞人,經(jīng)過邪說洗腦的壞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壞人,就像畜生不知道自己是畜生一樣。恐怖主義分子就是典型。故它們作起惡、犯起罪、造起孽、害起人來,往往理直氣壯、居高臨下、氣貫長虹,充滿不可思議的自豪感正義感!
我相信,曾文正公也是吃過大虧而九死余生之后,才深深認(rèn)識到,對武裝起來的邪教分子,來不得一點(diǎn)手軟和綏靖。
曾在東??蛷d發(fā)了一個思考題:
對于哈馬斯、塔利班、伊斯蘭國之類恐怖主義勢力,可以有兩種方式:其一是美國和以色列的方式,首惡必誅,脅從不問。這也是《尚書》的方式,“殲厥渠魁,脅從罔治?!逼涠窃恼姆绞剑箝_殺戒,一個不漏。你認(rèn)為,對于恐怖主義勢力,哪一種方式更加合情合理合乎王道原則?
三
在政治上,一切民粹主義和集體主義都是不好的,都應(yīng)該與兩極主義一起打倒。在政治上,只有兩種文化體系可以作為意識形態(tài)和主導(dǎo)思想:一種是仁本主義,一種是人本主義。此外都是邪說邪道和絕路!
人類文明有多種形態(tài),有仁本主義、人本主義、君本主義、集體主義、神本主義、物本主義等等形態(tài)。其中,仁本文明是最優(yōu)和最后形態(tài),人本文明是次優(yōu)和過渡形態(tài)。其余文明形態(tài)和政治模式,都是負(fù)面形態(tài),是從負(fù)面來玉成仁本主義和人本主義的。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此之謂也。
人本主義文化品質(zhì)是最不壞的,但不夠好,不明性與天道,缺乏道德資源,其文化和政治品質(zhì)都需要提升。唯仁本主義有資格提升之,但目前沒這個能力。必須等到中國在新的歷史平臺上重建仁本主義文明之后,才能具備這個能力。
注意兩點(diǎn)。其一、仁本文明對于人本文明的趕超,有一個相當(dāng)長的過程,先迎頭趕上,并駕齊驅(qū),在自由競爭中逐漸超越之,同化之,取而代之,實現(xiàn)大同。那是仁本主義文化教育、政治影響、道德教化的水到渠成,與武力征服無關(guān)。仁本主義武力征服的對象是、也只能是邪惡勢力。
其二、仁本主義和人本主義有深厚的歷史交情。關(guān)于人本主義,這里說明三點(diǎn):
一、西方自由政治、民主制度和現(xiàn)代文明的哲學(xué)背景是人本主義,現(xiàn)代文明可稱為人本主義文明。二、人文主義、人道主義、個人主義都屬于人本主義范疇,自由平等人權(quán)民主法治五種價值觀,可稱為人本主義五常道:三、人本主義思潮是神本主義宗教壓制之下誕生的,同時深受儒家文化和文明的影響,可以說,儒家為西方人本主義充當(dāng)了助產(chǎn)婆,甚至可以說,仁本主義是人本主義的上位法。
沒有仁本主義就沒有王道政治和禮樂制度,沒有禮樂制度就沒有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就沒有中國。
仁者愛人,然后愛族;仁政愛民,自然愛國;先愛中國,然后天下。愛族愛國的最好方式,是仁化民族、儒化中國。這是仁人義士的歷史性責(zé)任。東海將為此盡心盡力,不惜生命。何時成功,生前能否成功,聽天由命!
余東海集于邕城青秀山下獨(dú)樂齋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