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樟法】儒家的圓滿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11-05-08 08:00:00
        標(biāo)簽: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一
            
            
            文化有高低之分、優(yōu)劣之別。儒佛道及自由主義四家都很高,各有優(yōu)點,其中儒家又是最高最優(yōu)秀的,其余三家與儒家相比,各有不足和弊端。
            
            
            簡言之,自由主義及科學(xué)具有儒家外王學(xué)的局部功能,有助于齊家治國,但心性、道德屬性缺乏,知器而不知道,知人而不知天,知用而不知體;佛道兩家正好相反,具有儒家內(nèi)圣學(xué)的部分功能,也能夠明心見性,但政治、社會屬性不足。
            
            
            易言之,自由主義可以在上對罪惡進(jìn)行一定的制度限制,但不足以讓人成德成圣;佛道兩家可以導(dǎo)人向善,但作為出世法,在止人為惡方面缺乏制度考慮和追求(佛教戒律限于個體層面)。
            
            
            唯儒家既是道學(xué)又是“器學(xué)”(包括政治學(xué)、制度學(xué)及科學(xué)),心性、道德屬性與政治、社會屬性兼具,精神文明道德教化與政治文明制度建設(shè)并重。儒家可謂全體大用:所證悟的心性不夠圓滿,所發(fā)揮的作用最為廣大,“化成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此之謂也。泛而言之,儒家文化兼具倫理性、教育性、政治性、社會性、宗教性、科學(xué)性等等,概乎言之,內(nèi)圣外王。
            
            
            格致誠正為內(nèi)圣,修齊治平為外王,圣王不二。另外,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為之器,道器不二;天理為天人欲為人,良知心為天肉體身意識心為人,天人不二;致良知為體,致良知制與致良器為用,體用不二;“性與天道”為本體,宇宙萬物為現(xiàn)象,本體現(xiàn)象不二……
            
            
            因為體用不二,體全才能用大,用大才能體全。自由主義不知體,其用有局限,不足以“為萬世開太平”;佛道兩家不重用,其體欠圓滿,不足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因此它們都只能作為儒家的輔助性系統(tǒng)。佛道兩家本來就是儒家的道德輔統(tǒng),今不妨增自由主義為政治輔統(tǒng)。
            
            
            二
            
            
            儒家既“萬法歸一”(一指本體,萬法指現(xiàn)象),又“一歸萬法”,如熊十力所言“于一一物而皆見為乾元”。而佛教認(rèn)證的“一”是“無為”、“無生”的,故只能“萬法歸一”,不可能象儒家那樣講“一歸萬法”---這是佛教與儒家最大的區(qū)別。熊師在《摧惑顯宗記》里指出:
            
            
            “乾元遍為萬物實體,即于一一物而皆見為乾元,是故于器而見道,于氣而顯理,于物而知神,于形下而識形上,于形色而睹天性,于相對而證入絕對,于小己而透悟大我,于肉體而悟為神帝。徹乎此者,不獨無生死海可厭離,實乃于人間世而顯天德。人生日新盛德,富有大業(yè),一皆天德之行健不息也。范圍天地之化,裁成天地之道。曲成萬物,輔相萬物,極乎天地咸位,萬物并育,一皆天德之行健不息也。人稟天德以成人能,即于人道實現(xiàn)天德,天人本不二,非可求天道于人道之外也?!保ā妒φZ要初續(xù)》)
            
            
            熊師又說:“孟子‘形色天性也’一語,直含佛氏《大般若》無量甚深微妙義,有其長處而無其流弊。《般若》破相顯性,何如不破相而于相顯性?破之固以遮執(zhí),而亦易于耽空,且有性相不得融一之過,故孟子語更妙也。誠知形色即天性,即于世間直證為天性流行,豈復(fù)有世間相乎?于一一物象或器界直認(rèn)為天性顯現(xiàn),豈復(fù)有物象或器界相乎?于小己直證入天性,豈復(fù)有小已相乎?孟子即相顯性,則不待破相而相縛已無?!痹圃啤?
            
            
            這兩段話說明了儒佛兩家根本性的差別。道家亦同樣有重體遺用之弊(還有重道輕德乃至反德傾向),茲不詳論。
            
            
            三
            
            
            佛教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儒家說:我不援天下誰援天下?仁愛無局限而有差等。身為人類,救度眾生,當(dāng)從人類開始??梢詺⑸沓扇噬嵘×x,不可以割肉喂鷹以身飼虎。
            
            
            救度人類,文化道德的教化與政治制度的文明缺一不可。雙管齊下,效果才好。以道統(tǒng)統(tǒng)領(lǐng)政統(tǒng)學(xué)統(tǒng),以政統(tǒng)學(xué)統(tǒng)來貫徹、落實道統(tǒng),相得益彰。孟子“持志、集義、養(yǎng)氣”,志,包括政治在志,義涵蓋社會正義,其浩然之氣,體現(xiàn)于社會政治的方方面面。
            
            
            佛道不關(guān)注政治社會等問題,或者只從心性層面去解決政治社會等問題,雖然強(qiáng)調(diào)六度萬行,說“挑水砍柴無非菩提”,但一碰到政治和制度就疏離了,不“菩提”了。(當(dāng)然,這是佛道兩家對道體的認(rèn)證所決定的,所謂道虛佛寂。這也是出世法的特點。)
            
            
            確實,道德是第一性的,相比而言政治和制度都是第二性輔助性的“東西”,如果“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人人都成圣賢佛菩薩了,政治和制度怎么樣,原無所謂。問題在于人類習(xí)性深重,很容易敗壞腐爛,惡習(xí)很容易泛濫成災(zāi),在相當(dāng)漫長的歷史時間段內(nèi),離不開好政治的引導(dǎo)和好制度的約束。
            
            
            道德必須落實到政治和制度中去,成為仁政德治、善制良法。同時,致良制的追求,也是致良知的重要法門和功夫。易言之,成圣離不開外王追求(能否成功是另一回事),外王離不開政治努力。這也是儒家不同于佛道兩家的“要害之處”。
            
            
            內(nèi)圣為自治、自立、立命之學(xué),外王為治人、立人、立制之學(xué),內(nèi)圣外王相輔相成,合則圓滿,離則兩傷。自由主義不能安身立命,“致用”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佛道經(jīng)世致用不足,“安身”的程度就受到影響。唯我儒家外王為用,足以經(jīng)世致用,內(nèi)圣為體,可供安身立命。
            
            
            
            四
            
            
            安身立命,這四個字大有深意。人之良知,天之所命,安身立命,就是致良知,樹立良知,也就掌握了人生和命運的主動權(quán),獲得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大自由。
            
            
            這里的“安身”,其實是“安心”。身有兩種,一為肉身,一為“法身”,即道體、性體和心體,即良知,即《了凡四訓(xùn)》中所說的“義理之身”。古之學(xué)者為己,不是為了肉身的享受和榮耀,而是為了良知的偉大、“法身”的光明。
            
            
            很多人生活好,事業(yè)成功,社會地位高,肉身不能說不安定、不安全、不安樂,但其心不安,就是沒有找到安身立命之地。
            
            
            孟子說居仁由義,仁宅義路,安身立命就是住進(jìn)了仁宅、走上了義路。這樣的人任何時候都是安定、安穩(wěn)、安全、安樂的。顏之推曰:有學(xué)術(shù)者觸地而安。意謂得道之人無論什么地方、什么環(huán)境都能隨遇而安。這里的學(xué)術(shù),指的是孔孟之道的“道術(shù)”??鬃诱f仁者無憂,孟子說“不淫不移不屈”,根本原因就在這里。朝聞道夕死可矣,了生脫死,超越生死,還有什么值得憂慮和動搖的呢。
            
            
            “安心”了,就可以做到“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yīng)天下之變?!保ㄌ?施肩吾)。明陳繼儒說:“大事難事看擔(dān)當(dāng),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群行群止看識見?!边@樣的人自然有擔(dān)當(dāng)有襟度有涵養(yǎng)有識見,這才是大富貴人。
            
            
            富貴有兩種,一為“人爵”屬于,一為“天爵”。住進(jìn)豪宅,享受的是外在的富貴,住進(jìn)仁宅,則是享有內(nèi)在的富貴。古人云:“貧莫貧于不聞道,賤莫賤于不知恥。富莫富于蓄道德,貴莫貴于為圣賢,”道德蓄到高處,就成圣賢,圣賢就是仁宅的主人,大富大貴;不聞道者為小人,貧民也,不知恥者為惡人,賤人也。小人惡人,無論物質(zhì)生活多好、社會地位多高,在儒家眼里,都屬于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2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