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東?!績?nèi)圣何以開外王 ——東海客廳論圣王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1-08-31 10:48:19
        標簽:內(nèi)圣、外王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內(nèi)圣何以開外王

        ——東??蛷d論圣王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七月廿四日辛亥

                  耶穌2021年8月31日

         

        內(nèi)圣外王說出自莊子,雖為歷代儒家所用,只能是方便說。嚴格地講,內(nèi)圣非內(nèi),外王非外,道德對政治具有覆蓋性和統(tǒng)攝性。儒家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義統(tǒng)攝人道之一切,當然包括政治。仁義道德之外焉有政治,圣賢君子之外焉有王道。

         

        在中道文化,道德與政治、即內(nèi)圣與外王只能是體用關系,內(nèi)圣為外王之依據(jù)和根本,外王由內(nèi)圣開出。內(nèi)圣開外王有三層義:一、論學術,王學由圣人之學開出;二、論政治,王道由圣人之道開出;三、論道德,圣王要有圣賢之德。一句話,外王要以內(nèi)圣為道德根本和思想依據(jù)。

         

        當然,現(xiàn)實中圣賢為王,需要具備一定條件。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能,孔孟不能。

         

        孔孟不僅不能為王,甚至不能如商鞅韓非那樣得君,就是缺乏相應的外在條件,當時的觀念氣候、社會土壤都不支持孔孟之道。

         

        條件不具備,水到渠不成,道就只能獨善其身而沒有機會大援天下。積德而后禮樂興,社會過于缺德,圣賢就無由上位,禮樂就興不起來。

         

        無論是圣王還是暴君,是王道還是極權,是正力量還是惡勢力,其得勢、成功和維持,皆需相應的社會基礎和條件。某種意義上說,暴君極權惡勢力,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歷史的必然性,也是奉天承運而來。只要社會基礎和條件適宜,它們就會根深蒂固;一旦基礎和條件喪失,它們就會煙消云散。

         

        德位應該相稱,帝王權位最高,德性也應該最高,這是應然。但儒家深深理解,應然與實然、即理論與實踐難得一致,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圣王是可遇不可求的。理想不能沒有,也不能主義化。

         

        故歷代圣賢君子,不僅高度尊重唐宗宋祖和歷代明君賢王,即使對平庸之君,一旦君臣關系確定,就會盡心盡力維護輔助引導,不會輕易放棄。就是迫不得已放棄,也不會輕易反對,遑論革命。即使具備革命的條件,三分天下有其二,儒家也不輕言革命,仍會努力爭取君主革心改良。

         

        外王本于內(nèi)圣,內(nèi)圣本于性與天道。道及形而上之高處,道及性與天道,甚是難言。欲實知性即天道,天道即性,有賴于自心實證。欲自心實證,又須自盡其心。

         

        欲盡心,先正心;欲正心,先明心;欲明心,先誠意;欲誠意,先致知,致知在格物。圣經(jīng)賢傳都是古代圣賢格物的成果,是他們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實踐心得和經(jīng)驗結晶。故學而時習之,就有望站到先圣昔賢的肩膀上,事半功倍。

         

        盡心則知性知天,知性與天道毫無二致。知此方知,吾道一以貫之,吾學一以貫之。知此方知,中道之外無王道,仁性之外無仁政,圣學之外無王學。

         

        撇開內(nèi)圣而把外王歸源于先王,錯在不知先王首先也是有圣心圣德的圣人?!肚彾取氛f:“黃帝曰:太古百皇,闢基文籀,遽理微萌。始有熊氏,知生化柢,晤茲天心。”太古百皇和有熊氏,堪稱最早的先王了吧。知道萬化之本,洞曉天地之心,這不就是圣德嗎?有熊氏不就是內(nèi)圣外王嗎?

         

        沒有內(nèi)圣功夫,就開不出外王事業(yè),在野既無力追求,在朝亦無力建設。即使獲得王位,也沒有智慧和力量對先王之制進行因襲損益。厓山廳友說:“無內(nèi)圣無以開外王,只能開出外霸、外盜、外夷狄禽獸,信夫!”能開霸道,也得有管晏的德智和重用管晏的能力也。

         

        從容廳友一再強調(diào)“善治不能寄望于圣人出世”云,非正言也。對圣王的期望,是歷代儒家群體和中國人的一個悠久傳統(tǒng)。圣人為王意味著盛世的到來,那是中國之福天下之幸。詩圣說,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堯舜即圣王。

         

        然是否圣王,要看一生政治功績和道德成就,并有待后世追認。為王者只有建成王道政治,開辟太平盛世,人民近悅遠來,皞皞如也,才能得到天下后世公認。只有王道實至,才能圣王名歸。

         

        君子是生命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圣王是政治實踐中鍛煉出來的,需要經(jīng)過實踐和歷史的雙重檢驗。在政治上,圣王必能順天應人革暴政之命,制禮作樂建制度之正,敬天保民盡王道之義,必能庶之富之教之安之,九功惟敘九敘惟歌,克明俊德協(xié)和萬邦。否則就非圣王。

         

        何為圣賢君子,何為明君圣王,儒家自有一系列的道德標準和政治標準在,既不會冤枉一個真君子,也不會放過一個假偉人。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不僅春秋,其它四書四經(jīng),無不大義粲然,仿佛明鏡高懸,讓亂臣賊子無所遁形,讓假冒偽劣畢露原形,讓明君圣王實至名歸。

         

        圣賢無條件,我欲仁斯仁至,立志為圣賢就有望成為圣賢;圣王有條件,需要相應的社會土壤道德氣候,要有各界正人君子配合輔助。社會土壤指民德民智和社會共業(yè)。民德上升、共業(yè)善化到一定程度,才有望沐浴圣王之澤,享有王道之福。

         

        從容廳友說:“君子修養(yǎng)屬于個人修養(yǎng),無法在群體制度層面中得到客觀保證。制度的設計應先釐清群己邊界,確定個體的權利義務,而不是寄望于圣人治世?!?o:p>

         

        東海曰:君子修養(yǎng),良知也;良好的群體制度,良制也。欲以良制“釐清群己邊界,確定個體的權利義務”,為政者須有一定的良知。這個良制,若是禮制德治,為政者就必須是儒家君子,仁本主義者;若是民主法治,為政者就必須是西式正人,人本主義者??梢娏贾频脑O計和落實有賴于為政者的良知,良制本于良知。

         

        許東廳友說:“于制度設計而言,先制禮還是先立法,法和禮哪個為先?此事先生有必要進行思考?!贝穑喝寮覟檎讼攘⒎?。釐清群己邊界,確定個體權利義務和行為底線,然后制禮。魯兩生曾與叔孫通言:“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后可興也?!边@固然嫌迂,但禮樂制度確實急不來,需要一定的時間,從容建設和推行。周公輔佐周武王革命成功,又輔佐成王平定叛亂,之后才開始制禮作樂。未來天下為公,新禮制推行之前,必須由各界精英審定并征得全民同意。

         

        許東廳友說:“儒經(jīng)把性放到與天道一起相提并論,可見儒家把人和人性抬得與天同高,這一點是儒學與自由主義相通的明證。”確然,尊重人性、珍愛生命是儒學與自由主義的一大共通點。西人不識本性,但西方自由主義大家,對于善習的頑固性和根本性多有不同程度的認識,我稱之為準性善論。特色自由派說民主自由建立在性惡論基礎上,是一個重大誤會。

         

        余東海集于邕城青秀山下獨樂齋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