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余東?!拷w立極,直透本源 ——順便澄清一個重大的學(xué)術(shù)誤會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1-11-13 15:27:58
        標(biāo)簽:建體立極、直透本源
        余東海

        作者簡介:余東海,本名余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xiàn)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wǎng)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xué)》《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要義》《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建體立極,直透本源

        ——順便澄清一個重大的學(xué)術(shù)誤會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十月初八日甲子

                  耶穌2021年11月12日

         

         

        天無人格,朱子有明確說明。朱子曰:“氣能凝結(jié)造作。理卻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語類》)理氣之理即道器之道,天道。無情意無計度,自然無人格。

         

        朱子曰:“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個理而已?!庇衷唬骸疤珮O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o:p>

         

        朱子又曰:“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合而言之,萬物統(tǒng)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朱子學(xué)的》,明丘濬編)為之譬曰:“本只是一太極,而萬物各有稟受,又各自全具一太極爾。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而見,不可謂月分也。”(《語類》)

         

        原朱子之意,天理即太極,即超然于天地萬物,又潛在于陰陽、五行和萬物之中。天地中的太極,即是萬物中各有之太極。

         

        或問:“既然天地一太極,意味著太極是唯一;又說人人有太極,物物有太極,意味著太極無數(shù)無量之多。那么太極到底是一還是多。”東海答:一就是多,多就是一,既一既多,一多相即。

         

        注意,朱子說天道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無礙于天道之生機勃勃,無礙于“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就像易無思無為寂然不動,無礙于感而遂通。

         

        《易經(jīng)?系辭上》說:“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知即主持、主導(dǎo)義。乾元負(fù)責(zé)開始,坤元負(fù)責(zé)作成,乾如帝王,坤如宰相,各有側(cè)重,太極是乾坤二元統(tǒng)一,無為而無不為。具體造作的是氣。然又理氣混融一體,不可分離。朱子說:“氣則能凝結(jié)造作,理卻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只此氣凝聚處,理便在其中?!?o:p>

         

        牟宗三先生說朱子的理“只存有而不活動”,陽明的理“即存有即活動”云,誤會也。朱子天理和陽明良知,本質(zhì)無別,都是活潑潑的。朱子《仁說》開宗明義:“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天理即天地之心,于人為天命之心即本心。

         

        本心無限而作用有序。特做一喻于左:每個人一生下來就獲得一個存折,同樣存著一筆無限大的巨款,但每個人從小到老每天所取額度有限,圣賢可以多取用一點,也很有限。即使有圣賢將壽命延長到億萬劫,永遠(yuǎn)取之不盡。

         

        這個存折就是每個人的本心。本心的偉大神妙,超絕言詮,不可思議,不是任何人憑意識可以想象的。別說意識心,就是潛意識,也只是本心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的一點作用而已。如果本心如天,意識只是浮云一片。

         

        格致誠正就是為了找到這個存折,明明德就是找到了這個存折,自強不息就是每天盡其所能、最大程度地取用之,用之于修齊治平。有權(quán)位則行道,讓天下人找到或知道這個存折;無機會則傳道,把這個存折的機要、也就是性天真諦、王道大義傳承下去。這就是圣賢君子的責(zé)任。

         

        佛道都知道這個存折的存在,大師們大多找到了。但兩家學(xué)說的缺陷注定了他們只有一只眼,看存折不全,只知內(nèi)圣之財,不知外王之用。某些人還總是試圖超前、超大地取用。飛機潛艇發(fā)明之前,就想以肉體或精神的方式入海飛天;在天下同歸于仁、群體長生不老之前,就想自己先億萬斯年地長壽起來。

         

        為了更直觀形象地說明問題,以上以存折喻本心本性。但比喻總是有限的,經(jīng)不起推敲,取其一端耳,姑妄讀之可也。

         

         

        對于東海的性天論,從容微友言:

         

        “東海先生的神本論,其實是理神論與心神論混搭,但關(guān)鍵處尚未釐清。理神論的儒學(xué)重客觀面性天之尊,今天多有學(xué)人沿此一路而進(jìn),以為性天之尊挺立,即可對治王學(xué)末流之蕩越。但理神論恐怕是一個未能自我圓足的系統(tǒng),尤其放在儒家的脈絡(luò)下,「天道」既是道德實踐根據(jù),又是天地萬物的存在根據(jù),但「天道」本身不具人格性,此點最為主智神論所詬病。即世界既然是一個有價值意義的世界,但產(chǎn)生此世界的本體自身卻不具人格性,「天」被定義為不是一個智慧體,但卻能創(chuàng)生一個具有道德法則與價值的世界,這如何可能?所以沿客觀面性天一路,不再追問則已,若再追問根源,走向智神論也是一條可能的出路。但智神論亦有其自身的難題,尤其經(jīng)過過康德批判哲學(xué),很難客觀地立起來,很可能只是先驗幻象在作怪。而且沿智神論的思路走下去,勢必又走到人神二分、主奴對待的格局,這勢難為主體性已充分覺醒的儒者接受。理神論與智神論都不是儒家義理發(fā)展的理想方向,然則心神論又如何?儒家的心性之學(xué),說明道德自主非常有勁道,但用之說明存有根源似仍有推進(jìn)空間,個人之心如何生天生地?難道你的歷代祖先也由你此心所生?這里或應(yīng)進(jìn)一步援佛入儒,把本心本性定義為法爾本初之心性,此心性無始以來就是一個智慧體,由此智慧體產(chǎn)生道德法則與天地萬物,這比非人格化的理神論順適?,F(xiàn)實各別個人之心性,則是此法爾心性之坎陷,如此即不會有以個體之心生起自己祖宗的問題。法爾本心為無限心,性天之尊則是此無限心之客觀面向,與個體之心不即不離,如此既可保住超越的性天面向,不致蕩越,又免于神人二分而陷入主奴對侍。未來的儒學(xué)發(fā)展,應(yīng)有人對此作進(jìn)一步詮釋?!?o:p>

         

        東海曰:這段話不無見識又有所蔽。吾之神本論就是仁本論,不是理神論與心神論混搭,而是兩者的圓融。認(rèn)為吾關(guān)鍵處尚未釐清,是其從容微友有所不明耳。特說明兩點。

         

        其一、人無人格而能創(chuàng)生一個具有道德法則與價值的世界,恰恰體現(xiàn)了天道之超神。種子無香,生根發(fā)芽長樹開花則有香。天如種子,人格和人格所屬的道德法則與價值就如花香。如果種子本身有花香,那反而有問題了。香要花開以后才有,人格要人類出現(xiàn)以后才有。

         

        其二、關(guān)于本來心性,何必援佛之說。本心本性無限,法爾如是。退藏于密則有道心之微,推之而上則有天道之尊,分而言之為二,合而言之則一。此是吾儒故物,先圣先賢自有實證,何必援之于佛。至于現(xiàn)實各別個人之心性,自然受到肉體生命的限制和稟性習(xí)性的遮蔽,何待佛解。

         

        從容中道又言:

         

        “儒家講仁心創(chuàng)造生發(fā)很能把握核心,建體立極,直透本源,但對果后境界之具體描述,不如佛教詳盡,這正是儒佛可互補處。天下至理,儒家沒說的給佛教說了,佛教沒說的給儒家說了,兩者本可相資為用,只是世間習(xí)氣,必欲出主入奴,宗一教必貶低他教方能心安,此實障道之緣?!?o:p>

         

        東海曰:建體立極,直透本源,這八個字對儒家內(nèi)圣學(xué)贊肯甚是準(zhǔn)確,收下了。不過我不贊同儒佛相資為用之說。佛有佛果,儒有仁果。仁果一分為二:個體之果,君子也,最高為圣德;政治之果,王道也,最高為大同。

         

        四書五經(jīng)對果后境界有很多具體詳盡的描述,《論語·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一章,描述的就是儒士、君子、賢人、圣人等道德成果;《禮記·禮運篇》描述的則是對小康王道和大同王道的政治成果。

         

        關(guān)于人天之理,儒佛說法不同,儒家所說最為真實中正。兩家道不同,理有別,可以并行不悖,甚至某些方面不妨相為謀,但切不可將佛理滲雜到儒學(xué)中來。當(dāng)然,圣經(jīng)煌煌,也無法滲雜。儒佛并尊者,只能導(dǎo)致自己思想混雜,淪為雜家。

         

         

        順便澄清一個歷時頗久、影響極大的誤會,認(rèn)為理學(xué)吸收了佛道的思想精華又不肯承認(rèn)。說吸收是客氣,不客氣的說法是竊取,偷了兩家。不僅佛道之徒如此說,很多世俗學(xué)者也人云亦云。甚至一些儒生也跟著說,將吾儒故物說成他家之物,儼然要坐實程朱陸王之不誠。

         

        其實這個說法,不是無知誤會,就是有意誣蔑。程朱陸王,賢之大者,何等人物,焉能竊取他家精華還不承認(rèn)。我在《宋儒與理學(xué)》一書中早就指出,理學(xué)是宋儒,鑒于儒門淡泊,為了因應(yīng)時代需要而反本開新的結(jié)果。

         

        程朱理學(xué)的一切原理、理義無不立足仁本,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一以貫之。說宋儒受到佛道的某些刺激和啟迪則有之,說吸收佛道思想則非也。(北宋五子中周敦頤受道家影響略重,不能代表理學(xué),二程不師承之。)東海曾浸淫佛道兩家頗久,頗受啟迪。但我的仁本主義思想是純粹的儒家。我想程朱亦如此。

         

        別說程朱,即使陸王,對于佛道兩家,也頗能辨精析微,頗為警惕。至于一些后學(xué),于佛道有所沾染甚至滑向佛道,那是后學(xué)的問題,與程朱陸王無關(guān)。特錄陽明先生《年譜》中師弟一段言論共參。

         

        張元沖在舟中問:“二氏與圣人之學(xué)所差毫厘,謂其皆有得于性命也。但二氏于性命中著些私利,便謬千里矣。今觀二氏作用,亦有功于吾身者,不知亦須兼取否?”先生曰:“說兼取,便不是。圣人盡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即吾盡性至命中完養(yǎng)此身謂之仙;即吾盡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謂之佛。但后世儒者不見圣學(xué)之全,故與二氏成二見耳。譬之廳堂三間共為一廳,儒者不知皆吾所用,見佛氏,則割左邊一間與之;見老氏,則割右邊一間與之;而己則自處中間,皆舉一而廢百也。圣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吾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o:p>

         

        余東海集于邕城青秀山下獨樂齋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