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宋人結(jié)婚重資財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電視劇《知否知否》中的婚禮
宋史學者張邦煒先生通過對唐宋婚姻形態(tài)與婚姻觀念的比較,指出由唐入宋,婚姻制度發(fā)生了一場顯著的變革:
唐代通?!澳信榧蓿浑s他姓”,而宋代“士庶婚姻寖成風俗”;就宰輔而言,唐代往往“女為王妃,男尚主”(意為宰輔大臣生女,多嫁為王妃;生男,多娶公主為妻),而宋代常常“婚姻不求門閥”;就后妃而言,唐代“妙擇天下令族”,而宋代“不欲選于貴戚”,最理想的是所謂“小官門戶”;就公主而言,唐代“主婿皆取當世勛貴名臣家”,而宋代“欲求儒生為主婿”;就宗室而言,唐代規(guī)定“取門閥者配焉”,而宋代“不限閥閱”,以致“宗室以女賣婚民間”。凡此種種,一概表明唐代的確屬于“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的時代,而宋代“婚姻不問閥閱”不止確有其事,并且足以構(gòu)成其時婚姻制度的一大特色,堪稱中國封建婚姻制度史上的一大變革。(引自張邦煒《試論宋代“婚姻不問閥閱”》)
張邦煒先生的觀察無疑是準確的。不過我覺得唐宋婚姻形態(tài)更深刻的變革,并不是表現(xiàn)為從“婚姻必由于譜系”到“婚姻不問閥閱”的變化,而是體現(xiàn)在從“婚姻問閥閱”到“婚姻問資財”的變遷上,亦即從門第婚姻轉(zhuǎn)變?yōu)樨敭a(chǎn)婚姻。
我們知道,南北朝時已出現(xiàn)財婚現(xiàn)象,及至宋代,財婚之風更是愈演愈烈。但宋朝的財婚,性質(zhì)實不同于前代的財婚。南北朝、唐朝的財婚其實是門第婚的延續(xù)與畸變,財婚之財,就是門第的折現(xiàn),表現(xiàn)為所謂的“陪門財”;宋代的財婚則跟門第沒什么關(guān)系,指的是男女婚嫁,并不在意對方的門第、家世,而更關(guān)心對方有多少家產(chǎn),能拿出多少聘財與奩產(chǎn)。換言之,財產(chǎn)已經(jīng)取代門第,成為締結(jié)婚姻的最重要條件。
現(xiàn)在我們來看幾個例子,從中可一窺宋代財婚風氣之一斑。
1)宋真宗咸平年間,兩位宰相向敏中和張齊賢為爭娶一名姓柴的寡婦撕破了臉皮,甚至鬧出了官司。堂堂宰相何以如此不顧體面?宋人一語道天機:“為其有十萬囊橐故也?!痹瓉?,這名柴姓寡婦家產(chǎn)雄厚,哪位娶了她,就可以得到這筆財產(chǎn),所以兩位當朝宰相才爭著向她求婚。這樣的事情,在唐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在宋朝卻屢見不鮮。
2)宋仁宗朝,吏部侍郎孫祖德致仕之后,迎娶富室之女為妻,原因無他,“以規(guī)有其財”也。誰知婚后妻子兇悍難制,孫祖德只好倒貼一筆錢,與妻子離婚。
3)宋神宗元豐年間,有一個叫劉宗古的官員,因貪圖孀婦財產(chǎn),與她同居,還發(fā)生了財產(chǎn)糾紛,鬧上了公堂。結(jié)果劉宗古受了彈劾,被罷官放歸田里。
4)宋哲宗元祐年間,知秀州王蘧與常州孀婦結(jié)婚,“屈身為贅婿”。何故?因為這名常州孀婦“家富于財,不止巨萬”。
5)南宋大理學家朱熹倡導(dǎo)“存天理、滅人欲”,但其家中男女婚嫁,卻“必擇富民,以利其奩聘之多”,此語雖出自政敵之口,但空穴來風,必有所據(jù)。
如果說,以上事例只代表個案,不能以偏概全,那么我們來看士大夫的議論。司馬光是這么說的:“今世俗之貪卑者,將娶婦,先問資裝之厚薄,將嫁女,先問聘財之多少?!彼抉R光的同事蔡襄則說:“觀今之俗,娶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隨其貧富?!蓖瑫r代的鄭至道也說:“今之世俗,將娶婦惟問資裝之厚薄,而不問其女之賢否?!蹦憧?,他們都認為“婚姻問資財”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今社會(即他們生活的宋代)的風俗,可見宋代財婚風氣之盛,并非個別現(xiàn)象,而是蔚然成風。
宋代的財婚風氣還出現(xiàn)了一種很有意思的形式——“榜下捉婿”。榜,指公布科舉及第進士名單的黃榜?!鞍裣伦叫觥闭f的是,每到科考放榜之日,富商、富戶都涌到黃榜下,搶新科進士當女婿:想娶老婆嗎?想發(fā)財嗎?來我家當女婿,送你錢一千貫。一千貫錢可以砸得寒門出身的新科進士暈暈然。這筆“捉婿”的費用,有個專門的名目,叫“系捉錢”,它跟南北朝、唐朝的“陪門財”好像有點類似,但性質(zhì)是不同的,“陪門財”是彌補門第落差的補償金,是門第的貨幣折現(xiàn);“系捉錢”則相當于宋朝富商的“風險投資”,是門第已經(jīng)被沖破、財富代替門第煥發(fā)出誘人魅力的體現(xiàn)。
電視劇《知否知否》中的榜下捉婿
宋朝富戶不但憑恃財富“榜下捉婿”,還成了趙宋宗室連姻的熱門人選,因為當時的風氣是“宗女當嫁,皆富家大姓以貨取”,富戶出錢5000貫,便可迎娶一位“縣主”(宗室之女的封號),北宋元祐年間,京師的大富商“帽子田家”,一個家族便娶了10位縣主;北宋末,另一個京師富商“大桶張家”,家中縣主更是多達30余位。宗室嫁女挑富家的風氣,讓垂簾聽政的太皇太后高氏非常惱火,對大臣說:“國家寧要汝錢也?是何門當戶敵?”
但風氣已開,想剎也剎不住。在商品經(jīng)濟的大潮下,財富已經(jīng)悄然成為衡量社會地位的新標準,以致宋朝人看到:“王公之女,茍貧乏,有盛年而不能嫁者;閭閻富室,便可以婚侯門,婿甲科?!蓖豕蟪既绻业乐新?,生活貧困,則可能連女兒都嫁不出去;市井人戶,只要發(fā)財致富,便有機會與王侯之家、甲榜進士結(jié)成親家。
從婚姻重門第到重資財,反映了非常深刻的社會變遷:建立在出身、門第之上的身份壁壘已經(jīng)失效了,財富獲得了打通身份壁壘的力量。這一變遷構(gòu)成了“唐宋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構(gòu)成了宋代社會近代化轉(zhuǎn)型的鮮明標志。
責任編輯:近復(fù)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