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熾成作者簡介:周熾成,男,西元1961年生,2017年卒,廣東郁南人。歷任華南師范大學政治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著有《史海探真:為中國哲人申辯》《孔子回家——海歸讀<論語>》《荀韓人性論與社會歷史哲學》《復性收攝——高攀龍思想研究》《荀子韓非子的社會歷史哲學》《海歸:中西文化沖擊波》《少年留學,三思而行——一個大留學生對小留學生的忠告》等。 |
周熾成 著《中國近代道德革命》出版目錄及李錦全先生序言等
書名:《中國近代道德革命》
作者:周熾成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3
【內(nèi)容簡介】
如何對待中國傳統(tǒng)道德,這是一個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xiàn)實意義的重大課題。本書著重論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儒家道德為代表的傳統(tǒng)道德的批判和繼承。作者在本書中充分肯定了近代道德革命的歷史意義,同時又指出其不足,強調(diào)了反對封建道德任務的艱巨性和必要性。(封底)
【作者簡介】
周熾成(1961-2017),華南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從事中國哲學與比較哲學的教學和研究,研究方向為先秦子學、宋明理學、中國近現(xiàn)代哲學等。主要著作:《荀子韓非子的社會歷史哲學》《荀韓人性論與社會歷史哲學》《孔子回家——海歸讀〈論語〉》《復性收攝——高攀龍思想研究》《史海探真:為中國哲人申辯》《海歸:中西文化沖擊波》《中國近代道德革命》等。(封面勒口)
【全書目錄】
●序:用有根據(jù)的材料還原真實的歷史(李錦全)
●自序(周熾成)
----------------------
傳統(tǒng)道德鳥瞰
傳統(tǒng)道德可變嗎?
權(quán)利意識的覺醒
利己與愛他
“欲”的開放
家族倫理與社會倫理
進取冒險精神與競爭意識
女子解放的理論與性道德觀的變革
偶像的破碎
開民智與新民德
禮法會一的解體
發(fā)現(xiàn)舊道德的新意義
中國道德的重建
“叛臣”和“逆子”
女子解放的艱難實踐
社會習俗的革新
理論和實踐的矛盾
個人主義精神的作用
各種思想流派的影響
道德革命的歷史作用
道德革命的歷史局限性
“儒學復興論”簡議
●后記(1988.12.11)
(▲勘誤:正文頁74行1,期末→清末)
【內(nèi)容簡介】
人民出版社重點圖書《中國近代道德革命》推薦語
如何對待中國傳統(tǒng)道德,這是一個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xiàn)實意義的重大課題。
本書就是研究這一課題的學術(shù)專著。本書著重論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儒家道德為代表的傳統(tǒng)道德的批判和繼承。他們批判其為專制政治服務,否定個體獨立自主性等內(nèi)容,同時又弘揚其“仁”、“恕”、“信”等德性。作者在書稿中充分肯定了近代道德革命的歷史意義,同時又指出其不足,強調(diào)了反對封建道德任務的艱巨性和必要性,同時還對儒學復興提出了個人看法。本書通俗易懂,用有根據(jù)的材料還原了真實的歷史。
本書作者周熾成是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著名學者,2017年病逝。本書是他的遺作。https://mp.weixin.qq.com/s/Topr86njU_mgPuUELgLEHA
【序言】
用有根據(jù)的材料還原真實的歷史(李錦全)
《中國近代道德革命》是華南師范大學周熾成教授早期的著作。1986年,他碩士畢業(yè)于中山大學哲學系。他的碩士學位論文是《中國近代道德革命研究》。這本書稿是在其碩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擴充而成。經(jīng)過兩年多的時間,于1988年12月11日定稿于廣州。
這部書稿何以約我寫序?可能是在后記中有段話:“我要感謝中山大學哲學系吳熙釗、袁偉時、丁寶蘭、李錦全、陳玉森諸先生的悉心指導?!逼鋵嵁敃r這些老師都會給碩士生們上點課,但真正指導這篇論文的是吳熙釗教授。但吳教授及各位老師多已去世,我也是95歲的高齡老人,思維能力已大大下降,寫理論著作的書序是有點為難了。
由于這本書對傳統(tǒng)道德的批判主要不是靠論理,而是擺事實、說道理,以情感動人,讀者會很感興趣,可以說這是一部比較接地氣的著作。看過書稿后,我覺得“女子解放的艱難實踐”一節(jié),舉的事例很動人。下面舉出一些女子爭取婚姻自由,演出的令我們感動不已的悲劇和喜劇。
1919年,長沙趙五貞女士演的是悲劇。她父親包辦婚姻,她無力反抗。出嫁那天,在轎中用剃刀自刎,重傷送到醫(yī)院,不治身亡。這種“血染長沙的慘事對湖南各界震動很大”,毛澤東撰文指出:“這件事背后,是婚姻制度的腐敗,社會制度的黑暗,思想不能獨立,戀愛不能自由?!闭巧鐣?、母家、夫家這三面鐵網(wǎng)的緊圍,才導致趙女士自殺的。
至于演喜劇的是郭隆真,她也是被迫上了轎,但到男家后卻以另一種方式回敬,她下轎后“向新郎和客人們發(fā)表演講,揭露封建婚姻葬送青年幸福的罪惡,宣傳自由婚姻的好處,然后理直氣壯地離開男家,坐船到天津上學去了”。這些悲喜劇,確實使人悲喜交集,比那些理論文章更感人。
作者說還有很多有趣的抗婚喜劇,雖然舊的勢力還很大,但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越來越多接受新教育的女性陸續(xù)擺脫包辦婚姻,走上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的道路。
如果說女士當時多是受到父母、丈夫即父權(quán)和夫權(quán)的壓制,那么男士則多受制于君權(quán)和父權(quán)。書中提出,背叛它們的會產(chǎn)生“叛臣”和“逆子”。反對君權(quán)當“叛臣”,隨時有殺身之禍;背離父權(quán)為“逆子”,同樣也會遇到很多風險。吳虞從日本留學回來,因不滿父親專制,與其對抗,寫了一篇《家庭苦趣》,為舊勢力所不容,結(jié)果被逐出教育界,清政府還要下令逮捕他。他深切地體會到孔孟之道和家族制度的害處,在新文化運動中被稱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舊道德革命的英雄是個“兩面派”。書稿中揭露他理論上主張婦女解放、男女平等,把一夫多妻制和蓄妾制稱為“大病”。但在行動上又以多妻妾和玩弄女性著名。他先后有妻妾五人,同時沉迷妓院,這種“兩面派”人生終于為世所不容。
在這場近代道德革命中也有一些舊文人參加,中國舊文人有三大習慣——吟詩、喝酒、狎妓,這些壞習慣使得他們言行相悖,嘴里說著道德革命、男女平等,行動上卻是納妾狎妓、私德太壞,對道德革命會起到消極作用。
不過,看深一層,這些舊文人在家族鄉(xiāng)黨中是有地位和影響力的,對道德革命言論上的支持,對頑固舊勢力仍會起到抵制和消解作用。
總之,參加清末民初那場道德革命的人和事都是比較復雜的,在新舊社會交替的情況下,出現(xiàn)一批“兩面派”的文人和學者也是不奇怪的。用有根據(jù)的材料還原這段真實的歷史,正是這部書稿的價值所在。
這本書通俗易懂,適合中學生和有中等文化水平的群眾,這部讓人“很感興趣”的書稿,還是值得大家閱讀的。
書里講的雖是百年前的舊事,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最后我說句老話,祝讀者開卷有益。
李錦全
2021年6月20日
【自序】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發(fā)展史上,有兩次外來文化的沖擊格外引人注目。第一次是印度文化的沖擊,發(fā)生在漢唐時代;第二次是西方文化的沖擊,自清末始。確切地說,西方文化在明末已開始傳入中國。不過,當時影響不是很大,還不構(gòu)成對中國文化的沖擊。西方文化的大輸入,是鴉片戰(zhàn)爭后發(fā)生的事。這兩次外來文化的沖擊,前者緩慢,后者急速;前者無刀槍相與,后者則伴隨著戰(zhàn)艦大炮;前者帶來民族危機,后者則使中國瀕臨亡國滅種之困境。
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中華民族的心靈發(fā)生了空前的大裂變。本書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考察作為民族心靈內(nèi)核的中國傳統(tǒng)道德,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如何被先進知識分子批判、否定的歷史過程,從中展示中西道德的尖銳對立,暴露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諸多致命弱點。
當一個民族的心靈發(fā)生裂變時,這個民族無疑要經(jīng)受莫大的痛苦。中國近代道德革命,曾重創(chuàng)我們的民族心靈??梢栽O想,幾千年來一直作為天經(jīng)地義的行為規(guī)范體系一旦被沖垮,國民的內(nèi)心該多么難受!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近代道德革命又猛烈地沖滌了民族心靈的污垢,使之煥然一新。歷史的發(fā)展總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們犧牲了民族道德的一貫性,卻換來了一種全新的更有價值的道德體系。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種論調(diào)經(jīng)常出現(xiàn):西方文明是物質(zhì)文明,中國文明是道德文明(或精神文明);中國只在經(jīng)濟上落后,而在道德上則遠勝西方。時隔近百年,這種看法還為不少人所堅持。對工業(yè)、農(nóng)業(yè)、國防、科學技術(shù)甚至管理制度等的現(xiàn)代化,人們已談論得很多了??墒怯钟卸嗌偃艘庾R到現(xiàn)代化應該包括道德的現(xiàn)代化呢?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shù)、經(jīng)營管理經(jīng)驗,這當然沒什么人懷疑了。但是,如果誰提出今天還要學習西方的道德,肯定會被很多人視為異端。
在我們?nèi)M行現(xiàn)代化建設時,亞洲“四小龍”(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韓國)的成功引起世人的矚目。有人認為,這些地區(qū)保留了較多的儒家倫理,它們不是現(xiàn)代化的障礙,反而是現(xiàn)代化的動力。因此,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無須破除儒學倫理,而應該重建、發(fā)揚儒家倫理。從這種考慮出發(fā),他們對“五四”以來的“全盤反傳統(tǒng)主義”頗有異議,主張儒學的第三次復興。
在中國今日現(xiàn)代化建設中,是否還需要學習西方道德?是否還需要繼承道德革命傳統(tǒng)?是否真的需要儒學復興?弄清楚這些問題當然是很有意義的。本書試圖通過對中國近代道德革命的歷史回顧略呈管見。
【后記】
周熾成
這本小冊子是在我的碩士學位論文《中國近代道德革命研究》的基礎上修改、擴充而成的。我要感謝中山大學哲學系吳熙釗、袁偉時、丁寶蘭、李錦全、陳玉森諸先生的悉心指導。在修改過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馬勇先生提出過很多寶貴意見,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本書寫作雖然歷時幾載,但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其中難免有缺點、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1988年12月11日于廣州
【以上林桂榛匯編整理】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