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國榮作者簡介:楊國榮,男,西歷一九五七年生,浙江諸暨人,華東師范大學哲學博士?,F(xiàn)任華東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哲學系教授,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著有《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的歷史衍化及現(xiàn)代轉換》《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等多部專著。 |
楊國榮:ISCP明起在滬辦會,讓世界更了解中國哲學
受訪者:楊國榮
采訪者:李念
來源:《文匯報》
耶穌2022年6月26日
6月27日至7月1日,第22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在華東師大線上平臺舉辦
明天(27日),主題為“世界哲學視域中的中國哲學”的第22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將在華東師大線上平臺開幕,會期持續(xù)五天。這樣的國際學術盛會當然是中國哲學人、中國學術界一個相當大的榮譽,而這一切都源于華東師大終身教授楊國榮三年前當選為國際中國哲學學會(ISCP)會長,作為該會會長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成功舉辦一期國際中國哲學大會。這次大會有30多個國家600余位學者,參與近100場學術討論,規(guī)模刷新紀錄。
繼2018年北京大學承辦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后,中國哲學與世界對話的漫長路程中,中國又邁進了多少?本次大會對推進中國哲學的國際話語權將產(chǎn)生怎樣的作用?對提升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又起到怎樣的助推?
文匯報記者李念獨家專訪了楊國榮教授。
2019年,楊國榮作為新一任會長在瑞士接過ISCP的會旗
14年后第四次落戶中國,信息時代與會方式打破時空界限
文匯報:大家都記得,國際學術盛會移師中國,最大的一次是2018年由北京大學主辦的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杜維明先生對申辦功不可沒。當時很多業(yè)中人都參與其中,您也是其中的主角。請問我們這次國際盛會和2018年的世界哲學大會有何關聯(lián)及異同?
楊國榮:從學術上看,這是由海內外學人參與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性質和世界哲學大會相近。世界哲學大會是五年舉辦一次,中間因二戰(zhàn)略有中斷,所以,明年應該在墨爾本舉辦第25屆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是從1976年開始,兩年一次,幾乎從來沒有中斷過,第22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應該在去年舉辦,但因為疫情,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允許我們延后一年舉辦。
世界哲學大會舉辦地以歐美為主,中國是繼韓國、土耳其之后第三個亞洲國家舉辦國。而這屆會議是第四次落地中國。最早是1993年,由北京大學主辦;第二次是2001年,由中國社科院主辦;第三次是2007年,由武漢大學主辦。相距上一次,這一次再度在中國舉行,前后幾乎時隔14年。毋庸諱言,大環(huán)境已有所不同。
上圖,2007年在武漢大學舉辦的ISCP,下圖為2019年在瑞士舉辦大會時與會學者合影
從規(guī)模來講,本次會議和2018年的世界哲學大會一樣,是空前的。世界哲學大會你也去參加了的。這次國際中國哲學大會約有上千人申請參會,被大會實際接納的,則是600人左右。上一次在瑞士,到場的大概是200人左右,比較而言,規(guī)模大了不少。因為這是全球進入疫情的第三年,受此影響,我們只能借助數(shù)字技術,采用線上形式,這固然使會議少了某種“在場感”,但卻也在一定意義上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本次大會既涉及英語學者為主的歐美時間,也關乎中文語言使用者的東八區(qū)時間。開幕式和閉幕式是中西方時間兼顧的。而發(fā)言的學者,主要是提交論文者,各國都有,但參加者就更不受國別限制,每場講座都有線上直播,我們設置了專人負責。因此,對中國哲學愛好者來說,確實是一次難得的盛宴。它也充分體現(xiàn)了信息化時代國際學術會議的特點。在帶來便捷的同時,當然也存在不利的方面:面對面的交流畢竟更充分,也利于直接的互動,并相應地帶來更豐富的信息。
內容會涵蓋中國哲學傳統(tǒng)的方方面面,具有哲學共通性
部分大會演講議程截屏
從內容來講,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與世界哲學大會略有區(qū)別。世界哲學大會涵蓋面更廣,除西方哲學外,還包括非西方的哲學系統(tǒng),如非洲哲學、阿拉伯哲學、印度哲學,等等。比較而言,國際中國哲學大會,主要側重于中國哲學。但是,既然中國哲學也是哲學,就帶有所有哲學共通的問題,諸如本體論、認識論、邏輯學、倫理學等等。盡管會議主要聚焦于中國哲學領域,但同時也將涵蓋哲學問題中的方方面面,也會有共同關注的問題。此外,這一次為紀念兩位去世不久的哲學家,李澤厚先生和張祥龍教授,會議設立了討論他們哲學思想的專場。他們的哲學關切既各有特點,也涉及一些普遍的問題,從而,與這次大會在內容上也具有相關性。
中國哲學已與世界哲學相遇,需要現(xiàn)代形態(tài)轉化和自我特色
2018年在北京舉辦的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主題是“學以成人”
文匯報:大會的詳細手冊在三天前已經(jīng)公布,確實非常豐富,也可以說,令人目不暇接。上午、下午、晚上,專題會、特邀會,不一而足。話題也很豐富。形式上并不亞于世界哲學大會。我記得2018年世界哲學大會中一個核心話題之一是中國哲學與世界對話,它具有多大可能性和便利性。當時,我采訪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席,他提到了西方世界的狹隘,也提到了中國哲學自身的開放性還不夠強大。四年已過,在您看來,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的相遇是處在怎樣的狀態(tài)了?
楊國榮:自近代以來,中國哲學已經(jīng)和世界哲學相遇了,這是一個事實,而中國哲學也由此成為需要正視的對象,無論是四年前,世界哲學大會以“學以成人”為主題,還是本次大會關注“世界視域下的中國哲學”,都體現(xiàn)了這一點。這里同時蘊含一個前提,即中國哲學是哲學。從先秦開始,中國哲學就以“性與天道”為追問的對象,其中便包含普遍的哲學問題:性涉及人性以及人的存在,道則關乎世界原理,與之相聯(lián)系,“性與天道”關切的問題,便是如何理解人與如何理解世界。但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對問題的討論和表述有自己的特定方式,后者有別于現(xiàn)代形態(tài),從現(xiàn)代看,它在語言形式、問題內涵等方面,都需要加以轉化,這也是中國哲學的近代化或現(xiàn)代化過程所無法回避的,如果缺乏現(xiàn)代形態(tài)、停留于既有的話語體系,中國哲學與其他哲學系統(tǒng)便很難對話;同時,現(xiàn)代中國哲學也需要形成自己的獨特體系,以成為世界范圍內百家中的一家。不同哲學形態(tài)都有自身獨特的傳統(tǒng),也需要在現(xiàn)代展現(xiàn)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
概要而言,在與世界哲學相遇之后,進一步面臨如何對話的問題,這里需要避免三種趨向,一是在西方話語面前亦步亦趨;二是囿于傳統(tǒng),固守“以中釋中”,三是僅僅停留在標語口號式的“主張”“要求”之上,空喊“創(chuàng)新”“結合”“自作主張”,卻不愿踏踏實實地研究具體問題,以形成建設性的研究結果。
中國哲學的國際話語權,一和國力關聯(lián),二和開放性建構有關
宋明理學對佛教東傳“相拒又相融”
文匯報:確實,在當下語境中,我們會覺得中國哲學與世界對話的暢通性和廣度還相當不夠,但是,回望歷史,國際中國哲學會創(chuàng)始于1975年,我曾采訪過創(chuàng)會會長夏威夷大學的成中英先生,在夏威夷大學哲學系只有東方哲學課程,中國哲學含在其中不為人所知,他為此做了艱苦卓絕的不懈努力。至今僅從歷次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參與者和影響來講,已非同日而語。
楊國榮:您談到了中國哲學的話語權,我認為這與兩個要素密不可分。一是背景性要素,一種文化形態(tài)之獲得國際話語權,與這種文化形態(tài)背后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等綜合實力無法相分,這幾年中國哲學受到重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綜合實力的大幅提升。
二是內涵性要素,即真正形成為其他文化形態(tài)所承認的創(chuàng)造力量和意義。話語權并不是靠單向之“爭”而獲得,唯有真切地展現(xiàn)自身文化創(chuàng)造的意義和內在力量,才能得到其他文化形態(tài)的尊重和認可。從不同文化形態(tài)的互動而言,這里重要的不是俯視或漠視其他文化價值的“自作主張”,而是范圍而進退之:即深切地理解世界文化中的各類傳統(tǒng),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而兼取其長又居其之上。在這方面,宋明理學在某種意義上提供了一個范例:佛教東傳后,宋明理學對其往往“相拒又相融”由此豐富傳統(tǒng)的儒學思想,形成了自身的“話語權”。可以看到,關鍵在于是否基于人類文明形成的多重智慧資源,踏實地從事實際創(chuàng)造性工作,形成既具有歷史價值、又呈現(xiàn)世界意義的成果,我想,這是獲得國際話語權的基本前提。
100年中西交融探索中,出現(xiàn)哲學家式研究與歷史學家的研究的分野
馮契(中)先生提出了智慧說,李澤厚(右)先生提出了歷史本體論,張世英(左)先生提出“萬有相通”之論
文匯報:如果以胡適1919年2月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為起點,中國哲學已走過100年。您覺得前輩和同輩學者是走了一條怎樣的與世界對話的道路,尤其近40年來,海外華語學者他們的努力應該怎樣評價?
楊國榮:前輩學者一直有開放的視野。以熊十力、梁漱溟、馮友蘭和金岳霖為例,他們既有對中國哲學的深沉理解,也有哲學家的敏感,能夠對其他哲學傳統(tǒng)以及普遍問題作總體的把握。在如何對待其他哲學傳統(tǒng)方面,需要區(qū)分兩種方式,一種是哲學家方式,一種是專家方式。前者善于抓住問題的根本方面,后者則往往關注特定的、技術性的枝節(jié)。從中國現(xiàn)代哲學看,馮友蘭和金岳霖都有哲學家的品格,既尊重自身傳統(tǒng),也有開放的視野,對西方哲學的了解更為自覺,更為系統(tǒng)和深入,以此為前提,他們同時能夠從不同方面融合中西哲學,以形成新的哲學系統(tǒng)。
到了1980年代之后,出現(xiàn)了與20世紀初類似的西學東漸思潮:世紀末與世紀初在此呈現(xiàn)相近的趨向。與這一現(xiàn)象相伴隨的,是馮契、李澤厚這樣的哲學家逐漸在哲學舞臺上顯山露水。他們在中國哲學領域做了不少有建樹的工作,并試圖作出某種理論建構,馮契提出了智慧說,李澤厚提出了歷史本體論,張世英提出“萬有相通”之論。對此當然可以從不同層面加以評說,但這些思想都無疑構成了當代中國哲學的內容??傮w上,對哲學的歷史、對中外哲學都要高度重視,哲學創(chuàng)造無法從零開始,需要以前人的思想積累為出發(fā)點。
就中國哲學研究而言,在創(chuàng)造性的建構之外,還存在一種傾向,即:把哲學還原為哲學史,哲學史還原為思想史,思想史還原為學術史。這可能或多或少受漢學家影響。漢學家有地緣的優(yōu)勢,總體做了不少工作,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但從整個學術界背景來看,他們又表現(xiàn)出“讓開大道,占領兩廂”的傾向:所謂“讓開大道”,是指對正史或歷史主導方面的討論和研究不夠充分;所謂“占領兩廂”,則表現(xiàn)為將主要關注之點放在邊緣性的、枝枝節(jié)節(jié)的方面。此外,海外的中國哲學學者對中國往往有點隔岸觀照的趨向,并更多地從典籍上了解中國。這種觀照不同于身臨其境的關懷:即使對華裔學者而言,遠隔重洋的目光,總難免伴隨著對故土的隔膜感。同時,西方漢學界比較流行的是實證研究方法,這也使?jié)h學家們在理論的建構上顯得相對弱一些。受其影響,中國的哲學史研究以也常常習慣于走思想史、學術史之路。
西方知名倫理學家主動聚焦“馮契與世界哲學關系”
斯洛特的大會演講安排,題目是《馮契與世界哲學的超越》
文匯報:您覺得西方哲學人對中國哲學的關注度在提高,他們有何關注特點?
楊國榮:他們對先秦以來的古典哲學一直是相當關注的。這幾年,對港臺新儒家也比較重視,但是,對當代中國大陸的哲學家,如馮契的哲學,關注度和研究顯然不夠。其實,馮契的視野相當開闊,尤其他的智慧三論,對世界和人的把握相當獨到和深沉,對一些哲學問題的看法,不像牟宗三那樣充滿思辨、抽象意味。遺憾的是,海內外的學人往往熱衷于討論所謂“宗教性”、“內在超越”、“圓善論”等話題,以此得到某種思辨的滿足,但在對世界與人的真切理解方面,卻每每顯得云遮霧罩,缺乏真正的推進。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大會發(fā)言中,西方知名的倫理學家斯洛特的主題報告是“馮契與世界哲學”,盡管尚不知其所談具體內容,但這一題目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有助于讓世界更了解中國哲學,也展示中國文化自信
文匯報:當2018年世界哲學大會舉辦時,曾有人質疑一個大而全的學術會議,容易流于象征意義,您作為國際中國哲學學會的會長,對這次學術盛會有何期待?
楊國榮:學術會議都是有形式和實質兩方面的意義。這是一個世界現(xiàn)象而非中國所特有。就世界哲學大會而言,我參加過希臘和土耳其會議,與2018年北京的會議大同小異,都是非常熱烈和熱鬧的。而在美國東部和西部的各種年會,也都動輒有幾千人規(guī)模。當然,有不同背景的學者來自各方,提供了不同的學術視野、研究進路,彼此相互了解,既有助于在實質的層面推進相關研究,也可以在形式層面擴大社會影響。比較而言,實質性的方面更為重要,學人需要專注于自己務實的研究,參加學術會議只是學術活動的一種方式。
這次在華東師大舉辦的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對中國哲學的研究當然會有積極意義。一是有助于化解“以中釋中”的學術情結;二是可以推進中西之間的學術交流,三是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哲學,也讓社會對中國哲學更有所知。從這一方面看,它也構成了提高中國哲學話語權以及中國知識自主生產(chǎn)的一種途徑。同時,中國哲學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此而言,這對促進中國文化自信的提升也有積極意義。
文匯報:去年,中央特地提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您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哲學是否又多了一種發(fā)展契機?
《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提出“按需分配”的觀念,可以視為基于仁道觀念的“得其需得”的進一步發(fā)展
楊國榮:從大背景來講,任何一個外來文化要扎根中國本土,都離不開本土化過程,就像佛教東來一樣,佛教在中國立足發(fā)展的過程,也是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融合的過程。從專業(yè)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創(chuàng)造意義的哲學理論,與中國文化有很多契合點。一個有生命力的中國哲學概念、理論或體系,應該是中國哲學的,也是西方哲學的,同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
舉例來說,正義是一個西方概念,但對正義更深入的理解,需要運用中國哲學的資源,其中特別應當關注的是仁道觀念。正義基于個體權利:“得其應得”常被認為正義的基本內涵,這也就是獲得個體有權利獲得者。對個體權利的過度強化,往往容易引向個體之間的分離,比較而言,仁道以肯定每一個的內在價值為基本內涵。要避免將正義僅僅理解為得其應得,便需肯定仁道高于權利,這一觀念構成了將正義擴展為“得其需得”的前提?;谌说膬仍趦r值而引入對需要的關注,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對正義的超越提供了依據(jù)。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提出“按需分配”的觀念,這種理論不同于僅僅從個體權利出發(fā)的“得其應得”意義上的正義,而可以視為基于仁道觀念的“得其需得”的進一步發(fā)展。這里,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關聯(lián)。
先導講座14講中,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廣闊西哲背景的新特點
王蓉蓉講座的截屏
文匯報:華東師大作為主辦方,在籌備這樣一個疫情中的線上大會,過程中有哪些特別故事和特別支持?
楊國榮:國際化是目前知名高校都在追求的特色,繼此前華東師大舉辦世界數(shù)學教育大會后,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又提供了一個平臺,讓世界更了解華東師范大學這所社會主義師范大學具備多領域的特長。作為國際化的一個方面,此次會議也獲得了華東師范大學的支持。
文匯報:從6月1日開始的先導哲學名家講座14講,今晚(26日晚)進入最后一講,文匯講堂也參與報道了一些講座的觀點,這些海內外中國哲學學者的研究看來都是比較扎實的,有些也頗為新穎。比如美國高校的王蓉蓉以“柔知”來闡釋中國哲學的智慧,以彌補當前面對各類沖突時,西方資源的不足;北大的王博以“合乎秩序的人和合乎人的秩序”來探討與西方形上學不同的路徑,并提出“秩序形上學”,等等,都是做了很充分的中西交流對話。這些努力是否可以看作學術前沿的風向標?
楊國榮:這幾年中國哲學人有一個明顯的自覺,注重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溝通,一方面,研究中國哲學的年輕學者認真研究西方哲學,另一方面,以西方哲學為專業(yè)的學者也常轉向中國哲學的研究,等等。這可能是一種新的思想趨向。
下一屆將在明年于美國舉辦,主題是“中國哲學的多樣性”
上圖:2019年在瑞士,楊國榮和同事陳赟(右)、朱承(左)舉旗留念。下圖,2023年夏天,第23屆ISCP將在加州河濱分校舉辦
文匯報:您這一次要把會長之棒交到哪一國學者手里,兩年后,這個國際盛會的題目是什么?
楊國榮:按照規(guī)則,我要移交給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瑞麗教授。下一次會議可能就不能延后了,所以,明年(2023年)夏天就應該在美國加州舉辦第23屆大會。這一屆大會的主題已確定為“中國哲學的多樣性”。他們舉辦的形式可以靈活一些,包括線上線下的結合。
文匯報:經(jīng)過中國舉辦的第22屆大會,相信在形式上會更為多樣,由于可以通過線上參與和了解,關注中國哲學的人也會更多。當然,希望中國哲學的話題越來越哲學化,哲學的建構也將愈益自覺,由此,中國哲學的話語權也將有所提升。也謝謝這一屆大會作出的不懈努力。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