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曉明作者簡介:胡曉明,男,西元一九五五年生,四川成都人,華東師范大學文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思想研究及近代詩學和學術史的研究。著有《中國詩學之精神》《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靈根與情種:先秦文學思想研究》《詩與文化心靈》等。 |
孔學堂的秘密
作者:胡曉明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wǎng)發(fā)表
時間:西元2022年8月16日
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貴陽有個孔學堂。然而游客匆匆,知道孔學堂秘密的人并不多。首先要從孔學堂的地貌講起。依我個人的經(jīng)歷,相似可比較、又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景觀地貌,可以講兩個,一個是在美國黃石公園的后門,有一個小旅店,這個旅店做得樸實。它的門前下方,就是一條黃水滔滔的河流,河對面就是綿延不絕的大幅山巒,風景如畫。我在旅店的平臺上喝咖啡吃早餐的時候,我就想到花溪的十里河灘。然而這只是美國西部特有的風景:幾乎沒有一棵草,幾乎沒有一棵樹。只是綿延不斷的山,滔滔不絕的水。像一個屏風,一個手卷、橫幅一樣展開在我的眼前。黃石公園與十里河灘的景觀同樣具有無限廣角的視覺沖擊力,然而黃石公園里面琉璜溫泉的味道很臭,外面的風景,又是像西部片那樣蒼莽粗野的黃土黃水,畢竟不同于十里河灘的“天然大青綠”屏風、“溪光潑眼明”的清瑩。
第二個是畫中的山水。我講過好幾次,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陡淮荷骄訄D》長約六米,也是一個綿延起伏的青山,以及潺湲不絕的溪水,那里面有漁夫、樵父、書生,約六七人,但實際上都是一個人,就是古代的貴族士大夫,就是黃公望他自己。黃不止是一個畫家,還是一個真正的高人,他在那里生活了十幾年,畫下了這幅絕世的藝術作品。觀看《富春山居圖》,跟前面講的黃石公園景觀,就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畫家把它當作一大園林,可游可居的園林。中國藝術家向來有做園林的傳統(tǒng),無論是謝靈運、白居易還是袁枚、李漁,然而都沒有黃公望的氣魄大,他是把宇宙天地自然山水,化而為他自己的私家園林,在其中徜徉徘徊,真正的天人合一,即化宇宙為家園。這是我講富春山居圖的一個結論。這是富春山居圖的優(yōu)點,很典型地代表了我們的東方文明的這樣一個特點。它不止是可游可居的家,也是士大夫的自我鏡相。中國儒釋道的文化匯合在那里,產(chǎn)生一個身心暢通的“心流”。
然而,上面說的兩個景觀,一個是只有自然沒有文化(黃石公園的優(yōu)點也正是在于沒有文化),一個是只有高人而沒有民間,——真正兼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一方面是傳統(tǒng)的古典的中國的,另一方面又是現(xiàn)代文明的、大眾家園的(你看多少本地人在那里走路跑步騎行),我想在當今的中國只找到了十里河灘和孔學堂,這才是真正復蘇了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的精華,同時又具有現(xiàn)代文明的價值。而且也體現(xiàn)了中國的道家一個智慧,就是“返自然”?!吨芤住防镎f:“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現(xiàn)代人對大自然欠下了太多的孽債,一定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譬如全球的天氣,今年竟然熱成了這個非人的樣子?,F(xiàn)代人不斷通過返回自然的方式,重新去反思,去還這個債、贖這個罪、消這個孽,去見天地之心,神明之容,十里河灘與孔學堂就是一個“返自然”的正果,這是一個當代絕大的藝術品,極美又極富思想內涵,當我們在涼風習習、天清朗月的傍晚穿行于翠綠的屏風之中時,要用身體去體貼、也要用心靈從這個高度去領悟。
其次,山水相依、面水傍山,大幅的綿延起伏的青山與潺湲的溪水,像一幅畫卷這樣展開的,而且你可以走進去,可以走出來,可以靜觀,可以遠眺。靜觀可以在無數(shù)的溪邊、樹下、濕地、草坡、小亭、石礅、荷花池,凝神發(fā)呆;遠眺,有兩個去處。一處是大成精舍下坡走百米,大路右手拐入一野徑,曲折而上,漸行漸深,穿草叢,沾一身清露而出。峭壁懸崖之下,忽豁然開朗,遠處有晴嵐,山嘴,含青天一片、城市一角、霞光一縷,看翩翩白鷺,極舒倦目而滌塵懷,余名之曰“半畝臺”。
另一處,在對面的民族大學校園山坡上,有一人工棧道,可徜徉約數(shù)百米,遠眺大將山,俯瞰十里河灘,一閣凌空,氣象萬千,孔學堂掩映其中。借東坡意,余名之曰“無盡藏臺”(余亦稱之為花溪第二景,暫無第一),有詩紀之:
極目凌虛十二闌,靜觀落照隱青山。
分明認得坡間路,夢到花漂十里灘。
綠水青山懷抱開,仙風舉袂人初來。
莫言上頭巍巍殿,溪畔自多釣魚臺。
新移手卷數(shù)青山,白鷺飛飛碧落寬。
如此江天如此畫,天涯游子幾時還。
不得不講的花絮:我?guī)追瑤笥延螣o盡藏臺,盡興而游,停車在校園路邊,并無任何違停標志,后來卻接到罰單約九百余元。呵呵,欲窺孔學堂之秘密,也是要付費的。
真正是懂得孔學堂秘密的是沉浸式的身心合一享受?!昂蒙綗o數(shù)青,歷歷眞可語”;“有山皆入坐,無日不安居”。因而,既是景觀,也是哲學,也是生活。中國哲學其實就是山和水的具身化,它既是中國文藝的絕大品種,山水畫、山水詩、山水哲學、仙道學。西方風景畫是要到比中國晚了一千多年。據(jù)我的朋友蕭
馳研究中國山水詩,發(fā)現(xiàn)謝靈運他們,總是一句山一句水,總是要依山傍水?原來竟與中國古代一個核心的哲學宇宙觀是有聯(lián)系的,就是陰陽二元交錯。所以一山一水,方能暢敘對宇宙的幽情。儒家講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其實不光是仁和智的關系,也包含了動靜、飛潛的關系,山靜、水動,然而如果是動物,山里的鳥就是高飛的,水里的魚是深潛的,潛入水底。這是中國哲學的動靜不二。正如詩人所說:“至人道非一,或潛或在天。動靜偶殊跡,精誠原往還”(陳曾壽)——這幾句甚有思致。我有學生寫過鄭珍筆下的山和水。貴州的山是很不一樣的,一方面是涌動的。一峰一峰都不一樣,像海一樣的涌動與不平。一方面,它又是含藏的、秀美的,低調的,潛在下面。這個哲學可以在孔學堂十里河灘的景觀中找到,也包藏著中國文化動靜飛潛的一個秘密。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清溪通半郭,明月穿疏林”,——十里河灘離貴陽城市很近,車行花溪大道約十余分鐘即可到。中國的城市,如此近城區(qū)的大幅濕地公園,恐怕不多有。明代貴陽詩人謝三秀(1550-1624)就寫過這樣的詩句:“偶晴騎馬衝泥至,一尊坐對城西山。朝對城西山,暮泛城西水。錦纜隨風不用牽,濠濮之想何翛然。”另一詩人張大受也寫道:“門分南北山縈郭,橋合東西水落潭。”既在城市享受了城市文明,同時又很方便地去親近大自然,把城市的文明與鄉(xiāng)村的閑靜融合在一起,勞作時進取,休閑時養(yǎng)心。即世間而超世間,極高明而道中庸,這正是中國文人的一個理想,是孔學堂的秘密,自然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秘密。
“天下好山水,終有樓堂收。山水與樓堂,終須文字留?!睆拿鞔蹶柮鏖_始,就帶起了山水、詩文與哲學的文脈。這方面的人物、詩文多得不得了。我就略過了。想講的是,王學之外,仍然有其他的文脈。譬如明代貴陽人吳中蕃(1618-1695)的《洗髓巖》,似乎寫的就是此處:
瓊崖當碧澗,終古嵌虛明。氣已同波冷,神猶仗水清。巧于宣肺府,妙在攲用傾。體骨都更易,何曾有世情。
現(xiàn)代城市是“洗腦”,各種各樣的信息,已經(jīng)把人的內在主體掏空。“我”以為我是我,而我已經(jīng)不復是“我”。而來到十里河灘,則是“洗髓”。后代有《洗髓經(jīng)》,由神仙家而來,融合了道教養(yǎng)氣學與佛教易筋功的一種身體修煉,東方神秘主義文化之一。當然,吳氏不是講仙道的學問,這個學問太深,“髓”是腦髓而非骨髓,是要通過任督二脈與大小周天的,詩人只是借用。我們領略一二,即知其妙不可言。因為我們懂得現(xiàn)代人“體骨都更易,何曾有世情”,何等不易。因而不懂得神仙家,就不能透解山水詩及仙道詩。
因而文脈極為重要。孔學堂開堂十年,即積累了各種文獻、文學、文章、文史、文哲、書藝、繪畫,越來越濃郁深厚的文脈。陽明學、四季論辯、高等研究院、歷史文化講座、駐園研修、國學單列項目、孔學堂書局、雜志、人生儀式、時令節(jié)氣等,都是文脈。今年又開辦了經(jīng)典講習班,集各地之青年才俊,為儒學延學脈。令人驚嘆莫名的是:唐代詩人孟郊,居然有《贈黔府王中丞楚》:“舊說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聞天下泉。半落黔中鳴。山水千萬遶,中有君子行。儒風一以扇,汙俗心背平。我願中國春,化從異方生?!彼坪踉缇皖A言了孔學堂的誕生!
最后,解讀一下明代詩人沈勖的一首黔中山水詩,以結束此文:
兩山壁立下深溪,仰視危峰萬丈梯。
望遠始知天宇闊,憑高只說海云低。
“壁立”是知識人的風骨,“仰視”是對華夏經(jīng)典的敬畏,“望遠”是主持者、參與者的前瞻與格局,“憑高”是由此而來的文化自信。這首小詩,說盡了孔學堂十年以及未來興盛的絕大秘密。
壬寅秋日撰于貴陽花溪孔學堂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