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青衢作者簡介:劉青衢,字天之,號松塘,男,西元1983年生,貴州甕安人,同濟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研究方向:先秦儒學(xué),宋明理學(xué)。 |
體用說
作者:劉青衢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于 “自得之學(xué)”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月初三日丁丑
耶穌2023年11月15日
圣學(xué)精要,在乎體用二字。體者,本體也;用者,發(fā)用也。天地萬物必有根源,即體也;萬物生生不息,變化無窮,即用也。
揆諸經(jīng)籍,《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天即體也?!兑讉鳌吩疲骸耙子刑珮O,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兇,吉兇生大業(yè)”,太極亦體也。性命者,人心之本體,所謂心體也;太極者,宇宙之本體,所謂道體也。二者是何關(guān)聯(lián)?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毙?、性、天是一,心性本體與宇宙本體為一也。
《禮運》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人本天地所生,又是天地之心,即為宇宙所有,不在宇宙之外,人心又豈限于人類之心,而非宇宙萬物之心耶?人心之真即宇宙之真,人心之善即宇宙之善,人心既真而善,統(tǒng)事實與價值為一,亦為宇宙一體之兩面。故宇宙乃道德之宇宙,非僅自然之宇宙,只見自然之宇宙而不見道德之宇宙,是不以人類為貴也。道德乃宇宙之道德,非僅人類之道德,只見人類之道德而不見宇宙之道德,是狹小宇宙之廣也。象山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其此之謂乎?
既有體,便有用,程子曰:“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熊子每以大海喻本體,以眾漚喻功用,大海不離眾漚,舍卻眾漚,亦無大海;眾漚不離大海,舍卻大海,亦無眾漚。即眾漚即大海,即大海即眾漚,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雖為本源,生起萬有,但不在萬有之外,而是寓于萬有之中。何處可以尋體?唯即用以見體,舍卻用,體為頑空。故用者顯也,體者隱也,《易傳》曰:“顯諸仁,藏諸用”,仁德之顯,日用之藏,無不可進以知體也。
人在日用常行之中,當即用見體,證悟性天,洞察宇宙人生終極真相,方為究竟。若執(zhí)著眼前表象,認作本源,不免頭出頭沒,隨波逐流,永無了日。見體之后,又須依體起用,推擴實踐,開物成務(wù),養(yǎng)成境界,如天地化育萬物然。若執(zhí)著本體,頓失超越與絕對,降為器物,反不成本體也。本體無形象、無聲臭、無方所,非具象之物;而其生起萬物,內(nèi)運萬物,藏諸萬物,又無時不在具象之物中,是謂體用不二也。
論存有,體用不離也;論生成,體一而用無窮也。太極為道體,一也,其生發(fā)萬物,無窮也。性理為心體,一也,其生起萬德,亦無窮也。烈日當空,萬物通受其照,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宇宙一體也,人心一體也,安得有二體哉?中人西人,古人今人,同為人也,則天理良知,仁義禮智,獨立自由,得為普世共尊,何分中西古今?至若所見有偏,執(zhí)一廢百,是己非人,黨同伐異,非本體之罪,乃見解不同也。故謂偏見則有之,謂體二則外道也。
用既由體發(fā),當攝用以歸體。天地生物,或為礦物,或為植物,或為動物,同本道體,互為資用。礦物可養(yǎng)植物,植物可飽動物,動植化為礦物,周流循環(huán),無窮無盡。植物之待養(yǎng),均也,礦物為共用也。動物之待飽,均也,植物為共用也。礦物之待化,均也,動植為共用也。計礦物之萬殊而植類所需不同,計植物之萬殊而動類所需不同,各有好惡,以分其群,可也,因地制宜也;執(zhí)礦物之萬殊而昧植類之同需,執(zhí)植物之萬殊而昧動類之同需,不可也,因噎而廢食也。如是,又何西不可為中用,中不可為西用?但能存體,莫非善用也。用即境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若非各用其用,用人之用,孰能臻于天下大同之境哉。
陽明子曰: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由中體西用而西體西用,而中體中用,而同體共用,其為此土與人類終極之境乎。
責任編輯:近復(fù)
【上一篇】【劉青衢】毋我說
【下一篇】【吳鉤】臣的“周秦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