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吳鉤作者簡介:吳鉤,男,西歷一九七五年生,廣東汕尾人。著有《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宋仁宗:共治時代》《風(fēng)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等。 |
沒有一個古代王朝的士大夫敢像宋人那樣強調(diào)“公天下”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十月十二日丙戌
耶穌2023年11月24日
先秦儒家是尊崇“天下為公”的,相傳西周姜尚曾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贝苏Z歷代儒者偶有引述,而在宋人言論中,類似的表述最為多見,因為宋代士大夫明顯傾向于認(rèn)同“公天下”。
我們來對讀漢、唐、宋三則近似的軼事,正好可以從中看出三朝人的不同天下觀:
西漢末,漢哀帝寵幸董賢,竟提出要將皇位讓給董氏:“吾欲法堯禪舜,如何?”近臣王閎極力反對:“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奉承宗廟,當(dāng)傳之無窮,安可妄有所授?”王閎的意思是說,漢家天下是高祖開創(chuàng)的,是劉氏的家產(chǎn)而不是哀帝個人的私產(chǎn),因此,哀帝沒有權(quán)利將它禪讓給外姓。
無獨有偶,唐朝前期,高宗病重,意欲遜位于皇后武則天,宰相郝處俊堅決不同意,說:“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正應(yīng)謹(jǐn)守宗廟,傳之子孫,不宜持國與人,以喪厥家。”郝處俊也認(rèn)為,天下是李家的天下,并不是唐高宗的個人財產(chǎn),因而不可以私自傳位給武后。郝處俊與王閎都申稱“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這是因為他們都將天下當(dāng)成皇家的家產(chǎn)(而非皇帝個人財產(chǎn)),體現(xiàn)的正是家產(chǎn)制的邏輯。
南宋初也發(fā)生過一件有點類似的事情。當(dāng)時南宋正與金國議和,相傳金國要求宋高宗屈膝接受詔書,宋高宗似乎也答應(yīng)了,御史方庭實聞訊,上疏表達(dá)強烈的抗議:“嗚呼!誰為陛下謀此也?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菹驴v未能率勵諸將克復(fù)神州,尚可保守江左,何遽欲屈膝于敵乎?陛下縱忍為此,其如中國何?其如先王之禮何?其如天下之心何?”
方庭實也宣稱天下乃祖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與唐之郝處俊、漢之王閎的立論一樣,但方庭實同時又說,天下是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已經(jīng)超越了“家天下”的邏輯,展現(xiàn)了“公天下”的立場。這樣的見識是漢人、唐人難以企及的。
顯然,在宋代士大夫的觀念中,天下既不是皇帝個人的私產(chǎn),也不僅僅是皇家的家產(chǎn),更是天下人的公產(chǎn)。如果說,方庭實一人不足以代表宋朝士大夫群體,那么我們再來看看其他士大夫的看法——
北宋學(xué)者王禹偁說:“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理之得其道則民輔,失其道則民去之,民既去,又孰與同其天下乎?”毫不夸張地說,這簡直就是1000年前的“主權(quán)在民”宣言。
北宋末,有臣僚進(jìn)言:“臣聞爵人于朝,與眾共之;刑人于市,與眾棄之。刑賞之行,非出人主私意,與天下為公而已?!币驗樘煜聻楣?,所以朝廷的刑賞應(yīng)當(dāng)代表天下人之公意,而不能出于君主之私心。
南宋初,御史中丞廖剛也向宋高宗表達(dá)了同樣的意思:“夫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人主亦不得而私有之,故一爵賞、一賜予,必有以合天下之心,厭天下之公議?!?/span>
南宋理學(xué)家朱熹在注釋《孟子》“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章句時,也這么解釋:“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正因為天下為天下人共有,所以天子不能將天下私自授予任何人。五帝時代的禪讓其實并不是由天子指定接班人,而是有一套復(fù)雜的程序:首先,嗣君由部族提名,在位之君并無提名權(quán);其次,嗣君人選在得到在位之君的同意后,還需要獲得國人的承認(rèn)。
宋寧宗以御札罷去朱熹的侍講之職,御史吳獵立馬上疏警告皇帝:“事不出于中書,是謂亂政。(朱)熹當(dāng)世老儒,清議所出。陛下無謂天下為一人私有,而用舍之間,輕易快意。”除了宋代士大夫,還有哪朝臣僚敢直接質(zhì)責(zé)皇上“陛下無謂天下為一人私有”?
宋理宗時,宰相杜范亦告誡皇帝:“凡廢置予奪,一切與宰相熟議其可否,而后見之施行,如有未當(dāng),給(給事中)、舍(中書舍人)得以繳駁,臺諫得以論奏,是以天下為天下,不以一己為天下,雖萬世不易可也?!贝笠馐钦f,凡君主批準(zhǔn)施行的政令,必須經(jīng)由宰相熟議、簽發(fā),如有未當(dāng),允許給事中與中書舍人封駁、臺諫官追繳,這套程序體現(xiàn)了天下為公的國家治理原則,萬世不可更改。
宋度宗時,御史劉黻對皇帝說:“天下事當(dāng)與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
南宋末,一位叫金履祥的處士也提出:“國,天下之國;家,天下之家也;君之者,長之而已,固非其所得私也?!币馑际钦f,國家是天下人的國家,君主只是國家的托管者而已,不可以將國家當(dāng)成自己的私有物。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合理的結(jié)論:“天下為公”并非個別宋朝人的看法,而是宋代士大夫群體的共識。在中國歷史上,士大夫敢于這么不厭其煩地、喋喋不休地告訴皇帝“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大概也只有宋朝了。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